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学生和研究生谈谈读书

武际可

人类是追求知识的,并且将已经得到的各种知识写成书。全世界已有出版的各种图书大约有数十亿种,每年出版的新图书也有百万种以上。为了继承已有的知识,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读书。所以中国人把送孩子上学称为去念书。把知识分子和有知识的人称为读书人和知书识礼的人。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世界阅读日”媒体上公布了一系列数据:全世界各国每人每年平均读书数是:以色列68本,前苏联55本,美国的全民阅读计划正在进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50本,日本44本,法国24本,韩国15本。而我国国民成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

苏联作家布罗茨基曾说过:“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来自教育,来自知识的熏陶,也就是说——来自阅读。可见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有着何其重要的影响。上面的统计数字也说明,居民的平均读书量是和那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是正相关的。

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任务,一方面是将人类已有的知识充实自己,另一方面要研究和开创新的知识,一句话是继承和生产知识。所以,为了充实自己,也为了民族的复兴和发展,我们要把阅读放在首要的地位。

我以为,在阅读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 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

一个大学生或研究生,尽管也在阅读,但阅读量很少。除了啃老师指定的教科书,或导师要求看的参考书之外,什么也不读。或者,每天花在阅读的时间很少,十几分钟。这实在很难说够得上阅读。你想,你是专门从事读书的,阅读量还不如人家以色列一个普通人(每年68本)的阅读量,甚至连一个韩国普通人的阅读量也谈不上。须知,以色列、韩国人的阅读量大部分是业余完成的,他们还有职业,还要挣钱养家糊口。而你,作为一名大学生和研究生,阅读量太少,还不如人家普通人,那么你的知识就无论如何不可能超过人家普通人。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知识水平落后于人家,这就意味着,我们整个民族将落在人家后面。可见,提倡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拥有一定的阅读量,意义多么重大。

事实上,一座好的大学,其中的学生一定是阅读成为最重要的时尚。不仅有好的阅读习惯,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和阅读条件都应当是第一流的。此外,读书会、读书讲座、同学之间阅读交流活动,都应当是十分活跃的。

据说哈佛大学的学生,平均每周要阅读六、七百页的读物。如果把这些折合为两本书的阅读量的话,那么一年下来,假期以外,他们将要阅读大约一百本左右的阅读量。这就是世界一流大学要求学生的阅读量。我们有不少学校赶超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喊得很响嘛,最起码的措施,就应当先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做起。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的阅读量实在是太少了。只有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我们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应对问题的能力才会大幅度地提高。如果我们对学生的阅读量没有要求,把学校办成电影院或听说书的茶馆,学生在下课后一点阅读量也没有,那么我们的学校将会永远落在后面。

  1. 要有选择地阅读。

阅读什么?这是一进大学门的学生很容易产生的问题。古人说“开卷有益”,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书,只要是书,打开就看总是有益处的。这话是一千多年以前说的,那时,一是可供看的书不太多,二是最常见的书无非都是经史子集之类,所以这话在当时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现在就不同了,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如果不加选择,就会像走入迷宫一样,越读越糊涂。特别是当今还有不少内容谬误或空洞无物的垃圾书,它花空心事弄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在你废了好多功夫看完后,才感到大上其当。

作学生时,首先应当认真阅读的一类书,是教学参考书。一直以来,我们的大学教学,是教员对学生指定一本教本,老师照教本讲,学生把这本教本看得熟了,就能够考个好成绩。其实这对于学好这一门课是远不够的。基础课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绝对不是看一看一种叙述就能够领会的,必须参考多种不同的教学参考书的叙述,参阅它们从不同角度的例证,反复比较和玩味才能掌握。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念大学时,一些概念好像都懂得了,考试成绩也还不错,可是直到毕业后自己向学生讲这门课时,才知道自己原来的“懂得”是经不起问的,只有在备课中参考不同的参考书,并且融会贯通后,才感觉到是真懂了。为了尽早使自己真正学懂所学的内容,就要在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的时候就把它学懂。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读教学参考书。其实教学参考书也是很多的,要挑选比较有影响的久经考验的几种参考书来读。这一点只要请教本门课的授课老师就能够得到。

