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if-else不外乎两种场景:异常逻辑处理和不同状态处理。

异常逻辑处理说明只能一个分支是正常流程,而不同状态处理都所有分支都是正常流程。

第一个例子`if (obj != null)`是异常处理,是代码健壮性判断,只有if里面才是正常的处理流程,`else`分支是出错处理流程

//举例一:异常逻辑处理例子
Object obj = getObj();
if (obj != null) {
    //do something
}else{
    //do something

  

第二个例子不管type等于1,2还是其他情况,都属于业务的正常流程。对于这两种情况重构的方法也不一样

Object obj = getObj();
if (obj.getType == 1) {
    //do something
}else if (obj.getType == 2) {
    //do something
}else{
    //do something

  

缺点相当明显了:

  1. 最大的问题是代码逻辑复杂,维护性差,极容易引发bug。
  2. 如果使用if-else,说明if分支和else分支的重视是同等的,但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容易引起误解和理解困难。

是否有好的方法优化?如何重构?
方法肯定是有的。重构if-else时,心中无时无刻把握一个原则:

尽可能地维持正常流程代码在最外层。
意思是说,可以写if-else语句时一定要尽量保持主干代码是正常流程,避免嵌套过深。

实现的手段有:减少嵌套、移除临时变量、条件取反判断、合并条件表达式等。

下面举几个实例来讲解这些重构方法:

异常逻辑处理型重构方法实例一:

重构前:

  

double disablityAmount(){
    if(_seniority < 2)
        return 0;

    if(_monthsDisabled > 12)
        return 0;

    if(_isPartTime)
        return 0;

    //do somethig

}

  重构后:

double disablityAmount(){
    if(_seniority < 2 || _monthsDisabled > 12 || _isPartTime)
        return 0;

    //do somethig
}

  这里的重构手法叫合并条件表达式:如果有一系列条件测试都得到相同结果,将这些结果测试合并为一个条件表达式

这个重构手法简单易懂,带来的效果也非常明显,能有效地较少if语句,减少代码量逻辑上也更加易懂

异常逻辑处理型重构方法实例二:

重构前:

double getPayAmount(){
    double result;
    if(_isDead) {
        result = deadAmount();
    }else{
        if(_isSeparated){
            result = separatedAmount();
        }
        else{
            if(_isRetired){
                result = retiredAmount();
            else{
                result = normalPayAmount();
            }
        }
    }
    return result;

  重构后:

double getPayAmount(){
    if(_isDead)
        return deadAmount();

    if(_isSeparated)
        return separatedAmount();

    if(_isRetired)
        return retiredAmount();

    return normalPayAmount();
}

  

怎么样?比对两个版本,会发现重构后的版本逻辑清晰,简洁易懂。

和重构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最大的区别是减少if-else嵌套。

可以看到,最初的版本if-else最深的嵌套有三层,看上去逻辑分支非常多,进到里面基本都要被绕晕。其实,仔细想想嵌套内的if-else和最外层并没有关联性的,完全可以提取最顶层。
改为平行关系,而非包含关系,if-else数量没有变化,但是逻辑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另一个重构点是废除了`result`临时变量,直接return返回。好处也显而易见直接结束流程,缩短异常分支流程。原来的做法先赋值给result最后统一return,那么对于最后return的值到底是那个函数返回的结果不明确,增加了一层理解难度。

总结重构的要点:如果if-else嵌套没有关联性,直接提取到第一层,一定要避免逻辑嵌套太深。尽量减少临时变量改用return直接返回。

异常逻辑处理型重构方法实例三:

重构前:

public double getAdjustedCapital(){
    double result = 0.0;
    if(_capital > 0.0 ){
        if(_intRate > 0 && _duration >0){
            resutl = (_income / _duration) *ADJ_FACTOR;
        }
    }
    return result;
}

  第一步,运用第一招:减少嵌套和移除临时变量

public double getAdjustedCapital(){
    if(_capital <= 0.0 ){
        return 0.0;
    }
    if(_intRate > 0 && _duration >0){
        return (_income / _duration) *ADJ_FACTOR;
    }
    return 0.0;
}

  这样重构后,还不够,因为主要的语句`(_income / _duration) *ADJ_FACTOR;`在if内部,并非在最外层,根据优化原则(尽可能地维持正常流程代码在最外层),可以再继续重构:

public double getAdjustedCapital(){
    if(_capital <= 0.0 ){
        return 0.0;
    }
    if(_intRate <= 0 || _duration <= 0){
        return 0.0;
    }

    return (_income / _duration) *ADJ_FACTOR;
}

  

