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是一种文化

数据驱动是一种文化

大数据这件事,整体上还是说的多一些,做的稍微少一点。大数据可以是荒凉高原上波澜壮阔的机房,也可以润物细无声般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换句话说,大数据应该是一种文化。

在个人层面,很多人对数字和计算并不敏感,通过经验进行判断很容易出现偏差,因为所知所感与真实世界之间有很大差别。数据驱动的首要条件是要针对业务痛点提出问题,层层深入且具备逻辑推理特性;这之后才是进一步转化为数据问题,然后从数据角度去建立决策逻辑。如果是可视化、动态的决策过程,那肯定是有助于提高效率,这也是目前智能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更加smart。

在企业层面,建立数据驱动型决策机制是数据治理的最高境界,对传统企业来说任重道远,能够发挥些许数据价值已然是最佳实践了。数据治理的好不好,关键还是看用的效果如何。伴随数据应用的发展趋势,数据治理的目标对象也将由基础数据逐步变成以数据挖掘为核心的大数据资产化应用。换句话说,就是以前围绕数据仓库或BI系统完成的治理工作,目前可以很顺畅的过渡到大数据智能化项目了,包括后面要讨论的敏捷BI。

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从数据收集、整理、报告到转化成行业洞见和决策建议的流程,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洞见和决策建议真正能够被企业决策者使用,也就是数据价值变现。下面这张图的每部分都可以展开,不再赘述,可以参考《创造数据驱动型企业》。后面主要聊的是数据驱动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从敏捷BI角度出发,讨论相关概念、工具、组织、流程等内容。不是完整系统的阐释,而是有所挑选的呈现。

传统BI与敏捷BI

商业智能(BI)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应用基于事实的支持系统来辅助商业决策的制定;商业智能技术提供使企业迅速分析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和分析数据,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然后分发到企业各处。

传统BI系统,通常指企业内部大而全的统一报表或分析平台;多为固定周期性报表,开发部署流程繁琐耗时长,主要靠科技部门出工出力。

敏捷BI,极速BI,或者说自助式BI,面向的更多是不具备IT背景的业务分析人员,相比之下更灵活且易于使用,而且一定程度上能够摆脱对IT部门的重度依赖。数据分析工作,逐渐向“业务主导的自助分析模式”发展。敏捷BI需要提供便于交互分析的可视化界面,快速响应用户的探索式数据分析需求,同时能够在企业内部分享和查看分析结果。

工具层面国外以Tableau和微软的产品最佳,国内帆软也是代表,其对应产品系列在功能上均能够满足敏捷BI的开发部署。也以Desktop为例,Tableau的可视化分析更加方便,PowerBI额外支持ER关系构建,FineBI的开发性能针对各种业务情况,可谓各有千秋。对银行、电信等传统企业来说,Tableau更适合一些,因为基础数据服务能力能够支持Tableau充分发挥可视化分析的优势。对个人来说,PowerBI很厚道的提供了功能够用的免费版本,且更新速度很快。

BIU与DSU

BIU这个名词是有的,DSU的概念是我自己瞎掰的。BIU是business intelligence unit, DSU是data science unit。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两个其实是等同的,个人更倾向于数据科学团队的建立。

商业智能是对各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其组织架构或者能力要求都包括了业务能力和数据开发能力,而数据科学更包括对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高阶能力的配备。数据科学家的要求在于全能,高精尖,实际很多传统企业并不需要这类人才。企业需要一支能够快速响应业务需求的数据科学团队,包括业务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和数据开发人员,凑在一起匹配数据科学家。

这个团队能够帮助数据部门从成本中心逐渐转化为利润中心,这不是随便说说,大数据应用除了帮助获得同业竞争优势,显然也有直接创造利润的潜力。看看现在顶尖的Fintech公司,都开始变成Techfin了。

如何建立DSU呢?或者说构建DSU的基础有哪些呢?我认为这个需要业务和技术两方面的基础条件,缺一不可。在业务关键流程中需要应用数据挖掘模型以提升能力,并且在主要业务条线均存在这种诉求,这就是业务上的基础条件。在技术上需要积极且坚定不移的探索大数据分析挖掘应用,具备能够将学术和产业界新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价值能力的团队。

对传统甲方来说,这个领域的自主可控至关重要;至少做到一点,那就是甲方人不动,乙方可以随便更换。我们都是数据科学工程师,致力于将学术界和产业界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领域先进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探索性的工作中乐趣还是占主导的,但创新任务多了有时候也会很头痛,大量操心操力亚历山大。

套路化的开发流程

之所以说是套路化,因为是直接从管理办法里面搬出来的,稍加改动。

首先是数据准备与开发,收集敏捷BI产品开发需求的相关企业内部、外数据,确定所需数据范围、类型及数据量;针对所需企业内部数据,执行对应数据服务、数据调用等规范流程,完成数据采集准备;针对企业外部数据采集,记录并整理相关数据资源信息,进行集中存储及管理;建立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并检验数据质量情况;基于需求目标、数据质量及技术限制等情况,选择敏捷BI产品开发使用的数据集合,并对数据进行清理转换,并根据要求执行格式化等操作。

然后是分析挖掘模型孵化与开发,结合实际任务,进行数据分析模型或数据挖掘模型的孵化;对模型进行开发,并持续优化以确定模型相关数据、特征、算法及参数;协同业务需求方共同验证模型效果,同时在整个敏捷BI产品生命周期内对模型进行跟踪,依据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是可视化设计与开发,选择合适的可视化方法对内容进行封装,包括数据架构、页面布局以及图表各种功能设计;确定可视化需求方案,并完成前端交互开发及后台对应数据开发;与业务需求方沟通,跟踪反馈情况并对可视化方案进行优化。

数据之路漫漫

数据驱动应该是一种文化,不同于坚持增长黑客理念的互联网企业,许多传统行业似乎缺乏对应的目标及凝聚力,加上各种各样的原因,数据驱动文化的构建过程异常缓慢。

大数据在持续发展,君不见3v、4v已经发展到了42个V。对处于业务转型期的企业来说,见或不见,数据就在那里;做或不做,虽然早晚都会被淘汰,但晚点可能就会凤凰涅槃了呢。

时间: 2024-11-09 21:11:49

数据驱动是一种文化的相关文章

DevOps是一种文化,不是角色!