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习是分专业的,除了要阅读与课程有关的参考书之外,还要阅读与专业有关的书籍和杂志。低年级的同学为了增进对专业的了解,可以挑选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普读物,如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读库郎写的《什么是数学》,张景中主编的《好玩的数学》丛书等;学力学的可以阅读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众力学丛书》等。到了高年级和研究生,就要挑选本专业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认真研读,此外还要挑选几种与专业有关的中外杂志,定期浏览,对于其中有兴趣的论文,可以挑选几篇精读,直到完全弄懂为止。如果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打好基础,那么研究生的任务就是在本专业发展的前沿发展学科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才能使你尽快达到专业和学科的前线,适应即将开展的论文和研究工作。

大学生和研究生在阅读以上两类与学习的专业有关的读物之外,为了扩大视野、增进修养,还需要读一些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读物。如学理工科的适当读一些文科的读物和文学艺术作品,学文科的适当读一些理工科的科普读物;他们同时还应当阅读一些有关名人传记、哲学、历史、时政评论和时事等等方面的书报和杂志。这些读物可以选择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阅读。

爱因斯坦认为:“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受,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誉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就是说,阅读这类读物,可以使我们成长为真正健全发展的新型人才。

第三,阅读的时候要善于提出问题。

我们在拿到一本书,是一字一字地照着念一遍就算阅读完了吗,不是。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动脑筋,要一边阅读一边思索。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是说如果只是学习和模仿,就会迷失方向,自己要干什么也不清楚;而如果只是思索,并不学习,整天空想,就算是一种懒惰。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应当持两种态度来思索:一种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思考,尽量去理解作者是怎样来思考、处理和理解的;一种是站在作者的对立面来对作者评头品足,对于学术著作还要提出疑问、提出有根据的怀疑。对于文艺作品,一方面要能进入作者设定的环境,有和作者共同的情感,把自己感情和书中的人物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又要能够站在书外评论书中的不足,展开自己充分的想象力,去补充书中的不足,对于书给出自己独立恰当的评价。

这里我们需要着重强调怀疑性的思考。一方面对所接触到的问题能够提出怀疑,是一个人有独立人格而不人云亦云的标志;另一方可怀疑原则是科学最重要的特质,一部科学史和创新的历史说明,一切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创新都无不是从怀疑开始的。正因为对于一切知识和事物,无论是新生的,还是原有的,都应当是可怀疑的;对它们的怀疑,对人类社会只会有好处,没有坏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所以马克思说自己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真理寻求者,在你的一生中至少应该有一个时期,要对一切事物都尽量怀疑。”爱因斯坦说:“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疑虑开始的飞跃。”

在我国历史上尽管集权统治者不喜欢怀疑,有集权统治者“文治教化”下的文化也处处倡导盲从,不过在几千年中,总还是有人参透统治者的要求惟命是从的奥秘。春秋时代的孟子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主张对流传下来的书,不能尽信,要有怀疑。到了明代,学者陈献章则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简直就是笛卡尔的“怀疑一切”的另一种表述。不过,在集权统治之下,这种怀疑精神不可能成为主流,只能说明,集权只能使用“文治”“教化”使怀疑精神不能流传,但并不能完全窒息怀疑精神。因之,从小在我国传统教育培养下成长的青年,应当特别强调怀疑精神。在阅读时,尤其要能够和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问题。

怀疑的态度,不仅适用于阅读的时候,也应当适用于对待导师、对待老师的态度。同样适用于对待上级对待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的态度。一个学生不能事事听老师的,听上级的,老师和上级对的当然要尊重,如果老师和上级是错的,就一定要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而要判断老师和上级的对错,就有赖于独立思考,对于老师和上级发出的指令和主张,首先要敢于怀疑和质疑,要提出问题,只有充分理解他们是正确的以后才去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办。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说得真好。

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去阅读时,我们每阅读过一本书才会有所进步,才会积累起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冲动,推进开展独立独创的事业。

我想如果能够注意到以上三点,我们的成长会更快,会更接近科学的前沿,会成长为和谐的有独立人格的人和完全的人。

科学网—与大学生和研究生谈谈读书 - 武际可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976637.html

