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整个职业生涯里,运营依旧是主要内容,无论是活动运营,内容运营,抑或是产品运营都没有特别能让我有多少成就感的地方,或者是想让运营有成就感的事情办起来其实太难了。在更多人的眼里运营就是一个钉子,只要保证负责的模块不出问题那就是最好了,但是往往对运营的要求远比当个产品和技术要来的高。
坊间说天下运营是一家,无论到哪都打杂。其实也能说明部分问题,不仅仅是需要你打杂还需要你是专业的打杂,样样都要你懂一点,行行都需要你涉猎,但是自己扛的却是最不想提及的销售额指标。越尝试越没有成就感,越没有成就感越不想尝试。我想多数运营应该都在这个怪圈上原地踏步吧。
2018年4月,我从供职了3年之久的ota公司离职,前往杭州进入了现在这家外贸电商公司,从自身的职业发展来讲,我还是比较倾向于电商行业的售卖模式,而不是仅仅披着互联网外衣且成交转化还需要大量人工介入的OTA行业。 而我恰恰在这个时候遇到了现在的主顾东家,发展迅速,规模适中,搜索业务处于起步阶段,确实是我理想中的职业环境,更确切的说能给我带来成就感的工作说不定就是它了。
这家公司目前是号称中东市场第一的电商企业,主要服务对象为中东地区几个发达国家,主营业务为商品零售,包含服饰百货,3c数码,童玩美妆等类目,并逐步向快消类,食品生鲜等领域进军。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家公司的app体验上并不是特别友好,特别是站内搜索领域,一方面是对搜索的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缺乏专业的产品运营以及产品人员进行维护与规划设计,查不全,不准的问题一直存在,导致用户体验较差,跳出率较高,详情页转化率很低。
基于这个现状,我进入到这家公司开始了对站内搜索的运营优化的工作,虽然名为运营,但是还是要兼职搜索产品经理的任务来推动整个产品的前进。不久后上司成立的搜索项目组用于专门优化站内搜索产品,配置一名测试,两名开发,两名运营,一名数据分析师,两名算法工程师,一名产品经理。在我眼里,这样的扁平化的项目组已经配置很齐全了,但是,这些人之中除我之外,其余人均没有从事过站内搜索的工作经验。这也是这个项目组最大的短板之一。
在我之前,已经有我的前同事在这家公司短暂的停留了一段时间后离职,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站内搜索的框架,从分词,召回匹配,查询,呈现等诸多方面有了较为清晰的主线脉络。但是外贸型公司的用户毕竟不是国内,在国内有了较为成熟的中文检索解决方案,但是同样的逻辑放在英语和阿拉伯语上则大不一样了,也就是说这个搜索项目组面临的两个完全陌生的语言搜索体系。不同的语言在语法,语句以及词项构造上是不同的,这也造成了针对不同的语言,搜索技术逻辑也不尽相同,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体系,这是项目组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之一。
那么做这个项目的主干是什么呢?我将其分为3部分,一部分是搜索底层算法的迭代,主要包含切词算法,匹配召回逻辑,纠错算法等;另外一部分是基于这些算法,如何让用户更加顺畅的进入到详情页里去,减少跳失的配套优化方案;最后建设一个便捷的搜索操作管理后台方便人工干预与维护。
这三个部分是这个项目组在今年的主要任务。
下图就是整个项目在前两部分的主线:
在完成这些主线的过程中,主要衡量这些主线完成情况的数据指标有3个,分别为详情页转化率,无结果率,以及通过搜索产生的GMV占比。这也使得这些设置的产品节点具备了kpi评判考核的标准。
从项目一开始,我们从英语和阿语两者的语言环境以及用户的输入习惯入手,调研两种语言在采用同一种算法逻辑上的不同表现,毕竟不可能在一个app里使用两套检索逻辑,一方面研发时间成本大,另一方面维护成本也高。
在这个项目成立初期,产品的开发与上线始终没有一个完成的评审体系,导致很多功能的bug在没有经过论证评审且在经过测试的一轮的遍历之后匆匆上线,造成了很大的数据波动与进度拖延。为此在引入了新的搜索产品经理的情况下,开始对整个搜索开发,测试,上线等环节有了更多的评审环节。实践证明,一套完整的产品评审流程以及上线ab测试评估对整个项目的影响是正向的。项目组逐渐开始走入正轨。
其实在这个项目中走的弯路以及在之前的搜索搭建中走了很多弯路,一方面是没有清晰的优化脉络,第二个是该项目组始终以gmv为目标导向,导致bi算法部门的部分排序功能提前介入搜索,对真个搜索项目的进展没办法进行准确的评估。导致上级领导常常会对这个项目组的实际产出比产生质疑。
那么说了这么多搜索项目的流水账,到底哪些是自己在这个项目中的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经验总结呢?
