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两个关于中国交易的文章,个人觉得要改变中国教育得从考题内容改起,类似文章分段、写作手法之类的不应该出现再考题,既然中国的应试教育改革不了,那就通过变改考题来改变教学方式,多一些发散性思维的考题(可以参考文章一)
写作手法比如明喻暗喻排比之类的我觉得不用特地交,看多了文章写作时自然会采取某种写作手法,而不是特地去采用该手法而写文章。
文章一:中国和美国教育的区别:
先看一下美国和中国两个版本的《灰姑娘的故事》课堂实录
美国版的老师课堂讲解“灰姑娘的故事”: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 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著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番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 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中国版的老师课堂讲解“灰姑娘的故事”:
上课铃响,学生,老师进教室。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这还要预习?老得掉渣了。
老师:灰姑娘?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他的作者是谁?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迹如何?
学生:书上不都写了吗?不会自己看啊?
老师: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得,这肯定要考的了。
老师:好,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学生: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总分总……。
老师:开始讲课了,大家认真听讲。
学生:已经开始好久了
老师:说到这里,大家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是明喻还是暗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注意这个词,我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学生: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如果和那段话位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我又不是你,我怎么会注意到啊?又 n人开始睡觉……
老师:怎么这么多人睡觉啊?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
转发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想说中国教育一定不如美国教育好,也并非崇洋媚外,只是想说说想想中外教育的差别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第一,深度。
先看美国的教育方式:通过故事衍生到看问题的角度,比如:对待后妈的问题上,中国人的处事理论基本就是“二元论”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就是坏人。“后妈都是坏人”这是中国人基本的认识(包括大人)。当然在美国也可能是这样的认识,但是老师通过故事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后妈不好的原因是“爱”——爱别人的孩子永远不会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通过这里孩子们受到的是“多元论”思想的启蒙。
第二,方法。
可以看到,同是讲一篇《灰姑娘的故事》美国老师引导的话很多,采用的方法也比较适合孩子们的思维。我们中国的教育方式只是老师在“满堂灌”而已。
在这里我又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故事来:某大学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课,陶先生并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手拿教案去上课。他左手抓了一把米,右手抓了一只饿了三天的大公鸡,走上讲台,他先把米放在讲台上,然后双手抓住大公鸡,让它嘴对着大米,10分钟过去了,大公鸡就是不吃。陶行知改变了方法,他把大公鸡放在地上自己走的远远的,结果奇迹出现了,大公鸡飞快地飞上讲台,三下五去二就把大米给吃完了。陶行知再次走上讲台向大家鞠了个躬说我的课讲完了。
因此,教师讲课不能改变学生现有的认知状态,但是根据学生认知状态灵活运用方式和方法却是可行的。
第三,结果。
美国老师的教学效果是:教会孩子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并且进行了励志教育:怎样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挑战;通过这一故事老师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这一点上我觉得特别重要,看看美国拍的大片《变形金刚》、《蜘蛛侠》、《阿凡达》里面的想象力何其丰富,令人叫绝。这些丰富的想象力应该和小时候的教育有关系。
咱们的教学中,那些睡着的学生是“被教育不成功者”而那些没睡着的也只是“被教育成功者”而已。
假想一下,如果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同时出一张关于《灰姑娘的故事》的试卷交叉考试,中国孩子能考60分(中国老师批卷);美国学生做中国试卷的话恐怕能考20分就不错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学生只能在考中国老师出的试卷。其实这也是中国老师的无奈,美国老师那种讲法中国老师又何尝不会呢?
