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执照”

作为父母,天职就是抚养和教育子女!抚养需要我们父母努力挣钱为孩子提供基本生活所需,但是教育呢?我们父母具备专业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吗?我们父母教育子女是否也需要像学校一样拥有一个得到认可的“父母执照”呢?

近来,继续我的“育己”历程,学习了托马斯·戈登的《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让你和孩子更贴心》。当我看完前三章,发现自己控制不住想要读完整本书,对戈登教授提出的育儿哲学理念和育儿沟通技巧深感惊叹,让我清醒地意识我们父母也是需要训练去获得我们育儿的“父母执照”!

1、当了父母的我们到底怎么了?

当我们为人父母后,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带入一个神圣的境界,为自己披上“父母”的外衣,不再把自己当作凡人来看待,认为自己在孩子面子拥有无上的权力、地位、知识和智慧,有责任指挥、控制、命令和指导孩子,且应该对孩子的所有问题负责。同时,我们认为孩子是完全属于我们的,我们愿意为孩子牺牲一切,可以抛弃自己的各种需求,可以无条件地接受和容忍孩子的任何言行,即使是虚假地接受,我们也认为自己是接受孩子的,只是不接受他们的行为而已。此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父母还经常认为彼此间应当保持一致的观点、态度和教育方式,建立“统一战线”。这些观点都是我们的祖辈遗留下来并被我们的父母、朋友和同事所认可的“育儿”理念。

实际中,我们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孩子呢?一方面,在人生的道路上,当我们的理想在现实中受挫而没法实现时,我们会将其转移到子女身上,我们会按照自己的理想和自认为成功、完美的人物形象去塑造我们的子女,我们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生的创作,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杰作,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打着“我是为他(她)好”的旗号,用自己拥有的权威和地位去命令、控制和指挥他们执行自己的计划,完全无视孩子的感受和意愿(我的周围就有很多这种自己无法取得更高学术、财富、地位的父母,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并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按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以培养自认为“成功”的孩子作为荣耀,弥补自己在此方面的遗憾和不足!)。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诚实地承认我们所有的父母都是凡人,都会在不同的时候对自己孩子的产生两种不同的情感——接受和不接受。我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能接受孩子的行为,而有时却不能。我们的接受程度会受到自己性格和心情、孩子性格、事发情境等因素的影响,父亲和母亲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总是对孩子的同一行为产生相同的感受。当我们虚假地接受孩子的行为时,孩子能够极为敏锐地通过我们的面部表情、说话声调、行为姿势感知我们的真实情感,他们会感受到我们无声的责备——虽然我们言语上接受了,但是我们的行为却表现出不接受。这会让孩子“陷入困境”,让他们感到困惑、沮丧和不安,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由于父亲和母亲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总是对孩子的同一行为产生相同的感受,所以当我们父母建立统一战线时,我们中的一方必然会扮演虚假接受的角色,这无疑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人们广为接受地认同“我可以接受一个孩子但不接受其行为”,这一观点通常是我们父母以自诩聪明的方式给孩子一个解释“我不是否定你的人,而是否定你的行为”。这是纯粹一个谬误,我们如何在接受孩子的同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独立而相反的感受?我们的反应如果不是针对那个在特定时刻做出特定行为的孩子,又是针对哪个孩子?无法接受孩子很多行为的父母会不可避免地使孩子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被接受。

为什么我们父母非要去指挥、控制、命令孩子,非要给他们提供建议、指导和规划?难道我们就不可以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想法和需求,就像尊重我们的父母、朋友和同事一样?为什么我们父母非要抛弃自己的需求,为孩子牺牲一切,无条件地接受和容忍他们的言行?难道我们在孩子面前就不能拥有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爱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探究,到底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育儿”。

