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操作内容营销?学习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成功传播 ...

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截止到2月28日20点13分,上线不到1天时间播放6076万次,产生46389次评论,24小时内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点击数破亿。这次柴静演讲纪录片是我见过离开央视这个大平台的所有主持人最为成功的一个。她没有做公司,没有做娱乐,而是延续了自己的职业,这是自我价值的一个实现,也是内容营销典范。

  此次柴静的记录片演讲爆发增长以及甩掉了传统的互联网模式,记录片利用了传统的线上发行渠道,但是真正的增长是在微信的朋友圈内的传播与发酵。单纯的腾讯视频的播放量就占据了近整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播放量的二分之一。

  互联网时代,媒体遍地是、传播速度也比过去更快,而《穹顶之下》的每一部分都在体现“互联网思维”——这个被说滥了的陈词和某些人的谋财之道——穹顶之下,还有个“柴女”让我们过了“一把瘾”,更让我们看到了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思维的巨大潜力。

  那么,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基于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思维的经典成功案例,能给我们带来那些启发呢?尝试从以下四点概括一下:

  一、如何做到“全民参与”?

  雾霾是一个人人都关心的“大众话题”。环境问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这种话题也容易引起强大反响。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的传播需求很明确,就是让人们知道什么是雾霾?雾霾怎么来的?对于雾霾,我们普通人怎么办?

  如果按照常规思路,可能会有人制造一个个“污染案例”,报道“环保”和“污染治理“的的主题。但是这只能针对一一小部分受众使用,而且还回引起一些人的质疑,并不是最好的宣传案例。

  然而,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做法却不一样,它采用引导、诱入的方法,让受众参与到传播中,这样,“眼见为实”使得人们相信、并甘愿去传播,“全名参与”也就自然而然了。

  二、如何把握“天时地利人和”?

  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成功传播,非常精准地把握了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播放时间正好是2月28日,也就是周末,那时刚好是春节各路人群返京没多久,网民有时间上网。同时,在环保部长刚刚履任,两桶油即将合并的消息盛传,在两会召开之前,推出这样一个全民话题、公益主题,真是千钧一发,扣动扳机,更是吸引了大量人的目光。

  其次,人民网作为首发地点,人民网官方微博还在当天连发8条微博表示对柴静老师关于雾霾纪录片的支持,当天最火的微博无非就是人民网、柴静官微@柴静看见的2条微博,点赞数量超过70万。

  最后,明星助阵+自媒星效应。除了引来众多网民热议,韩寒、李小璐、黄晓明、大S等明星也纷纷支持柴静的环保纪录片,从一个社会万象到得到娱乐圈明星关注和传播的迁度;然而,柴静本身就是一位公众人物,作为前央视新闻记者,又出过热卖书籍《看见》,自身名人效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之用。

  三、如何从舆论角度嫁接传播诉求?

  其实,很多时候舆论怎样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从受众的舆论中表达出诉求。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诉求,但还是向火箭一样迅速从网络上传播开来,这是为什么呢?

  这段纪录片《穹顶之下》,整段视频以通俗易懂的风格让大部分点击观看的网民从第一秒到103分钟结束,从头至尾看完,因为这段纪录片没有高大上复杂化的内容加工,以科普、共鸣的形式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四、如何利用大数据,打动人心?

  《穹顶之下》最大的亮就是将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运用到了极致,大数据真正的落地。在整个过程中多次使用表格、图形、地图,用数据的可视化,信息的图形化,知识的表象化,科学的拟人化,动情、动理,在每一个分秒钟透出了大数据的力量。

  整个过程中大数据的运用无处不在。其开场就通过数据来演绎故事,用数据再现当年的情景,用数据来阐述情怀,过程中更是引用权威报告证明结论,用死亡数据引起重视,用数据的相关性、悬念性来揭示问题的严重,用数据来证明行为的范畴,用数据来表述大众的误区。

  从数据的来源上也体现了其多样性,既有权威专家的背书,也有权威报告的结论,更有视频展示的精准。

  说完这点,还留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网络推手制造的“谣言”我们会传播或信服?这里,不仅是因为社交网络容易传播和人们缺乏理性思考,一个关键的原因是这些推手能够非常精准地了解我们的心里诉求,以及为我们构造了一个足以让我们信服的情境。

  总之,想传播,先忘记传播,从传播事态的根本出发看一看想一想。找到事态的根源,将根源讲述出去,可能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结果。

时间: 2024-08-28 04:20:44

如何操作内容营销?学习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成功传播 ...的相关文章

柴静——《穹顶之下》的雾霾调查读后感

在看柴静拍的<穹顶之下>之前不久,曾看过一篇文章,主要讨论使用财富的远见与短视.文中大概举出这么一个例子: 同样是一片矿区,如果矿主将收入的 50% 分配给职工,那么,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职工将会拥有剩余的金钱,就会追求娱乐.发展.教育等相关的服务,进而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长此以往,数十年之后,当这片矿区枯竭的时候,整个城镇已经发展起来.之前的矿场主还是富人,但是,他的周围同时也多处了许多富人.财富便可借此延传下去! 而同样是一片矿区,如果矿主只将10%的收入分配给职工,而将90%的收入

《柴静:穹顶之下》中用到的数据可视化

近几天柴静的<穹顶之下>播放量已经破亿,笔者看了也十分感动.该视频中出现了不少可视化图表,本文对此进行总结. 我的咽喉比较敏感,只要空气质量不好,吸一口气就感觉咽喉部痒痒的.因此,我比一般人更注重空气质量.我经常关注国内的空气质量指数: http://aqicn.org/map/ 看到偶尔有几个绿点时,心情很愉快. 柴静自费百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视频.幻灯片介绍了雾霾的危害,并提出许多解决建议,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句话我的印象很深,是在说到父母要不要让小孩早点儿适应雾霾的时候,一个美国专家

科技大佬该向柴静学点什么?

