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人员在团队中的定位

前言

接触了许多非测试和新入行的测试从业者,听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测试是否被需要?“

团队职能介绍

《暗黑者1》中有句台词,“专案组有五个职能角色构成,侦探、网警、痕迹侦查专家、法医还有心理学专家”。

软件项目开发也是个分工明确的系统工程,不同的人员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可以分为:项目、产品、开发、测试、美工等等。

项目经理负责分配资源,确定优先级,协调与客户和用户之间的交往。

产品经理负责市场调查并根据产品、市场及用户等的需求,确定产品功能的定义、规划和设计。

开发包括开发经理、前端开发、后端开发,

开发经理,称为产品研发经理,负责制定并论证产品研发计划、监督管理研发工作进度及质量,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前端开发,负责呈现给用户的过程中创建Web页面或app等前端界面。

后端开发,通常称为软件开发工程师,负责软件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工作及说明文档的编写,这一职能更多时候被叫程序员。

测试,负责理解软件需求,并对其进行测试,检查软件中是否存在缺陷。

美工负责领导和协调 Web 界面的原型设计和正式设计。

抛开其他职能不谈,假设软件开发过程中,离开测试会有什么结果?影响有四点:

1,软件质量差;

2,增加开发成本,由开发人员识别和纠正缺陷,会占用更多的时间成本;

3,软件推广滞后,软件质量无法保证,触及到用户容忍度,会直接影响到软件在市场中的推广;

4,增加交易成本,因为缺少测试标准和程序,在软件交付过程中用户无法掌握软件的可靠程度;

测试定位

接上一节,测试人员还可以从(初、中、高)级别和(经理、主管、组长、组员)职位不同角度区分。

测试人员承担的任务角色决定工作内容和负责的任务,但测试人员需要承担的任务角色是什么呢?这个没有统一的答案,不同的公司和团队针对测试这个角色的定位都有所不同。

从我个人的理解,角色定位有三个,一是找出软件缺陷,二是质量保证,三是参与产品需求优化。

找出软件缺陷,又称为找bug,顾名思义是软件开发人员将功能模块开发完成之后交付给测试,测试人员开始针对功能模块进行测试验证,寻找其中的问题。

而在一些流程较规范的公司中,测试还承担着质量保证和参与产品需求优化工作,质量保证又称QA(quality assurance),QA最重要的思想,是树立“自己就是站在客户前面最后一道防火墙”的概念,本着对客户负责,对公司产品形象负责的态度做好测试验证工作。这要求测试人员对自己公司的产品非常的熟悉,对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测试。

参与产品需求优化,看似不是测试人员的工作,但是对于测试人员在实际的软件测试工作过程中,会更容易地发现软件中不符合易用性的操作。因此无论是发现bug还是遇到不够人性化的功能设计,都可以结合软件需求和自身的理解,对软件错误提出应该如何修改更符合需求和体验,整个过程中测试人员可以不断地推送软件产品更加成熟。

经过刚才的梳理,测试人员的工作职责可以列举如下:

1,搭建测试环境,安装必要的软件工具;

2,制定测试计划,包括测试资源、测试进度、测试策略、测试方法、测试工具、测试风险等;

3,制定测试用例,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进行测试,保证测试工作质量;

4,发现软件缺陷,快速地定位缺陷出现的操作步骤、原因,编写成正式的缺陷报告提交给开发修复;

5,评估软件整体质量,确认软件能否达到需求及标准,并编写测试报告提交测试成果;

6,自动化测试,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测试水平;

7,测试负责人还需要根据实际测试过程中不断地优化流程,提高测试水平和队伍建设;

思考结语

写到这里,已经可以回答前言中的问题,也许在未来测试人员这个岗位会被不需要,但是测试这个行为会永远存在。

所以在测试生涯的探索和成长过程中,更应该立足于当前,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贡献,找到最适合软件开发的测试流程,平衡软件质量。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xylock/p/10747684.html

时间: 2024-07-30 11:26:40

测试人员在团队中的定位的相关文章

测试人员为什么要深入到项目实现中去?

(“马蜂窝技术”公众号原创内容,ID: mfwtech) 一个项目从需求确定到最后上线,通常来说流程是这样的: 「测试」作为一个项目质量保证角色,在上面的整个流程中均有参与.而用例设计.项目测试环节更像测试的主场,PRD 的评审测试人员也会发表很多自己的观点,对项目的技术评审虽然测试人员也有参与,但也不如前两个环节的参与程度深. 其实,一个优秀的测试人员应该深入到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保证项目质量.那么要真正深入到项目实现中,测试应该怎么做呢? 一.Review 接口定义

为什么测试人员往往缺少存在感?

