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for liao

AD620 芯片

93 dB min
Common-Mode Rejection Ratio (G = 10)

0.28
mV
p-p Noise (0.1 Hz to 10 Hz)

THEORY OF OPERATION

The AD620 is a monolithic instrumentation amplifier based on

a modification of the classic three op amp approach. Absolute

value trimming allows the user to program gain accurately (to

0.15% at G = 100) with only one resistor. Monolithic construction

and laser wafer trimming allow the tight matching and

tracking of circuit components, thus insuring the high level of

performance inherent in this circuit.

The input transistors Q1 and Q2 provide a single differentialpair

bipolar input for high precision (Figure 31), yet offer 10′

lower Input Bias Current thanks to Superbeta processing. Feedback

through the Q1-A1-R1 loop and the Q2-A2-R2 loop maintains

constant collector current of the input devices Q1, Q2

thereby impressing the input voltage across the external gain

setting resistor RG. This creates a differential gain from the

inputs to the A1/A2 outputs given by G = (R1 + R2)/RG + 1.

The unity-gain subtracter A3 removes any common-mode signal,

yielding a single-ended output referred to the REF pin

potential.

The value of RG also determines the transconductance of the

preamp stage. As RG is reduced for larger gains, the transconductance

increases asymptotically to that of the input transistors.

This has three important advantages: (a) Open-loop gain is

boosted for increasing programmed gain, thus reducing gainrelated

errors. (b) The gain-bandwidth product (determined by

C1, C2 and the preamp transconductance) increases with programmed

gain, thus optimizing frequency response. (c) The

input voltage noise is reduced to a value of 9 nV/?Hz, determined

mainly by the collector current and base resistance of the

input devices.

The internal gain resistors, R1 and R2, are trimmed to an absolute

value of 24.7 kW, allowing the gain to be programmed accurately

with a single external resistor.

时间: 2024-08-04 14:18:35

作业 for liao的相关文章

【2016.3.19】作业 分析一个很有(wu)趣(liao)的小程序

问题1:这个程序要找的是符合什么条件的数? 能够整除2-32中所有数仅除了在此之中的两个相邻的数,比如能整除2-29,且不能整除30,31.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 问题2:这样的数存在么?符合这一条件的最小的数是什么? 不知道是否存在,反正用z3735f跑了一个多小时没算出来,要算出来,估计得用超算.自己尝试算了一下2-15,2-20 都算出来了,但是再往后就费劲了.因为我不知道这个数在什么地方,因此假设他在整个搜索范围的前0.1%出现,我1.33GHZ双核的小电脑得跑好几百年....so,怒扔

软件工程——第二次作业(2)

施工中-- 作业要求:https://edu.cnblogs.com/campus/nenu/SWE2017FALL/homework/922 项目要求是编写出一个拥有"词频统计"功能的小程序,作为一个小程序,若只是实现基本的词频统计功能,其实并不是很难.但是,如果再附加一些需求和功能的话就会让我感到有点难度了,更何况为了以后课程的要求,我选择使用Visual Studio 2015编译器和C#语言这两种从未学过的工具,在4-5天之内共10个小时左右(预计,但是实际上确实是花了更多时间

2017282110285--第一次个人作业

第一部分:结缘计算机 1.你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专业?你认为你的条件如何?和这些博主比呢? 其实我从高一就开始接触编程了,在高中我搞了两年的算法竞赛,算是有一点算法基础(捂脸,其实实力弱得一批),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爱上了编程.因此在高考结束后就报了信息安全专业,哪怕那时候父母不是很支持我报跟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我认为我的起步条件会比一般的零基础的萌新稍微好那么一点点,但也就仅限于此了,毕竟有天赋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契机罢了,入门之后分分钟起飞的也是一大把,更不用说那些大牛博主了,他们的程序员

python学习:程序控制结构·作业20141219

Python学习:程序控制结构 20141219 编程环境: windows 7 x64 python 2.7.6 题目: 1 编写程序,完成下列题目(1分) 题目内容: 如果列出10以内自然数中3或5的倍数,则包括3,5,6,9.那么这些数字的和为23.要求计算得出任意正整数n以内中3或5的倍数的自然数之和. 输入格式: 一个正整数n. 输出格式: n以内中3或5的倍数的自然数之和. 输入样例: 10 输出样例: 23 时间限制:500ms内存限制:32000kb n = int(raw_in

团队编程项目作业

团队名称: 简单 队长 学号:2015035107224 姓名:张志鹏 成员 学号:2015035107071 姓名:邱阳阳 学号:2015035107044 姓名:刘孝东 学号:2015035107007 姓名:孙弘原 学号:2015035107005 姓名:刘文帅 学号:2015035107009 姓名:杨琳 团队编程项目作业名称:爬取豆瓣电影TOP250 选择该团队编程项目原因:感觉项目有意思

团队项目编程作业

团队名称: 简单 队长 学号:2015035107224 姓名:张志鹏 成员 学号:2015035107071 姓名:邱阳阳 学号:2015035107044 姓名:刘孝东 学号:2015035107007 姓名:孙弘原 学号:2015035107005 姓名:刘文帅 学号:2015035107009 姓名:杨琳 团队编程项目作业名称:爬取豆瓣电影TOP250 选择该团队编程项目原因:我爱学习

团队作业八——第二次团队冲刺(Beta版本)第6天

团队作业八--第二次团队冲刺(Beta版本)第5天 一.每个人的工作 (1) 昨天已完成的工作 简单模式逻辑代码涉及与相关功能的具体实现 (2) 今天计划完成的工作 修改完善注册登录内容界面,编辑错题文件写入. (3) 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今天花了较多时间在完善登录注册界面上,这让我们比较担心,如果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在解决之前的问题,当天的任务又做不好,会不会赶不上进度.如果每天都不能正常完美的完成每天任务,那冲刺最后一天结束的时候,又哪里再有一个明天给我们完善代码.且今天还遇到了写入SD存储卡文件

第四周作业(汇总)

本周作业: 1.对四则运算软件需求的获取方式进行实践,例如使用调查问卷访问相关关系人等. 答: 本次是借助“问卷星”网站来发布问卷进行调查的.问卷地址:https://sojump.com/jq/9942880.aspx 本次问卷针对学生.家长和老师三个对象进行调查,对 四则软件进行需求分析.问卷调查结束后,问卷星还提供数据分析服务. 2.采用四象限法将你小组的四则运算软件的需求功能进行分类.阐述其优势与不足. 3.尝试把四则运算软件需求进行分解,变为每个小组成员可执行的积压工作项,分配这些工作

个人作业-Week3:代码复审

软件工程师的成长 我在上大学之前,对于软件工程师之类并无概念,并且高初中的电脑课也从未提及过写代码之类的东西,更多的都是一些教一些办公软件的使用(笑,明明电脑课总是因为老师“有事”变成其他课,根本就没上过几节吧),来到大学后得知一些同学高中就开始搞各种竞赛后,我感到十分惊讶,什么,从小热爱学习XX,一路坚持,最终成为XX大师的人小说以外真的有啊.大学之后的课余时间更是鲜有与软件工程相挂钩的事情,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过着这些博主批判对象的生活,十分尴尬.选这个课就是觉得应该做出些改变了,然而在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