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软件销售工作

自技术领域转做销售有几年了。由于长期耕耘在技术领域,对于销售的角色进入有点晚,只是近期几年也逐渐的摸出些门道,而且按照这些门道来指导团队的实践,确实可以看到比較可喜的进步,在此总结一下。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销售分为例如以下三种类型:
1. 技术型销售。典型特征是逢人必谈技术,对于技术的内因外果非常清楚,当跟客户沟通时特别在技术沟通时,能说会道,涛涛不绝。但一到关系项目譬如玩、喝酒、K歌等表现平平。
2. 关系型销售。典型特征是碰到人必称“哥”、“老师”、“领导”等。鞍前马后、端茶倒水、嘘寒问暖的。特别擅长各种交际活动,譬如外出游玩、K歌、喝酒、打牌、摄影、打高尔夫等各类社交活动,当然可以玩高尔夫的销售一般都是比較高端的销售,也是众多销售追求的目标;
3. 混合型销售,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可以依据客户接洽人的分类来实施不同的内容,假设是技术人员就谈技术、是业务人员沟通业务、为领导的话谈方向与管理策略,上班谈工作,下班一起玩。可以做到这个水平的才是真正的复合型销售人才。

成为成功的销售须要例如以下一些关键要素,笔者的总结例如以下:
1. 一定的销售人脉圈。人脉圈对于销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这个对于新入行的销售可能是个大难题,但笔者也见过非常多销售老手依旧没有非常稳固的人脉圈,这个不能不说是个悲哀的事情。对于新入行的人而言。一个建议是找个金牌销售作为你的师傅,拜师学艺是个捷径,从成功学习经验更加easy变得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有点误人子弟,我们的青春年华经不起太多的失败消耗。维持自己的人脉圈对于每一个成功的销售人员而言都是你日常工作的必修课,给自己定个时间计划结合自我的工作日志分析更easy让自己变得成功与从容。一个有趣的分析结论显示80%的销售订单都是在4次以上跟客户干系人的接触后而且维持联系跟踪才最后成功的,怎样确定自己的时间计划维持人脉圈的经营是极为重要的。

2. 一定数量的销售线索。差点儿全部的直销销售都会觉得销售线索是自己的“生命线”,但日常其中这个也恰恰是全部销售难于突破的门槛,销售线索主要来源于2个地方。一个是自己的人脉圈。还有一个是渠道。人脉圈内的朋友与客户都会将合适的机会告知到你,这样的机会相对照较靠谱,成功的概率相对而言比較大;而对于渠道而言,种类非常多。涵盖了公司的销售热线、兄弟部门过来的机会、合作伙伴、原厂过来的机会等,在这些线索中,销售热线过来的机会是最不靠谱的,当然其它的机会推断就得看提供线索的人以及他自身拥有的线索识别能力。这个在后面的总结中会提到怎样识别这些机会。

3. 对于产品与服务的深入理解。可以深刻挖掘与定位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准确地区分销售机会是否是自己的机会。用行话来讲看看这个“是不是自己的菜”,假设不是,犯不着在这个地方投入太多的精力。毕竟每一个销售人员的精力是有限的。怎样将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是每一个销售人员都必须牢记的首要目标与任务。我也以前见过好多不出业绩的销售。跟他一起出去见过几次客户后就发现这些销售的“火眼金睛”太差。成天跟的是这些没有明天与未来的机会,乐于听潜在客户的一句话。今天须要“试用”,明天须要“參观”,后天须要“演示”,跑前跑后的瞎忙乎,最后就是听见“雷声”,没见着“雨点”。究其原因就是没听到潜在客户提起时间进度、预算下达、竞争对手等诸多关键因素。这样的销售怎样可以有成绩呢?

4. 常常性总结一下自己的销售经验,笔者有个习惯就是每周周末再忙也得安排半个小时自己坐下来,冷静地回想分析这周的工作,而且将工作列成不同的类别。譬如新客户拜訪、老客户维持、人脉圈经营等,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自己过去一周的工作是否做到了时间分配上的合理性,同一时候从产出以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来调整自己的时间支出,做到自身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而且符合自己的阶段规划。

这里笔者也谈谈怎样判别销售机会是否是自己的销售机会?
1. 基本面的判别,如同炒股一样。销售机会也存在基本面的判别,这个基本面基本的指标是企业的营业额、IT预算额度以及分配比例、企业的性质、所处的行业、之前合作的供应商级别以及友好程度等,其中前面2个財务指标是核心因素。试想假设你跟踪了半天的所谓大项目“销售机会”。最后客户告诉你我们的预算仅仅有5万块,你收获的是何种感觉?
2. 产品与服务的对口性,要非常清楚自己所销售的产品与服务对象都有哪些特征?从財务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优质(预算充裕)、中等、鸡肋型客户。最好经营的当然是优质客户。这个是最有前途的,当然对于对口性以及客户的喜好推断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看看他们之前做项目的风格,找他们之前的供应商来了解他们的特性也显得非常重要;
3. 关系层面以及潜在客户内部的决策链分析。作为销售而言,必须非常清楚自己在客户的干系人(IT经理\CIO\项目经理\採购)几个关键角色心目中的亲和力。以及他们对于你的信任度,怎样推断是非常easy的,就是看他们会不会将一些核心项目因素(譬如项目的真实需求起因、竞争对手情况等等)告诉你。这些将起到项目最后定局的关键作用。

