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SaaS市场到底有何不同?

  周一刚从硅谷回来,崔强约我写一篇文章来介绍美国的SaaS市场见闻。实际上,一个礼拜的确看不了多少东西,即使看了也只是加深了既有的认知。所以我利用这个机会谈谈我对中美SaaS市场差异中较为本质的问题。这些观点更多来自我多年的观察和比较,不是一朝一夕现象级的对比。

  总体而言,从2007年之后,我并不认为中美的SaaS市场有多么本质的不同,我认为市场的共性要大于个性。这正如中国已经不再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一世界的距离在有些地区和行业已经非常小。这也意味着,我并不认为中国SaaS市场现有的问题是独特的,尤其是中小企业市场的SaaS服务,我们采取的基本运营模式,产品技术选型和硅谷公司相比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互联网的影响不仅冲击传统产业,对互联网行业本身的全球渗透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硅谷任何一家新创的SaaS企业,他们的创业背景,产品体验,市场营销方法隔了一个礼拜就能够出现在国内科技博客的文章中。美国有一家叫SaaStr的行业服务网站很有名气,他们的老板叫Jason Lemkin,而咱北京有崔牛会的崔强。

  从客户市场看,硅谷公司面临的美国企业市场也很复杂和多元,当然总体规模也很大。在硅谷有500万左右的科技企业从业人员,这决定了很多SaaS服务在初创阶段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影响这个早期用户群体,但美国市场也存在广泛的传统行业中小企业,小商户市场,他们同样分布在广袤的1000万平方公里上,在硅谷几乎人人听说过Slack,但到了芝加哥,你如果随机问10个人,有一个听说的就不错了。回到国内的现实,我们每一天也都在权衡市场的选择,进入的路径,到底是从大企业切入,还是从小企业发言,到底集中精力在一线城市,还是通过渠道覆盖更广泛的二三线市场。这个命题在两国是基本一样的。

  从未来趋势看,我觉得共同点就更多了。可能实现的周期会有差异,但是最终SaaS必然成为企业应用的主要模式,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中国总有一天会彻底完成“发展中国家”的进程,在经济结构上体现出今天发达国家的特点,在发展成熟的经济社会,生产型技术和服务业占据超级主导的地位,拥有最高的市场价值,驱动几乎所有经济领域的发展。不管你愿不愿意,中国肯定会越来越像美国,至少在经济结构上。

  市场的共性就此打住。因为如果不继续描述清楚市场个性,就无法知道怎样弥补和超越。毕竟在中国,我们已经有了成百上千的B2B创业者,正在不同领域探索和试图解决市场问题,了解清楚市场差异,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位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接下来,我就谈谈我观察到的两国市场目前最大的三个不同。

  中国市场还没有那么强劲的需求

  市场需求特点是差异比较的首要问题,中国SaaS市场的客户需求密度要明显低于美国,注意我说的是密度,不是总量,也就说每100家随机企业中有多少具备现实的SaaS软件使用需求以及对应的使用量。造成当下需求密度差异的原因我觉得来自几个方面:

  1)经济结构中智力密集型企业还是不够多。反之,在资金、资源和劳力密集型行业中,所有的经理人员都没有充足的动力投资效率工具。这个道理是很浅显的,从而也影响了几乎所有SaaS品类。这带来的现象就是业内普遍认为大多数SaaS应用缺乏需求刚性,比如我们所在的协作类目就是典型的例子,实际上,刚性缺乏背后的原因还是具有迫切需求的客户比例不够高,而一旦找对了客户群体,产品和市场需求更加适配,主流用户群体就有了充足的买单理由。例如销售人员众多的组织必然需要选择一个CRM产品,项目管理需求密集的行业必然需要协作工具等。

  2)大中企业还没有跨越心理鸿沟,SaaS企业也没有跨越主流市场鸿沟。Geoffery Moore在著名的《跨越鸿沟》一书中描述了技术产品的典型生命周期,揭示了任何新兴技术产品都会经历尝鲜者,早期用户,早期主流,晚期主流和末班车用户这几个阶段。在他最新的第三版中,更新了很多案例都来自SaaS软件行业,而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就是Salesforce。