或许,很少人会想到中国公众对雾霾关注的巅峰竟然是由一部自费拍摄的纪录片创造的.柴静的<穹顶之下>在各大视频网站连续打破各种点击纪录,动辄过亿的点击量说明雾霾已经成为网友心目中的魔鬼,毕竟,蓝天.白云的回忆是那般美好,而雾霾笼罩下的城市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美丽,更不要说什么幸福指数.和谐气氛之类的东西了.另一方面,<穹顶>的风靡也源于其拍摄本身,柴静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用自媒体的方式把"中国雾霾"调戏地无地自容,加上,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无

《穹顶之下》的思考:柴静改变不了什么!

<穹顶之下>的思考:柴静改变不了什么! 看 完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瞬间感觉全身都不好了,里面的数字和画面触目惊心,主因是煤炭和油,主要元凶之一是中石化.那为什么中石化敢如此嚣张,盛气 凌人,视若无睹?是谁给了他可以称霸八方的权力?是谁给了他可以任意宰割人们的权力?又是谁给了他可以目空一切.篡改法律的权力?那么主谋是谁?这个时候 制度在哪里?法制在哪里?党在哪里? 柴静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的,无论她带来的改变效果有多大,敢于发声,敢于声讨就值得我们支持和鼓励.但话又说回来,柴静阐

陈松松:新人操作视频营销的5大误区

这是我写的第90篇原创视频营销文章 陈松松,6年视频营销实战经验 今天一位朋友跟我交流,他说他刚刚操作视频营销,感觉走入了很多误区,他来问我,新手经常会走入哪些误区,让我给他指点下. 这里我总结了最重要的几个误区,也是新人经常容易误导的. 误区一:做视频营销必须懂高深的视频制作技术 大部分刚刚操作视频营销的新人,都以为要想做好视频营销,必须学好视频制作,必须拥有高深的视频制作技术,否则甭想做好视频营销. 所以,大家就开始四处寻找视频制作教程,一般都得学习个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多的可能要三四个月

柴静在雾霾调查中用到的技术培训方法

这几天,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非常热,我也看了一下,觉得可以作为技术培训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之前,我是用戈尔的<不能忽视的真相>作为技术培训的模板,虽然好,但是毕竟是外国人做的,隔了一层,效果没有<穹顶之下>那么强.  吐个槽,从表现的方式看,我觉得柴静完全照抄了<不能忽视的真相>的表现方式,大会场.短片.flash动画片.图表等等,居然都能一一找到,不能不说是创造力的匮乏,毕竟<不能忽视的真相>快有10年历史了.  其实,我看到爱立信总裁

职业 + 自我营销 + 学习 + 效率

目录 职业 自我营销 学习 效率 云撸猫 公众号 最近有幸拜读了<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这里是对这本书的一个小小的摘要,如果需要可以去自行购买,京东当当均有售卖. 职业 你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相信自己是在为别人工作.这样一来你对工作的安全感已然尽失.职业发展的驱动力一定是来自个体本身.记住:工作是属于公司的,而职业生涯却是属于你自己的. 拥有商业心态 把自己当作一个企业去思考,你可以做出良好的商业决策. 把公司当作是你的软件开发企业的一个客户.这种诠释雇用关系的

支持柴静,我们把代码写的这么漂亮,却呼吸着肮脏的空气,有意思么???

雾霾是什么? 从哪儿来? 我们该怎么办? 这不是柴静一个人的该思考的问题, 是全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点击以下连接查看柴静自费纪录片<穹顶之下> 穹顶之下,来自腾讯网 穹顶之下,来自爱奇艺 穹顶之下,来自凤凰网 等等 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我能做点什么呢?

《看见》读后感:跟柴静一起成长,追求独立与真相

一.为何要读此书     <看见>是我在2013年购买的一本书,当时自己一心扑在技术的学习上,想要提升一下自己的综合素养,顺便装一下文艺青年,所以就买了.不过说来惭愧,现在都2016年了,我才把它阅读完,也是自己的执行力太差,总是太贪婪地想要吸收更多的技术知识点,把这些所谓的“杂书”总是放在一边.经历了3个月的持续加班,马上项目就要上生产环境了,最近加班的也不是那么频繁了,加上最近成都天气一夜入冬,晚上早早进到铺里,不想看其他的,于是就找出这本书翻着翻着就觉得越来越过瘾,旁边放着我最喜欢听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