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构建之法》的心得体会

读《构建之法》的心得体会

软件工程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于即将投身IT业的学生而言,软件工程的内容又非常重要。读构建之法,尽管本书介绍了不少IT业正在使用的理论和技术,但是,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并不是介绍所有的新思想和新技术,而是从这些新思想、新技术中总结出对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有用的东西。

在整本书中,印象最让我深刻的是“两个人的合作”这一章节。现代的软件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软件的结构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软件的功能不断朝多元化与复杂化发展。不管是两个人的合作还是团队的合作,谈到合作不免提及规范这个词。你写出来的代码人在看,机器也在看。所以我们的代码要让我们的合作伙伴看得清楚。因此,要做一个有价值的项目,或者在团队工作里,代码的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规范,我还想提一个词,那就是“技巧”。不管是两个人的合作还是团队的合作都需要技巧,从了解阶段到熟悉彼此从而能从不同的意见中学到自己所欠缺的东西。或者是说服别人自己的观点的时候都需要技巧,要保证能够有效地有传递正确的讯息。

书中有一个问题我想拿出来谈谈,那就是:软件开发是一门工程还是一门艺术?以我现在的程度来看软件开发更是一门工程,如果软件开发是一门艺术,那么只有软件工程师和软件爱好者能够懂得欣赏。为什么我觉得软件开发更是一门工程?因为艺术是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所以,艺术的发生基础是人类的语言。艺术可以定义为“人类以创造美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及其产品”。 艺术需要技术,但不是技术。虽然软件开发的基础也是语言,但是却是机器语言,它已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真正在为社会服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分不开了,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现在软件无处不在,已和大家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工程肩负着诸多责任。比如说将种种条件确定下来,把资源安排妥当,使工作过程确定清晰,产出稳定可靠。其中大量与人的协作、与时间的较量的经验和体会,都要通过实践才能慢慢累积起来。书本中一方面宣传软件工程的非常重要性,另一面却又很难体现从中如何受益。此书的优势之处在于其强大的实用性和超级趣味性,把软件工程换一种角度描写得这么有意思。最近十多年来,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众多计算机和软件专业的学生们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时也对大学软件工程的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问题:

(1)、当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安装了其他软件,然后用户摆脱不掉的这种情况要怎么处理?

(2)、哲学家的宗旨是:我思,故我在。科学家的宗旨是:我发现,故我在。工程师的宗旨是:我构建,故我在。那么,我们从最底层做起的时候的宗旨是什么?要掌握在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刚刚好?

(3)、在软件测试中有提到过要避免自己测试自己的代码,那为什么在代码复审的时候要把自己的代码当成别的菜鸟写的代码进行复审?

(4)、敏捷的方法能帮助你更早地知道你是否能如期完成任务仅此而已,那是不是意味着使用敏捷这个方法的后果就是许多工程师更加频繁的加班?工程师自己的生活时间减少了,工作热情下降,是不是对整个项目进度有影响?那么为什么许多项目还要号称敏捷的项目?

(5)、大部分的先行者都不是创新者,那为什么还鼓励创新?创新的优势在哪里体现?

时间: 2024-07-30 20:18:47

读《构建之法》的心得体会的相关文章

第五次作业《读构建之法的心得》

<读构建之法的体会> <构建之法>这本书是软件大大神邹欣的作品之一,这本书体现邹欣老师的情怀,很简洁的讲述了软件设计的各个阶段,描述了一个微软软件大神对软件的理解.构建之法对我帮助挺大的,通过构建之法这本书使我对软件的构建很清晰的了解,让我对软件设计更加的清晰的认识,增加了我对软件的认识的兴趣,好了,现在来讲述讲述里面的内容,第一张讲概论:软件等于程序加文档,软件工程是什么,第二章讲 个人技术和流程 单元测试,效能分析工具,个人开发流程第三章讲软件工程师的成长 个人能力的衡量与发展

读《构建之法》心得体会

对于一本关于软件工程的教材我想大部分的读者第一印象就是枯燥.乏味,通篇多是高深难懂的代码让读者看的昏昏欲睡.但<构建之法>却给我们别样的感觉,作者把软件开发的方法讲的清晰有趣实用,并有相关的人物扮演不同的角色贯穿全书,让我们有一种看小说的感觉,看了开头就有一种想继续往下看的冲动.但仅仅是有趣并不是一本好书的评判标准,此书不仅拥有大量的趣味性,更不缺乏强大的实用性.作为一个菜鸟学员,对于将来的工作一定是充满了未知的,而此书却通过菜鸟程序员个人开发到一个团队的组成进行了全过程的讲解,让我们了解到了