一.DevOps是一种文化,不是角色! 软件无处不在.在如今的世界里,每个主流公司/组织都和软件开发息息相关,并且公司需要向软件一样运作.更快且更敏捷,同时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样的要求前所未有的强烈.这样的压力通常体现为项目被取消或者被暂停.这正是DevOps尝试解决的问题:如何 企业内部的开发,运维和其他组织协作,达成一系列共同的目标,更快更可靠地向客户和终端用户交付软件?支持DevOps项目的核心技术实践包括让开发和运维团队为软件交互标准化一系列常见的敏捷流程和工具.这通常包括:  1.自

开挂也是一种文化,里面藏着程序员的武侠情结

尽管在DOS时代,就已经有了一款名为FPE(整人专家)的游戏修改软件,在window95上市后,亦有诸如Game Master之类的软件占据市场,但对于80后而言,金山游侠才是他们与游戏最亲密接触时的良伴. 有些人会说,他们当时选择的是另一款叫东方不败的产品. 听名字就知道,国产的这些游戏修改器,或者说外挂的前辈,都是非常有武侠范的. 为什么要如此说呢?其实外挂这个词汇的由来,本身就和做游戏研发的程序员们自身武侠情怀密不可分. 彼时,国产游戏研发刚刚兴起,几乎在单机游戏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都是武

乔春洋:品牌与文化—— 一种天然的情缘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利器,它可以满足消费者物化因素和文化因素两方面的需求,因此品牌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空间,品牌本身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所有的品牌都含文化,从来没有不含文化的品牌,只不过优秀的品牌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而已.难怪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美国文化,只需喝一瓶可口可乐饮料.吃一份麦当劳汉堡包.抽一支万宝路香烟.穿一件李维斯牛仔服足矣.可见,可口可乐.麦当劳.万宝路.李维斯作为一种品牌,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了.       品牌与文化历来有一种天然的情缘关系.一方面,品牌是物质

敏捷BI与数据驱动机制

大数据这件事,整体上还是说的多一些,做的稍微少一点.大数据可以是荒凉高原上波澜壮阔的机房,也可以润物细无声般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换句话说,大数据应该是一种文化. 在个人层面,很多人对数字和计算并不敏感,通过经验进行判断很容易出现偏差,因为所知所感与真实世界之间有很大差别.数据驱动的首要条件是要针对业务痛点提出问题,层层深入且具备逻辑推理特性:这之后才是进一步转化为数据问题,然后从数据角度去建立决策逻辑.如果是可视化.动态的决策过程,那肯定是有助于提高效率,这也是目前智能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更加s

【Floyd】文化之旅

[NOIP2012]文化之旅 题目描述 有一位使者要游历各国,他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学到一种文化,但他不愿意学习任何一 种文化超过一次(即如果他学习了某种文化,则他就不能到达其他有这种文化的国家).不 同的国家可能有相同的文化.不同文化的国家对其他文化的看法不同,有些文化会排斥外来 文化(即如果他学习了某种文化,则他不能到达排斥这种文化的其他国家). 现给定各个国家间的地理关系,各个国家的文化,每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看法,以及这 位使者游历的起点和终点(在起点和终点也会学习当地的文化),国家间的道路

文化的概念

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在其<文化:概念的批判考察>一书中提出一个综合性的定义:"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性的和隐性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文化的结构有三个层次所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层次,既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又有彼此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

0-开源文化概述

学习Linux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了解开源文化 学习重点: 理解什么是开源文化 开源软件与自由软件的区别 学习内容: 1.开源,即开放源代码.开源诞生于软件行业,开源不仅仅代表软件源代码的开放,它本身还意味着自由,共享和充分利用资源.开源是一种精神,开源是一种文化. 2.在开源软件与自由软件世界中有两种主流的理念: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te Foundation,FSF)的理念和开放源代码运动(Open Source Initiative,OSI)的理念. FSF认为,自由软件应保

[最短路]P1078 文化之旅

题目描述 有一位使者要游历各国,他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学到一种文化,但他不愿意学习任何一 种文化超过一次(即如果他学习了某种文化,则他就不能到达其他有这种文化的国家).不 同的国家可能有相同的文化.不同文化的国家对其他文化的看法不同,有些文化会排斥外来 文化(即如果他学习了某种文化,则他不能到达排斥这种文化的其他国家). 现给定各个国家间的地理关系,各个国家的文化,每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看法,以及这 位使者游历的起点和终点(在起点和终点也会学习当地的文化),国家间的道路距离,试求 从起点到终点最少需

乔春洋: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源泉,因而被视为一种资源,谓之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可以像自然资源一样,通过人类的生产加工,赋予其具体的产品属性和更高的附加值而成为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产品是指人类生产的一切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是指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为主的产品,而以满足人类物质需求为主的产品则是物质产品.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产品是取其狭义.       和物质产品相比,文化产品能更好地满足人类新的消费需求,适应新的消费潮流,创造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