在多年软件测试的职业经历中,我时常听到一些测试的同学传递着一种声音:"我觉得自己的测试工作在团队中缺少存在感",这里的团队往往指的整个项目的研发团队.我自己在软件测试职业生涯的前几年也有过这样的困惑.昨日当我和几位应届新入职半年的同学们座谈的时候,再次听到了有同学当下正有这样的困惑.问题普遍性使我觉得有必要认真地思考一下问题的本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测试人员为什么往往缺少存在感?本文中我将尝试从两个层面来分解:为什么很多人缺少存在感?为什么测试人员往往缺少存在感? 为什么很多人缺少存

测试人员在敏捷团队中扮演的角色

对于开发模式,现在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完成了从传统瀑布开发模式到敏捷开发模式的转型,这种转型相对传统的测试人员来说,不论是在角色定位还是在技能栈方面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那么测试人员应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根据我平时工作的一些总结体会来说说测试人员应该发力的方向,供大家参考: 角色 1: 培训人员 在转型初期,测试人员应该针对开发人员的薄弱环节(即业务技能)进行培训和指导.由于工作任务的差别,开发人员对负责的模块业务和具体实现细节非常了解,但是对周边模块或者业务并不是非常清楚,主要体现在配置和使用方面.

敏捷团队中测试人员的角色

Karen Greaves和Sam Laing将会在Agile Testing Days 2015上发表主旨演讲,演讲题目为"测试人员正在消亡",Agile Testing Days 2015将于11月9日至12日德国Potsdam举行.小编将会覆盖本次会议报道. 小编对二人进行了采访,关于敏捷是如何影响测试人员角色的,为了缩短测试交付周期,测试人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敏捷团队中测试人员与其他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敏捷团队中测试人员可以贡献的价值. 小编:我的经验是,敏捷更广泛的普及率正在

关于全功能团队及测试人员的发展

这两天部门内部在讨论全功能团队的相关东西,希望后续能慢慢的实施起来.这里全功能团队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希望能够减少团队的规模,加快产品交付的节奏,类似于敏捷开发模式中的小步快跑,能够频繁的有版本上线运行.总体方向来说是好的,这套东西很多互联网公司也玩的很顺畅,但是在华为,最起码在我所在的部门内,还非常缺乏这方面的积累和氛围.整个研发的运作模式和管理层都是从传统的运营商转型过来的,团队庞大,低效,笨重...等等一系列的缺点. 关于这种团队模式的优缺点,如何根据自身的项目实际来运作,以及在这种模式下

转虫师:测试人员定位

不要为了测试而测试 前几天做了一个测试的PPT ,就是讲项目中要用到的测试技术,总结了半天其实实际的产品中没什么技术,熟悉需求,转化成用例,待项目上线后验证功能就OK 了:对一个自身质量要求不高的项目,我们有时候为了体现自己价值,非要在一些不痛不养的问题上揪着不放. 举个不恰当例子,某钢琴高手开了一个补习班教钢琴,家长送来一孩子目的只是让孩子学学钢琴:钢琴高手为了体验自己的价值(牛B),硬是按照贝多芬的标准去培养,孩子弹不会<XX交响曲>不让孩子走.先不说孩子有没有贝多芬的钢琴天资,也许孩子压

测试人员眼中的app版本迭代过程中的问题

测试人员眼中的app版本迭代过程的问题     --记一次app新版本的开发测试过程 1. 前言 自从8月初入职当前的公司以来,在这一期的版本迭代过程中,第一次独立承担app部分的全部测试设计及需求跟踪,从头至尾跟踪了需求分析到开发测试上线的整体过程,和曾经做过的各种测试类型相比,它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坏.应了那句老话,梨子好不好吃,自己尝了才知道. 经历完整个迭代之后,感慨良多.在这里梳理整个过程,以测试的角度来分析整个迭代过程,作为以后工作的参考. 2. 简介 2.1 项目及公

对于软件开发中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关系的理解

在软件开发中都会有开发人员(以下简称开发)和测试人员(以下简称测试),在一些小型公司可能并没有测试,仅仅是开发兼任测试.在这里我仅针对于有专业的测试和专业的开发的项目. 每个公司应该都有考核机制,对于开发和测试的考核实际上很难量化,通常来讲大的方向就是开发所负责模块的bug数,对于测试来讲就是测出来的bug数,但这真的有效吗?这也许对开发有约束力,理论上开发是能够自己控制bug数的,如果从产生的bug数来评判开发的绩效还算有效,这样开发自然就会把代码写得更加认真.但如果根据测试测出来的bug数来

测试人员的核心能力与素质

声明:该文不是我的原创作品,是我的同事魏增艺的大作,独家授权我来进行发表. 在<测试人员的角色>一文的最后,我们相信优秀的测试人员是项目的前灯,是整个研发系统的反馈回路.那么什么是优秀的测试人员呢?具体说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与素质的测试人员才能胜任这样的角色呢? 对于能力模型,例如常见的"冰山"模型."洋葱圈"模型等,都将一个人行事的内在动机或价值观等置于核心位置.同样,对于一个测试人员,我们并非看他在进行什么活动,而是要关注他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活动.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