OpenGL学习之路(二)

1 引子

在上一篇读书笔记中,我们对书本中给出的例子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是搭出一个框架;然后填充初始化函数,在初始化函数中向OpenGL提供顶点信息(缓冲区对象)和顶点属性信息(顶点数组对象),并启用顶点数组对象;最后填充绘制函数,首先清空颜色缓存,然后调用glDrawArray来绘制基本图形。例子中使用的坐标都是二维坐标,所以画出来的图形是二维图形(这里是两个三角形),而我们知道OpenGL最主要是用来进行三维图形的渲染的,所以有必要在学习OpenGL相关API之前对三维变换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其实这一部分应该属于红宝书中第五章的内容,这里我们将其提前了,在读书笔记(二)就拿出来介绍——这是我们三维渲染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也是最关键的知识点,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本次读书笔记主要讲述平移、旋转、缩放变换的变换矩阵,投影变换将在下一篇读书笔记再做记录。本篇读书笔记主要是自己对一些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录,仅供参考,如有不同理解的,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哈!

2  点、坐标系与向量

讨论三维变换之前,得先了解点、向量和坐标系这些基本数学概念。这部分内容可能比较抽象,下面记录的是我对这些概念的一些理解。

2.1 位置的相对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向别人描述一个陌生的地方的时候,通常会选择一个他熟悉的地方作为一个参考点。例如:我们向老外介绍河北的一座古城邯郸,老外知道北京,我们就会说邯郸在北京往西南走300km;如果老外知道石家庄,那我们也可以告诉他,邯郸在石家庄往南走100km。这说明,位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描述一个位置,首先要选择参考点;参考点的选择是任意的,所选取的参考点不同,位置的描述也就不同。

在几何中,位置用“点”这一概念来描述,即点是一个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的量。描述一个点和描述一个位置是一回事,刚才已经说了位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首先就要用到参考点。我们以最简单的一维数轴为例来说明描述点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对于数轴上同一点$A$,要描述$A$点的位置,先要选取任意一个参考点,如果选择的参考点是$O_1$,则$A$点在$O_1$点右边$l_1$的地方;如果选择的参考点是$O_2$,则$A$点在$O_2$点左边$l_2$的地方。通过数轴和参考点,我们就将数轴上的几何点用抽象的数字表达出来了。

2.2 坐标系与向量

从图上可以看出,数轴上的点只能沿着数轴方向进行变化,即它是一维的。如果点在一个平面上或一个空间中变化,那么数轴这一工具是无法描述的。这时就要引入二维坐标系和三维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介绍坐标系之前,首先介绍一下向量的概念。

在我们还是十七八岁学习高一几何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接触到了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用一个有向线段来表示。说白了,向量定义了一个方向、一个长度和一个单位长度。如上图中,$O_1A$和$AO_2$就是两个向量,大小分别为$l_1$和$l_2$,方向为水平向右。

一个平面上,有无数这样的向量。但是关于向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对任何一个向量进行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自于物理学中力的分解与合成,后被引入数学中加以抽象来描述向量的分解与合成。所谓平行四边形法则,指的是任何一个平面向量都可以用一个不共线的两个向量表示。于是,平面中无数的向量就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由这两个向量及它们的公共起点构成的数学结构就是二维坐标系,用坐标系就可以描述二维平面上的任意点,当然也可以描述二维平面上的任意向量,这两个向量就是线性代数中的基向量。我们知道,在数学中,向量是位置无关的(即自由向量),只要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就是同一个向量(这和物理学中的力不一样)。所以要描述二维空间中的点,还需要一个参考点,于是就定义了这两个向量的公共起点作为参考点——即我们熟知的坐标原点。坐标轴向量和坐标原点就构成了坐标系,可以用坐标系来描述其中的任何向量和任一点。