2、孩子遇到了问题?父母遇到了问题?问题属于孩子?问题属于父母?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所有问题负责吗?生活中,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孩子要伟大、聪明,认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孩子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我们落入了一个陷阱,为本应归属于孩子的问题承担了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来区分属于孩子的问题和属于父母的问题呢?我们按照自己对待孩子行为的接受和不接受标准进行区分:当父母不接受孩子的行为即父母遇到问题时,父母应当负责解决问题;当父母接受孩子的行为但孩子遇到问题时,孩子应当负责解决问题。当父母赶时间,孩子却磨磨蹭蹭;当父母劳累一天下班回家想休息,孩子却纠缠着要玩;孩子没有按时回家吃晚饭却忘记打电话;孩子把音乐声开的非常大,使得父母说话听不见,这些都是属于父母负责解决的问题。孩子被一个朋友拒绝;孩子发现自己的家庭作业太难;孩子对老师感到气愤;孩子因为自己的体重超重感到不高兴,这些都是属于孩子负责解决的问题。

当问题属于孩子时,父母应当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孩子自己为问题负责,并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案;当问题属于父母,父母应当负责解决问题。理由如下:

l 孩子在解决问题方面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未经开发利用的潜力;

l 若父母帮助解决,孩子会依赖父母,无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l 若父母接手孩子的问题,会产生可怕的负担,且在无法解决时责怪自己;

l 当父母接受无需为孩子的问题负责的理念后,会感到身心轻松,且易于作为促进者、催化剂、帮助媒介,帮助孩子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法;

l 在某些问题上,孩子确实需要帮助,但从长期看,最有效的帮助就是不提供帮助。

对于属于孩子的问题,如何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呢?父母可以使用“倾听法”来应对,向孩子传达出“你似乎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我的帮助吗?”。类似的,对于属于父母的问题,父母又该如何解决问题呢?父母可以使用“对抗法”来应对,向孩子传达出“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我需要你的帮助!”。

3、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怎么说,孩子才肯听?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父母都试图夺走孩子对问题归属权,比如:

女儿:马蒂今天不和我一起玩。不论我做什么,她都说不想做。

妈妈:嗯,你为什么不提议做她想做的事呢?你必须学会跟朋友相处。

女儿:我不想做她希望做的事,此外我不想跟她相处!

妈妈:嗯,去找别的朋友玩吧,如果你还继续做一个被宠坏的孩子。

女儿:她才是被宠坏的孩子,我不是。而且没有其他人可以跟我一起玩。

妈妈:你感到心烦只是因为你累了。明天你就会感觉好点的。

女儿:我不累,明天我也不会感觉好。你不明白我有多恨她。

妈妈:不许说这样的话!如果我再听到你这样说你的朋友,你会后悔的…

女儿:(生气地走开)我恨这个地方。真希望我们能搬走。

为什么妈妈的话对女儿不起任何作用?而且遭到女儿的不接受?在沟通中,妈妈传递给孩子的言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妈妈的话,括号里是女儿可能理解的意思:

l “嗯,你为什么不提议做她想做的事呢?你必须学会跟朋友相处。”(你认为是我的错,你不相信我,你希望我改变,你认为你比我聪明!)

l “嗯,去找别的朋友玩吧,如果你还继续做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你不相信我能解决问题,你认为我是坏孩子!)

l “你感到心烦只是因为你累了。明天你就会感觉好点的。”(你根本不理解我,你不明白我的感受!)

l “不许说这样的话!如果我再听到你这样说你的朋友,你会后悔的…”(你使用你的权威、地位威胁我!)

