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使用scipy进行层次聚类和k-means聚类

scipy cluster库简介

scipy.cluster是scipy下的一个做聚类的package, 共包含了两类聚类方法: 
1. 矢量量化(scipy.cluster.vq):支持vector quantization 和 k-means 聚类方法 
2. 层次聚类(scipy.cluster.hierarchy):支持hierarchical clustering 和 agglomerative clustering(凝聚聚类)

聚类方法实现:k-means和hierarchical clustering.

###cluster.py
#导入相应的包
import scipy
import scipy.cluster.hierarchy as sch
from scipy.cluster.vq import vq,kmeans,white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lab as plt

#生成待聚类的数据点,这里生成了20个点,每个点4维:
points=scipy.randn(20,4)  

#1. 层次聚类
#生成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矩阵,这里用的欧氏距离:
disMat = sch.distance.pdist(points,‘euclidean‘)
#进行层次聚类:
Z=sch.linkage(disMat,method=‘average‘)
#将层级聚类结果以树状图表示出来并保存为plot_dendrogram.png
P=sch.dendrogram(Z)
plt.savefig(‘plot_dendrogram.png‘)
#根据linkage matrix Z得到聚类结果:
cluster= sch.fcluster(Z, t=1, ‘inconsistent‘) 

print "Original cluster by hierarchy clustering:\n",cluster

#2. k-means聚类
#将原始数据做归一化处理
data=whiten(points)

#使用kmeans函数进行聚类,输入第一维为数据,第二维为聚类个数k.
#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不知道最终究竟聚成多少类,一个办法是用层次聚类的结果进行初始化.当然也可以直接输入某个数值.
#k-means最后输出的结果其实是两维的,第一维是聚类中心,第二维是损失distortion,我们在这里只取第一维,所以最后有个[0]
centroid=kmeans(data,max(cluster))[0]  

#使用vq函数根据聚类中心对所有数据进行分类,vq的输出也是两维的,[0]表示的是所有数据的label
label=vq(data,centroid)[0] 

print "Final clustering by k-means:\n",label
 

在Terminal中输入:python cluster.py 
输出: 
Original cluster by hierarchy clustering: 
[4 3 3 1 3 3 2 3 2 3 2 3 3 2 3 1 3 3 2 2] 
Final clustering by k-means: 
[1 2 1 3 1 2 0 2 0 0 0 2 1 0 1 3 2 2 0 0] 
数值是随机标的,不用看,只需要关注同类的是哪些.可以看出层次聚类的结果和k-means还是有区别的.


补充:一些函数的用法

1.linkage(y, method=’single’, metric=’euclidean’) 
共包含3个参数: 
y是距离矩阵,由pdist得到;method是指计算类间距离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有3种: 
(1)single:最近邻,把类与类间距离最近的作为类间距 
(2)complete:最远邻,把类与类间距离最远的作为类间距 
(3)average:平均距离,类与类间所有pairs距离的平均

其他的method还有如weighted,centroid等等,具体可以参考: http://docs.scipy.org/doc/scipy/reference/generated/scipy.cluster.hierarchy.linkage.html#scipy.cluster.hierarchy.linkage

2.fcluster(Z, t, criterion=’inconsistent’, depth=2, R=None, monocrit=None) 
第一个参数Z是linkage得到的矩阵,记录了层次聚类的层次信息; t是一个聚类的阈值-“The threshold to apply when forming flat clusters”,在实际中,感觉这个阈值的选取还是蛮重要的.另外,scipy提供了多种实施阈值的方法(criterion):

inconsistent : If a cluster node and all its descendants have an inconsistent value less than or equal to t then all its leaf descendants belong to the same flat cluster. When no non-singleton cluster meets this criterion, every node is assigned to its own cluster. (Default)

distance : Forms flat clusters so that the original observations in each flat cluster have no greater a cophenetic distance than t.

……

其他的参数我用的是默认的,具体可以参考: 
http://docs.scipy.org/doc/scipy/reference/generated/scipy.cluster.hierarchy.fcluster.html#scipy.cluster.hierarchy.fcluster

3.kmeans(obs, k_or_guess, iter=20, thresh=1e-05, check_finite=True) 
输入obs是数据矩阵,行代表数据数目,列代表特征维度; k_or_guess表示聚类数目;iter表示循环次数,最终返回损失最小的那一次的聚类中心; 
输出有两个,第一个是聚类中心(codebook),第二个是损失distortion,即聚类后各数据点到其聚类中心的距离的加和.