  在企业用户中,大中企业是重要的主流用户群体,至少他们的雇员人数在整个市场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如果SaaS不能广泛进入大中企业,需求的密度就谈不上高。对应中国市场的现实就是大部分大中企业(我个人感觉的边界在500人以上的企业)还不能容易地接受SaaS软件产品。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还在使用或者寻求私有部署方案。今天不是辩论私有部署是否合理的时候,但可以肯定的是,SaaS公司如果继续提供折衷的私有部署服务,就永远不可能跨越这个鸿沟。咱们的任务不是获得一个大企业客户,而是说服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开始使用公共云的SaaS产品,而跨越鸿沟的过程就是这些典型的早期主流用户群体逐步聚集后,开始对更大规模的晚期主流用户产生影响,最终让新兴的产品变成了成熟而主流的方案。当年Salesforce拿到美林证券的10000坐席订单就是它跨越鸿沟的标志性战役。

  过去两年,我们行业一直纠结到底要不要做大企业市场。实际上,服务大中企业是无法回避的,否则产品就无法影响到达主流用户。真正的问题是,每个产品如何找到一个定点的对岸滩头,扎实地着陆在鸿沟对面的一个阵地上。整天想着如何攻克大企业市场,不如找一两家真正搞定。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做法,就是把大企业化整为零,变大为小,在事业部、项目组这个级别上用SaaS模式开始服务。Dropbox在美国,明道在中国大体是这么一个模式。

  一旦中国的大中企业开始接受或者事实上使用SaaS模式,我认为需求的密度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历史使用习惯和能力

  中美差别的第二点来自于用户的历史使用习惯。早在SaaS产业开始前的数十年,欧美国家的企业用户已经建立了使用信息产品的习惯,甚至建立了付费使用的习惯。过于久远的商业工具就不说了,PC时代开创以后(1980年代),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开始使用电子表格,财务软件等产品。像Intuit的Quicken更是在那个年代一统天下。在SaaS之前的年代,哪怕是这些盒装软件产品也培育了广大的用户群体。SaaS一出现,因为它出色的性价比和盒装软件无法比拟的好处,用户当然很快能够迁移,因为这不是习惯的新建,只是一个非常有动力的延续。

  另外一个差异是用户的使用能力。实际上,我并不认为SaaS产品需要多么独特的用户能力来开始使用,大部分品类的现代SaaS都能够做到简洁易用,我认为导致所谓的能力差异还是因为习惯上的差异。这就像不怎么阅读的人觉得读一本书好累,经常阅读的人就能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

  咱们八十年代末的时候才开始有了基础的会计电算化,除此以外,企业接触的第一项现代信息工具就是打字机和若干年后的电子邮件。今天,很多企业依然抱怨SaaS产品不好用,员工用不起来,产品过于复杂。这个问题背后有很多层次的原因,包括厂商的产品设计与运营能力的问题,也包括下文我要提到的竞争结构问题,同时也有主流用户群体的使用习惯和能力问题。

  问题是,这个差距怎么来弥补呢?历史不会重来,中国市场的这个先天弱点是不是致命的呢?

  我的答案比较乐观。历史的问题只能靠历史解决,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是可以预见未来。要等待一个现代SaaS的适应用户群体需要多久时间?我自己的感觉是很快,不需要等待自然生育成长的一代人,只需要商业社会中的主流管理者群体完成代际交换即可。更具体地说,在中国,接近美国社会的商业管理群体大概就是1985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他们中最年长的已经30岁,再过3-5年,他们会take over. 也就是说,那时候,你面对的典型用户,都是受过西方商业与管理思想影响,具备足够的现代信息工具使用技能,他们过去帮助过上一代的老板们信息化,明天,他们主导自己企业的信息化。

  当然,不是所有的同行都同意我,至少在行动上,我注意到很多产品的设计思想上,非常重视迎合现有主流用户的使用能力,在产品繁简度上偏向于简,在功能导向上偏向于管控型的目的。我觉得这里并不是要争论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反映了不同厂商对用户群体需求变迁的预判差异。