从括号里女儿可能领会的意思来看,妈妈的建议、说教、评价、解释、安慰、命令和威胁传递给孩子的是不接受的态度,这如何能让女儿接受妈妈,按照妈妈的意思去做?看看我们经常听到的孩子的抱怨:

“我的父母经常对我说,我有多坏,我的想法有多蠢,我是如何不能被信任,我只会做更多令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如何他们已经认为我又坏又蠢,我或许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做这些事了。”

这正好应验了那句古话,“如果你总是对一个孩子说他很坏,他就会真的变得很坏。”我们父母到底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我们父母到底需要传递何种信息来进行有效沟通?我们来看看另一段对话:

女儿:马蒂今天不和我一起玩。不论我做什么,她都说不想做。

妈妈:你对马蒂有点生气。

女儿:是的。我再不想跟她一起玩了。她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妈妈:你非常生气,以至于你觉得再也不想见到她。

女儿:没错。但是如果她不做我的朋友,我就再也找不到其他人一起玩了。

妈妈:你讨厌自己一个人玩。

女儿:是的。我猜我不得不试着和她相处。但是我还是很难不生她的气。

妈妈:你想跟她更好地相处,但是你又觉得不生马蒂的气很难。

女儿:我过去从来都不习惯——但是那时候她总是做我想做的事。现在她不再让我指挥了。

妈妈:马蒂不能一直赞同你想做的事。

女儿:不……现在她不再是个听话的小孩了。但是她变得更有趣了。

妈妈:你更喜欢她现在这样。

女儿:是的。但是不再向她发号施令是很难的,我已经习惯了那样。或许,如果我偶尔让她按自己的想法做,我们就不会总是吵架了。你认为这样会有用吗?

妈妈:你在想如果你偶尔让步,就会有所帮助。

女儿:是的……或许是这样。我会试试的。

这段对话妈妈一直在试图理解女儿的意思,没有命令和威胁,没有说教,没有评价,没有解释,没有安慰,也没有建议。但是,却取得了非凡的效果,它帮助孩子减少了负面情绪,促进了母女间的关系,帮助孩子自己解决了问题,孩子更愿意倾听父母的想法和主意,最重要的是它把问题留给孩子自己去解决。

正确理解孩子的意思,了解孩子的现状,接受孩子的情感,并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是“积极倾听”。既然“积极倾听”如此有效,那么我们父母如何去使用它呢?

实际上,我们的沟通其实是一个编码和解码过程,比如说,孩子饿了,他会通过“晚饭什么时候做?”这样的语言来进行编码(也可以用手摸肚子来编码),并将其传递给父母,当父母收到这句话并正确的解码,父母就明白孩子饿了。但是如果父母把这句话理解为孩子急着吃完饭出去玩,并面带厌烦之色地回应到“早着呢!”,那么父母的解码就错了,并由此产生了矛盾——孩子不知道这个父母是这样想的,父母也无法理解孩子的真实意思。如果父母采用“积极倾听”去向孩子核实自己的解码,又会如何呢?

孩子:晚饭什么时候做?

父母:你想早点吃完出去玩。

孩子:不,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真的饿了,希望饭早点准备好。

父母:哦,我明白了。你很饿。先吃点饼干垫垫怎么样?我们必须等爸爸(妈妈)回来再吃饭——大约还要等一个小时。

孩子:这个主意不错。我会先吃点饼干的。

虽然父母一开始的解码是错误的,但是孩子的反馈使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又重新解码(孩子是真的饿了)并送出了另一个编码(“你很饿”)。“积极倾听”让我们父母更能够了解孩子,明白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避免因为我们的“自负聪明”(我们大人总认为比孩子要聪明)误解了孩子。

“积极倾听”需要我们父母抛弃自己的想法、情绪,以真诚信任的、核实信息的态度回应孩子。避免使用

l 命令、指挥、控制——告诉孩子去做某事,给他一个命令

l 警告、训诫、威胁——告诉孩子如果他做某事会有什么后果

l 规劝、说教、布道——告诉孩子他应该怎样做

l 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告诉孩子答案或解决方案或给他建议

l 说服、教育、进行逻辑辩论——试图用事实、辩论、逻辑来影响孩子

l 评价、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对孩子做出一个负面的评价或判断

l 赞扬、表示赞同——做出一个正面的评价或判断,表示赞同

l 归类、嘲笑、羞辱——把孩子归类,让他感到羞耻和愚蠢

l 解释、分析、诊断——分析孩子做的事、说的话,表示你看透了他的心,弄清了问题所在

l 安慰、表示同情、安抚、支持——尽力使孩子好受一点,让他摆脱不良情绪,否认他情绪的强度

l 调查、质问、审问——试图找出理由、动机、原因,寻求更多的信息帮助解决问题

l 退出、分散注意力、开玩笑、转移话题——试图让孩子回避问题,分散注意力,把问题放到一边

“积极倾听”帮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促进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但是如果孩子给父母带来了麻烦,问题属于父母时,我们父母又该如何呢?