怎样将销售线索成功转化为销售订单呢?首先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线索转化为订单的过程,一般而言,企业的销售线索转化为销售订单又按照是否公开招投标与内部议标分为不同的方式:

1. 公开招标而言的决策链条涉及到终端用户决策团队(含技术、业务团队)负责人、招投标机构以及评标专家的喜好(依赖于沟通识别)。同一时候须要对于标书的评标分数构成要做深入分析,一般而言会从商务(主要是报价)以及技术(主要是方案以及售后)等不同角度分析自己的优劣。依据情况作出符合此项目招投标中标的最佳决策(譬如低价进入、优质方案、特色方案等)。从而获取这个项目合同,在公开招投标中特别须要注意的是须要尽早发现是否客户是否已经“内定”,发现的因子来看主要从标书的描写叙述(特别倾向于某些指标)、跟客户的沟通(特别推荐某种方式等)、内部内线人员的信息等各种渠道来判别。一经发现。必须尽快退出,由于那个标“不是你的菜”。

2. 内部议标的决策链条涉及到IT负责人(CIO或者IT经理)、业务方负责人、项目经理、採购、以及IT负责人的上司(分管IT的副总裁),在这个时候由于干系人太多,必须要清楚地了解到究竟是谁作为终于决策人。有些企业是业务优先、有些企业是IT说了算,各有千秋,明白这个核心干系人之后。优先攻核心干系人的关注点。同一时候也要适度关注其它干系人的关注视角。不要太过于明显地“厚此薄彼”。导致最后由于关系不到位而导致签单不顺譬如业务已经明白选择你了。但採购最后横割一刀,让你的价格低到极点,成为一个“鸡肋”项目。

不管是哪种方式,都须要经历例如以下几个步骤才可以将机会变为订单:
1. 须要明白了解客户的项目时间表、预算情况,非常多时候我看非常多销售都是在跟踪明年乃至后年的销售机会,等到那个时候瓜熟蒂落之时,摘瓜的人一般而言都不是你。毕竟1-2年的变化还是比較大的,不是必需去为这样的未来的机会付出太多。聪明的做法是尽可能保持联系。等到点后才提速投资源最合适;合适的时机进入这个机会更重要,千万不要做了别人的垫脚石。
2. 沟通干系人(定义见前面)的关注点,而且从业务设计、技术方案、关系维持等多个方面下手。同一时候特别须要注意平衡不同角色的利益与关注点,特别忌讳卷入其内部的争斗其中;
3. 迅速建立自己在客户内部的代理人,这个是销售能力的集中表现,通过代理人运作可以迅速地帮你从众多的供应商中脱颖而出。从而赢得订单;
笔者以前见过的最牛的销售可以在2个小时的沟通之中将客户的干系人忽悠成为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且终日“形影不离”,似有“十年未见”的老友一般,如此厉害的社交能力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终于不出笔者意料的是此销售终于创业成立自己的公司。每年的营业额接近亿元,实属销售中的姣姣者。还有一个极端的样例是我之前的一位老板可以通过经营人力资源关系可以做到影响到客户干系人的任免问题,如此厉害的功夫何愁订单哪。这样的极品销售终于的出路必定是自己独成“一派掌门”。成为“一代宗师”。

笔者对于销售有过诸多的经历,最后也不得不吐槽一下国内的应用软件行业生态,国内的软件行业生态表明我们的客户也非常的不成熟。各种奇闻趣谈非常多,笔者也略举几个样例供大家一起分享:
1. 预算少,但要求还特别多而且非常多要求极度不现实。

最搞笑夸张的是某客户提出来站点预算为2000元,而自己还要这个定制一下,那个定制一下,总共同拥有5-6个模块都须要定制,而且还问你半个月是否能完工。呵呵。似乎供应商的人力资源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
2. 盲目追求品牌与大牌,笔者遇到的最荒唐的事情是一美国库存管理软件(差点儿皆为0基础project师开发。解析其数据库发现结构极度混乱)在某企业可以卖20万美元。而国内优秀厂商的资深架构师与程序猿帮其量身定制的系统连20万人民币都觉得贵。
3. 坐井观天型推断与识别,笔者在某招标过程中碰到某些专家在判别微软的产品时这个那个的缺点、毛病挑出了一大堆,最后一了解,专家们差点儿就没用过微软的后端产品,而且全部的这些“缺点与毛病”都是“道听途说”而已,如此判别,是否也让人“谛笑皆非”呢!