  激烈但是并不同质的竞争

  最后我要说的一个差异就是竞争格局和竞争策略。这可能是今天对比两国SaaS市场很大的一个直观感受。

  美国的SaaS公司并不少,BVP每年更新的产业图谱已经密密麻麻了,有些领域的竞争的确也十分激烈,头对头竞争的情况不在少数,比如Trello, Asana和Basecamp之间的争夺。但是几乎每个市场的竞争都不至于那么同质,产品并不雷同,每一家企业都会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一个定位空间,除了极个别的入口型应用外。但即使是这个领域,比如Slack和HipChat之间也不是完全的敌人关系,后者母公司Atlassian的其他产品,例如Jira,Confluence等也同样是可以和Slack集成的。这样的竞争合作关系对他们的客户来说,只有好处,没有伤害。

  中国市场的差异在于,很多参与同一个市场的竞争者都很难拿出差异化的方案,不得不进行同质化的竞争,在我们所在的协同领域,同质化更加严重。其实一般行业中同质化竞争也很普遍,但为什么对SaaS行业来说是灾难呢?因为SaaS产品的边际成本非常低,大多数成本都是固定成本,这导致在同质竞争压力下,厂商会无底线地在价格上退让,因为客户数量规模是唯一求生的可能,这种价格竞争的极致就是彻底免费。SaaS商业模式最大的优势(高毛利),此刻变成了最大的伤害。当然,有人不承认这个逻辑,认为免费模式的起源不是来自于同质化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你说对了,那是因为总有人不愿意锁死在同质化竞争中,希望通过商业模式来差异化。但是,有个事实很清楚,选择免费商业模式并不足以差异化,事实上,今天选择这条路径的厂商已经不是少数了,真正能够差异化的依然在产品本身,选择服务不同客户需求的过程。

  关于最后这一点的未来预判,我觉得竞争同质化的问题在中国互联网各个细分市场的历史上是极其普遍的。在过去近二十年,几乎所有的热潮更迭都伴随了这个过程。同质化竞争也没什么不好,它会相对加快优胜劣汰,促使一部分企业退出,让行业更加健康起来。所以,哪怕是最后这一点,咱们也没什么可抱怨的。一切都会过去,风暴中的尘土终会落到地面,市场与竞争的规律哪怕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它始终像重力一样稳定。风暴之后留下的企业,就是成功跨越了主流鸿沟的企业,一如新浪之于门户,网易之于游戏,腾讯之于社交,淘宝之于电商,携程之于流行,美大之于O2O,而在他们成功前的若干年,业界一样对各种商业模式的优劣吵个没完。

  本文出自简书作者:philren

  欢迎加入SaaS行业讨论群“SaaS学堂”(微信号:neucloud2015),在这里汇聚了众多行业精英,更能与他们零距离探讨前沿技术和理念,速度加入吧!SaaS学堂微信公众号:saasxuetang,有料有干货!SaaS学堂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时间: 2024-10-05 00:42:17

中美SaaS市场到底有何不同?的相关文章

《医疗产业大棋局》,4星。有点旧了,依旧是比较难得的有深度的中美两国医疗市场的概括与分析。

本书是作者在豆瓣的专栏文章的结集.文章的发表日期从2014年10月到2015年6月.时间上看已经有点过时了,但是这个行业的现状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还是值得看一看的. 本书针对中美两国的医疗市场做了概括与分析.基本的观点是:两国各有各的问题,并且政策.市场差异都比较大,国内的互联网医疗难以找到好的突破点,只能做一些医疗行业的辅助工作. 以下是书中一些信息的摘抄,#后面是kindle电子书页码. 1:美国的移动医疗发展比中国早,项目创新更快,但美国的经验也表明,单纯的移动医疗项目,尤其是针对个人

中美贸易战正式开始?恐怕这只是中国超越美国路上的插曲

一场没有硝烟在战争开始了? 今天,舆论的焦点绝对是中美贸易战了,当然这个价值600亿美元的战还没开打,双方媒体的预热还是做的不错,感觉好像要打世界大战一样. 北京时间2018年3月2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1300种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税率为25%左右,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涉及征税的中国商品规模可达600亿美元. 美国贸易代表处(USTR)将在15天内公布对华征收关税的清单,然后再公示30天,面对贸易战,我们大可保持淡定,实