三维坐标系和二维坐标系是类似的,使用两次平行四边形法则,从而将任意一个三维向量表示为三个不共面的三维向量(基向量)来表示,这三个向量移到一起的公共起点定义为三维坐标系的坐标原点。二维和三维笛卡尔坐标系就是基向量垂直的二维和三维坐标系,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坐标系,也称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下面,我们来看看向量的表示方法。同样在我们懵懵懂懂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就已经知道向量有两种表示方法:第一种是符号表示法,如$\mathbf{a}, \mathbf{b}$等;另一种是坐标表示法,这里对坐标表示做较详细的说明。刚才已经说了,任意一个二维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假设两个基向量为$\mathbf{i}$和$\mathbf{j}$,且长度为1。则对任一个向量$\mathbf{a}=x_a\mathbf{i} + y_a\mathbf{j}$,这样,向量$\mathbf{a}$可用一个有序对$(x_a, y_a)$来唯一表示,这就是向量的坐标表示。三维乃至$N$维向量的坐标表示都是一样的。在这里,博主还是想强调一下,向量的坐标并不是该向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只有笛卡尔坐标是向量在基向量上的投影。所以,在普通坐标系下,一个向量的坐标不是很好求,但在直角坐标系下,就变得很好求了——求投影,这也是笛卡尔坐标系应用的如此广泛的原因。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投影,其实高一数学中也已经接触到了,如下图所示:

假设$c$为向量$\mathbf{a}$在向量$\mathbf{b}$上的投影,那么:

\begin{equation} c = \mathbf{a} \cos<\mathbf{a}, \mathbf{b}>\end{equation}

所以,在二维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二维向量$\mathbf{a}$长度为$l$,该向量与$x$轴和$y$轴的夹角分别为$\alpha$和$\beta$,则我们很容易得到该向量的坐标表示为$\mathbf = (l\cos\alpha, l\cos\beta)^\text{T}$;同样地,对三维空间向量$\mathbf{b}$,其长度为$L$,与$x$轴、$y$轴和$z$轴的夹角分别为$\alpha$、$\beta$和$\gamma$,则其坐标表示为$\mathbf{b}=(L\cos\alpha, L\cos\beta, L\cos\gamma)^\text{T}$。

2.3 点的表示

刚才我们定义了坐标系——坐标原点和三个不共面的向量组成,并且三维空间中的任意向量都可以由这三个向量唯一表示,但我们没有讲点怎么由坐标系来定义。设在三维笛卡尔坐标系中,坐标原点为$O$,三个基向量分别为$\mathbf{i}$,$\mathbf{j}$,$\mathbf{k}$,我们要求$P$点的坐标,那么

$$\vec{OP} = x_{1}\mathbf{i} + y_{1}\mathbf{j} + z_{1}\mathbf{k}$$

于是,点$P$可以表示为

$$P = x_{1}\mathbf{i} + y_{1}\mathbf{j} + z_{1}\mathbf{k} + \mathbf{O}$$

所以,要想表示一个三维的点,可以用四维坐标来表示,例如刚才的$P$可以表示为$P = (\begin{array}{cccc} x_1 & y_1 & z_1 & 1\end{array})$,这就是齐次坐标。对顶点来说,齐次坐标才是其真正的表示方式。向量可以表示为$\mathbf{v} = (\begin{array}{cccc} x_1 & y_1 & z_1 & 0\end{array})$。

3 线性变换与齐次坐标

3.1 概述

代数中的线性变换的概念很抽象,涉及到向量空间、线性映射之类的概念,在这里不做过多解释,如下想了解可以度娘或必应。给一个通俗点的解释,三维线性变换就是将点/向量的坐标值做一个运算,使其坐标值发生改变,这在几何中的反映就是几何体的形状被改变了。在计算机图形学中,线性变换一般是指平移、旋转、缩放、投影(正交投影和透视投影)以及这些基本变换的综合运算。通过刚才的描述,我们知道一下几点信息:几何中的点或向量由四个坐标值确定,而坐标值是由坐标系确定的,坐标系又是由三个不共面的向量和坐标原点构成。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点,在不同的坐标系下,描述它的坐标值是不一样的,而变换就是建立这两种不同描述之间的联系——所以在以前我们称之为坐标变换。例如:在坐标系$\mathbf{O}_1-\mathbf{i}_1\mathbf{j}_1\mathbf{k}_1$坐标系下,某一点可以描述为$P$点可以用四元祖$(x_1, y_1, z_1, o_1)$描述,

\begin{equation}\label{p2}P = \begin{array}{cccc} (x_1 & y_1 & z_1 & o_1)\end{array}\left(\begin{array}{c}\mathbf{i}_1 \\ \mathbf{j}_1 \\ \mathbf{k}_1 \\ \mathbf{O}_1\end{array}\right) = (\begin{array}{cccc} \mathbf{i}_1 & \mathbf{j}_1 & \mathbf{k}_1 & \mathbf{o_1}\end{array})\left(\begin{array}{c}x_1 \\ y_1 \\ z_1 \\ o_1 \end{array}\right)\end{equation}