这才是好的代码风格,逻辑清晰,一目了然,没有if-else嵌套难以理解的流程。

这里用到的重构方法是:将条件反转使异常情况先退出,让正常流程维持在主干流程。

异常逻辑处理型重构方法实例四:

重构前:

/* 查找年龄大于18岁且为男性的学生列表 */
    public ArrayList<Student> getStudents(int uid){
        ArrayList<Student> result = new ArrayList<Student>();
        Student stu = getStudentByUid(uid);
        if (stu != null) {
            Teacher teacher = stu.getTeacher();
            if(teacher != null){
                ArrayList<Student> students = teacher.getStudents();
                if(students != null){
                    for(Student student : students){
                        if(student.getAge() > = 18 && student.getGender() == MALE){
                            result.add(student);
                        }
                    }
                }else {
                    logger.error("获取学生列表失败");
                }
            }else {
                logger.error("获取老师信息失败");
            }
        } else {
            logger.error("获取学生信息失败");
        }
        return result;
    }

  

典型的"箭头型"代码,最大的问题是嵌套过深,解决方法是异常条件先退出,保持主干流程是核心流程

重构后:

/* 查找年龄大于18岁且为男性的学生列表 */
    public ArrayList<Student> getStudents(int uid){
        ArrayList<Student> result = new ArrayList<Student>();
        Student stu = getStudentByUid(uid);
        if (stu == null) {
            logger.error("获取学生信息失败");
            return result;
        }

        Teacher teacher = stu.getTeacher();
        if(teacher == null){
            logger.error("获取老师信息失败");
            return result;
        }

        ArrayList<Student> students = teacher.getStudents();
        if(students == null){
            logger.error("获取学生列表失败");
            return result;
        }

        for(Student student : students){
            if(student.getAge() > 18 && student.getGender() == MALE){
                result.add(student);
            }
        }
        return result;
    }

  

状态处理型重构方法实例一

重构前:

double getPayAmount(){
    Object obj = getObj();
    double money = 0;
    if (obj.getType == 1) {
        ObjectA objA = obj.getObjectA();
        money = objA.getMoney()*obj.getNormalMoneryA();
    }
    else if (obj.getType == 2) {
        ObjectB objB = obj.getObjectB();
        money = objB.getMoney()*obj.getNormalMoneryB()+1000;
    }
}

  重构后:

double getPayAmount(){
    Object obj = getObj();
    if (obj.getType == 1) {
        return getType1Money(obj);
    }
    else if (obj.getType == 2) {
        return getType2Money(obj);
    }
}

double getType1Money(Object obj){
    ObjectA objA = obj.getObjectA();
    return objA.getMoney()*obj.getNormalMoneryA();
}

double getType2Money(Object obj){
    ObjectB objB = obj.getObjectB();
    return objB.getMoney()*obj.getNormalMoneryB()+1000;
}

  这里使用的重构方法是:把if-else内的代码都封装成一个公共函数。函数的好处是屏蔽内部实现,缩短if-else分支的代码。代码结构和逻辑上清晰,能一下看出来每一个条件内做的功能。

状态处理型重构方法实例二

针对状态处理的代码,一种优雅的做法是用多态取代条件表达式(《重构》推荐做法)

你手上有个条件表达式,它根据对象类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行为。将这个表达式的每个分支放进一个子类内的覆写函数中,然后将原始函数声明为抽象函数。

重构前:

double getSpeed(){
    switch(_type){
        case EUROPEAN:
            return getBaseSpeed();
        case AFRICAN:
            return getBaseSpeed()-getLoadFactor()*_numberOfCoconuts;
        case NORWEGIAN_BLUE:
            return (_isNailed)?0:getBaseSpeed(_voltage);
    }
}

  重构后:

class Bird{
    abstract double getSpeed();
}

class European extends Bird{
    double getSpeed(){
        return getBaseSpeed();
    }
}

class African extends Bird{
    double getSpeed(){
        return getBaseSpeed()-getLoadFactor()*_numberOfCoconuts;
    }
}

class NorwegianBlue extends Bird{
    double getSpeed(){
        return (_isNailed)?0:getBaseSpeed(_voltage);
    }
}

  可以看到,使用多态后直接没有了if-else,但使用多态对原来代码修改过大,需要一番功夫才行。最好在设计之初就使用多态方式。

if-else代码是每一个程序员最容易写出的代码,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写烂的代码,稍不注意,就产生一堆难以维护和逻辑混乱的代码。

针对条件型代码重构把握一个原则:尽可能地维持正常流程代码在最外层,保持主干流程是正常核心流程。

为维持这个原则:合并条件表达式可以有效地减少if语句数目;减少嵌套能减少深层次逻辑;