中国教育报特别推荐:《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悄然兴起——把学习当做快乐地玩积分游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3673a0102vp7l.html
会教与不会教的老师的八大区别
文章二:中国老师去教英国学生的实验:(转载自龙凤胎老爸)
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费大力气拍了一部纪录片,邀请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博航特学校,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来自南京的李爱云(音)老师在纪录片中直言不讳地说:“有时候,我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然我就疯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社会福利高孩子并不一定差。
据8月3日的报道,5名来自中国的教师到英国罕布什尔学校交流教学一个月。但是这一个月英国学生给中国老师留下的印象并不好,他们似乎没有感受到英伦绅士的风度,相反他们认为这些英国学生既粗鲁又懒散。
一位中国老师说:“英国孩子即使不工作以后也可以拿到钱,所以他们没什么可担心的。但在中国,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来赚钱养家。”“如果英国政府能消减福利,就能迫使他们去工作,那么他们对待人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孩子为什么普遍乖巧懂事呢?其实被逼而已,因为国家不同,制度不同,中国还是比英国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否则,靠什么去吃饭?说英国的孩子“懒散”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根源在社会。
其实中国社会不管是育儿还是养老等很多方面,更需要全民性的福利,我们首先要承认,钱多并不是坏事,英国社会的福利好,中国教师提议“英国政府消减福利” 只是让学生们觉得生活压力大而会“勤劳”一些吗?那倒不如这样做,福利不会少甚至还可以多但可研究下发放方法,就像富人们要研究怎样把钱留给孩子让钱越来越多而不是最终被孩子挥霍一空成为败家子。
二、中国重视集体主义而西方推崇个人主义。
这5名中国教师到英国的目的就是检验中国的教学模式是否适合英国,在中国认为英国福利制度让孩子们没有进取心,非常懒散外还缺乏纪律性。于是数学老师邹海连(音)带领学生做集体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感。
中国教育一直很强调纪律性和集体性,孩子们从小到大就在家庭或学校这样的环境里被教化着,被统一教条的管理着,而西方则比较推崇个人主义,更尊重个人的想法或行为模式,或许会出现自由散漫的情况,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两国国情的不同,所以,中国和英国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不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解放个人的自由,不管从外在的着装和举止上,还是内在的情感和创作上,在符合当前社会规范的前提下,个人的成长和选择越来越受到尊重。
三、英国的孩子发育迟缓?
一位中国老师发现有些英国的孩子到13、14岁了仍然无法有效集中注意力,她说:“我布置完作业后以为孩子们能认真做作业,但是回到教室却发现有聊天、有吃东西甚至有的在化妆。我必须极度克制自己,不然我会被逼疯的。“而在中国的校园里,如果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情况还出现在二三年级,则极有可能被认定为发育迟缓或者患有多动症状。
那中国的孩子为什么注意力普遍很集中呢?这主要是缘于纪律性的要求和学校家庭的教化,因为上课就要整齐坐好然后认真听老师讲课,否则什么也学不会。另外,我听过一些去英美考察老师的报告,在西方的学校里,老师的办公室就在教室,他们可以随时与孩子们相处,而一个班里的学生大部分维持在二十多人左右。
所以,这也不难理解其中一位中国老师称:“你们有不同的教学方案来针对不同的孩子,但是我们没有。我们只有一套方案,那就是要么幸存,要么被淘汰,这取决于孩子自己。”
在中国,中英的教育制度和方式本身就已经有明显差别,如果再加上老师本身既定的传统纪律观念,还有在一个班里有可能超过80个学生的前提下(当然地区落后或人口少的地区除外,但再少孩子的班级我们也缺乏英国教师那样的亲和亲力亲为,而以师长尊严把自己和孩子隔离成两个世界),大部分中国老师也不得不整齐划一的推行一套教学方案,而全班的孩子不管接受能力如何只管听从老师讲课就是了。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孩子的注意力被逼到有什么理由不发展的更快更好呢?
而在这种严格纪律的强压下,很多孩子失去自我的热情而可能貌似是课堂上整齐坐着眼睛认真看着耳朵仔细听着,但其实是挂牛头卖狗肉,心早就不知飞到哪儿去了。
四、到底是英国教育制度好还是中国教育制度好?
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总体教学方式的形成是跟这个国家的国家制度,思想传统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从小处来说,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其实也略有差别,这取决于家庭的思想观念,生活水平和教育方式上。而中国教师在英国学校的“水土不服“,实际正是中英教育制度差异的碰撞。
节目播出后,英国舆论分了两派。一派对于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法,比如博航特中学的校长尼尔·斯托格就表示不赞同。他认为,自己的学生并不像中国老师所描述的那么懒散,同时,他形容中国老师的教学是“麻木和无趣的”。
但英国网友显然更赞同中国老师的说法。“他们(中国老师)是对的,”一位网名叫诺卡的英国网友在社交网站留言道,“英国老师没有老师的样子,学生没有学生的样子,英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而这条留言获得了4600多个“赞”。
当我们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去英国接受更好教育的时候,英国却请中国老师去学校任教。
这说明什么呢?任何教育制度和方式有它值得传承的一面,但也有它需要摒弃的一面,英国BBC广播公司花大力气拍这样一部纪录片,正是想借鉴到中国教育好的一面,而中国教育也同样要学会沉思,面对英国的学校教育,我们又能拿来什么好的东西呢?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