在另一个坐标系为$\mathbf{O}_2-\mathbf{i}_2\mathbf{j}_2\mathbf{k}_2$,可以用另一个有序元组描述它,设为$(x_2, y_2, z_2, o_2)$

\begin{equation}\label{p1}P = \begin{array}{cccc} (x_2 & y_2 & z_2 & o_2)\end{array}\left(\begin{array}{c}\mathbf{i}_2 \\ \mathbf{j}_2 \\ \mathbf{k}_2 \\ \mathbf{O}_2\end{array}\right) = (\begin{array}{cccc} \mathbf{i}_2 & \mathbf{j}_2 & \mathbf{k}_2 & \mathbf{O_2}\end{array})\left(\begin{array}{c}x_2 \\ y_2 \\ z_2 \\ o_2 \end{array}\right)\end{equation}

那么怎么建立$(\ref{p1})$和$(\ref{p2})$之间的联系呢?还是之前我们说的,任意一个三维向量都可以表示用三个不共面的向量表示,所以$\mathbf{i}_2, \mathbf{j}_2, \mathbf{k}_2$可以用$\mathbf{i}_1, \mathbf{j}_1, \mathbf{k}_1$线性表出:

$$\mathbf{i}_2 = T_{11} \mathbf{i}_1 + T_{21} \mathbf{j}_1 + T_{31} \mathbf{k}_1 + 0 \mathbf{O}_1$$

$$\mathbf{j}_2 = T_{12} \mathbf{i}_1 + T_{22} \mathbf{j}_1 + T_{32} \mathbf{k}_1 + 0 \mathbf{O}_1$$

$$\mathbf{k}_2 = T_{13} \mathbf{i}_1 + T_{23} \mathbf{j}_1 + T_{33} \mathbf{k}_1 + 0 \mathbf{O}_1$$

$$\mathbf{O}_2 = T_{14} \mathbf{i}_1 + T_{24} \mathbf{j}_1 + T_{34} \mathbf{k}_1 + T_{44} \mathbf{O}_1$$

即:

$$(\begin{array}{cccc}\mathbf{i}_2 & \mathbf{j}_2 & \mathbf{k}_2 & \mathbf{O}_2 \end{array}) = (\begin{array}{cccc}\mathbf{i}_1 & \mathbf{j}_1 & \mathbf{k}_1 & \mathbf{O}_1 \end{array})\left(\begin{array}{cccc}T_{11} & T_{12} & T_{13} & T_{14} \\T_{21} & T_{22} & T_{23} & T_{24}\\T_{31} & T_{32} & T_{33} & T_{34}\\0 & 0 &0& T_{44}\end{array}\right)$$

于是,我们就可以写出从$(\begin{array}{cccc}x_1 & y_1 & z_1 & o_1 \end{array})^{\text{T}}$变换到$(\begin{array}{cccc}x_2 & y_2 & z_2 & o_2 \end{array})^{\text{T}}$的变换表达式为:

$$\left(\begin{array}{c}x_2 \\ y_2 \\ z_2 \\ o_2 \end{array}\right) = (\begin{array}{cccc}\mathbf{i}_1 & \mathbf{j}_1 & \mathbf{k}_1 & \mathbf{O}_1 \end{array})\left(\begin{array}{cccc}T_{11} & T_{12} & T_{13} & T_{14} \\T_{21} & T_{22} & T_{23} & T_{24}\\T_{31} & T_{32} & T_{33} & T_{34}\\0.0 & 0.0 &0.0& T_{44}\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c}x_1 \\ y_1 \\ z_1 \\ o_1 \end{array}\right) $$

其中,将

$$T=\left(\begin{array}{cccc}T_{11} & T_{12} & T_{13} & T_{14} \\T_{21} & T_{22} & T_{23} & T_{24}\\T_{31} & T_{32} & T_{33} & T_{34}\\0.0 & 0.0 &0.0& T_{44}\end{array}\right)$$

