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自顶向下方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什么是协议

一个协议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次序,以及报文发送和/接收一条报文或其他事件所采取的动作

关键点:内容组织方式、交互次序、响应

HTTP 协议概述

由于互联网的各个端系统需要通信,那么就需要通信协议,以保证通信能够正常运行

HTTP 协议中,端系统的角色有种,分别是 客户端 和 服务端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起请求,服务端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客户端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向服务端发起请求,服务端才能准确识别该请求信息,作出响应

同理,服务端也要按规定的格式响应请求

客户端发起请求的格式:

请求行:明确请求类型

请求头:客户端向服务端提供一些客户端本身的信息,或者告诉客户端自己希望接收到什么样(类型、

编码等)的响应消息

请求正文:请求的其他信息

服务端响应请求的格式:

状态行:表示响应的类别(成功、失败、重定向等等)

消息报头:服务端向客户端提供一些服务端本身的信息,或者对应于状态行的其他附加信息

响应正文:客户端请求的资源

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即,将要发送的报文切割成一个个的小组,独立发送

电路交换,在两个端系统之间要通信之前,会建立好专门的通信通道

他们两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分组交换中,资源不预留,电路交换是预留资源的

其中,更有效率的是分组交换,因为,电路交换因为预留了资源,而且在通信结束之前,这些资源不会被释放给其他通信使用,而现实情况中,在通信期间,用户一般不会长时间地充分使用分配的资源(充分使用资源的时间比率通常很小,可能低于 10%),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并发量的影响非常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 10M 的宽带,在特定的 30s 内被某人独享,但是这个人只在某 5s 中传输了数据,那么就有 25s 的传输时间被浪费了,在这 30s 内,就少传输了 25s*10M 的数据

而分组交换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网络分层

网络分层就是将传输数据所需要做的事情,按功能划分,分为几个模块(层),使整个结构更清晰,也更利于维护和扩展

网络分层中,数据封装的形式如下:

数据发送端:将上一层传输过来的所有数据当成信息内容本身,然后本层在上一层的基础上,加上这一层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数据(头部信息),然后传给下一层

数据接收端:将下一层传输过来的数据分为两部分,头部和信息本身,拿出头部(对应于数据发送端的该层添加的头部信息)进行解析,然后将传给上一层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tone94/p/10888888.html

时间: 2024-08-02 05:58:55

《计算机网络 自顶向下方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相关文章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三章 运输层

先根据书中的复习题巩固一遍, 最后回答常见问题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如有错误, 欢迎指出~ 点击下面跳过复习题 TCP3次握手: 为什么需要初始序号? 为什么需要3次握手, 而不是两次握手 TCP4次挥手 ? 第二章: 运输层 3.1~3.3节 R1. 假定网络层提供了下列服务. 在源主机中的网络层接收最大长度1200字节和来自运输层的目的主机地址的报文段. 网络层则保证将该报文段交付给位于目的主机的运输层. 假定在目的主机上能够运行许多网络应用进程. a. 设计可能最简单的运输层协议,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2章-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2

2.4 DNS:因特网的目录服务 2.4.1 DNS提供的服务 DNS的定义 实体层面看,DNS是一个由分层的DNS服务器实现的分布式数据库 协议层面看,DNS是一个使得主机能够查询分布式数据库的应用层协议 DNS运行在UDP之上,使用53号端口 1)主机名到IP地址映射的转换服务 2)主机别名(host aliasing) 3)提供负载均衡(load distribution) 2.4.2 DNS工作机理概述 DNS是一个在因特网上实现分布式数据库的精彩范例. 1.分布式.层次数据库 DNS服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四章

上一章,讲的是传输层,这章讲的是下一层,网络层. 运输层依赖于网络层的主机到主机的通信服务,提供各种形式的进程到进程的通信. 网络层分解为两个部分,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这章主要讲前者,数据平面. 网络层的作用:将分组从一台发动主机移动到一台接收主机.需要两种重要的功能:转发和路由选择. 转发:是指将分组从一个输入链路接口转移到适当的输出链路接口的路由器本地动作.转发时间的时间很短(通常为几纳秒),用硬件来实现. 路由选择:确定分组从源到目的地所采取的端到端路径的网络范围处理过程.时间长得多(几秒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6章-链路层和局域网.2

