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的底层实现原理

一,前言

1.1,概述

?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一种集合:IP地址与主机名,身份证号与个人,系统用户名与系统用户对象等,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叫做映射(K-V)。Java提供了专门的集合类用来存放这种对象关系的对象,即java.util.Map接口。

  • Collection中的集合,元素是孤立存在的(理解为单身),向集合中存储元素采用一个个元素的方式存储。
  • Map中的集合,元素是成对存在的(理解为夫妻)。每个元素由键与值两部分组成,通过键(K)可以找对所对应的值(V)。
  • Collection中的集合称为单列集合,Map中的集合称为双列集合。
  • 需要注意的是,Map中的集合不能包含重复的键,值可以重复;每个键只能对应一个值。


? 通过查看Map接口描述,看到Map有多个子类,这里我们主要讲解常用的HashMap集合、LinkedHashMap集合。

  • HashMap<K,V>:存储数据采用的哈希表结构,元素的存取顺序不能保证一致。由于要保证键的唯一、不重复,需要重写键的hashCode()方法、equals()方法。
  • LinkedHashMap<K,V>:HashMap下有个子类LinkedHashMap,存储数据采用的哈希表结构+链表结构。通过链表结构可以保证元素的存取顺序一致;通过哈希表结构可以保证的键的唯一、不重复,需要重写键的hashCode()方法、equals()方法。

tips:Map接口中的集合都有两个泛型变量<K,V>,在使用时,要为两个泛型变量赋予数据类型。两个泛型变量<K,V>的数据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2,常用方法

? Map接口中定义了很多方法,常用的如下:

  •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把指定的键与指定的值添加到Map集合中。
  • public V remove(Object key): 把指定的键 所对应的键值对元素 在Map集合中删除,返回被删除元素的值。
  • public V get(Object key) 根据指定的键,在Map集合中获取对应的值。
  • boolean containsKey(Object key) 判断集合中是否包含指定的键。
  • public Set<K> keySet(): 获取Map集合中所有的键,存储到Set集合中。
  • public Set<Map.Entry<K,V>> entrySet(): 获取到Map集合中所有的键值对对象的集合(Set集合)。

tips:

? 1,使用put方法时,若指定的键(key)在集合中没有,则没有这个键对应的值,返回null,并把指定的键值添加到集合中;

? 2,若指定的键(key)在集合中存在,则返回值为集合中键对应的值(该值为替换前的值),并把指定键所对应的值,替换成指定的新值。

二,哈希表

? Map的底层都是通过哈希表进行实现的,那先来看看什么是哈希表。

JDK1.8之前,哈希表底层采用数组+链表实现,即使用链表处理冲突,同一hash值的链表都存储在一个链表里。但是当位于一个桶中的元素较多,即hash值相等的元素较多时,通过key值依次查找的效率较低。

JDK1.8中,哈希表存储采用数组+链表+红黑树实现,当链表长度超过阈值(8)时,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这样大大减少了查找时间。如下图(画的不好看,只是表达一个意思。):


? 说明:

? 1,进行键值对存储时,先通过hashCode()计算出键(K)的哈希值,然后再数组中查询,如果没有则保存。

? 2,但是如果找到相同的哈希值,那么接着调用equals方法判断它们的值是否相同。只有满足以上两种条件才能认定为相同的数据,因此对于Java中的包装类里面都重写了hashCode()和equals()方法。

JDK1.8引入红黑树大程度优化了HashMap的性能,根据对象的hashCode和equals方法来决定的。如果我们往集合中存放自定义的对象,那么保证其唯一,就必须复写hashCode和equals方法建立属于当前对象的比较方式。

? 下面说说关于hashCode()和equals()方法。

2.1,hashCode()和equals()

? 关于hashCode()我们先来看看API文档的解释。

? 再来看equals()的API解释:

? 总结:通过直接观看API文档中的解释,在结合哈希表的特点。我们得知为什么要使用hashCode()方法和equals()方法来作为元素是否相同的判断依据。

? 1,使用hashCode()方法可以提高查询效率,假如现在有10个位置,存储某个元素如果说没有哈希值的使用,要查找该元素就要全部遍历,在效率上是缓慢的。而通过哈希值就可以很快定位到该元素的位置,节省了遍历数组的时间。

? 2,但是通过哈希值就能确定唯一的值吗,当然不是。因此才需要使用equals再次进行判断。判断的目的在于当元素哈希值相等时,使用equals判断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对象,如果是则代表是同一个元素,否则不是同一个元素那么就将其保存到链表上。

