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二)-----算法岗面试题

● 深度学习了解多少,有看过底层代码吗?caffe,tf?

● 除了GMM-HMM,你了解深度学习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吗?

参考回答:

讲了我用的过DNN-HMM,以及与GMM-HMM的联系与区别;然后RNN+CTC,这里我只是了解,大概讲了一下CTC损失的原理;然后提了一下CNN+LSTM。

● 用过哪些移动端深度学习框架?

参考回答:

开源的有:小米的MACE,骁龙的SNPE,腾讯的FeatherCNN和ncnn,百度的mobile-deep-learning(MDL);caffe、tensorflow lite都有移动端,只是可能没有上面的框架效率高。据传还有支付宝的xNN,商汤的PPL,不过都是自用,未开源。

● Caffe:整体架构说一下,新加一个层需要哪些步骤,卷积是怎么实现的,多卡机制,数据并行还是模型并行?

参考回答:

Caffe是深度学习的一个框架,Caffe框架主要包括五个组件:Blob、Solver、Net、Layer、Proto;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这五大组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Blob、Layer和Net,这三个组件使得Caffe构成基于自己的模块化的模型,caffe是逐层地定义一个net,而net是从数据输入层到损失曾自下而上定义整个模型,Blob在caffe中是处理和传递实际数据的数据封装包;第二部分:Solver和Proto,这两个模型分别用于协调模型的优化以及用于网络模型的结构定义、存储和读取的方式(Layer-By-Layer)定义Net,而贯穿所有Nets的结构就是caffe框架或模型;对于Layer而言,输入的是Blob数据封装包格式的实际数据,当采用该框架进行训练时,也就是Solver调优模型,则需要Proto这种网络模型的结构定义、存储和读取。

总体来说,caffe是通过Layer

Caffe中卷积运算的原理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首先先给出原理示意图,为了方便理解,这里以二维核为例

滑动窗口在图像中每滑动一个地方,将图像中该滑动窗口图像展开为一列,所有列组成图中的滑动窗口矩阵,这里假设pad=1,stride=1,K=3,则滑动窗口矩阵每行大小为W*H,一共K*K行.

每个核展开为一行,N个核形成的核矩阵大小为N*K*K。

最后将核矩阵和滑动窗口矩阵相乘,每一行就是一个特征图,N个卷积核形成N个特征图。

扩展到三维核

三维核就是多了一个通道的概念,原理与二维核一样。

caffe支持多GPU并行了,原理比较简单,就是每个GPU分别算一个batch,n个GPU,实际的batchsize就是n*batch,比如原来用一个GPU,batchsize设置成256,现在用4个GPU,把batchsize设置成64,和原来的一个GPU的运算是等价的。

实际使用的时候基本不用设置,和原来一样编译好就可以用了。命令就是在-gpu 后面对多个GPU号用逗号隔开,比如-gpu 1,2,3,4 就是同时使用1-4共4个GPU,GPU编号可以不连续,或者直接用-gpu all,就是使用所有的GPU。

Caffe是数据并行的。

● BN层的作用,为什么要在后面加伽马和贝塔,不加可以吗

参考回答:

BN层的作用是把一个batch内的所有数据,从不规范的分布拉到正态分布。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数据能够分布在激活函数的敏感区域,敏感区域即为梯度较大的区域,因此在反向传播的时候能够较快反馈误差传播。

● 梯度消失,梯度爆炸的问题,

参考回答:

激活函数的原因,由于梯度求导的过程中梯度非常小,无法有效反向传播误差,造成梯度消失的问题。

● Adam

参考回答:

Adam 算法和传统的随机梯度下降不同。随机梯度下降保持单一的学习率(即 alpha)更新所有的权重,学习率在训练过程中并不会改变。而 Adam 通过计算梯度的一阶矩估计和二阶矩估计而为不同的参数设计独立的自适应性学习率。

● attention机制

参考回答:

