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作业02——读架构漫谈后感

对于桌子的问题,作者采用“名”和“相”来描述一样东西,也就是阐述了它的作用以及由此得来的名字,自此其他人也就会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这里我了解到每个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软件测试课上,老师放了一张“找不同”的图片给我们,并说同学之间不许交流。最初我看出有8处不同,其他同学也喊着“6处,7处,8处…”,老师叫了几个同学起来说自己看出来哪几个,随着他们的回答,我的答案增至9个、10个,最终结果也就是10个。

思想不同导致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无论怎么看问题都要看清问题的本质。就像土豆的笑话,女主人以他的角度提出问题,其实更像是一个解决方案;男主人接收到下达的问题,却没能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原因在于两个人都没有看清或表达出问题的本质。

或许我们的软件测试课上,同学之间沟通一下是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的,但并不是所以的问题都可以沟通解决。因为要改进沟通,这也是一个大问题。搞明白目标问题“是谁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当然也是需要沟通的。为了帮助自己更快的搞明白,首先要做的事是问正确的问题。架构师应该问的第一个正确的问题就是:目标问题是谁的问题。

问题的主体是问题的隐含边界,边界不确定下来,问题就是不确定的。所以要想弄清楚目标问题是谁的问题,首先要确定问题的主体。

时间: 2024-08-05 06:49:40

课堂作业02——读架构漫谈后感的相关文章

课堂作业04——读大型网站技术架构后感

结合XXX项目 读大型网站技术架构:核心原理与案例分析 --5,6,7章后感 在阅读大型网站技术架构之前我们学到:可以用六个质量属性衡量系统架构的好坏,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架构也是获取许多质量属性的基础. 讲到可用性,就像永远没有不变的需求,一个系统的完全可用性永远无法达到的,但可用性是一个系统最重要的属性,不可用的系统是没有意义的.国内的QQ服务99.99%可用,也就是每年只有53分钟的时间是不可用的,而Twitter网站的可用性不足99%,相比较而言,国内在社交软件的可用性要求上还是比较高的

读架构漫谈&我眼中的架构师

本周是开学的第二周,读了由资深架构师王概凯 Kevin 执笔的系列专栏架构漫谈.初识这门课,懂得也不是很多,读了架构漫谈,有了一些理解. 首先作者讲述了缘起,由早期人独立自主生活到后来的集群,作者由这个例子 引出人多力量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本领:多人分工配合作为生存的整体,力量就显得强大多了,所以也自然的形成了族群:有些人种田厉害,有些人制作工具厉害,有些地方适合产出粮食,有些地方适合产出棉花等,就自然形成了人的分群,地域的分群.当分工发生后,实际上每个人的生产力都得到了提高,因为做的都是每

读<架构漫谈>系列有感

读了这一系列博文,我对架构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在简单的阅读之后,我解决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架构? 要学习架构,首先要知道架构.那么,什么是架构呢?引用<架构漫谈(一)>里的话就是把一个整体切割成不同的部分,由不同的角色来完成这些分工,并通过建立不同部分相互沟通的机制,使得这些部分能够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并完成这个整体所需要的所有活动,这就是架构.架构的定义及步骤如下: 1.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对目标系统的边界进行界定. 2.并对目标系统按某个原则的进行切分.切分的原则,要便于不同的角

读架构漫谈有感

读文章伊始感觉文章并没有像其他文章一样引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文章的例子都非常浅显易懂所以以我的水平也可以看懂.对于软件架构虽然早就听过但是还是这学期准确是这周才开始学习架构的概念,在有一点点理解的基础上读了这篇文章,文章开始引出了架构的概念然后步步深入其实刚开始都的时候我并不是很懂甚至有一些疑惑.作者提到当一个群体产生的时候由于不同的人擅长不同导致了分工的不同.我在想当时的人类就有这种明确的分工合作的意识么而且人类并不一定只做一件事他们肯定还要做其他的事情,后来我继续读的时候才发现,所谓的分工合

课堂作业02

题目要求:编写一个程序,此程序可以从命令行接收多个数字,求和之后输出结果. 设计思想:命令行的参数都是字符串,需要定义一个整形数组将其转化为整数,然后实现数字的相加.然后输出结果. 程序流程图: 程序源代码: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JavaAppArgument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canner scan=new Scanner(System.in);//创建Scanne

2016sdcc中国开发者大会参后感(一):亿级数据秒处理架构设计

2016sdcc中国开发者大会参后感 sdcc大会可以理解是中国整个IT行业技术大牛的一个分享会,有幸参加此会,首先要感谢我的好兄弟阿辉,他给我推荐此大会赠我入场券并且督促我参与,真的非常感谢. sdcc分享会是由csdn从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的一次技术嘉年华,邀请行业内近百名技术大牛倾力分享所在公司运用的前沿IT技术,其中大多来自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百度等高科技互联网公司,其中还一些初创公司的ceo的创业经历的分享. 其实我知道这次去肯定要被虐惨,毕竟我还是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层次,但是不管怎

读《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后感

首先我要先感谢我的导师推荐我们看这本书,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其实挺庆幸的,我并没有等到毕业了再看到这本书,然后哀叹我为什么没有在大一或者比较早的时候看到它.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直觉就是“又是一本说理大过实践的书”但是当我翻开它,即便只是粗略的看了几章,我就明白了这书的与众不同.他和市面是大多数提供给大学生的提示书不同,那些书多流于表面,提供都是一些浅显而且没有多大用处的建议,都很空洞,那些书中所谓的成功和大师都藏匿在云端说着一些无关痛痒的场面话,但是<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却与他们不同

读《架构漫谈》的一些感想

在阅读王概凯的<架构漫谈>,一共9篇.读之前以为的架构:架构啊,应该就是像想要盖房子一样,用木头搭起来的一个框架吧.听这名字,架构架构,多像“构造的架子”.读之后:我是谁?我在哪?架构能吃吗? 虽然上面的描述方法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但真实情况确实和夸张后的情况相差无几——我是真的没有读懂理解王概凯写的9篇<架构漫谈>.虽然我大可以大片大片的“引用”其中的内容,但是那样就不是我写的博客了.我一向认为既然要抄,就要全篇搬过来,但可惜<架构漫谈>没告诉人们“未经许可,随意转

01读《软件构架实践》后感

寒假生活 读<软件构架实践>1-3章后感 看到书名,心里便对"软件构架"产生了一个模糊的轮廓,根据现有的经验,我的理解是:既然被称作是一个构架,那应该是一个系统的骨干之处,是撑起整个系统的复杂结构.可能是有的人早时设计一个系统的构架,后来被人们广泛使用,最终演变成为适用于多个系统的多样式构架,像我们学过的设计模式,被人熟练运用丰富后成为开发的经验. 在阅读之后,我找到了构架的确切定义:某个软件或计算机系统的软件构架是该系统的一个或多个结构,他们由软件元素(特征损失模型M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