- 其实无论是运营还是产品岗位,都要首先树立目标拆解,和分层剖析的观念,只有明确了运营或者是设计这个产品的目标,然后再来探讨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执行步骤,并逐步的层层下派,合理论证并开始按部就班的执行操作。产品运营作为通用性较强的岗位,拆分目标以及执行步骤和评估方式,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再执行什么样的操作,这样的思考力是必须要具备的。
- 一个项目的开始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优化主干框架,主干就是指该项目最核心的大型功能或者对整个项目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元素。所有开发资源必须优先让位于主干功能。否则在预定的时间内可能无法完成效果指标。
- 数据评估对项目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项目启动一开始,必须要合理的设置优化指标,否则优化就会出现跑偏的危险。比如搜索如果纯粹追求gmv占比,项目组可能就将优化方向集中在如何去抢夺流量上。所以必须设置多维度的指标,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双达标才能保证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这也有助于提升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与成就感。
- 站内搜索优化,还是要依靠算法来进行提升,短时间的起步阶段可以用运营人员的手动操作来弥补算法上的不足,但是也仅仅局限于起步阶段,长远看必须要依靠算法上的迭代来实现优化,运营人员起到的是为搜索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呈现解决方案。从流量运营的角度而言,搜索作为非广告类的自然流量入口,其作用是让用户更加精准的快速找到想要的产品,然后点击进入详情页,进而形成购买转化,用户通过搜索从点击浏览到加购形成订单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流量漏斗思维,哪一层漏斗出现问题就分析优化哪一层,你们看这就是前面说的逻辑思维。
关于反思方面,作为项目组的一员,充当产品和运营的双重角色,并没有对整个项目的前进方向做硬性要求,在整个搜索团队完成已有规划的功能开发的同时,领导层还会穿插一些外部搜索需求,且部分算法人员还不能all in在这个项目中,还是会接受自己所在组织架构老板交代的其他任务,这也造成了项目组其实真正的工作效率会大打折扣。
在跨部门沟通上,确实是自己的一大短板。但是一个占比全部收入10%以上的功能,仅仅投入如此几人的团队确实有一些说不过去,但是又无可奈何。
在刚上岗还没有摸清已有功能时,贸然的跟进了在此基础上的功能优化,等到功能上线后发现重大bug才开始回过头来填之前留下的各种坑,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给我自己狠狠的上了一课。
即便是我能总结出这么些道道和模式,但是在整个项目中我们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和数据评估部门就优化指标的拉锯战,类目事业部对搜索的各种diss,以及商品体系的参数模板质量不过关,阿语机器翻译不准如此种种。方法论始终是方法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是踩过的坑千万不要再重蹈覆辙。
2018年是对互联网不怎么友好的一年,也是我职业生涯的第六年,互金相继暴雷,网传的资本寒冬好像越来越真实,有点人人自危的赶脚,人们好像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对互联网思维有着高看一眼的羡慕,转而觉得像是基础不牢的空中楼阁一样随时都要倒塌的夕阳产业。但是不论怎么看,互联网思维让我们想到了万物皆可连接的可能性,理性与想象并行年代,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理想,但是丰富自身还是最增值的投资。准备和即将到来的2019打个招呼吧!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huangye95/p/10198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