Attention简单理解就是权重分配,。以seq2seq中的attention公式作为讲解。就是对输入的每个词分配一个权重,权重的计算方式为与解码端的隐含层时刻作比较,得到的权重的意义就是权重越大,该词越重要。最终加权求和。

● RNN梯度消失问题,为什么LSTM和GRU可以解决此问题

参考回答:

RNN由于网络较深,后面层的输出误差很难影响到前面层的计算,RNN的某一单元主要受它附近单元的影响。而LSTM因为可以通过阀门记忆一些长期的信息,相应的也就保留了更多的梯度。而GRU也可通过重置和更新两个阀门保留长期的记忆,也相对解决了梯度消失的问题。

● GAN网络的思想

参考回答:

GAN用一个生成模型和一个判别模型,判别模型用于判断给定的图片是不是真实的图片,生成模型自己生成一张图片和想要的图片很像,开始时两个模型都没有训练,然后两个模型一起进行对抗训练,生成模型产生图片去欺骗判别模型,判别模型去判别真假,最终两个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能力越来越强最终达到稳态。

● 1*1的卷积作用

参考回答:

实现跨通道的交互和信息整合,实现卷积核通道数的降维和升维,可以实现多个feature map的线性组合,而且可是实现与全连接层的等价效果。

● 怎么提升网络的泛化能力

参考回答:

从数据上提升性能:收集更多的数据,对数据做缩放和变换,特征组合和重新定义问题。

从算法调优上提升性能:用可靠的模型诊断工具对模型进行诊断,权重的初始化,用小的随机数初始化权重。对学习率进行调节,尝试选择合适的激活函数,调整网络的拓扑结构,调节batch和epoch的大小,添加正则化的方法,尝试使用其它的优化方法,使用early stopping。

● 什么是seq2seq model

参考回答:

Seq2seq属于encoder-decoder结构的一种,利用两个RNN,一个作为encoder一个作为decoder。Encoder负责将输入序列压缩成指定长度的向量,这个向量可以看作这段序列的语义,而decoder负责根据语义向量生成指定的序列。

● 激活函数的作用

参考回答:

激活函数是用来加入非线性因素的,提高神经网络对模型的表达能力,解决线性模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 为什么用relu就不用sigmoid了

参考回答:

Sigmoid的导数只有在0的附近时有比较好的激活性,在正负饱和区域的梯度都接近0,会导致梯度弥散。而relu函数在大于0的部分梯度为常数,不会产生梯度弥散现象。Relu函数在负半区导数为0,也就是说这个神经元不会经历训练,就是所谓稀疏性。而且relu函数的导数计算的更快。

● 讲一下基于WFST的静态解码网络的语音识别流程?

参考回答:

从语音特征开始讲起,我讲了MFCC和LPC的原理以及提取过程,这一部分讲的很细,然后讲了viterbi解码过程,最后概述了一下HCLG.fst构建流程

● 目标检测了解吗,Faster RCNN跟RCNN有什么区别

参考回答:

目标检测,也叫目标提取,是一种基于目标几何和统计特征的图像分割,它将目标的分割和识别合二为一,其准确性和实时性是整个系统的一项重要能力。尤其是在复杂场景中,需要对多个目标进行实时处理时,目标自动提取和识别就显得特别重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视觉原理的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目标进行实时跟踪研究越来越热门,对目标进行动态实时跟踪定位在智能化交通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军事目标检测及医学导航手术中手术器械定位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使用方法


缺点


改进


R-CNN


1、SS提取RP;

2、CNN提取特征;

3、SVM分类;

4、BB盒回归。


1、 训练步骤繁琐(微调网络+训练SVM+训练bbox);

2、 训练、测试均速度慢 ;

3、 训练占空间


1、 从DPM HSC的34.3%直接提升到了66%(mAP);

2、 引入RP+CNN


Faster R-CNN


1、RPN提取RP;

2、CNN提取特征;

3、softmax分类;

4、多任务损失函数边框回归。


1、 还是无法达到实时检测目标;

2、 获取region proposal,再对每个proposal分类计算量还是比较大。


1、 提高了检测精度和速度;

2、  真正实现端到端的目标检测框架;

3、  生成建议框仅需约10ms。

● SPP,YOLO了解吗?