异常条件先退出自然而然主干流程就是正常流程。

针对状态处理型重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不同状态的操作封装成函数,简短if-else内代码行数;另一种是利用面向对象多态特性直接干掉了条件判断。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uiandong/p/10067797.html

时间: 2024-08-29 14:37:20

写if-else不外乎两种场景:异常逻辑处理和不同状态处理。的相关文章

【REACT NATIVE 系列教程之八】不使用NAVIGATOR实现切换(页面)场景的两种形式(逻辑与MODAL)

本站文章均为 李华明Himi 原创,转载务必在明显处注明: 转载自[黑米GameDev街区] 原文链接: http://www.himigame.com/react-native/2285.html 在第五篇中介绍了使用导航Navigator进行(页面)场景的切换,但是对于一些需求其实是无法满足,或者说太浪费.例如: 1. 只是想做一个很简单的页面切换,并不需要记录从哪来-也不需要手势滑屏返回等,这时使用导航Navigator太浪费了. 2. 假设: a) 有个View 包括一个Navigato

(转)extern关键字两种场景的使用

第一种场景 -- extern extern关键字的作用是声明变量和函数为外部链接,即该变量或函数名在其它文件中可见.用其声明的变量或函数应该在别的文件或同一文件的其它地方定义. 例如语句:extern int a;仅仅是一个变量的声明,其并不是在定义变量a,并未为a分配内存空间.变量a在所有模块中作为一种全局变量只能被定义一次,否则会出现连接错误.通常,在模块的头文件中对本模块提供给其它模块引用的函数和全局变量以关键字extern声明.例如,如果模块B欲引用该模块A中定义的全局变量和函数时只需

do...while和while...do的两种场景比较

场景:脚本每5分钟执行一次,从数据库中每次查询1000数据进行处理,直到处理结束.两种用while和do...while两种方式实现的伪代码如下: 1. while...do $count = mysql.query('select count (*) from tb where status=1'); $round = ($count % 1000) == 0 ? ($count / 1000) +1: ($count / 1000) while($round > 0){ $dbRes = m

编译安装LAMP(两种场景)

编译安装LAMP 场景一:AP组合以模块方式结合(编译PHP作为httpd的模块):进而完成虚拟主机PMA(phpmyadmin)和discuz论坛 场景二:AP组合以fpm方式,PHP独立守护进程运行:进而完成虚拟主机PMA(phpmyadmin)和discuz论坛 ==========================场景一============================ 拓扑结构: 主机一 网卡1IP为172.20.1.100 网卡2IP为192.168.217.219 在此计算机上

php写接口,对比两种写法

/**  *   * 添加订单 1年之前我写的  * @param String $sno  * @param String $name 订单名称  * @param int $uid  * @param String $realname  * @param String $shr  * @param String $address  * @param String $mobile  * @param String $num  * @param decimal $coupons  * @para

写hive db的两种方法

方法1tmp_channel_hive_file="/tmp/tmp_channel_hive_file"tmp_channel_hive_file_new="/tmp/tmp_channel_hive_file_new"db="t_merchant_shop_channel_top_daily_new"hive_db="tmp.tmp_test_table"mysqlhelper -s dbname -e "sel

lua中,两种json和table互转方法的效率比较

lua中json和table的互转,是我们在平时开发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比如: 在用lua编写的服务器中,如果客户端发送json格式的数据,那么在lua处理业务逻辑的时候,必然需要转换成lua自己的数据结构,如table.此时,就会用到table和json格式的互转. 在用lua编写的服务器中,如果我们通过redis来存储数据,由于redis中不存在table这种数据结构,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将table转换成json字符串来进行存储.在数据的存取过程中,也会用到table和json格式的互转. 以

Java中异常的两种处理方式

异常处理的两种方式: 声明抛出 throws  声明抛出的位置:是在方法声明的位置上使用throws关键字向上抛出异常. 捕捉 try....catch.. public class ExceptionTest0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创建文件输入流读取文件     //思考:java编译器是如何知道以下的代码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     //java编译器是如何知道这个异常发生的几率比较高呢?    //ja

java多线程 —— 两种实际应用场景模拟

java多线程-两种实际应用场景模拟 转自 薛定谔的猫 (一) 先说说第一个,模拟对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场景是这样的: 就像笔者之前做的消息的发送,一个是服务器,一个是客户端.发送的话,要保证信息100%的发送给客户端,那么发给客户端之后,客户端返回一个消息告诉服务器,已经收到.当服务器一直没有收到客户端返回的消息,那么服务器会一直发送这个信息,直到客户端发送回确认信息,这时候再删除重复发送的这个信息. 为了模拟这个场景,这里写两个线程,一个是发送,一个是接收,把发送的信息,要保存到线程安全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