《构建之法》心得体会

这本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使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看的懂,学起来会轻松些.阅读<构建之法>后,让我明白了软件构建的过程不仅仅是写出一个程序,还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扩展应用程序各种功能,接着还要扩展一个能保证服务质量的软件服务:在软件构建过程中还需要拥有各种文件和数据来描述各个程序文件之间的依赖关系.编译参数.链接参数等等. <构建之法>中的测试.软件工程师的成长.编写代码的规范.团队合作开发软件的重要性.还有开发软件项目的总体流程.IT的发展创新等等,使得整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会

构建之法的心得体会和问题

构建之法 面对在软件开发方面经验很少的学生,邹欣老师通过丰富生动的故事和隐喻帮助学生建立软件工程的思维习惯,通过严格扎实的动手训练与考核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自己的“最佳实践经验”.读这本书,软件工程课不再枯燥沉闷,而是变得出乎意料的生动有趣.                       ——王忠杰 概述软件=程序+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进一步阐述了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关系.单元测试能让自己负责的模块功能定义尽量明确,模块内部的改变不会影响其他模块,而且模块的质量能得到稳定的.量化的保证.

作业5(《构建之法》心得体会)

这学期学习邹欣老师的<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一书收获颇多. 第一章 概论 软件 = 程序 +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把系统的.有序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到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维护上的过程.软件工程包括:软件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构建.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软件的特殊性:复杂性.不可见性.易变性.服从性.非连续性. 第二章 个人技术和流程 单元测试(用VSTS写单元测试.好的单元测试的标准)回归测试.效能分析工具.个人软件开发流程(实践最简单的项目:WC). 第三章 软件工程师的成长 个人能力的衡量与

第五次博客作业-读《构建之法》心得

读<构建之法>心得 首先,这是一本全景式图书,会让你更了解这个行业,能让毕业生在对行业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较少地感到惊讶和出乎意料,这是一本与现实接轨的教材. 其次,这是一本最佳实践式的书,涵盖了科学.健康的软件工程开展中的每个方面,介绍了种种方法论,但不是高高在上.纲领性的方法论,而是方法论的最佳实践,确实可用,拿来就用. 第三,这本书让人有情怀,学生对“古老的”瀑布教材或“舶来的”敏捷书籍,难免会缺乏信心:这东西行吗?适用于现代吗?适用于中国吗?而如果到各大论坛.社区.或者询问“过来人”

为什么报计算机还有阅读构建之法的心得

1.为什么选择计算机这个专业; 当初读本科的时候,一志愿填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估计是因为分数太低了被调剂到了网络工程专业.之前的我并没有过多的接触计算机,感觉自己对这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本科的时候自己的学习并没有多么的认真.当时自己还想过要转专业,后来也不了了之了.慢慢的感觉这个专业还可以,也就学了三年,后来到了考研的时候,本来打算考金融专业的,但是跨专业考研难度挺大的,而且最近几年计算机这个专业实在是太火了,毕业之后工作找工作各方面都不错然后就限定决心考了计算机技术.庆幸的是考上了,现在

读构建之法之感

读构建之法之感,为什么迟迟没有发构建之法这本书的观后感,是因为想要细细的看,为什么老师这么要求我们这么做,为什么要刻意的去发微博,原因都在构建之法的这本书中.构建之法这本书和其它的软件工程的书不同,构建之法这本书讲的清晰有趣,容易理解,不像其它的软件工程的书籍,写的那么的枯燥和乏味,构建之法的每章都有很大的联系,让人逐渐的去深刻的理解.通过构建之法理解并懂得什么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系统的,有序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到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维护中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软件工程的课能够让自己有一个小

对读构建之法后提出的五个问题

读构建之法有以下几点疑惑: 1.如何使自己的开发思维更加敏捷? 2.如何分配好团队里面成员的任务,来达到最好的工作效率? 3.当面临用户的需求和优化后的软件起冲突时,用户的需求一定是最重要的吗?那么用户根本不了解优化的软件的好处,一定强制要求修改怎么办? 4.如何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5.什么样的软件开发团队要开发什么样的软件才适合敏捷流程?

第五次软件测试作业 读构建之法有感

之前没有什么认真的看完构建之法这本书,最近用了一星期的时间紧赶慢赶的认真的把书看完了,越看越起劲,后悔之前怎么没有早看着一本书,看了邹欣老师写的构建之法,感觉和读其它软件技术方面的书感觉截然不同,邹欣老师的构建之法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一种第一线的编程思想,比起平常所学的技术感觉起来更富有实用性,他用了程序员的第一视角来告诉我们软件编程者一思想,从第一章概论的软件工程是什么开始,就给予人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给程序员一种深深的代入感,书中不仅有丰富的代码示例,还采用了一种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解答问题,我想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