参考回答:

SPP-Net简介:

SPP-Net主要改进有下面两个:

1).共享卷积计算、2).空间金字塔池化

在SPP-Net中同样由这几个部分组成:

ss算法、CNN网络、SVM分类器、bounding box

ss算法的区域建议框同样在原图上生成,但是却在Conv5上提取,当然由于尺寸的变化,在Conv5层上提取时要经过尺度变换,这是它R-CNN最大的不同,也是SPP-Net能够大幅缩短时长的原因。因为它充分利用了卷积计算,也就是每张图片只卷积一次,但是这种改进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由于ss算法生成的推荐框尺度是不一致的,所以在cov5上提取到的特征尺度也是不一致的,这样是没有办法做全尺寸卷积的(Alexnet)。

所以SPP-Net需要一种算法,这种算法能够把不一致的输入产生统一的输出,这就SPP,即空间金字塔池化,由它替换R-CNN中的pooling层,除此之外,它和R-CNN就一样了。

YOLO详解:

YOLO的名字You only look once正是自身特点的高度概括。YOLO的核心思想在于将目标检测作为回归问题解决 ,YOLO首先将图片划分成SxS个区域,注意这个区域的概念不同于上文提及将图片划分成N个区域扔进detector这里的区域不同。上文提及的区域是真的将图片进行剪裁,或者说把图片的某个局部的像素扔进detector,而这里的划分区域,只的是逻辑上的划分。

● 梯度消失梯度爆炸怎么解决

参考回答:

1)、使用 ReLU、LReLU、ELU、maxout 等激活函数

sigmoid函数的梯度随着x的增大或减小和消失,而ReLU不会。

2)、使用批规范化

通过规范化操作将输出信号x规范化到均值为0,方差为1保证网络的稳定性。从上述分析分可以看到,反向传播式子中有w的存在,所以w的大小影响了梯度的消失和爆炸,Batch Normalization 就是通过对每一层的输出规范为均值和方差一致的方法,消除了w带来的放大缩小的影响,进而解决梯度消失和爆炸的问题。

● RNN容易梯度消失,怎么解决?

参考回答:

1)、梯度裁剪(Clipping Gradient)

既然在BP过程中会产生梯度消失(就是偏导无限接近0,导致长时记忆无法更新),那么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设定阈值,当梯度小于阈值时,更新的梯度为阈值。

优点:简单粗暴

缺点:很难找到满意的阈值

2)、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

一定程度上模仿了长时记忆,相比于梯度裁剪,最大的优点就是,自动学习在什么时候可以将error反向传播,自动控制哪些是需要作为记忆存储在LSTM cell中。一般长时记忆模型包括写入,读取,和忘记三个过程对应到LSTM中就变成了input_gate,output_gate,

forget_gate,三个门,范围在0到1之间,相当于对输入输出进行加权的学习,利用大量数据来自动学习加权的参数(即学习了哪些错误可以用BP更新参数)。具体的公式表达:

优点:模型自动学习更新参数

● LSTM跟RNN有啥区别

参考回答:

LSTM与RNN的比较

RNN在处理long term memory的时候存在缺陷,因此LSTM应运而生。LSTM是一种变种的RNN,它的精髓在于引入了细胞状态这样一个概念,不同于RNN只考虑最近的状态,LSTM的细胞状态会决定哪些状态应该被留下来,哪些状态应该被遗忘。

下面来看一些RNN和LSTM内部结构的不同:

RNN

LSTM

由上面两幅图可以观察到,LSTM结构更为复杂,在RNN中,将过去的输出和当前的输入concatenate到一起,通过tanh来控制两者的输出,它只考虑最近时刻的状态。在RNN中有两个输入和一个输出。