称为坐标变换矩阵。接下来主要就是讲解怎么求基本的坐标变换(仿射变换)矩阵。

3.2 缩放

缩放应该是所有线性变换中最简单的变换了。执行缩放操作,例如将一个向量缩放为原来的$s$倍,相当于原点不变,$x$、$y$、$z$三个坐标轴缩放为原来的$s$倍。根据3.1介绍的,缩放操作的变换矩阵为:

$$T_s = \left(\begin{array}{cccc}s & 0 & 0 & 0 \\ 0 & s & 0 & 0 \\ 0 & 0 & s & 0 \\ 0 & 0 & 0 & 1\end{array}\right)$$

3.3 平移

所谓平移,就是在坐标系中的三个坐标轴保持不变,原点沿着平移向量移动到新位置。假设平移向量为$v_p = (\begin{array}{cccc}x_p & y_p & z_p & 0 \end{array})$同样,根据可以得到,平移操作的变换矩阵为:

$$T_p = \left(\begin{array}{cccc}1 & 0 & 0 & x_p \\ 0 & 1 & 0 & y_p \\ 0 & 0 & 1 & z_p \\ 0 & 0 & 0 & 1\end{array}\right)$$

3.4 旋转

最后来推导最难的旋转变换矩阵。与平移、旋转矩阵的不同,旋转矩阵就不那么直观了。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旋转矩阵的推导,这个推导是执行三次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分解得到,整个分解过程如下图所示:

三次分解由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了,分别是红色、浅蓝色和紫色。

已知条件:$\mathbf{i}$、$\mathbf{j}$和$\mathbf{k}$是三维笛卡尔坐标系的基向量,原点为$O$,旋转轴为$\mathbf{u}$,也是单位向量,向量$\mathbf{i‘}$为$x$方向的基向量$\mathbf{i}$绕旋转轴$\mathbf{u}$旋转$\theta$后的新向量——旋转后坐标系$x$轴的基向量。

我们的目的:将向量$\mathbf{i‘}$用基向量$\mathbf{i}$、$\mathbf{j}$和$\mathbf{k}$表示出来。

第一步向量分解:将$\mathbf{i‘}$分解为沿着旋转轴$\mathbf{u}$的向量$\vec{OA}$和垂直于$\mathbf{u}$的向量$\vec{OB}$,则:

\begin{equation}\label{341}\mathbf{i‘} = \vec{OA} + \vec{OB}\end{equation}

且:

\begin{equation}\label{342}\vec{OA} = u_x \mathbf{u} = u_x^2\mathbf{i} + u_xu_y\mathbf{j} + u_xu_z\mathbf{k}\end{equation}

第二步向量分解:将$\mathbf{i}$分解为沿着旋转轴$\mathbf{u}$的向量$\vec{OA}$和垂直于$\mathbf{u}$的向量$\vec{OC}$,则

$$\mathbf{i} = \vec{OA} + \vec{OC}$$

且:

\begin{equation}\label{344}\vec{OC} = \mathbf{i} - u_x\mathbf{u} = (1-u_x^2)\mathbf{i} - u_xu_y\mathbf{j} - u_xu_z\mathbf{k} \end{equation}

第三步向量分解:建立$\vec{OB}$与$\vec{OC}$之间的联系,将向量$\vec{OB}$分解为沿着$\vec{OC}$方向的向量$\vec{OD}$和垂直于$\vec{OB}$的向量$\vec{OE}$,则

\begin{equation}\label{345}\vec{OB} = \vec{OD} + \vec{OE}\end{equation}

根据$\ref{344}$可得:

\begin{equation}\label{346}\vec{OD} = |\vec{OB}|\cos\theta\frac{\vec{OC}}{|\vec{OC}|} = \cos\theta \vec{OC} = \cos\theta(\mathbf{i} - u_x\mathbf{u}) = (1-u_x^2)\cos\theta \mathbf{i} - u_xu_y\cos\theta \mathbf{j} -u_xu_z\cos\theta \mathbf{k} \end{equation}

另外,注意到$\vec{OE}$和$\vec{OC}$垂直,$\mathbf{u}$是旋转轴,则$\mathbf{u}$与平面$OEBD$垂直,所以$\mathbf{u}$与$OE$垂直,则$\vec{OE}$在向量$\mathbf{u}$和向量$\vec{OC}$的叉乘向量上,假设 $\vec{OF} = \mathbf{u} \times \vec{OC}$,于是:

$$\vec{OE} = k\vec{OF} = k\mathbf{u}\times \vec{OC}=k\mathbf{u}\times (\mathbf{i} - u_x\mathbf{u}) = k \mathbf{u}\times \mathbf{i}$$