时间: 2024-08-04 18:17:30

浅谈软件销售工作的相关文章

浅谈软件项目的需求管理

软件项目区别于其它项目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不可见性,它不像硬件购销.建筑工程,都是实实在在可见的东西.而软件项目在系统交付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客户是无法感知自己想要的系统究竟是什么样子.因此,需求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软件项目90%以上失败的原因都在于没有重视需求或者需求管理方面做的不到位导致的. 需求管理作为软件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项目实施的全生命周期.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需求作为软件开发的第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市面上关于需求管理的相关理论和书籍很多,但多数停留在

浅谈软件性能测试中关键指标的监控与分析

浅谈软件性能测试中关键指标的监控与分析 一.软件性能测试需要监控哪些关键指标? 软件性能测试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Ø  评价系统当前性能,判断系统是否满足预期的性能需求. Ø  寻找软件系统可能存在的性能问题,定位性能瓶颈并解决问题. Ø  判定软件系统的性能表现,预见系统负载压力承受力,在应用部署之前,评估系统性能. 而对于用户来说,则最关注的是当前系统: Ø  是否满足上线性能要求? Ø  系统极限承载如何? Ø  系统稳定性如何? 因此,针对以上性能测试的目的以及用户的关注点,要达到以上

浅谈软件工程师的代码素养

WeTest 导读 写这篇文章时内心是比较忐忑的,因为文章的话题范围非常大,怕自己驾驭不了.在实际工作中,维护过很多类型的代码,其中不乏高级工程师完成的逻辑,大家的需求能力都很不错,能够快速满足产品的需要,但很少能有人能注意到代码的整洁度,甚至很多代码经过多人维护后已经变得无法再进行任何一处的修改,最后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重构.因此我决定还是写一篇文章来"浅谈"软件工程师应具备的代码素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水平所限,如有不当之处还请不吝指正~ "程序是写给人读的,只是

浅谈软件需求分析

浅谈软件需求分析 一.什么是需求分析? 通俗的讲,对用户的意图不断揭示和验叛的过程,要对经过系统可行性分析所确定的系统目标做更为详细的描述. 假如你是个建筑工程师,有个客户找你建一个鸡窝,这个时候要需要与客户沟通,来确定客户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子的鸡窝.我们应该注意三点: 1.准确的理解和描述客户需要的功能. 客户说,我的鸡窝要三层的,带电梯,饮水池,厕所,饮水池要自动判断水位供水,电梯要可以同时乘坐10只鸡-.客户滔滔不绝的讲了一大堆,你也都非常忠实的按照自己的理解再一一的向客户描述一遍,以便于

浅谈软件开发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们常常能在一些电子产品的发布会上听到新产品修复了某些BUG.开发出了某些先进的功能: 我们常常会听到某些黑客攻击某些网站的消息,也可能受过某些电脑病毒的侵害: 我们也常常能在一些科幻大片里见到程序员在紧急关头敲打代码拯救世界. 每天,我们都在使用着电子产品,使用着软件程序开发者的成果.但是,对于普通人,软件开发又高深.难以涉猎.而作为软件开发者,又应该怎么样对待软件开发,应当具备哪些素质?我正在学习软件开发,下面从个人的角度,浅谈自己的看法. 开发软件的基本前提是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软件开

浅谈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主要项目风险及对策

软件项目成果的需求分析方和软件项目的承担者都十分关心这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因素会导致软件项目的失败?与项目有关的因素的改变将对按时.按经费预算交付符合预定质量要求的软件成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属于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考虑的风险问题. 软件项目的风险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而造成损失或者影响,如资金短缺.项目进度延误.人员变更以及预算和进度等方面的问题.风险关注未来的事情,这意味着,软件风险涉及选择及选择本身包含的不确定性,软件开发过程及软件产品都要面临各种决策的选择.风险是介于

浅谈软件行业中的重复性工作

我本人是软件专业出身,对于软件行业中的重复性工作也是见怪不怪了.然而对于这种重复对于软件行业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阻碍,以网上关于软件开发的技术性帖子为例,重复,雷同,抄袭,到处都是.在网上搜索一个关于“android....”的问题,就会出现一大批关于此问题的条目,看似很好解答很多,但点开一看就蒙了,各个论坛,各个用户写的有关“android...”的帖子都相似,甚至完全相同.这是为什么,我想不用明说. 上面所说的就是软件行业中的重复问题,网络资源看似满满的都是宝,打开就发现全都一样,满盆宝剩下一

康华:浅谈软件可维护性问题

前言 很多包括自己在内的开发人员都会经常去借用(我们不用剽窃这个词了!呵呵)开源代码进行二次开发:或者在前辈的遗留代码下,继续修修补补.这种经历往往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有时看懂,进而修改别人的少许代码,都会觉得老虎天--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是代码晦涩,关系复杂,难以隔离影响等. 而这时我们或者抱怨前人代码写的愚蠢,垃圾:或者又会自惭自己编码水平太次.其实这种困境的起源除了自己笨以外,更多是因为代码的可维护性不够. 由于前不久和朋友齐永升注释<代码质量>一书时曾关注过代码的可维护性,而近期

浅谈软件开发项目如何实现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简称"精益",是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结果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它的核心是消除浪费,显然软件开发行业也需要这种理念. 不管开发什么产品,都需要首先考虑质量问题.一些软件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质量,但质量低下的软件会造成返工的浪费,反而提高成本.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