而LSTM为了能记住长期的状态,在RNN的基础上增加了一路输入和一路输出,增加的这一路就是细胞状态,也就是途中最上面的一条通路。事实上整个LSTM分成了三个部分:

1)哪些细胞状态应该被遗忘

2)哪些新的状态应该被加入

3)根据当前的状态和现在的输入,输出应该是什么

下面来分别讨论:

1)哪些细胞状态应该被遗忘

这部分功能是通过sigmoid函数实现的,也就是最左边的通路。根据输入和上一时刻的输出来决定当前细胞状态是否有需要被遗忘的内容。举个例子,如果之前细胞状态中有主语,而输入中又有了主语,那么原来存在的主语就应该被遗忘。concatenate的输入和上一时刻的输出经过sigmoid函数后,越接近于0被遗忘的越多,越接近于1被遗忘的越少。

2)哪些新的状态应该被加入

继续上面的例子,新进来的主语自然就是应该被加入到细胞状态的内容,同理也是靠sigmoid函数来决定应该记住哪些内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需要被记住的内容并不是直接

concatenate的输入和上一时刻的输出,还要经过tanh,这点应该也是和RNN保持一致。并且需要注意,此处的sigmoid和前一步的sigmoid层的w和b不同,是分别训练的层。

细胞状态在忘记了该忘记的,记住了该记住的之后,就可以作为下一时刻的细胞状态输入了。

3)根据当前的状态和现在的输入,输出应该是什么

这是最右侧的通路,也是通过sigmoid函数做门,对第二步求得的状态做tanh后的结果过滤,从而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

事实上,LSTM就是在RNN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过去状态的过滤,从而可以选择哪些状态对当前更有影响,而不是简单的选择最近的状态。

在这之后,研究人员们实现了各种LSTM的变种网络。不变的是,通常都会用sigmoid函数做门,筛选状态或者输入。并且输出都是要经过tanh函数。具体为什么要用这两个函数,由于刚接触还不能给出一定的解释,日后理解了再补充。

● 卷积层和池化层有什么区别

参考回答:

 
卷积层


池化层


功能


提取特征


压缩特征图,提取主要特征


操作


可惜是二维的,对于三维数据比如RGB图像(3通道),卷积核的深度必须同输入的通道数,输出的通道数等于卷积核的个数。

卷积操作会改变输入特征图的通道数。


池化只是在二维数据上操作的,因此不改变输入的通道数。对于多通道的输入,这一点和卷积区别很大。


特性


权值共享:减少了参数的数量,并利用了图像目标的位置无关性。

稀疏连接:输出的每个值只依赖于输入的部分值。

 

● 防止过拟合有哪些方法

参考回答:

1)Dropout ;2)加L1/L2正则化;3)BatchNormalization ;4)网络bagging

● dropout咋回事讲讲

参考回答:

Dropout的目标是在指数 级数量的神经网络上近似这个过程。Dropout训练与Bagging训练不太一样。在Bagging的情况下,所有模型是独立的。

在Dropout的情况下,模型是共享参数的,其中每个模型继承的父神经网络参 数的不同子集。参数共享使得在有限可用的内存下代表指数数量的模型变得可能。 在Bagging的情况下,每一个模型在其相应训练集上训练到收敛。

在Dropout的情况下,通常大部分模型都没有显式地被训练,通常该模型很大,以致到宇宙毁灭都不 能采样所有可能的子网络。取而代之的是,可能的子网络的一小部分训练单个步骤,参数共享导致剩余的子网络能有好的参数设定。

● relu

参考回答:

在深度神经网络中,通常使用一种叫修正线性单元(Rectified linear unit,ReLU)作为神经元的激活函数。ReLU起源于神经科学的研究:2001年,Dayan、Abott从生物学角度模拟出了脑神经元接受信号更精确的激活模型,如下图:

其中横轴是时间(ms),纵轴是神经元的放电速率(Firing Rate)。同年,Attwell等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大脑的能量消耗过程,推测神经元的工作方式具有稀疏性和分布性;2003年Lennie等神经科学家估测大脑同时被激活的神经元只有1~4%,这进一步表明了神经元的工作稀疏性。而对于ReLU函数而言,类似表现是如何体现的?其相比于其他线性函数(如purlin)和非线性函数(如sigmoid、双曲正切)又有何优势?下面请各位看官容我慢慢道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ReLU激活函数的形式,如下图:

从上图不难看出,ReLU函数其实是分段线性函数,把所有的负值都变为0,而正值不变,这种操作被成为单侧抑制。可别小看这个简单的操作,正因为有了这单侧抑制,才使得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也具有了稀疏激活性。尤其体现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如CNN)中,当模型增加N层之后,理论上ReLU神经元的激活率将降低2的N次方倍。这里或许有童鞋会问:ReLU的函数图像为什么一定要长这样?反过来,或者朝下延伸行不行?其实还不一定要长这样。只要能起到单侧抑制的作用,无论是镜面翻转还是180度翻转,最终神经元的输出也只是相当于加上了一个常数项系数,并不影响模型的训练结果。之所以这样定,或许是为了契合生物学角度,便于我们理解吧。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稀疏性有何作用?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需要让神经元稀疏?不妨举栗子来说明。当看名侦探柯南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故事情节进行思考和推理,这时用到的是我们的大脑左半球;而当看蒙面唱将时,我们可以跟着歌手一起哼唱,这时用到的则是我们的右半球。左半球侧重理性思维,而右半球侧重感性思维。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进行运算或者欣赏时,都会有一部分神经元处于激活或是抑制状态,可以说是各司其职。再比如,生病了去医院看病,检查报告里面上百项指标,但跟病情相关的通常只有那么几个。与之类似,当训练一个深度分类模型的时候,和目标相关的特征往往也就那么几个,因此通过ReLU实现稀疏后的模型能够更好地挖掘相关特征,拟合训练数据。

此外,相比于其它激活函数来说,ReLU有以下优势:对于线性函数而言,ReLU的表达能力更强,尤其体现在深度网络中;而对于非线性函数而言,ReLU由于非负区间的梯度为常数,因此不存在梯度消失问题(Vanishing Gradient Problem),使得模型的收敛速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这里稍微描述一下什么是梯度消失问题:当梯度小于1时,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每传播一层会衰减一次,如果在深层模型中使用sigmoid作为激活函数,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将导致模型收敛停滞不前。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angyang520/p/10969966.html

时间: 2024-12-11 21:48:09

深度学习(二)-----算法岗面试题的相关文章

深度学习(三)----算法岗面试题

● 神经网络为啥用交叉熵. 参考回答: 通过神经网络解决多分类问题时,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在最后一层设置n个输出节点,无论在浅层神经网络还是在CNN中都是如此,比如,在AlexNet中最后的输出层有1000个节点,而即便是ResNet取消了全连接层,也会在最后有一个1000个节点的输出层. 一般情况下,最后一个输出层的节点个数与分类任务的目标数相等.假设最后的节点数为N,那么对于每一个样例,神经网络可以得到一个N维的数组作为输出结果,数组中每一个维度会对应一个类别.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如果一个样本

深度学习(一)-------算法岗面试题

● BatchNormalization的作用 参考回答: 神经网络在训练的时候随着网络层数的加深,激活函数的输入值的整体分布逐渐往激活函数的取值区间上下限靠近,从而导致在反向传播时低层的神经网络的梯度消失.而BatchNormalization的作用是通过规范化的手段,将越来越偏的分布拉回到标准化的分布,使得激活函数的输入值落在激活函数对输入比较敏感的区域,从而使梯度变大,加快学习收敛速度,避免梯度消失的问题. ● 梯度消失 参考回答: 在神经网络中,当前面隐藏层的学习速率低于后面隐藏层的学习