所以现在求出$k$就可以了,由叉乘定义:$|\vec{OF}| = |\mathbf{u}||\vec{OC}|sin(90) = |\vec{OC}| = |\vec{OB}|$,所以:$k=\sin\theta$,最后得到

\begin{equation}\label{349}\vec{OE}=\sin\theta \mathbf{u}\times (\mathbf{i} - u_x\mathbf{u}) = \sin\theta \left(\begin{array} \mathbf{i} & \mathbf{j} & \mathbf{k} \\ u_x & u_y & u_z \\ 1 & 0 & 0 \end{array}\right) =  u_z\sin\theta\mathbf{j} -u_y\sin\theta\mathbf{k}\end{equation}

将$(\ref{346})$和$(\ref{349})$代入$(\ref{345})$得:

\begin{equation}\label{3410}\vec{OB} = (1-u_x^2)\cos\theta\mathbf{i} - (u_xu_y\cos\theta - u_z\sin\theta)\mathbf{j} - (u_xu_z\cos\theta + u_y\sin\theta)\mathbf{k} \end{equation}

最后,将$(\ref{342})$和$(\ref{3410})$代入$(\ref{341})$可得

$$\mathbf{i‘} = (\cos\theta + u_x^2(1-\cos\theta))\mathbf{i} + (u_xu_y(1-cos\theta) + u_z\sin\theta)\mathbf{j} + (u_xu_z(1-\cos\theta) - u_y\sin\theta)\mathbf{k} + 0\mathbf{O}$$

其余两个变换后的基向量$\mathbf{i‘}$和$\mathbf{j‘}$也可以由$\mathbf{i}$、$\mathbf{j}$和$\mathbf{k}$表示出来,最终得到齐次旋转矩阵为

$$M_r = \left(\begin{array}{cccc}\cos\theta+u_x^2(1-\cos\theta)& u_xu_y(1-\cos\theta)-u_z\sin\theta & u_xu_z(1-\cos\theta+u_y\sin\theta & 0 \\ u_yu_x(1-\cos\theta)+u_z\sin\theta & \cos\theta+u_y^2(1-\cos\theta) & u_yu_z(1-\cos\theta)-u_x\sin\theta & 0 \\ u_zu_x(1-\cos\theta)-u_y\sin\theta & u_zu_y(1-\cos\theta)+u_x\sin\theta & \cos\theta+u_z^2(1-\cos\theta) & 0 \\ 0 & 0 & 0 & 1\end{array}\right)$$

4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在这篇博文中我们讲述了点及其相对性,接着介绍了向量的概念,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出坐标系的概念,然后介绍了点在坐标系下的表示,最后介绍了坐标变换和变换矩阵的概念,给出了三种基本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缩放变换的变换矩阵。这些矩阵综合运用,就构成了三维空间中复杂的变换了,三维变换是三维图形绘制的基础,也是学习OpenGL时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之一。

时间: 2024-10-13 21:53:09

OpenGL学习之路(二)的相关文章

OpenGL学习之路(四)

1 引子 上次读书笔记主要是学习了应用三维坐标变换矩阵对二维的图形进行变换,并附带介绍了GLSL语言的编译.链接相关的知识,之后介绍了GLSL中变量的修饰符,着重介绍了uniform修饰符,来向着色器程序传入输入参数. 这次读书笔记的内容相对有趣一些,主要是和园友们分享讨论三维坐标变换矩阵在三维几何体上的应用,以及介绍一下如何实现三维图形与用户操作的交互.这一次笔记在三维编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最后开发的三维程序最终就是要和目标用户进行交互的. 之前一直没有在博客上放过gif格式的动画图片,

OpenGL学习之路(五)

