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春洋:资源优势、竞争优势与竟争力

有关竟争力的概念和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即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一时间,产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成为非常热门的话题。品牌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击败竞争对手,最终要靠品牌竞争力。所谓品牌竞争力指的是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对手的独特的综合能力,是对技术、质量、管理、服务、文化、创新和形象的聚合与概括。
       一些现代经济学家对品牌竞争力作了深人研究,阐述了竟争力的结构、形成与培育途径。同时,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品牌竟争力取决于企业的资源优势,并对资源优势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这样就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学术流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现将他们的观点筒介如下。
       1、资源学派
       资源学派认为品牌竞争是建立在企业资源优势基础上的竞争,其实质是企业资源优势之间的竞争。品牌要想保持领先地位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具备可持续竞争优势,而可持续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资源优势。资源学派理论的代表人物作品主要有:沃纳菲尔特及其《基于资源的企业观点》(1984),David Collis、Cynthia、A.Motgomery及其《资源观:90年代的战略》 (1995),D.福格纳、C.鲍曼及其《竞争战略》(1995)等。
       资源学派的研究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将资源优势划分成不同的种类(如下表所示)

标准 种类 解释
资源结构或要素结构 管理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产品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资本资源优势、物力资源优势、规模经济优势、无形资源优势 
(涉及种类相当繁杂,但意义浅显,此处不做解释)
量化 数量资源优势
质量资源优势 数量资源优势是指企业在资源数量投入基础上而形成的优势,质量优势是指由资源质量或内在禀赋而形成的比较优势
在企业竞争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般资源优势
战略资源优势 一般资源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优势,具有相对性;战略资源优势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和综合竟争力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和决定性意义
形成途径 内生资源优势
外生资源优势 内生资源优势可通过企业内在机制,既所谓“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学中干”(Doing by Learning)而获得;外生资源优势则须通过外部途径如资源引进、共同开发、技术联盟等形成

不管什么企业、什么品牌参与竞争,资源优势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在所有时间都具备所有的资源优势。通常的情况是,企业总是优势与劣势并存。因此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在发挥优势的同时,还要弥补短缺资源,优化资源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资源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从资源优势到竞争优势需要一个转换机制,有一个转换过程。那么如何将资源优势有效转换成竞争优势呢?是技术创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使企业在技术上保持战略领先,并通过技术上的战略优势,建立某种可防御定位和进入壁垒,从而形成技术周期、产品周期、产业周期与经济社会周期的内在一致性。在这个超强的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竞争已不是个别要素的竞争,而是综合实力和整体优势的竞争。企业必须优化资源配置,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以保持战略主导优势。
       2、能力学派
       资源学派阐述了资源优势形成的竞争优势,但有两个问题没有给予明确界定:其一是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的关系,其二是品牌竞争力的结构。于是能力学派将资源学派的学说向前推进一步,在资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学说,认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并非直接来自企业资源,而在于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企业获得品牌竞争领先地位的战略根本是培育企业的竞争能力,尤其是核心竞争能力。能力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主要有:沃纳菲尔特及其《基于资源的企业观点》(1984),哈默尔、普拉哈拉德及其《公司核心能力》(1990),斯克多、伊万斯及其《能力竞争:公司核心能力》(1992),哈默尔赫尼及其《基于能力的竞争》(1994)等。
       企业能力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由于其组成因素的互动性、隐含性和黏连性的特点,使我们无法对它进行量化测定,也不易对企业能力作出实质性评价。管理学家伊夫多兹认为企业能力不可度量,最具价值的能力也最难管理。正因为如此,企业能力才受到强烈关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增强和国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知识、技术和信息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资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了对企业能力的深入研究。不同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能力进行界定,如综合能力、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专有能力、独特能力等。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管理学家潘罗斯。她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论》中提出,“企业能更有效地利用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使企业区别于其竞争对手的核心所在。
       1990年能力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公司核心能力》(The Core Capability of Company)一文中,将企业能力明确界定为:组织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技能和知识的整合能力,即组织的学习能力。其观点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对企业能力认识的一次飞跃。美国另一位学者奥纳多巴顿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规范4个方面,主要发挥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作用。他们将企业能力定位于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他们的观点被称为“静态能力观”(Static Capability Theory)。
       9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转型,能力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提斯、皮萨罗和肖恩等认为,在新经济社会,静态能力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动态变化,必须建立一种动态能力结构,以确保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迅速整合、构建其内外资源、技能和各种能力,形成新的持续竞争优势。他们特别强调,惯例和流程(Convention & Procedure)是现代企业最基本的核心能力之一。因为惯例和流程内含企业应有的协调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重构能力。他们的观点被称为“动态能力观”(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在企业竞争能力构成中,各部分的作用、特点和重要性也不一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企业生存发展具有绝对意义、保证企业竞争制胜的战略性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itive Capability)。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力的基础和中坚,是企业能力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是在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过程中通过持续积累、消化、吸收和创新而培育出来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晶。
       为此,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3个特征:①明显的竞争优势;②扩展应用的潜力;③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有人将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为3类:第一类是支持因素,包括金融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第二类是强化因素,包括质量、性能、结构、价格和品牌等;第三类是建构因素,包括研发、制造、销售和融资等。这3类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构。其实,核心竞争力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工程,从资源优势积聚,到锻造企业特质,再到建构品牌竞争优势群,需要企业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技术创新抢占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和锻造企业特质。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被认为是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想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市场上保持长期主动性,获得超额利润,就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培育(Cultivation)、扩散(Diffusion)、整合(Aggregaion)、发挥(Leverage)和更新(Renewal)的动态过程,有赖于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企业的科学管理。正如能力学派的管理学家所说的那样,竞争力不可触知,也不可度量,并且最有价值的竞争力也最难管理。竞争有其脆弱的一面:刚性太强则在适应环境变化时缺乏灵活性,柔性太强则失去实质意义,不够精炼就难以持久,而充分暴露的竞争力又难以实现自我超越。
       继企业竞争力之后,有人又提出了品牌竞争力,认为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是企业所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差异化能力,是使企业能够持续赢利、获取超额利润的品牌溢价能力。它统领企业的所有竞争能力,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领导性能力。

