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在雾霾调查中用到的技术培训方法

这几天,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非常热,我也看了一下,觉得可以作为技术培训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之前,我是用戈尔的《不能忽视的真相》作为技术培训的模板,虽然好,但是毕竟是外国人做的,隔了一层,效果没有《穹顶之下》那么强。
  吐个槽,从表现的方式看,我觉得柴静完全照抄了《不能忽视的真相》的表现方式,大会场、短片、flash动画片、图表等等,居然都能一一找到,不能不说是创造力的匮乏,毕竟《不能忽视的真相》快有10年历史了。
  其实,我看到爱立信总裁做的网络社会的宣传片,那种表现形式才比较新颖,但是可能制作成本更高。
  好了,还是回到主题,点评一下柴静在片子中用到的技术培训方法。

 1. 内容的经典架构
  技术培训最讲究结构和线索,在《穹顶之下》,一开始就展示了三个问题,也就是视频的线索:
  1)雾霾是什么?
  2)它从哪里来?
  3)我们怎么办?
  这几个问题,正好就是技术培训最经典的结构:What-Why-How。
  在设计技术培训课程时,有经验的老师只要遵循What-Why-How这样的逻辑顺序,课程的架构就大差不差了,学员学起来方便,印象也会比较深刻。

2. 打动人的是故事,更是感同身受
  雾霾话题偏重技术,如果不打动人,估计很多人是没有兴趣看的。当然,如果是话题发酵又另当别论了,就像综艺中的跑男和歌手。
  整体看,片头还是很打动人的,通过情绪的调动,让观众被震撼、被感动,从而愿意看完。
  而技术培训就是这样,开头找到大家的共鸣点,才能激发大家的学习意愿。我很喜欢片头的一句话,“人的恐惧来自未知”,为了克服恐惧,我们才需要学习,才会开始学习。

3. 自问自答,用问题牵引观众
  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培训技巧,鼻祖是苏格拉底,也就是用问题来引导学员的思考,让学员有种欲罢不能,惺惺相惜的感觉。
  因此,这也是对老师要求很高的技巧,老师必须找到各种可能的问题,从中找到对学习过程最有影响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
  而这些问题,也必然是学员主要思考的问题,在老师给出见解后,学员如果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相当于挠到痒上了,学习效果将会非常好。

 4. 说服人的是数字,而不是情感。
  技术培训的最大挑战就是,光被打动,只是开始,最重要的是要改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见,都有自己的惰性。习惯开车的人,最听不得的是雾霾是机动车造成的。怎么破解呢?
  柴静的片子里面给了很多数字,这些活生生的数字让人无法抗拒。其中印象很深的是开车距离与比例。的确,即使有10%的人习惯1公里内开车,乘以1亿辆机动车的数量,影响就会大到难以忽视。
  因此,前面讲的恍然大悟就在这里:发掘出事实的真相,你就能说服人,成见有时候还是因为知道得太少。

时间: 2024-10-09 02:46:27

柴静在雾霾调查中用到的技术培训方法的相关文章

柴静_雾霾调查

雾霾检测网站 http://www.pm25.com http://www.iqiyi.com/v_19rro0p6rc.html?list=19rrmn3yla#vfrm=4-10-0-1?src=focustext_0_20130527_1 中国雾霾太重,环境恶劣,不适合居住. 2014年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 2月2日,环保部发布了2014年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数据显示,除海口.拉萨等8个城市各项污染物年均浓度达标外,其他66个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超标现象,不过与2013年相比,

《穹顶之下》的思考:柴静改变不了什么!

<穹顶之下>的思考:柴静改变不了什么! 看 完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瞬间感觉全身都不好了,里面的数字和画面触目惊心,主因是煤炭和油,主要元凶之一是中石化.那为什么中石化敢如此嚣张,盛气 凌人,视若无睹?是谁给了他可以称霸八方的权力?是谁给了他可以任意宰割人们的权力?又是谁给了他可以目空一切.篡改法律的权力?那么主谋是谁?这个时候 制度在哪里?法制在哪里?党在哪里? 柴静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的,无论她带来的改变效果有多大,敢于发声,敢于声讨就值得我们支持和鼓励.但话又说回来,柴静阐