“当你工作了一天,非常疲劳。你需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你希望用这段时间看看新闻。但是,你5岁的儿子缠着你跟他玩。他不断地拽你的胳膊,爬到你的膝上,挡住电视。陪他玩是你现在最不想做的事。”

这时你会如何做?你需要传递什么信息让自己得到休息并看看新闻?你是皱着眉头大声说道,“你这孩子真烦人!”,还是“到一边去玩去!”,抑或,采用命令的口吻说“走走走,别烦我!”。不论你是采用命令、指挥、控制,还是警告、训诫、威胁,还是劝告、布道、说教、建议等方式,孩子都可能拒绝按照你说的做,并让孩子感觉到你的需求比他的需求更重要,你无视他的需求。你还可能采用批评、评判、责备的“你应该懂事!”,归类、嘲笑、羞辱的“你就是个被宠坏的孩子!”,解释、诊断、心理分析的“你想气死我是吧?”,教导、说教的“好孩子要听话!”等方式表达你的拒绝,但是这些可能让孩子感到内疚、懊悔、不爱自己,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让他们反击你“你总是很累!”、“你才是被宠坏的人”。

我们用编码和解码的思想来看看,孩子会如何解码你的意思。“你这孩子真烦人!”,你所传递的信息孩子解码出来可能就是“我很坏,我不是好孩子”。这个时候,我们父母应该避免使用“你-信息”,而应该采用“我-信息”,并使用非指责性的描述来阐述事实和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爸爸工作一天,太累了!想看看新闻,休息一会!你跑上跑下让我感到难受!”或直接地说“我累了,需要休息一会”。孩子解码后就知道“爸爸累了,我不能打觉爸爸”。所以,采用“我-信息”告诉孩子你只是个凡人,你有伤心、尴尬、害怕、失望、疲惫的时候,你也有自己的爱好、需求,你也需要得到他的帮助(孩子是非常乐于帮助父母的)。

“我-信息”需要我们父母客观地描述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孩子的行为给我们产生的影响。避免使用

l 命令、指示、指挥——告诉孩子去做某事,给他一个命令

l 警告、训诫、威胁——告诉孩子如果他做某事会有什么后果

l 规劝、说教、布道——告诉孩子他应该怎样做

l 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告诉孩子答案或解决方案或给他建议

l 评判、批评、责备——对孩子做出一个负面的评价或判断

l 归类、嘲笑、羞辱——把孩子归类,让他感到羞耻和愚蠢

l 解释、分析、诊断——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

l 说服、教育、辩论——试图用事实、辩论、逻辑来影响孩子

“积极倾听”和“我-信息”告诉我们,首先,要区分对待孩子遇到的问题和父母遇到的问题;然后,放下我们作为父母的“高贵”权威、身份、地位、知识和智慧,用核实的态度、客观的阐述与孩子交流,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或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实现父母与孩子的良性互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何对不会说话和无法理解语言的婴儿和幼儿运用我们的“积极倾听”和“我-信息”呢?其实,婴幼儿遇到问题时,都是通过非语言信息(啼哭、乱动)来进行编码和表达的,我们必须使用非语言的“积极倾听”和“我-信息”来进行反馈。当孩子遇到饥饿、寒冷、不舒服等问题时,我们通过尝试喂食、温暖、抚摸、确认拉臭臭来核实孩子的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此时的他们还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当我们遇到婴幼儿扭捏不穿衣服、磨磨蹭蹭不上车、无故拿脚踢父母等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温柔而坚定的约束动作来解决问题,这些行为信息可以被很小的孩子理解,它传递给婴幼儿的是父母的需求。

