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人工智能,是我们在2017年聊过最多的话题之一。有意思的是,时间来到2018,越来越多的手机品牌和相关厂商正在加注人工智能。似乎对于手机来说,A和I已经成为了必须覆盖的两个字母。
比如向来被舆论认为没有太多押注AI的小米,如今也赶到了人工智能的赛场上。
最近几天,小米MIX2S开始以AI相机作为宣传点,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知道在我们的普遍观念中,小米一直是敢用新玩法的手机产业引领者形象。而在AI这个风口,小米的加入明显是要慢一拍的。
荣耀在2016年推出概念性“未来手机”荣耀magic,实验主动服务与智能交互模式之后,又在2017年推出了搭载AI专项处理器NPU的荣耀V10。由于移动芯片等核心技术的难以复制性,很多评论者认为,收获华为庞大的技术研发体系红利的荣耀,已经在AI领域甩开了互联网手机产业半年的时间差。而这半年,很可能成为一个国产手机的空窗期,让追赶者十分艰难。
而此时小米却依旧选择跟进开讲AI的故事,由自造风口的引领者变成了AI追随者,这又是为什么?
其背后隐藏的原因,或许在于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以商业模式创新+设计感驱动的市场潜力,已经来到了某种瓶颈,重回市场第一的目标又带来了压力。无奈之下,小米只能选择来到荣耀等对手开拓的赛道上分一杯羹。
但值得关注的是,移动AI作为一种高技术门槛的产业破局点,需要硬件、软件、算法业态协力配合,临时进场的小米真的已经凑满了这些条件吗?
更重要的是,AI时代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移动AI很可能在体验创新和人机交互上完成“雪崩式”进化。缺乏技术底气和移动生态结构的小米,却在尝试用自身并不熟悉的技术进行一场雪崩中的登山,结果很难预料。
不AI,会很痛:小米的战略压力来自何处?
小米选择在此时进场AI,可谓一种无奈中的必然。
过去几年,互联网手机行业的主要推助力来自商业模式创新+部件优化。比如网络营销、饥饿营销和设计感、摄像头、屏幕等部件的提升。
时至如今,这些发展方式已经濒临尽头。比如去年全行业风行全面屏,事实上这是一种标准的供应链技术。只要行业方案成熟,每一个品牌都会拥有全面屏,根本无法构成差异化,押注其中只能陷入无尽的成本纠缠和同质化竞争。从全面屏风潮中,或许已经可以看到手机产业对创新能力的渴望,以及部件创新能力已经枯竭的事实。
而摄影等关键体验,今天来看在缺乏AI带来的机器视觉算法加持下,也很难再有创新余地。
另一方面,在供应链成本不断增加,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的前提下,互联网手机的利润正在做薄。加上对市场份额的期待,多重压力下小米等互联网品牌必须找到一条新的创新道路,至少要讲新的故事。而唯一的途径,可能就在AI当中。
目前来看,AI能够给手机带来对话式交互、机器主动服务能力、场景识别能力,以及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带来的拍摄和视频体验提升,比如物理世界识别、人脸识别、图像和视频创意应用等等。显而易见,其中每一项都隐藏着众多产品卖点。
不AI就没话讲,AI就有很多话讲,尴尬的情况让小米等手机厂商必须跑步进入AI。但问题是,AI作为一种高门槛技术,似乎不是说跑就能跑进去的。
想AI,有点难:技术律令正在锁死爆品思维
回想去年年底舆论对晓龙845的批评,就可以发现手机上的AI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晓龙845作为今年众多高端机必然搭载的芯片,也以AI能力作为宣传点,却没有办法自圆其说到底哪些技术和模块专为AI服务。当时就有媒体批评说,很可能是宣传时临时加入的AI话术,导致文不对题。