处理分类问题常用算法(二)-----算法岗面试题

● 分层抽样的适用范围 参考回答: 分层抽样利用事先掌握的信息,充分考虑了保持样本结构和总体结构的一致性,当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时候,适合用分层抽样. ● LR的损失函数 参考回答: M为样本个数,为模型对样本i的预测结果,为样本i的真实标签. ● LR和线性回归的区别 参考回答: 线性回归用来做预测,LR用来做分类.线性回归是来拟合函数,LR是来预测函数.线性回归用最小二乘法来计算参数,LR用最大似然估计来计算参数.线性回归更容易受到异常值的影响,而LR对异常值有较好的稳定性. ● 生

[深度学习]Wake-Sleep算法

本文翻译自2007-To recognize shapes, first learn to generate images, Geoffrey Hinton. 第五种策略的设计思想是使得高层的特征提取器能够和底层的进行通信, 同时可以很容易地使用随机二态神经元的分层网络来实现. 这些神经元的激活概率是关于总输入的一个平滑非线性方程: 其中si和sj是神经元i和j的活跃度(activity), wij是i和j的权值, bj是j的偏置. 图1 如果训练数据是使用图1中类型的多层图像模型从上到下生成的

(转)深度学习前沿算法思想

深度学习前沿算法思想 本文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ExMTAzNA==&mid=2649981646&idx=2&sn=8fe05eac5a5068efb65ca1602e5fd3a0&chksm=8854b69bbf233f8db5dbaa1ea8396d181c9a35e760ab3c1c4934b504f69fe92683972d78d327&mpshare=1&scene=2&sr

ui2code中的深度学习+传统算法应用

背景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提到过团队在UI自动化这方面的尝试,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基于 单一图片到代码 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了从单一图片中提取出足够的有意义的结构信息,我们必须要拥有从图片中切割出想要区块(文字.按钮.商品图片等)的能力,而传统切割算法遇到复杂背景图片往往就捉襟见肘了(见下图),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能力把复杂前后景的图片划分为各个层级图层,再交给切割算法去处理,拿到我们期望的结构信息. 经过传统切割算法处理,会无法获取图片结构信息,最终只会当成一张图

深度学习优化算法总结

大致总结一下学到的各个优化算法. 一.梯度下降法 函数的梯度表示了函数值增长速度最快的方向,那么与其相反的方向,就可看作函数减少速度最快的方向. 在深度学习中,当目标设定为求解目标函数的最小值时,只要朝梯度下降的方向前进,就可以不断逼近最优值. 梯度下降主要组成部分: 1.待优化函数f(x) 2.待优化函数的导数g(x) 3.变量x,用于保存优化过程中的参数值 4.变量x点处的梯度值:grad 5.变量step,沿梯度下降方向前进的步长,即学习率 假设优化目标函数为:f(x) = (x-1)^2

推荐系统的常用算法----算法岗面试题

● 请你说一说推荐算法,fm,lr,embedding 参考回答: 推荐算法: 基于人口学的推荐.基于内容的推荐.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推荐.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推荐.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 FM: LR: 逻辑回归本质上是线性回归,只是在特征到结果的映射中加入了一层逻辑函数g(z),即先把特征线性求和,然后使用函数g(z)作为假设函数来预测.g(z)可以将连续值映射到0 和1.g(z)为sigmoid function. 则 sigmoid function 的导数如下: 逻辑回

处理聚类问题常用算法-----算法岗面试题

● 什么是DBSCAN 参考回答: DBSCAN是一种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它不需要定义簇的个数,而是将具有足够高密度的区域划分为簇,并在有噪声的数据中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在此算法中将簇定义为密度相连的点的最大集合. ● k-means算法流程 参考回答: 从数据集中随机选择k个聚类样本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然后计算数据集中每个样本到这k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此样本分到距离最小的聚类中心所对应的类中.将所有样本归类后,对于每个类别重新计算每个类别的聚类中心即每个类中所有样本的质心,重复以上操作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