? 因此哈希值的使用就是为提高查询速度,equals的使用就是判断对象是否为重复元素。

2.2,Map遍历方式

? 在文章上面讲述到,map保存的是键值对形式,也就是说K和V的类型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也有可能是自定义的对象。因此不能像使用普通for循环遍历集合去遍历map集合。别急,在Map中已经为我们提供的两种方式,keySet()和entrySet()。

? 1,keySet()方式

? 通过该方法可以获取map中的全部key,返回的是一个set集合。那么获取到map中的key难道还拿不到对应的value吗。请看如下代码:

Map<String,Object> map = new HashMap<>();
        map.put("Hello","World");
        map.put("你好","世界");

        // 1,通过ketSet方式获取map集合中的key
        Set<String> keySet = map.keySet();
        // 通过迭代器方式获取key,先获取一个迭代器
        Iterator<String> setIterator = keySet.iterator();
        while(setIterator.hasNext()){
            // 获取key
            String keyMap = setIterator.next();
            Object obj = map.get(keyMap);
            System.out.println("map--->"+obj);
        }

        // 2,使用增强for遍历set集合
        for(String key : keySet){
            System.out.println(map.get(key));
        }
        // 简化for循环
        for(String key : map.keySet()){
            System.out.println(map.get(key));
        }

? 2,entrySet()

? 我们已经知道,Map中存放的是两种对象,一种称为key(键),一种称为value(值),它们在在Map中是一一对应关系,这一对对象又称做Map中的一个Entry(项)Entry将键值对的对应关系封装成了对象。即键值对对象,这样我们在遍历Map集合时,就可以从每一个键值对(Entry)对象中获取对应的键与对应的值。

既然Entry表示了一对键和值,那么也同样提供了获取对应键和对应值得方法:

  • public K getKey():获取Entry对象中的键。
  • public V getValue():获取Entry对象中的值。

在Map集合中也提供了获取所有Entry对象的方法:

  • public Set<Map.Entry<K,V>> entrySet(): 获取到Map集合中所有的键值对对象的集合(Set集合)。
// 使用Entry键值对
        Set<Map.Entry<String, Object>> entrySet = map.entrySet();

        // 1,使用迭代器
        Iterator<Map.Entry<String, Object>> iterator = entrySet.iterator();
        while(iterator.hasNext()){
            Map.Entry<String, Object> entry = iterator.next();
            System.out.println(entry.getKey()+"--->"+entry.getValue());
        }
        System.out.println("=============================");

        // 2,使用for循环遍历
        for(Map.Entry<String,Object> entry : map.entrySet()){
            System.out.println(entry.getKey()+"--->"+entry.getValue());
        }

三,Hash Map实现原理

3.1,常量的使用

//创建 HashMap 时未指定初始容量情况下的默认容量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HashMap 的最大容量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HashMap 默认的装载因子,当 HashMap 中元素数量超过 容量装载因子时,进行resize()操作,至为什么是0.75,官方说法是这个值是最佳的阈值。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用来定义在哈希冲突的情况下,转变为红黑树的阈值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 用来确定何时将解决 hash 冲突的红黑树转变为链表
     static final int UNTREEIFY_THRESHOLD = 6;

     /* 当需要将解决 hash 冲突的链表转变为红黑树时,需要判断下此时数组容量,若是由于数组容量太小(小于 MIN_TREEIFY_CAPACITY )导致的 hash 冲突太多,则不进行链表转变为红黑树操作,转为利用 resize() 函数对 hashMap 扩容 */
17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3.2,node节点类

// Node是单向链表,它实现了Map.Entry接口并且实现数组及链表的数据结构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 保存元素的哈希值
    final K key;     // 保存节点的key
    V value;         // 保存节点的value
    Node<k,v> next;  // 链表中,指向下一个链表的节点
    //构造函数Hash值 键 值 下一个节点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return key;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key + = + value;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Code(key) ^ Objects.hashCode(value);
    }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newValue) {
        V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return oldValue;
    }
    //重写equals方法,与我们上文中讲述的原理
    public final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o == this)
            return true;
        if (o instanceof Map.Entry) {
            Map.Entry<!--?,?--> e = (Map.Entry<!--?,?-->)o;
            if (Objects.equals(key, e.getKey()) &&
                Objects.equals(value, e.getValue()))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3.3,红黑树源码

static final class TreeNode<K,V> extends LinkedHashMap.Entry<K,V> {
        TreeNode<K,V> parent;  // 定义红黑树父节点
        TreeNode<K,V> left;    // 左子树
        TreeNode<K,V> right;   // 右子树
        TreeNode<K,V> prev;    // 上一个节点,后期会根据上一个节点作相应判断
        boolean red;           // 判断颜色的属性
        TreeNode(int hash, K key, V val, Node<K,V> next) {
            super(hash, key, val, next);
        }

