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学习笔记(九):作用域和命名空间

作用域

作用域规则告诉我们一个变量的有效范围,它在哪儿创建,在哪儿销毁(也就是说超出了作用域)。变量的有效作用域从它的定义点开始,到和定义变量之前最邻近的开括号配对的第一个闭括号。也就是说,作用域由变量所在的最近一对括号确定。

(1) 全局变量:

全局变量是在所有函数体的外部定义的,程序的所在部分(甚至其它文件中的代码)都可以使用。全局变量不受作用域的影响(也就是说,全局变量的生命期一直到程序的结束)。如果在一个文件中使用extern关键字来声明另一个文件中存在的全局变量,那么这个文件可以使用这个数据。

(2) 局部变量:

局部变量出现在一个作用域内,它们是局限于一个函数的。局部变量经常被称为自动变量,因为它们在进入作用域时自动生成,离开作用域时自动消失。关键字auto可以显式地说明这个问题,但是局部变量默认为auto,所以没有必要声明为auto。

(3) 寄存器变量

寄存器变量是一种局部变量。关键字register告诉编译器“尽可能快地访问这个变量”。加快访问速度取决于现实,但是,正如名字所暗示的那样,这经常是通过在寄存器中放置变量来做到的。这并不能保证将变置在寄存器中,甚至也不能保证提高访问速度。这只是对编译器的一个暗示。

使用register变量是有限制的:(1) 不可能得到或计算register 变量的地址; (2) register变量只能在一个块中声明(不可能有全局的或静态的register变量)。然而可以在一个函数中(即在参数表中)使用register变量作为一个形式参数。

一般地,不应当推测编译器的优化器,因为它可能比我们做得更好。因此,最好避免使用关键字register。

(4) 静态变量

关键字static有一些独特的意义。通常,函数中定义局部变量在函数中作用域结束时消失。当再次调用这个函数时,会重新创建变量的存储空间,其值会被重新初始化。如果想使局部变量的值在程序的整个生命期里仍然存在,我们可以定义函数的局部变量为static(静态的),并给它一个初始化。初始化只在函数第一次调用时执行,函数调用之间变量的值保持不变,这种方式,函数可以“记住”函数调用之间的一些信息片断。这也就是所谓的静态局部变量,具有局部作用域,它只被初始化一次,自从第一次被初始化直到程序运行结束都一直存在,它和全局变量的区别在于全局变量对所有的函数都是可见的,而静态局部变量只在定义自己的函数体内始终可见。

我们可能奇怪为什么不使用全局变量。static局部变量的优点是在函数范围之外它是不可用的,所以它不可能被轻易改变。这会使错误局部化。

此外同样存在静态全局变量,具有全局作用域,它与全局变量的区别在于如果程序包含多个文件的话,它作用于定义它的文件里,不能作用到其它文件里,即被static关键字修饰过的变量具有文件作用域。这样即使两个不同的源文件都定义了相同名字的静态全局变量,它们也是不同的变量。

(5) 外部变量

extern告诉编译器存在着一个变量和函数,即使编译器在当前的文件中没有看到它。这个变量或函数可能在一个文件或者在当前文件的后面定义。例如extern int i;编译器会知道i肯定作为全局变量存在于某处。当编译器看到变量i的定义时,并没有看到别的声明,所以知道它在文件的前面已经找到了同样声明的i。

(6) const常量

const告诉编译器这个名字表示常量,不管是内部的还是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都可以定义为const。如果定义了某对象为常量,然后试图改变它,编译器将会产生错误。在C++中一个const必须有初始值。

(7) volatile变量

限定词const告诉编译器“这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允许编译器执行额外的优化);而限定词volatile则告诉编译器“不知道何时变化”,防止编译器依据变量的稳定性作任何优化。

从分配内存空间看:全局变量,静态局部变量,静态全局变量都在静态存储区分配空间,而局部变量在栈里分配空间。

命名空间

使用命名空间的目的是对标识符的名称进行本地化,以避免命名冲突。如果没有命名空间,这些变量、函数、类的名称将都存在于全局命名空间中,会导致很多冲突。比如,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程序中定义了一个函数toupper(),这将重写标准库中的toupper()函 数,这是因为这两个函数都是位于全局命名空间中的。命名冲突还会发生在一个程序中使用两个或者更多的第三方库的情况中。此时,很有可能,其中一个库中的名 称和另外一个库中的名称是相同的,这样就冲突了。这种情况会经常发生在类的名称上。比如,我们在自己的程序中定义了一个Stack类,而我们程序中使用的某个库中也可能定义了一个同名的类,此时名称就冲突了。

