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未标注数据分组

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它将相似的对象归到同一簇中。它有点像全自动分类。聚类方法几乎可以应用到所有对象,簇内的对象越相似,聚类的效果越好。

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之所以称之为K-均值是因为它可以发现k个不同的簇,且每个簇的中心采用簇中所含值的均值计算而成。

簇识别(cluster identification)给出簇类结果的含义。假定有一些数据,现在将相似数据归到一起,簇识别会告诉我们这些簇到底都是些什么。

K-均值聚类算法

优点:容易实现

缺点:可能收敛到局部最小值,在大规模数据集上收敛较慢

使用数据类型:数值型数据

K-均值是发现给定数据集的k个簇的算法。簇个数k是用户给定的,每一个簇通过其质心(centroid),即簇中所有点的中心来描述。

K-均值算法的工作流程是:

1.随机确定k个初始点作为质心

2.然后将数据集中的每个点分配到一个簇中,具体来讲,为每个点找到其最近的质心,并将其分配给该质心所对应的簇。

3.完成之后,每个簇的质心更新为该簇所有点的平均值。

时间: 2024-10-14 06:49:46

机器学习——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未标注数据分组的相关文章

机器学习实战笔记-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未标注数据分组

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它将相似的对象归到同一个簇中.它有点像全自动分类.聚类方法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对象,簇内的对象越相似,聚类的效果越好 簇识别给出聚类结果的含义.假定有一些数据,现在将相似数据归到一起,簇识别会告诉我们这些簇到底都是些什么.聚类与分类的最大不同在于,分类的目标事先巳知,而聚类则不一样.因为其产生的结果与分类相同,而只是类别没有预先定义,聚类有时也被称为无监督分类(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 聚类分析试图将相似对象归人同一簇,将不相似对象归到不

无监督学习——K-均值聚类算法对未标注数据分组

无监督学习 和监督学习不同的是,在无监督学习中数据并没有标签(分类).无监督学习需要通过算法找到这些数据内在的规律,将他们分类.(如下图中的数据,并没有标签,大概可以看出数据集可以分为三类,它就是一个无监督学习过程.) 无监督学习没有训练过程. 聚类算法 该算法将相似的对象轨道同一个簇中,有点像全自动分类.簇内的对象越相似它的分类效果越好. 未接触这个概念可能觉得很高大上,稍微看了一会其实算法的思路和KNN一样很简单. 原始数据集如下(数据有两个特征,分别用横纵坐标表示),原始数据集并没有任何标

k-均值聚类算法;二分k均值聚类算法

根据<机器学习实战>一书第十章学习k均值聚类算法和二分k均值聚类算法,自己把代码边敲边理解了一下,修正了一些原书中代码的细微差错.目前代码有时会出现如下4种报错信息,这有待继续探究和完善. 报错信息: Warning (from warnings module): File "F:\Python2.7.6\lib\site-packages\numpy\core\_methods.py", line 55 warnings.warn("Mean of empty

K均值聚类算法

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是一种迭代求解的聚类分析算法,其步骤是随机选取K个对象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然后计算每个对象与各个种子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把每个对象分配给距离它最近的聚类中心.聚类中心以及分配给它们的对象就代表一个聚类.每分配一个样本,聚类的聚类中心会根据聚类中现有的对象被重新计算.这个过程将不断重复直到满足某个终止条件.终止条件可以是没有(或最小数目)对象被重新分配给不同的聚类,没有(或最小数目)聚类中心再发生变化,误差平方和局部最小.

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K均值聚类算法(附MATLAB版源代码)

其实一直以来也没有准备在园子里发这样的文章,相对来说,算法改进放在园子里还是会稍稍显得格格不入.但是最近邮箱收到的几封邮件让我觉得有必要通过我的博客把过去做过的东西分享出去更给更多需要的人.从论文刊登后,陆陆续续收到本科生.研究生还有博士生的来信和短信微信等,表示了对论文的兴趣以及寻求算法的效果和实现细节,所以,我也就通过邮件或者短信微信来回信,但是有时候也会忘记回复. 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时间久了,我对于论文以及改进的算法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或者那天无意间把代码遗失在哪个角落,真的很难想象我还会全

K均值聚类算法的MATLAB实现

1.K-均值聚类法的概述 之前在参加数学建模的过程中用到过这种聚类方法,但是当时只是简单知道了在matlab中如何调用工具箱进行聚类,并不是特别清楚它的原理.最近因为在学模式识别,又重新接触了这种聚类算法,所以便仔细地研究了一下它的原理.弄懂了之后就自己手工用matlab编程实现了,最后的结果还不错,嘿嘿~~~ 简单来说,K-均值聚类就是在给定了一组样本(x1, x2, ...xn) (xi, i = 1, 2, ... n均是向量) 之后,假设要将其聚为 m(<n) 类,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实现

机器学习实战5:k-means聚类:二分k均值聚类+地理位置聚簇实例

k-均值聚类是非监督学习的一种,输入必须指定聚簇中心个数k.k均值是基于相似度的聚类,为没有标签的一簇实例分为一类. 一 经典的k-均值聚类 思路: 1 随机创建k个质心(k必须指定,二维的很容易确定,可视化数据分布,直观确定即可): 2 遍历数据集的每个实例,计算其到每个质心的相似度,这里也就是欧氏距离:把每个实例都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质心的那一类,用一个二维数组数据结构保存,第一列是最近质心序号,第二列是距离: 3 根据二维数组保存的数据,重新计算每个聚簇新的质心: 4 迭代2 和 3,直到收敛

聚类之K均值聚类和EM算法

这篇博客整理K均值聚类的内容,包括: 1.K均值聚类的原理: 2.初始类中心的选择和类别数K的确定: 3.K均值聚类和EM算法.高斯混合模型的关系. 一.K均值聚类的原理 K均值聚类(K-means)是一种基于中心的聚类算法,通过迭代,将样本分到K个类中,使得每个样本与其所属类的中心或均值的距离之和最小. 1.定义损失函数 假设我们有一个数据集{x1, x2,..., xN},每个样本的特征维度是m维,我们的目标是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类别.假定K的值已经给定,那么第k个类别的中心定义为μk,k=1

k均值聚类

目录 一.k均值简介 二.应用简介 三.算法 四.选择合适的K 五.具体实例 一.k均值简介 K均值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对未标记的数据(即没有定义类别或组的数据)进行分类. 该算法的目标是在数据中找到由变量K标记的组.该算法迭代地工作基于所提供的特征,将每个数据点分配给K个组中的一个. 基于特征相似性对数据点进行聚类. K均值聚类算法的结果是: 1.K簇的质心,可用于标记新数据 2.训练数据的标签(每个数据点分配给一个集群) 二.应用简介 K均值聚类算法用于查找未在数据中明确标记的组.这可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