        /**
         * 返回根节点
         */
        final TreeNode<K,V> root() {
            for (TreeNode<K,V> r = this, p;;) {
                if ((p = r.parent) == null)
                    return r;
                r = p;
            }
        }

3.4,构造函数

? 第一种构造函数,指定初始化容量大小及装载因子。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 第二种构造函数,仅指定装载因子。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 第三种构造函数,所有的参数都使用默认值。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all other fields defaulted
    }

3.5,put方法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 1,如果table的在(n-1)&hash的值是空,就新建一个节点插入在该位置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2,否则表示有冲突,开始处理冲突
        else {
            Node<K,V> e;
        K k;  

    // 3,接着检查第一个Node,p是不是要找的值
            if (p.hash == hash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 4,如果指针为空就挂在后面
                    if ((e = p.next) == null) {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 5,如果有相同的key值就结束遍历
                    if (e.hash == hash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 6,就是链表上有相同的key值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就是key的Value存在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返回存在的Value值
            }
        }
        ++modCount;
     // 7,如果当前大小大于定义的阈值,0.75f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扩容两倍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3.6,get方法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 1,通过哈希值和key查找元素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Entry对象数组
    Node<K,V> first,e;
    int n;
    K k;
    // 2,找到插入的第一个Node,方法是hash值和n-1相与,tab[(n - 1) & hash]
    //  表示在一条链上的hash值相同的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 3,检查第一个Node是不是要找的Node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 4,判断条件是hash值要相同,key值要相同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first;
      // 5,检查下一个元素
            if ((e = first.next) != null) {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 6,遍历后面的链表,找到key值和hash值都相同的Node节点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return null;
    }

3.7,扩容机制

? hashmap扩容是一件相对很耗时的事情,在初始化hash表结构时,如果没有指定大小则默认为16,也就是node数组的大小。当容量达到最大值时,扩容到原来的2倍。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 1,判断旧表的长度不是空,且大于最大容量
       if (oldCap > 0) {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 2,把新表的长度设置为旧表长度的两倍,newCap=2*oldCap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3,把新表的阈值设置为旧表阈值的两倍,newThr=oldThr*2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 初始容量设置新的阈值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新表长度乘以加载因子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 4,创建新的表,并初始化原始数据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把新表赋值给table
       // 原表不是空要把原表中数据移动到新表中
       if (oldTab != null) {
           // 开始遍历原来的旧表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if (e.next == null)//说明这个node没有链表直接放在新表的e.hash & (newCap - 1)位置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preserve order保证顺序
                //新计算在新表的位置,并进行搬运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记录下一个结点
                          //新表是旧表的两倍容量,实例上就把单链表拆分为两队,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lo队不为null,放在新表原位置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hi队不为null,放在新表j+oldCap位置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 map集合的扩容要比list集合复杂的多。

四,Linked Hash Map

? 对于LinkedHashMap而言,它继承与HashMap、底层使用哈希表与双向链表来保存所有元素。其基本操作与父类HashMap相似,它通过重写父类相关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链接列表特性,同时它也保证元素是有序的。

五,Hash Table

? Hashtable的实现原理和Hash Map是类似的,但区别是它是线程安全的,也正因为如此导致查询速度较慢。

注意:Hash Table中K和V是不允许存储null值。

六,Hash Set

Hash Set底层就是通过Hash Map实现的。

? 从源码看出这简直是赤裸裸的new了一个Hash Map,虽然原理类似但多少有区别,毕竟这是两个体系的集合。

? 最根本区别在于set集合存储单值对象。而map是键值对,但有一个相同点是都不能存储重复元素。

注意:Hash Set也是线程不安全的。

文章原链接:https://www.cnblogs.com/fenjyang/p/11486403.html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vole/p/12164982.html

时间: 2024-10-10 22:59:07

Map的底层实现原理的相关文章

HashMap的底层实现原理是什么?