我们常见的using namespace std;这句代码就是指使用C++自己的名称空间,即std。

定义命名空间的基本形式如下:

1 namespace 名称
2 {
3     //代码
4 }

示例:

 1 namespace CounterNameSpace
 2 {
 3
 4     int upperbound;
 5     int lowerbound;
 6
 7     class counter
 8     {
 9
10         int count;
11    public:
12      counter(int n)
13      {
14
15             if ( n <= upperbound ){
16                 count = n;
17             } else  {
18                 count = upperbound;
19             }
20       }
21     void reset(int n)
22      {
23        if ( n < upperbound )
24             {
25                 count = n;
26             }
27         }
28      int run() {
29       if ( count > lowerbound)
30        {
31                 return count--;
32        } else {
33                 return lowerbound;
34        }
35       }
36     };
37 }

在命名空间中声明的标识符是可以被直接引用的,不需要任何的命名空间的修饰符。

然而,既然命名空间定义了一个范围,那么我们在命名空间之外就需要使用范围解析运算符来引用命名空间中的对象。例如,在命名空间CounterNameSpace定义的范围之外给upperbound赋值为10,就必须这样写:

1 CounterNameSpace::upperbound = 10;

或者在CounterNameSpace定义的范围之外想要声明一个counter类的对象就必须这样写:

1 CounterNameSpace::counter obj;

一般来讲,在命名空间之外想要访问命名空间内部的成员需要在成员前面加上命名空间和范围解析运算符。

相同的空间名称是可以被多次声明的,这种声明向相互补充的,这就使得命名空间可以被分割到几个文件中甚至是同一个文件的不同地方中。

例如:

 1 namespace NS
 2
 3 {
 4
 5 int i;
 6
 7 }
 8
 9
10
11 //...
12
13
14 namespace NS
15
16 {
17
18     int j;
19
20 }

其中命名空间NS被分割成两部分,但是两部分的内容却是位于同一命名空间中的。也就是NS。最后一点:命名空间是可以嵌套的。也就是说可以在一个命名空间内部声明另外的命名空间。

using关键字

如果在程序中需要多次引用某个命名空间的成员,那么按照之前的说法,我们每次都要使用范围解析符来指定该命名空间,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引入了using关键字。using语句通常有两种使用方式:

using namespace 命名空间名称;

using 命名空间名称::成员;

第一种形式中的命名空间名称就是我们要访问的命名空间。该命名空间中的所有成员都会被引入到当前范围中。也就是说,他们都变成当前命名空间的一部分了,使用的时候不再需要使用范围限定符了。第二种形式只是让指定的命名空间中的指定成员在当前范围中变为可见。

我们用前面的CounterNameSpace来举例,下面的using语句和赋值语句都是有效的:

1 using CounterNameSpace::lowerbound; //只有lowerbound当前是可见的
2 lowerbound = 10; //这样写是合法的,因为lowerbound成员当前是可见的
3 using CounterNameSpace; //所有CounterNameSpace空间的成员当前都是可见的
4 upperbound = 100; //这样写是合法的,因为所有的CounterNameSpace成员目前都是可见的
时间: 2024-10-26 23:41:49

C++学习笔记(九):作用域和命名空间的相关文章

APUE 学习笔记(九) 高级I/O

1. 非阻塞I/O 低速系统调用时可能会使进程永远阻塞的一类系统调用,包括以下调用: (1)某些文件类型你(网络socket套接字.终端设备.管道)暂无可使用数据,则读操作可能会使调用者永远阻塞 (2)如果数据不能立即被(1)中文件类型接受,则写操作会使调用者永远阻塞 (3)某些进程间通信函数 非阻塞I/O使我们可以调用open.read.write这样的I/O操作,并使这些操作不会永远阻塞,如果这种操作不能完成,则调用立即出错返回 对于一个给定的文件有两种方法对其指定非阻塞I/O: (1)调用