4.vq(obs, code_book, check_finite=True) 
根据聚类中心将所有数据进行分类.obs为数据,code_book则是kmeans产生的聚类中心. 
输出同样有两个:第一个是各个数据属于哪一类的label,第二个和kmeans的第二个输出是一样的,都是distortion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incoding/p/8876002.html

时间: 2024-07-31 01:14:25

【转】使用scipy进行层次聚类和k-means聚类的相关文章

聚类之K均值聚类和EM算法

这篇博客整理K均值聚类的内容,包括: 1.K均值聚类的原理: 2.初始类中心的选择和类别数K的确定: 3.K均值聚类和EM算法.高斯混合模型的关系. 一.K均值聚类的原理 K均值聚类(K-means)是一种基于中心的聚类算法,通过迭代,将样本分到K个类中,使得每个样本与其所属类的中心或均值的距离之和最小. 1.定义损失函数 假设我们有一个数据集{x1, x2,..., xN},每个样本的特征维度是m维,我们的目标是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类别.假定K的值已经给定,那么第k个类别的中心定义为μk,k=1

软件——机器学习与Python,聚类,K——means

K-means是一种聚类算法: 这里运用k-means进行31个城市的分类 城市的数据保存在city.txt文件中,内容如下: BJ,2959.19,730.79,749.41,513.34,467.87,1141.82,478.42,457.64TianJin,2459.77,495.47,697.33,302.87,284.19,735.97,570.84,305.08HeBei,1495.63,515.90,362.37,285.32,272.95,540.58,364.91,188.63

k means聚类过程

k-means是一种非监督 (从下图0 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训练数据并没有标签标注类别)的聚类算法 0.initial 1.select centroids randomly 2.assign points 3.update centroids 4.reassign points 5.update centroids 6.reassign points 7.iteration reference: https://www.naftaliharris.com/blog/visualizing-k-me

ML: 聚类算法R包-K中心点聚类

K-medodis与K-means比较相似,但是K-medoids和K-means是有区别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中心点的选取,在K-means中,我们将中心点取为当前cluster中所有数据点的平均值,在 K-medoids算法中,我们将从当前cluster 中选取这样一个点--它到其他所有(当前cluster中的)点的距离之和最小--作为中心点.K-medodis算法不容易受到那些由于误差之类的原因产生的脏数据的影响,但计算量显然要比K-means要大,一般只适合小数据量. K-medoids

k均值聚类

目录 一.k均值简介 二.应用简介 三.算法 四.选择合适的K 五.具体实例 一.k均值简介 K均值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对未标记的数据(即没有定义类别或组的数据)进行分类. 该算法的目标是在数据中找到由变量K标记的组.该算法迭代地工作基于所提供的特征,将每个数据点分配给K个组中的一个. 基于特征相似性对数据点进行聚类. K均值聚类算法的结果是: 1.K簇的质心,可用于标记新数据 2.训练数据的标签(每个数据点分配给一个集群) 二.应用简介 K均值聚类算法用于查找未在数据中明确标记的组.这可用于

初识聚类算法:K均值、凝聚层次聚类和DBSCAN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86b460101ard2.html 这里只是将比较重要的部分转一下 另外还有一篇关于层次聚类的 http://blog.csdn.net/jwh_bupt/article/details/7685809 聚类分析就仅根据在数据中发现的描述对象及其关系的信息,将数据对象分组(簇).其目标是,组内的对象相互之间是相似的,而不同组中的对象是不同的.组内相似性越大,组间差别越大,聚类就越好. 先介绍下聚类的不同类型,通常有以下

机器学习经典算法详解及Python实现--聚类及K均值、二分K-均值聚类算法

摘要 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无监督学习不依赖预先定义的类或带类标记的训练实例),它将相似的对象归到同一个簇中,它是观察式学习,而非示例式的学习,有点像全自动分类.说白了,聚类(clustering)是完全可以按字面意思来理解的--将相同.相似.相近.相关的对象实例聚成一类的过程.机器学习中常见的聚类算法包括 k-Means算法.期望最大化算法(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参考"EM算法原理").谱聚类算法(参考机器学习算法复习-谱聚类)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机器学习实战笔记-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未标注数据分组

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它将相似的对象归到同一个簇中.它有点像全自动分类.聚类方法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对象,簇内的对象越相似,聚类的效果越好 簇识别给出聚类结果的含义.假定有一些数据,现在将相似数据归到一起,簇识别会告诉我们这些簇到底都是些什么.聚类与分类的最大不同在于,分类的目标事先巳知,而聚类则不一样.因为其产生的结果与分类相同,而只是类别没有预先定义,聚类有时也被称为无监督分类(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 聚类分析试图将相似对象归人同一簇,将不相似对象归到不

05_无监督学习--聚类模型--K 均值

无监督学习--聚类模型--K 均值0.引入依赖1.数据的加载和预处理2.算法实现3.测试 无监督学习--聚类模型--K 均值 0.引入依赖 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这里直接 sklearn 里的数据集from sklearn.datasets.samples_generator import make_blobs 1.数据的加载和预处理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100, cen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