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概述
组成
- 从组成成分上看,主要由硬件、软件、协议
- 从工作方式上看,可分为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 从组成功能上看,由资源子网与通信子网构成,与上面的边缘、核心一一对应
功能
- 数据通信
- 资源共享
- 分布时处理
- 提高可靠性
- 负载均衡
分类
- 按分布范围分类:
- 广域网(WAN, Wide Area Network)
- 城域网(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
- 个人区域网(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 按传输技术分类:
- 广播式网络
- 点对点网络
- 按拓扑结构分类: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由网中结点(路由器、主机等)与通行线路(网线)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的网络结构,主要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
- 星形网络
- 总线型网络
- 环形网络
- 网状形网络
星形、总线型和环形网络多用于局域网,网状形网络多用于广域网
- 按使用者分类:
- 公用网(Public Network)
-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 按交换技术分类
- 电路交换网络:
- 优点:
- 数据直接传送、时延小
- 缺点:
- 线路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利用线路容量、不便于进行差错控制
- 优点:
- 报文交换网络:
- 优点:
- 可以较为充分地利用线路容量
- 可以实现不同链路之间不同数据率的转换
- 可以实现格式转换
- 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一的访问
- 可以实现差错控制
- 缺点:
- 增大了资源开销(如辅助信息导致处理时间和存储资源的开销)
- 增加了缓冲时延,需要额外的控制机制来保证多个报文的顺序不乱序
- 缓冲区难以管理(因为报文的大小不确定,接收方在接收到报文之前不能预知报文的大小)。
- 优点:
- 分组交换网络,也称包交换网络
- 优点:
- 具备报文交换网络的优点
- 缓冲易于管理;
- 包的平均时延更小,网络占用的平均缓冲区更少;
- 更易于标准化;
- 更适合应用。(主流)
- 优点:
- 电路交换网络:
- 按传输介质分类:
- 有线
- 无线
性能指标
- 带宽(Bandwidth):在计算机网络中,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秒(b/s)
- 时延(Delay):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从网络(或链路)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总时间,它由4部分构成: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 发送时延也称传输时延:\[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宽度\]
- 传播时延:\[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 注意:**做题时,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一般可忽略不计(除非题目另有说明)。
另外,对于高速链路,提高的仅是数据发送速率,而非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提高数据的发送速率只是为了减少数据的发送时延。
-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即 管道体积=长度*横截面面积)
- 往返时延(Round-Trip Time, RTT)
- 吞吐量(Throughput):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吞吐量受网络带宽或网络额定速率的限制。
- 速率(Speed):指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也称数据率或比特率,单位为b/s(比特/秒)(或bit/s,有时也写为bps)。通常把最高数据率称为带宽。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
- 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各个层次中,每个报文都分为两部分:一是数据部分,即SDU;而是控制信息部分,即PCI,他们共同组成PDU。
- 服务数据单元(SDU):指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即 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
- 协议控制信息(PCI):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即 协议)
-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PDU(PCI(协议)+SDU(数据)=PDU(报文))
在实际的网络中,每层的协议数据单元都有一个通俗的名称,如物理层的PDU称为比特,链路层的PDU称为帧,网络层的PDU称为分组,传输层的PDU称为报文。
- 三者关系:(n-SDU+n-PCI=n-PDU=(n-1)-SDU)
在各层间传输数据时,把从第n+1层收到的PDU(报文)作为第n层的SDU(数据),再加上第n层的PCI(协议),就变成了第n层的PDU。
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1,OSI,TCP/IP,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以及各层协议
OSI分层 (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分层(4层):网络接口层、 网际层、运输层、 应用层。
五层协议 (5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 应用层。
- OSI参考模型
-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会话层(Session Layer)
-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TCP/IP模型
- 网络接口层
- 网际层
- 运输层
- 应用层
- 每一层的协议如下:
物理层:RJ45、CLOCK、IEEE802.3 (中继器,集线器,网关)
数据链路:PPP、FR、HDLC、VLAN、MAC (网桥,交换机)
网络层:IP、ICMP、ARP、RARP、OSPF、IPX、RIP、IGRP、 (路由器)
传输层:TCP、UDP、SPX
会话层:NFS、SQL、NETBIOS、RPC
表示层:JPEG、MPEG、ASII
应用层:FTP、DNS、Telnet、SMTP、HTTP、WWW、NFS - 每一层的作用如下:
物理层:通过媒介传输比特,确定机械及电气规范(比特Bit)
数据链路层:将比特组装成帧和点到点的传递(帧Frame)
网络层:负责数据包从源到宿的传递和网际互连(包PackeT)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报文传递和错误恢复(段Segment)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会话协议数据单元SPDU)
表示层:对数据进行翻译、加密和压缩(表示协议数据单元PPDU)
应用层:允许访问OSI环境的手段(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lknemo/p/11509357.html
时间: 2024-11-16 04: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