时间: 2024-10-09 15:54:21

乔春洋:资源优势、竞争优势与竟争力的相关文章

乔春洋:话说文化圈

乔春洋:话说文化圈       文化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雷布纳和施米特,下面简要介绍他们的主要观点.       (一)格雷布纳的文化圈理论       费里茨·格雷布纳是德国一位深受新康德主义历史哲学影响的中世纪史学家,他在研究文化传播和发展过程的理论时提出了文化圈理论.他认为:       (1)文化圈是一个分布在一定地理空间内的由若干文化元素或物质组成的文化丛,丛内的各种文化特质均散布于该文化圈的地理空间之中.       (2)文化圈在地理空间的分布上部分重叠,部分分离,而相互重叠的文化

乔春洋:格兰仕与美的同城相争

格兰仕与美的,一个是微波炉行业的龙头,一个是白电领域的大佬.这两个崛起于中国顺德的家电王牌,多年来一直演绎着惊心动魄的豪门争霸战.       1.实力对撼       1999年之前,格兰仕与美的在电饭煲和电风扇上就暗暗较劲,但是由于双方都没有进入对方的主战场--空调和微波炉,所以它们之间的较量还算波澜不惊.       1999年9月,正当微波炉市场格兰仕与LG争斗得一片火热,无人能撼动格兰仕在中国市场的霸主地位之时,美的挟资金.渠道.研发上的优势,与日本东芝正式签约,以OEM的形式果断地介

乔春洋:品牌文化的价值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文化则是品牌的灵魂和重要标志.所以,品牌不能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只是一个干巴巴的商标.一幅空洞的牌子,就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成功的品牌,应该是品质和文化的完美结合.       品牌建设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企业的经营理念必然充盈其间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之所以能够创出强势品牌,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努力地把文化因素融入品牌创建的全部过程.是设计大师.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将生动而永恒的文化意

乔春洋:品牌文化的意义

品牌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品牌中的凝结,是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积,是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的高度融合,是指品牌经营中的一切文化现象.品牌文化分布于品牌的各个层面,科学技术.道德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利益认识.情感归属等都丰富和深化着品牌内涵.人们透过品牌的经济现象,可以解读其中的文化意蕴.另外,品牌管理本身是一项社会性活动,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为保障,通过激励机制.团队精神.企业伦理等有效手段去实现,因而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哲学家尼采说过:"当婴儿第一次站起来的时候,你会

乔春洋: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

正确理解和处理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对于品牌文化的定位和传播至关重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理念的综合反映.品牌文化的使命是双重的,它既创造完整的企业内部文化系统,又创造更具人性和文化意蕴的产品.品牌文化使品牌形象更丰满,使品牌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发展,使品牌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可以说,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化,是企业意识的自我表现,受形式的影响更大.一般地讲,品牌文化的形成时间不如企业文化长,不如企业

乔春洋:论文化与管理

(一)管理是文化的产儿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和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度中.管理受文化的制约,管理本身即是文化. 美国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也认为:"管理是文化的产儿."一方面,人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是在各种不同的文化道德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知识体系和管理体 制的完善也是根据文化的变化而演变的:另一方面,就管理实践而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也随文化的变化而

乔春洋:品牌定位剖析

仅仅了解品牌定位的一般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像庖丁解牛一样分析品牌定位,从不同的视角洞察品牌定位,这样才会对品牌定位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1.品牌定位是市场营销发展的必然产物       市场营销经历了大众市场时代.区隔市场时代.区分区隔时代和大行销时代四个阶段.大行销时代的特点是重视顾客的需要,重视价格.特性及应用导向.企业致力于开发各种利益组合的产品,根据市场特性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提供能满足顾客不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即进行品牌

乔春洋:品牌定位中的若干关系问题

1.品牌定位与产品       大多数企业是先有产品后有定位,根据产品的质量.用途.功能.价格等方面的优势为自己的品牌定位:它可以告诉目标消费者,自已的产品最坚固.最快捷.最耐用.最便宜.使用起来最有乐趣等.企业只有选择产品的一种最佳优势嵌入消费者头脑,定位才有意义.如果产品没有被视为某一方面的最佳产品,就不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因为消费者常常只留意出类拔萃的产品,对跟进.追随.模仿型的产品则会视而不见.因此,奔驰告诉消费者,它是质量最好.速度最快的汽车:沃尔沃告诉消费者它是最安全的汽车:宝马

乔春洋:谈谈包装文化

包装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设计生产容器或包裹物的系列活动过程,二是指容器或包裹物本身.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说过:"包装是指设计生产容器或包裹物的一系列活动.这种容器或包裹物被称为包装."我们认为,产品包装是一个动态过程,产品美丽的外表只不过是这一动态过程的结果.包装是产品的脸面,是品牌文化的延伸.在过去的产品销售中,包装的作用常被生产者所忽视.现在,人们已改变了往日的观点,懂得了包装的巨大作用和无穷魅力.       包装是强有力的营销手段,是品牌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