1 引子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进入到读书笔记(五)了,我们先对前四次读书笔记做一个总结.前四次读书笔记主要是学习了如何使用OpenGL来绘制几何图形(包括二维几何体和三维几何体),并学习了平移.旋转.缩放坐标变换矩阵的理论推导和实践应用. 这一次读书笔记,我们一起来学习OpenGL中常用的坐标系以及坐标变换.在OpenGL中有几个坐标系,初学者常常被它们搞得晕头转向:为什么需要这些坐标系?各个坐标系有什么作用?……本文就来学习一下这些OpenGL中常用坐标系. 之后来看看投影矩阵的推导,投影变换矩阵

java痛苦学习之路[二] ---JSONObject使用

一.Strut2必须引入的包 要使程序可以运行必须引入JSON-lib包,JSON-lib包同时依赖于以下的JAR包: 1.commons-lang.jar 2.commons-beanutils.jar 3.commons-collections.jar 4.commons-logging.jar 5.ezmorph.jar 6.json-lib-2.2.2-jdk15.jar 当然除了这些包,strut2基础包也得引入 struts2-core-2.1.6.jar freemarker-2.

OpenGL学习之路(一)

1 引子 虽然是计算机科班出身,但从小对几何方面的东西就不太感冒,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差,所以从本科到研究生,基本没接触过<计算机图形学>.为什么说基本没学过呢?因为好奇(尤其是惊叹于三维游戏的逼真,如魔兽世界.极品飞车),在研究生阶段还专门选修计算机图形学,但也只是听了几堂课,知道了有帧缓存.齐次坐标等零零散散的概念,之后读了一篇论文并上台作报告(压根没读懂).总之,当时只是觉得计算机图形学或三维渲染很牛,甚至问我什么是渲染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如何将3维几何体显示到2维屏幕上.令我现在想来非常可笑

zigbee学习之路(二):点亮LED

一.前言 今天,我来教大家如何点亮led,这也是学习开发板最基础的步骤了. 二.原理分析 cc2530芯片跟虽然是51的内核,但是它跟51单片机还是有区别的,51单片机不需要对IO口进行配置,而cc2530芯片却需要对IO口进行配置,才能对它进行赋值,需要配置的寄存器有PXSEL,PXDIR,PXINP,x可以代表任意IO口,如P1SEL. 下面介绍PXSEL的功能: 下面介绍PXDIR的功能: 下面介绍PXINP的功能: 通过配置以上寄存器的,就可以控制IO口德输入输出状态,是否做为普通IO口

OPENGL学习之路(0)--安装

此次实验目的: 安装并且配置环境. 1 下载 https://www.opengl.org/ https://www.opengl.org/wiki/Getting_Started#Downloading_OpenGL 在SDK中找到https://www.opengl.org/sdk/libs/ GLUS 下载,解压之后会得到一下文件 2安装 我是用的是MS Studio 2015 这是我的MS STUDIO的安装目录:C:\Program Files (x86)\Microsoft Visu

OpenGL学习之路(1)——安装

我是在学习Qt的过程中,接触到2D.3D制图,也看到很多项目中会将Qt和OpenGL结合起来做开发,同时也对Qt里面的坐标系统云里雾里,遂决定两者结合起来学一下. OpenGL是一个图形API,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平台,因为我是基于QT C++平台,所以也选择了C++来作为OpenGL的工作语言. 首先搭建OpenGl的环境,就去网上找到一个视频教程:基于SDL2.0的库,照着视频配置了环境,敲了一通代码,敲得云里雾里,着色的时候出现Bug,没有理论支持,搜索解决不了所以决定先更换环境. SDL2.

Android开发学习之路-二维码学习

这个月装逼有点少了,为什么呢,因为去考软件射鸡师了,快到儿童节了,赶紧写篇博纪念一下逝去的青春,唔,请忽略这句话. 二维码其实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常见的微信使用的是一种叫做QRCode的二维码,像下面这样的,可以放心的扫,这只是我的博客主页链接啦: 关于QR码编码的二维码,我们要知道几个特点: 1. 扫描时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扫,也就是旋转多少度都没关系,不信吗?下次去肯德基买单试试咯. 2. 二维码有容错率,容错率越大,生成的二维码也就越复杂,但是越不容易出错,并且,当二维码被遮挡的时候也越容易扫描

OpenGL学习笔记 之二 (色彩相关)

参考: http://www.cnblogs.com/FredCong/archive/2012/10/13/2722893.html 使用RGB #include <glut.h> #include <math.h> void myDisplay1(void) { glClear(GL_COLOR_BUFFER_BIT); glColor3f(0.0f, 1.0f, 1.0f);//设置颜色 glRectf(-0.5f, -0.5f, 0.5f, 0.5f); glFl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