python学习笔记九——文件与目录

1.python进行文件读写的函数是open或file类 mode:r  只读 r+   读写 w  写入,先删除原文件,再重新写入,如果文件没有则创建 w+  读写,先删除原文件,再重新写入,如果文件没有则创建(可写入和输出) a  写入,在文件末尾追加新的内容,文件不存在则创建 a+  读写,在文件末尾追加新的内容,文件不存在则创建 b  打开二进制文件,可与r,w,a,+结合使用 U  支持所有的换行符号,"\r","\n","\r\n"

angular学习笔记(九)-css类和样式3

再来看一个选择li列表的例子: 点击li中的任意项,被点击的li高亮显示: <!DOCTYPE html> <html ng-app> <head> <title>6.3css类和样式</title> <meta charset="utf-8"> <script src="../angular.js"></script> <script src="scri

angular学习笔记(九)-css类和样式2

在上一个例子中,元素的类名使用拼接的方法,这样,类名中就不得不带有true或false,并且不易维护,所以,angular使用ng-class属性来控制元素的类名: 我们来看一个小例子,点击error按钮,顶部提示错误框,点击warning按钮,顶部提示警告框. 错误框的类名是.err,警告框的类名是.warn: <!DOCTYPE html> <html ng-app> <head> <title>6.2css类和样式</title> <

Linux System Programming 学习笔记(九) 内存管理

1. 进程地址空间 Linux中,进程并不是直接操作物理内存地址,而是每个进程关联一个虚拟地址空间 内存页是memory management unit (MMU) 可以管理的最小地址单元 机器的体系结构决定了内存页大小,32位系统通常是 4KB, 64位系统通常是 8KB 内存页分为 valid or invalid: A valid page is associated with an actual page of data,例如RAM或者磁盘上的文件 An invalid page is

虚拟机VMWare学习笔记九 - 物理机上的文件挂载到虚拟机上

物理机上的文件夹或盘符直接挂载到虚拟机上使用. VM -- Settings Options -- Shared Folders -- 勾选Always enabled , 勾选Map as a network drive in Windows guests 在点击下面的添加来添加共享的文件夹 选择路径 可以看到虚拟机中的共享文件夹已经出现在Windows 中了 虚拟机VMWare学习笔记九 - 物理机上的文件挂载到虚拟机上

初探swift语言的学习笔记九(OC与Swift混编)

swift 语言出来后,可能新的项目直接使用swift来开发,但可能在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情况,某些已用OC写好的类或封装好的模块,不想再在swift 中再写一次,哪就使用混编.这个在IOS8中是允许的. 先中简单的入手,先研究在同一个工程目录下混合使用的情况. 为了演示.先准备两个类 第一个是swift语言写的类,文件名为 act.swift import Foundation class Act : NSObject { func hasAct(tag:Int) -> String { swit

《Hibernate学习笔记九》:多对一和一对多的关联关系

<Hibernate学习笔记九>:多对一和一对多的关联关系 前面介绍了一对一的关联关系在Hibernate应该如何来实现,这篇博文就来介绍下多对一和一对多的关联关系. 多对一和一对多的关联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比较常见,例如,在我们学生时代,一个班级可以有多个学生,而一个学生只能属于一个班级,这就是一个多对一(一对多)的例子: 还有在我们的工作中,一个工作小组可以有多个用户,而一个用户只能属于一个小组,这也是一个多对一(一对多)的关系的例子. 1.多对一的单向关联关系 下面就以一个工作小组可以有

C++学习笔记之作用域为类的常量和作用域内的枚举

一.作用域为类的常量 有些情况下,使符号常量的作用域为类很有用.如,类声明(不是定义)可能使用字面值30来指定数组长度,由于该常量对于所有对象来说都是相同的,因此创建一个由所有对象共享的常量是个不错的主意,也许我们想像下面这样做: 1 class Weather 2 { 3 private: 4 const int Months = 12; //声明一个常量 5 double temperature[Months]; 6 ... 7 } 要注意的是,我们这是在声明阶段,需要在声明类的时候就有一个

Java并发学习笔记(九)-原子类AtomicInteger

AtomicInteger能够保证对一个整型的操作是原子性.像i++这个操作不是原子操作,存在竞态条件,所以需要加锁,但是加锁的性能不高,如果仅仅为了对一个整数加1.我们来看下他的实现. private volatile int value; AtomicInteger本身持有一个整型变量,所有的操作都是基于这个变量的.变量由violate修饰,这个变量是保证可见性的,具体可见另一篇博客 Java并发学习笔记(六)-互斥性和内存可见性. 来看一下对value加1的操作 public f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