时间: 2024-11-08 10:40:26

与大学生和研究生谈谈读书的相关文章

谈谈读书的方式

情绪来得很快,睡意去得也很快.眼睛在一行行字中间跳来跳去,写字的人写完后就会把这些字扔到一边,让看的人冷暖自知.想要读懂别人?别傻了,能触摸到自己当时的情绪就算没有浪费眼睛的付出了. 今天谈谈书的介质,我不知道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书的介质,就是说读书的方式吧,主要是因为电子设备的出现打破了纸质书这种传统介质,以前不存在这个问题. 我对自己的评价,我是属于那种比较孤僻的人,至少是外冷内热型的.从小喜欢一个人呆着,在农村,家里条件也不好,面对自己,读书是唯一可以做的事 情,说是读书,其实就是读一切有

深度解析大学生“白菜价”现状

特别策划:深度解析大学生"白菜价"现状 2014年的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又一批经历高考洗礼的莘莘学子即将步入大学校园,从而翻开人生新的一页. 长久以来,高考被赋予改变命运的崇高使命,很多人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但如今,随着高校"大跃进"式的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使就业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曾经的天之骄子瞬间转化成菜市场的"白菜",上大学改变命运的说法似乎越来越令人怀疑. 而当权力世袭化,上升渠道被官二代.富二代阻塞后,高考改变命运的说法

如果让我重新读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

王泛森(1958- ),台湾云林人.1980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1983年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旋即入伍服役.1985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7年,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博士班.199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同时升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开始任教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及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年,升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

【转载】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王泛森 做学问一定要看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老师发给我们看的,觉得很好,在木虫上没有看到过,所以发上来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王泛森 王泛森,1958年10月25日,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本科(1980)和硕士(1983),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1993).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这是王泛森院士写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对即将读研的同学很有意义,就在此转发了!强烈建议读下! 这个题目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题目,对大家多少都有实际的帮助.如果下次我必须再登台演讲,我觉得这个题目

给大学生的几条良心建议

这篇文章是我写给小密圈中 20% 比例的大学生的,但是考虑到我公众号的读者中也有不少也是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所以姑且分享出来,希望对更多的还在校园的同学有所帮助与思考,更希望能够消除你们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慌. 1. 绝大部分的大学教育都是渣 可能有人觉得话说的有点难听,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这不是大学的问题,本质上是中国教育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一向都是「灌输式」教学,成绩差跟成绩好的同学唯一的区别就是,成绩好的会很努力的去记那些理论性的东西,会非常在意自己的分数与奖项,成绩差的同学则比较懒,但不是笨,甚至

新时期读书的价值

新时期读书的价值 读书在中国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历过争议,就是读书无用论.什么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等,都是读书无用论的著名例子(有人拿这个作为读书无用的例子).今天,也依然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读书无用.因为确实有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就业不佳,甚至失业,不如农民工,更不如基层的技工.读书到底有用还是没用,其实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人类赖以生存的所有的经验都通过书作为载体而得到传承,拒绝读书无疑问是拒绝继承人类的优秀思想,但是现实中又存在读书之后的种种尴尬,其原因如何?我想,

IT培训行业揭秘(五)

前面说了一大堆,简单揭露了一些目前培训行业鱼龙混在的情况,那么今天我就站在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角度来谈谈如何选择一个靠谱的培训机构. 你即将大学毕业了,在大学里面浑浑噩噩的混了几年,马上就要离开校园,踏上社会的步伐.可是心里面却随着毕业季的来临忐忑不安.这个时候,你会怀有非常复杂的心情,父母辛苦的工作供我们读书,结果我们迷失在校园.毕业了,怎么办.出去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时候你发现你身边家里有钱有势的同学自然不会为工作烦心,要不家里安排了清闲的工作,或者直接可以用家里的钱开个公司.然后你又发

自由从摇篮开始 ——杨支柱

“大教育时代”论坛——http://www.wtyzy.net 时评 滑稽的校规 重庆某重点大学女学生李某因与同校男生发生性关系怀孕,被检查身体的校医院医告密.学校强令李某的男友张某写出他与李某发生性关系的时间.地点和次数,然后以“品行恶劣,道德败坏”为由,根据校规勒令李某和张某退学.李某和张某以学校侵犯其隐私权为由,将学校告上法庭. ——侵犯学生权利 符合法定婚龄的年轻教师可以结婚,但学生不准:学生考试抄袭要开除或留校察看,但教师考试舞弊或抄袭他人文章却通常无人问罪.即使被媒体揭露后处分也是很

为什么而学习--轰动中国万言帖,最露骨大学生活: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三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试图找到对周围一切我无法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通过“从政”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