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学期经历看学期初的问题
为什么看别人的代码那么费劲,自己写的代码别人也看不下去?
当时从书中照搬的关于代码规范方向的问题,固然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此不多赘述。但是一学期的专业课下来,对代码“初学”的感觉越来越深,因为不熟练,所以看不懂。对不够努力的学生来说这是最最致命的问题,看到一段代码,第一反应是头大,然后对内容有所抵触,这样下去的结果自然是“费劲”。当然,说费劲都是好的,更多情况下是零进展,反倒是看到自己熟悉的内容,更加有模有样的“学习”一番。有的时候能困我好几天的代码静下心读一读也就半小时不到的事情,懒真的是很致命的一个问题,面对看不懂得代码,心态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不能抱着慢慢看、看不懂明天再说的态度进行学习,最后沦为形式、应付。
团队中如何发表意见,才不至于转型成各自为战?
四人项目小组成立最初期团队发生的问题相当明显,对任务没有分工。有的工作没人去做,有的工作做了两份。这些都取决于两个心态:这个东西我做了算了,这个东西别人应该会做。四人项目头三四个礼拜,是我们小组度过的最混乱最没有章法的一段时间,分数低都是次要(因为确实理所当然),分工紊乱,相互不沟通,甚至换题目半个礼拜过去有人都不知情。
改变的转折点是组内更改了合作方式,记不清第几周开始,组长开始“杨贵富”式发言,贴出任务清单,分配工作,限时,要求提交及格式。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前半个学期整个小组在倒数一二名徘徊,后半个学期一跃成为分数极高的小组。能力没有变动(更换一名组员,但个人认为实力相当),态度没有变动(依旧不够勤奋),分配的时间甚至有所缩减(少了很多重复和迷茫的工作),但是整体却有了质变。我觉得确实组间合作的问题不是我们一开始所设想的破坏同学团结,同学友谊。因为我们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出的不是“这周我不做你给我打个掩护”,而是“我总分不高你这两个文档给我写所以我分数多一点”。可能在工作中涉及经济未必适用,但是作为一个同学间合作而言效果拔群。我也确实喜欢上这种合作方式。
2.新的问题
①在面对不同项目(本学期就有三门科目要求分组合作),必然出现的前期慌乱情况如何更好的克服?
②PSP的作用除了老师说烂了的打脸梗还有别的意义吗?
③作为学生,同时接触多个项目(学科),如何跨项目保护效率?
④项目初期与后期明显松弛度大大不同,是项目规划上的问题还是一个工程必然的松弛度变化?
⑤更好奇小组合作中不确定因素对整个团队的影响以及其可控把握。
3.回忆学期
我属于抵触心理十分严重的一类人,小半个学期的作业几乎没交,后来小组合作展开才接手处理组内的一些工作。相较之下有事情干的感觉还是不错的,更多想提升的能力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目标计划的能力。
简单来说,之所以做团队,是因为组长分配好了明确的任务,之所以不做第一周之后的个人,是因为项目倾向不够清晰,感觉无从下手,懒得思考。其实有很多时间也比较清闲,但是没有能够足够的利用起来。不过在后半学期的学习中,也体会到了团队项目的魅力,确实和之前本科阶段接触到的感觉不一样,也有些自己的感触,更多的是围绕小组合作个人定位的把握。收获不多,但个人感觉比较受用。
4.如果重来一次,针对技术上来说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为项目所用JAVA我也并不是很熟悉,可以说从头看起,有很多东西做的不好,也在小组承受范围之内。文档写得慢,就自觉多花时间,反正个人要完成的任务摆在那里,团队要你的结果不要你努力地过程(老师好像说过这话,所以对上面PSP的问题更加费解)。简单来说既然是重新开始学,很多弯路走过才知道找捷径,哪怕重来一次也未必做的更如人意。
当然,站在已经做过几个月事情的过来人角度看,确实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小组、个人,都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有些是技术上,有些是态度上(既然不让说也就不多提)。但是我觉得对这门课而言,有个态度是需要重视的,不是个人什么努力学习的空话,而是在小组中自己定位上的态度,回过头去看,四人小组浪费最多的时间就在分工,就我来看反而是刚开学不够熟导致分工模糊,教师说感情越浓越难合作,我反而觉得对同学这种关系,有一定感情基础才更好直言。
5.对授课的建议
确实自己做的不够,所以也没有什么建议可言。从自身角度出发,大概想到的就是为什么自己会有严重的抵触情绪。作为一个学期的科目而言,我会觉得身为学生在学期初面对这门课的紧张感、迷茫感很强,反倒学期末段设计基本成型的时候,没有什么赶工的感觉,反而比较轻松。因此对教学节奏上有一些自己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