当自己的孩子与其它孩子发生冲突并诉求我们父母解决时,我们被视为法官、裁判和仲裁者,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同样的道理,我们不难判断这是属于孩子的问题,如果我们介入,就犯了承担问题归属权的错误,剥夺了孩子为自己冲突负责并学习如何用自己的努力解决冲突的机会。这时,我们需要完全置身冲突之外,邀请孩子讲话,并运用“积极倾听”来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马库斯:我想要卡车!把它给我!放手!放手!

父 母:马库斯,你真的想要那卡车。

布莱恩:但是我先拿到的!他跑过来把它拿走了。我想把它要过来!

父 母:布莱恩,你觉得卡车应该归你,因为你先拿到的。你对马库斯很生气,因为他把卡车拿走了。我想你们发生了冲突。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什么主意?

布莱恩:他应该把卡车给我。

父 母:马库斯,布莱恩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马库斯:是的,他当然会,因为这样他就达到目的了。

父 母:布莱恩,马库斯的意思是他不喜欢这个解决方案,因为这样一来你就赢了,他就输了。

布莱恩:嗯,我会让他玩我的小汽车,直到我玩完卡车。

父 母:马库斯,布莱恩提出了另一个方案——在他玩卡车的时候,你可以玩他的小汽车。

马库斯:他玩完了之后,我可以玩卡车吗?

父 母:布莱恩,马库斯想要确认你玩完了卡车之后会不会给他玩。

布莱恩:好吧。我很快就会玩完的。

父 母:马库斯,布莱恩说他同意了。

马库斯:那好吧。

父 母:我猜你们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是吗?

4、“积极倾听”和“我-信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吗?

如标题所问,这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吗?回答当然不是。因为在涉及孩子价值观、信仰、风格、偏好和生活哲学的行为时,父母和孩子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和冲突,比如我们接受不了孩子的奇服异装、个性的发型,但是这些都是他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力,只要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此,我们很多父母都希望能够向孩子传承他们最珍视的价值观,我们父母当然可以去传授自己的价值观,并且会不可避免地这样做。之所以不可避免地传授他们的价值观,是因为孩子注定要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来学习父母的价值观。

我的育儿理念: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

最后,建议阅读原著《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让你和孩子更贴心》。

时间: 2024-10-12 21:00:47

我的“父母执照”的相关文章

出售公司执照和对公账户

出售公司执照和对公账户+[oo:68341433]安全,可货到付款,[无需打开,直接添加] ,高手经验稳赢和如何迅速十几年前,经历过的人我相信都知道那种滋味,你连在别人通讯录里都让人感觉到是可怕的存在那种 每天打点临时工自己省吃俭用的工资都搭进去.有时候想想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甚至想过轻生的念头. 说说我入坑的经历吧,那时上班回去的时候,看见宿友在玩这个东西,我也挺不屑的.自己跟平时一样洗刷完就去玩手机.刚玩一会儿,宿友就拉我,说一起去喝酒.我宿友是个酒鬼,那点工资早在月初就喝的差不多了.很纳闷

经验谈系列 我们应该怎么给父母配电脑

经验谈系列 我们应该怎么给父母配电脑. 以下只是记录笔者这半年外地大学的一个插曲 作为一个IT宅,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一个人生大事--上大学 在这期间可能我们的父母并不如我们一般喜欢电脑.QAQ 而在干干净净上大学之前我们需要干一件漂亮事情就是给父母留一台电脑. 首先需要明白需求 目前的时代可能我们用的最多的是手机而不是电脑 不管是android还是iphone 可能我们的父母更需要的是方便快捷的 手机 而不是电脑 而笔者的需求是母上需要每周用excel提交每周的计划.此外需要上q. 而父上的需求是