6.5 链路虚拟化:网络作为链路层 多协议标签交换 MPLS 通过来自虚电路网络的一个关键概念—固定长度标签,可以改善 lP 路由器的转发速度. 其目标是使用转发 lP 数据报的路由设备,但却是基于固定长度标签和虚电路的技术,让路 由器根据固定长度的标签转发数据报(而不是目的地 IP 地址),从而加快转发速度(标签长 度固定.较小的标签空间这两个特点加快了查表速度). 6.6 数据中心网络 因特网公司如FLAG构建了大量数据中心,每个数据中心容纳数十万太主机,同时支持着不同云应用.每个数据中心有

《计算机网络 自顶向下方法》 第2章 应用层

常见应用层协议有哪些?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Telnet:远程终端访问 有哪些可供选择的运输层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可靠数据传输.面向连接.拥塞控制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小程序等资源地址

https://wps.pearsoned.com/ecs_kurose_compnetw_6/216/55463/14198700.cw/index.html 感谢: 从哪里可以找到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的配套资料? - JmsAllen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658105/answer/254291529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GQblogs/p/12237047.html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二章

第一章统述,这一章开始讲解每一层详细的信息.这章讲解的是应用层. 有很多应用,如Facebook.Instagram和微信等,这些应用很受人欢迎. 1. 应用层协议原理 1.1网络应用程序体系 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有一个总是打开的主机成为服务器.服务于来自许多其他成为客户的主机的请求.典型的应用时web应用,浏览器-服务器. p2p体系结构.配备大量主机的数据中心,用于创建强大的虚拟服务器. 进行通信的是进程而不是程序.在两个不同端系统上的进程,通过跨越计算机网络交换报文而相互通信. 套接字:

《计算机网络 自顶向下方法》 第3章 运输层 Part1

由于个人精力和智商有限,又喜欢想太多.钻牛角尖,导致学习系统性知识很痛苦,尝试改变学习方式,慢慢摸索 现在看到 rdt2.0,又有点看不下去 现在的想法: 要有个目标,且有截止时间(作业模式.考试模式),在过程中,如果遇到对整体没有致命影响的难点,可以暂时跳过,在特定时间内把目标内的其他地方解决即可(即先解决简单的其他部分,在考虑进攻难点,这样的话,前期心态不会太焦灼,而且等回过头进攻难点的时候,有一种从四面八方将难点包围的感觉) 写博客也换个思路: 边写博客,边摸索写博客的方式,而且可以把摸索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六版) 课后题 第五章

5.1~5.2节 R1.运输方式 R2.不是,当链路出现瘫痪时,链路层不能保证安全运输 R3.成帧(ip,tcp),链路接入,可靠交付(tcp),差错检测和纠正(tcp) 5.3节 R4.不会,传播时延小于传输时延,在下一帧从路由交换出来时,上一帧已经传播到下一路由. R5.(1)只有一个结点发送数据时,有R的吞吐量 (2)有大量结点传输时,效率仅为0.37R (3)(4)该协议是分散且简单的. 令牌:(1)有R的吞吐量 (2)能保持R/m速率 (3)(4)分散且简单的 R6.1/2^5=1/3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六版) 课后题 第二章

2.1节 R1.电子邮件:SMTP,远程终端访问:Telnet,Web:HTTP,文件传输:FTP,流式多媒体:HTTP,因特网电话:SIP R2.在应用程序研发者来看,网络体系结构是固定的,并为应用程序提供了特定的服务集合.应用程序体系结构由应用研发者规定了如何在端系统上组织该应用程序. R3.总是打开的是web服务器,通过web访问的是客户. R4.同意,在p2p体系结构中,每个主机都是对等的,他们之间直接通信. R5.IP地址,端口号. R6.TCP,数据不能丢失,udp不可靠,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