2018“硅谷技划”随笔(二):中美差距与硅谷的秘密

[题记]第三次来到硅谷,"朝圣"的心态越来越淡,这显然与中国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密不可分.但同样的,当你心态越发放平,你反而会越发感觉到硅谷的"可怕"和深不可测-- 2018年"硅谷技划"的日期虽然早早就定下了,但我们未曾想赶上了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中美贸易大战一触即发的前夜,以及"中兴"事件的余波未了.有五六位本有计划同行的伙伴出人意料的未能通过签证,我们无法判定与此事有关:但一种情绪和疑问肯定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太平洋两岸如

《互联网医疗大变局》:中美两国在2015年上半年在移动医疗领域的现状与机会。四星推荐

去年10月出的书,写中美两国截至到2015年上半年,在移动医疗领域的现状与机会.同类书大部分是资料的堆砌,两位作者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相对来说是比较少见的. 估计距离作者完稿已经有一年了,不过我感觉书中内容目前还基本没过时. 全书前半部分说美国,后半部分说中国.主要内容是对这个行业的现状的概括.分析,和一些商业机会的预测. 以下是书中一些主要观点的摘抄: 1:纵观整个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投资会发现,互联网公司在这个领域的活跃度远超过传统医疗行业内公司,和国外行业内公司作为主要接盘者的情况很不相同

中美网络安全战升级 中国科技企业或迎春天

2014年05月29日 15:59 来源:环球网 作者:房磊 陈薇   http://www.cssn.cn/jsx/jsjj_jsx/201405/t20140529_1191304.shtml   随着中美双方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争端不断升级,中国政府近日推出一系列举措防止受到安全威胁.日前有消息称,中国政府正大力推动国内银行弃用IBM公司生产的高端服务器,而改用国产品牌服务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在内的多个政府部门正在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排查,确认这些银行是否因使用IBM服务器而危害到国家财

中美以欧创业比较:对话最有影响力以色列人Zack Weisfeld

先来认识一下图中这位叫做Tzahi(Zack)Weisfeld的先生. 现任微软全球创投加速器计划的创立者和总经理的Zack,曾在技术类消费品领域从业20多年,并拥有丰富的企业市场经验,他在2014年5月被Business Insider评为全球科技界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以色列人之一,他还曾在2015年12月被NewsGeek评为以色列高科技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 在担任微软全球创投加速器计划的创立者和总经理前,Zack还是一位创业者.曾与其他人共同创立了由红杉资本支持的预测型市场营销公司Mint

NVIDIA称自己是人工智能公司,但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

(上图为NVIDIA CEO 黄仁勋) 黄仁勋在1993年创立了一家叫做NVIDIA的公司,于1999年发明了图形处理器GPU,从此GPU就改变了世界.特别是在游戏领域,NVIDIA GPU几乎已经成为了游戏设备的标配.如今,NVIDIA获得超过7300个专利,其中包括很多对现代计算有深刻影响的技术. 6年前,黄仁勋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对于未来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开始带领公司整体往人工智能方向转型.2016年,NVIDIA密集发布了全线人工智能GPU芯片.系统.软件和服务,而公司定位转向成为"世

SaaS系列介绍之四:我国SaaS市场发展

1 引言 那些没有经验的问题解决者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去匆忙地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先给要解决的问题下定义.                                               ________杰拉尔德.温伯格,<您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SaaS虽然起源于美国,但在中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表现出了自己的“中国特色”. 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来形容当前我国的SaaS可能最合适不过了,因为中国的SaaS就像意气奋发的

无人驾驶技术已成熟,中美AI大国争夺最后窗口期

近期,前百度高级副总裁.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创始人及总经理王劲带着他仅5个月的创业公司"景驰科技"集中亮相于中国业界.专注于无人驾驶技术的景驰科技于2017年4月3日在硅谷诞生,一个月后即完成首次封闭道路无人驾驶测试,再一个月即获得加州GMV路测牌照,一周后又完成首次开放道路无人驾驶测试,在创业的第5个月就在硅谷高峰时段的车海中通勤. 2017年9月15日,就在景驰科技完成硅谷高峰时段通勤后7天,王劲出现在北京由华创资本举办的分享会上.王劲呼吁,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借助汽车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