《柴静:穹顶之下》中用到的数据可视化

近几天柴静的<穹顶之下>播放量已经破亿,笔者看了也十分感动.该视频中出现了不少可视化图表,本文对此进行总结. 我的咽喉比较敏感,只要空气质量不好,吸一口气就感觉咽喉部痒痒的.因此,我比一般人更注重空气质量.我经常关注国内的空气质量指数: http://aqicn.org/map/ 看到偶尔有几个绿点时,心情很愉快. 柴静自费百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视频.幻灯片介绍了雾霾的危害,并提出许多解决建议,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句话我的印象很深,是在说到父母要不要让小孩早点儿适应雾霾的时候,一个美国专家

柴静——《穹顶之下》的雾霾调查读后感

在看柴静拍的<穹顶之下>之前不久,曾看过一篇文章,主要讨论使用财富的远见与短视.文中大概举出这么一个例子: 同样是一片矿区,如果矿主将收入的 50% 分配给职工,那么,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职工将会拥有剩余的金钱,就会追求娱乐.发展.教育等相关的服务,进而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长此以往,数十年之后,当这片矿区枯竭的时候,整个城镇已经发展起来.之前的矿场主还是富人,但是,他的周围同时也多处了许多富人.财富便可借此延传下去! 而同样是一片矿区,如果矿主只将10%的收入分配给职工,而将90%的收入

事实就是如此,转自柴静看见

柴静看见第14章节. 二〇〇七年,陕西农民周正龙称自己在一处山崖旁,拍到了野生华南虎,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展示这些老虎照片,宣布已灭绝二十年的华南虎再现. 外界质疑很多,一些人觉得照片上褐红色老虎太假,一动不动,两眼圆瞪,呆呆地顶着大叶子,不像真的,但也只是狐疑,没有定论. 我们开会,讨论做不做此事. 有人说:"一张小破照片儿,有劲么?做什么呀?--找个第二落点吧."第二落点,这是陈虻同志的常用语,意思是比别人高一个台阶想问题.我也犯愁:"找什么落点呀?环境保护?生物多

支持柴静,我们把代码写的这么漂亮,却呼吸着肮脏的空气,有意思么???

雾霾是什么? 从哪儿来? 我们该怎么办? 这不是柴静一个人的该思考的问题, 是全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点击以下连接查看柴静自费纪录片<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来自腾讯网 穹顶之下,来自爱奇艺 穹顶之下,来自凤凰网 等等 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我能做点什么呢?

《看见》读后感:跟柴静一起成长,追求独立与真相

一.为何要读此书     <看见>是我在2013年购买的一本书,当时自己一心扑在技术的学习上,想要提升一下自己的综合素养,顺便装一下文艺青年,所以就买了.不过说来惭愧,现在都2016年了,我才把它阅读完,也是自己的执行力太差,总是太贪婪地想要吸收更多的技术知识点,把这些所谓的“杂书”总是放在一边.经历了3个月的持续加班,马上项目就要上生产环境了,最近加班的也不是那么频繁了,加上最近成都天气一夜入冬,晚上早早进到铺里,不想看其他的,于是就找出这本书翻着翻着就觉得越来越过瘾,旁边放着我最喜欢听的各

科技大佬该向柴静学点什么?

或许,很少人会想到中国公众对雾霾关注的巅峰竟然是由一部自费拍摄的纪录片创造的.柴静的<穹顶之下>在各大视频网站连续打破各种点击纪录,动辄过亿的点击量说明雾霾已经成为网友心目中的魔鬼,毕竟,蓝天.白云的回忆是那般美好,而雾霾笼罩下的城市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美丽,更不要说什么幸福指数.和谐气氛之类的东西了.另一方面,<穹顶>的风靡也源于其拍摄本身,柴静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用自媒体的方式把"中国雾霾"调戏地无地自容,加上,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无

从柴静的片子谈人力资源需求的趋势

最近柴静比较火,昨天好好的看了一下片子,什么感受就不谈了.但里面谈中石油的时候,以就业问题来说提高标准的不可行,或者说是很难.加上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德国的人力资源专家的TED演讲,我来说说我的一点看法:1)科技的发展整体上绝对不会减少就业岗位,相反会增加就业岗位.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没有出现过因为科技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带来整体就业岗位的减少.18世纪工业革命之初,也出现过很多工人砸机器,以为机器的出现代替料人,就业机会就少了,但200年过去了,就业机会减少了么?答案是否定的.不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