很多孩子问父母

很多孩子问父母为什么天天让我学习,让我考大学呢?很多父母不知怎么回答,只是泛泛地告诉孩子上大学能学很多东西.原本就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听到这样的回答,能有考大学的动力吗?父母是不是应该补补课,了解一下上大学到底有什么用? 有句很经典的话形容大学四年: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毕业后,你就会想念大学的好处. 一.同学 你的大学同学及朋友,将是你人生当中的宝贵财富.可以说,你的同学对你的重要性,仅次于你的亲人.无论何时何地,你都有可能获得来

☆一款为父母设计的手机

一款给父母设计的手机,我们的父母现在集中在四十到五十的年龄段,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手机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手机功能也要符合这个年龄段的需要. 我们组对父母们这辈人的需求进行了想象.我们父母这辈已经到了中年,到了开始注重健康的年龄,所以我们组的手机主打健康,在手机的基础上还添加了配件.考虑到中年人挑选手机,比较关注性价比,实用性,我们考虑给手机添加便于使用的设计,以及减少一些多余功能降低价格. 手机主要功能: ①               配套智能手环,手环可监控心跳血压,结合手机自带APP实时检测

报告称中国内地父母倾向承担 子女所有教育开支

汇丰新近发布的环球调查<教育的价值>显示:几乎所有(97%)的中国内地父母都是自己承担子女教育所需资金,仅有少数的教育金来源于奖学金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资助.内地父母的教育金大部分来源于当前的收入(85%)以及储蓄(63%),来源于投资收入(31%)和特定的教育金计划(18%)的相对较少. 汇丰调查显示,中国内地父母认为教育是对子女最好的投资网络pos机,并且给予子女的经济支持中超过三分之一用于教育,大大超过对于子女创业.买房和结婚的经济支持.尽管如此,内地父母的大学教育规划开始较晚,几乎所有受

一 修身篇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迩际①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至<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

每个熊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熊父母

我很认真看了所谓“女大学生飞踹4岁女童”的完整的视频.事情的过程并不复杂,在一家饭店,一个大学女生嫌孩子吵,走过去踹了孩子一脚,孩子妈立马就炸了,与那名女大学生发生了厮扯,来回纠缠,中间过程中服务员隔开了双方,孩子妈不依不饶,女大学生离开了,还要追着打,不但如此,起码打了服务员两个耳光,最后那个劝架的服务员实在忍无可忍,也动手打了孩子妈,最后事情闹到了派出所. 媒体从来不会嫌事大,给这个事件,贴了各种标签,“4岁女童”,“女大学生”,“飞踹”,于是网上掀起了两拨人的对战,一拨指责女大学生,以大欺

以前一张执照100万,现在1万没人要

这个行业曾经被认为闭着眼睛都能赚钱,在2000年左右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但现在却逐渐走向没落,不得不直面艰难转型之路.万千网吧主.网咖主如案板上的鱼,正经历时代变迁之刃. 一 "原来还指望这网吧转让费能多赚点利润的,现在网吧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卢女士忧虑地说. 2014年,俗称"网吧新规"的"促进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相关通知发布,成为网吧行业发展的分水岭.这标志着网吧审批的准入许可等方面门槛降低,以往一张网吧审批执照"

三流的父母想拥有一流的孩子,这是病

三流的父母想拥有一流的孩子,这是病 2017-02-04 12:38:47 89723 奋斗精神.职业道德,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别自己懒的要死却成天做梦想生个孩子成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爸妈不是又懒又穷. 本文系网易News沸点工作室<槽值>栏目(公众号:caozhi163)出品,每周更新五期. 除夕夜,云南镇雄县15岁的男孩小龙(化名)服农药自杀. 小龙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对他也无暇过问.根据小龙遗书和邻居描述,父亲是个暴脾气,在外过得不如意,回家经常打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