等到小米开始以AI作为宣传点的MIX2S信息放出,其中似乎都隐含着这样一个问题:厂商非常迫切地想进入AI,但又无法讲通核心技术能力是如何AI化的,最后AI只能变成一种草草了事的宣传话术。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AI拥有一整套技术逻辑支撑,每一项都非一日之功。缺乏长达数年的技术积累,恐怕很难拥有一套完整的移动AI架构。从荣耀V10、华为Mate10、苹果A11等产品中可以看出,手机AI面前至少有三道门槛:
1.终端计算和AI专项处理能力。荣耀V10等产品,搭载了麒麟970芯片,其中内置的神经元网络单元NPU,可以对卷积、循环等神经网络进行专项运算,让AI任务处理速度产生质的提升。同时NPU带来的终端计算模式,可以保证用户数据不会上传到云端,从而规避了安全风险。
假如手机产品缺乏AI芯片支持,依旧要跑AI任务,基本会出现耗电量巨大、运行缓慢、处理效果不佳等情况,或者只能弄一个话术包装过的“假AI能力”。
2.主动服务能力与场景识别能力。从荣耀magic开始,荣耀就在尝试进行人机结合的手机主动服务模式。通过机器多元收集用户信息,进行综合感知处理,来达到用户体验流畅度的迭代。到了荣耀V10,成熟的场景识别与主动服务能力更受好评。
其中要看到的是,这些技术解决方案需要经历大量的能力设计、算法创新和长时间的数据训练。荣耀甚至为此出了一款专门的“未来版手机”进行测试。对贸然进场的小米来说,这些过程是缺失的。然而用户体验却无法一蹴而就。
3.移动AI生态化能力。就目前资料来看,小米MIX2S将要主打的,恐怕仅仅是用算法优化过的摄像功能。而其他应用用户拿到的还会是传统版本。
这里隐含的问题,是用户不仅用手机来拍照。不能让各个应用AI起来,尝试新的交互模式和机器理解能力,用户得到的AI体验近乎还是白纸一张。基于麒麟970和HiAI架构,荣耀与华为的AI手机正在建设整个生态化的AI空间。很多我们耳熟能详,或者令人耳目一新的应用正在注入AI王国。比如电商的AR购物、直播中的替换背景和创意特效、基于神经网络的实时翻译技术等等,这些都是开放架构带来的AI生态能力。缺乏了这些基础,勉强称为AI手机的产品,用户的实际体验可能面临跳水。
种种迹象说明,由算力、数据、算法、开放架构等元素构成的AI技术律令,正在形成一套难以快速复制,无法跑步进场的底层逻辑。喜欢依靠爆品思维,进行“赶风口”式微创新的小米,恐怕将会遇到一堵非常尴尬的技术高墙。
再不AI,就晚了:半年空窗期可能发生的连锁雪崩
但市场局势下,小米等手机又无法不AI。毕竟已经拉开的距离必须积极填补,否则会面临更加危险的产业离心力。接下来半年到一年时间中,已经被荣耀、华为、苹果等领头羊拉开的AI空窗期里,很可能发生令追赶者更加尴尬的境况。
比如说:
1.用户开始适应AI应用。拍照识别、AI视频、情景智能等应用,体验改变是非常大的。更多的娱乐、电商、视频、社交应用开始加入AI能力,基于AI来研发玩法之后,年轻用户很可能会以之为流行,从而不再为不够AI的产品买单。
2.AI驱动的摄影能力发生重大迭代。AI带来的物体识别、智能分析、结构光处理、空间关系模拟等整体提升,正在让原本走到瓶颈的手机摄影重新来到起跑点。显然荣耀正在这个领域继续快速奔跑,半年之后,很可能手机摄影的真正迭代会悄然降临。
3.对话式AI能力走进手机。目前火爆的智能音箱以及智能家居产品,所依靠的都是对话式AI能力带来的交互变革。而在终端计算越来越强大,深度学习兼容性开始向手机打通之后,完整、高解决度的对话式AI能力很可能在手机中成真。那么以手机为开关,用自然语言驱动物联网设备的可能性将会到来。
这三个大概率事件,其中任何一个在荣耀的AI技术空窗期中被触发,用户奇点都将到来。小米等互联网手机品牌的追赶将变得更加艰难而危险,甚至整个移动AI应用研发将以荣耀和华为的开放框架为标准,后发力的厂商将难以找到与AI开发者们的结合方式。
缺少芯片和底层技术支持的小米们,将如何面临一场雪崩中的攀岩,或许是个耐人思考的问题。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naojiti/208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