HashMap的结构和底层实现原理是什么? HashMap用的是非常常见的结构:数组和链表的结合的数据结构.数组的每个地方都存了Key-Value这样的实例,在JDK8中交做Node实例.因为数组本身所有的位置都为null,所以在put的时候会根据key值hash算出一个index值.但是数组的长度是有限的,当我们在有限的长度下使用随机的Hash函数时,就有机会是的两个key的Hash相同.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在原来的数组位置上尾插一个(node)形成一个链表.每一个节点都会保存自身的Hash.Ke

迭代器Iterator的底层实现原理

第一步:没有接口的迭代器简单实现原理 1 package com.bjsxt.xiaofei; 2 /** 3 * 迭代器底层原理 4 * 方法: 5 * hasNext() 6 * next() 7 * remove() 8 * @ClassName: MyAarryList 9 * @Description: TODO(这里用一句话描述这个类的作用) 10 * @author 尚晓飞 11 * @date 2014-7-29 下午7:06:09 12 * 13 */ 14 public cl

浅议事件异步处理底层实现原理

//主类 package cn.com.likeshow.bluetoothchat;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view.Menu; import android.widget.LinearLayout; import android.widget.TextView;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Override pr

由PHP底层工作原理说起

之前做过.net,java开发,也写过几个Php的网站,似乎3种主要编程语言都接触了.但是越来越觉得自己对编程的整个流程缺乏一个整体的认识,尤其是底层的机制.譬如网络编程,编译原理,服务器端,数据库存储引擎原理等.于是看了一些书,比较经典的有apue,unp,tcp/ip,nginx,mysql的innodb存储引擎,深入理解jvm.渐渐发现无论用什么语言做开发,背后都有linux,shell,c/c++,nginx服务器,mysql的身影.也许只有掌握了这些核心的原理知识,一个程序员才具有核心

那些年读过的书《Java并发编程的艺术》一、并发编程的挑战和并发机制的底层实现原理

一.并发编程的挑战 1.上下文切换 (1)上下文切换的问题 在处理器上提供了强大的并行性就使得程序的并发成为了可能.处理器通过给不同的线程分配不同的时间片以实现线程执行的自动调度和切换,实现了程序并行的假象. 在单线程中:线程保存串行的执行,线程间的上下文切换不会造成很大的性能开销. 而在多线程中:线程之间频繁的调度需要进行上下文切换以保存当前执行线程的上下文信息和加载将要执行线程的上下文信息,而上下文切换时需要底层处理器.操作系统.Java虚拟机提供支持的会消耗很多的性能开 销.如果频繁的进行

PHP底层工作原理

分类: PHP本质2011-11-15 15:55 2840人阅读 评论(0) 收藏 举报 php工作apacheextensionzendvariables 目录(?)[+] 简介 先看看下面这个过程: 我们从未手动开启过PHP的相关进程,它是随着Apache的启动而运行的: PHP通过mod_php5.so模块和Apache相连(具体说来是SAPI,即服务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PHP总共有三个模块:内核.Zend引擎.以及扩展层: PHP内核用来处理请求.文件流.错误处理等相关操作: Ze

【java并发编程艺术学习】(三)第二章 java并发机制的底层实现原理 学习记录(一) volatile

章节介绍 这一章节主要学习java并发机制的底层实现原理.主要学习volatile.synchronized和原子操作的实现原理.Java中的大部分容器和框架都依赖于此. Java代码 ==经过编译==>Java字节码 ==通过类加载器==>JVM(jvm执行字节码)==转化为汇编指令==>CPU上执行. Java中使用的并发机制依赖于JVM的实现和CPU的指令. volatile初探 volatile是是轻量级的synchronized,它在多处理器开发中保证了共享变量的可见性.可见性

Kubernetes(k8s)底层网络原理刨析

目录 1 典型的数据传输流程图 2 3种ip说明 3 Docker0网桥和flannel网络方案 4 Service和DNS 4.1 service 4.2 DNS 5 外部访问集群 5.1 外部访问service 5.2 ingress 附 扩展实战 附A 用service实现DB的管理 附B 用NetworkPolicy实现访问权限隔离 附C 用secret对象管理账户密码 1 典型的数据传输流程图 ? 一个外部的business-manager请求,首先进入集群的入口(ingress),i

Java并发编程系列-(8) JMM和底层实现原理

8. JMM和底层实现原理 8.1 线程间的通信与同步 线程之间的通信 线程的通信是指线程之间以何种机制来交换信息.在编程中,线程之间的通信机制有两种,共享内存和消息传递. 在共享内存的并发模型里,线程之间共享程序的公共状态,线程之间通过写-读内存中的公共状态来隐式进行通信,典型的共享内存通信方式就是通过共享对象进行通信. 在消息传递的并发模型里,线程之间没有公共状态,线程之间必须通过明确的发送消息来显式进行通信,在java中典型的消息传递方式就是wait()和notify(). 线程之间的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