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最有名的,除了《同桌的你》,大概就是这句话: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第一次听这话的时候,简直要热泪盈眶。大概是毕业之后,眼前的苟且实在太多,都快把诗和远方忘得干干净净了。再有人如此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提起,难免心中感慨万千:是啊,老子原来也是个纯正的理想主义者,怎么能每天被这些社会上的蝇营狗苟搞得如此狼狈不堪呢?面对这些乌烟瘴气,难道不应该像过去那样用一句“去他妈的”简单粗暴的解决吗?
很多我原来的读者,就是那些看着我写博客的那批人,常说我变了。我不大清楚他们所说的变化在哪里,大概除了我变的好看了一些以外,他们可能觉得我不如原来那么理想主义。因为上大学的时候,我看问题常谈解决办法;而现在讲问题,我常说理解和无奈。随着我长大,我越来越少的会想到答案,好像整个人都犹豫了。随着知道的越多,经历的越复杂,大概就会明白,自己并不比别人聪明,如果社会上这么多人都没能解决,自然有一个道理在那里,让你不得不面对。
为什么眼前会有那么多苟且?又为什么很少的人会想到还有诗和远方?
如果放在四年前,我肯定也会热衷于这样的教诲,你们都别低着头看路上的屎了,快抬头看满天繁星吧!
现在我明白,星星不是每天都有,刮风下雨没有,雾霾沙尘也没有,而路上的屎永远在那里。
高晓松的话一点都没错,可是他大概忽略了一点,在这个社会,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起来有多不容易。
我和朋友在一起,常自嘲我们这代人:考大学的时候吧,是考生最多的时候;毕业的时候吧,是文凭最不值钱的时候;工作的时候吧,是工作最难找的时候;买房的时候吧,是房子最贵的时候。同样一份工作,薪资差不多和十年前一样,可是物价差不多翻了两番,房价涨了超过十倍。
我太爱诗和远方了,但为了活着,却不得不在眼前的苟且中挣扎。
我的好哥们,家境应该算是比较殷实,准备定居北京。年前开始琢磨着买房,比对来比对去,迟迟没有下手。过了个年再回来,原来看中的房子,最少都涨上个五十万。他跟我讲,在手机上看一整天房,整个人就慌了。就这么一个过年的光景,五年白干。
高晓松游历各国,见多识广。他的话确实没错,但是他和我们还是有些不同。要知道,他小时候家里的邻居是林徽因和梁思成;要知道,他大学没毕业的时候唱歌就红遍了神州大地;要知道,他坐在摄像机前每周吹吹牛讲讲自己的生活,爱奇艺就愿意掏出一个亿的腰包;要知道,他这么漂来漂去就成了阿里音乐的董事长。
要知道,他是这个社会的佼佼者,他是精英,或者说,他也是这个社会的幸运儿。他可以放下眼前的苟且,他当然可以,他可以一直生活在诗和远方。因为他单就讲讲“诗和远方”,他就足以此生衣食无忧。
但作为这个社会的普通人,大概就没那么多诗情画意了吧。
这就是那些读者觉得我改变了地方,我不再那么满满正能量的煲鸡汤了,我也不再那么满腹豪情的批判现实了。
我开始直面这些苟且,我也开始接受这种命运的现实。生活的艰难,真不是精英们脑海里脑补出来的画面,它是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如此不间歇地接踵而来的;它是每个人每件事每个表情每个态度,如此汹涌的从四处朝你扑过来的。
那种焦虑,那份不安,纵使他学富五车,大概也不能全然了解。
而这正是现实最残酷的地方,你一方面要仰望精英的生活,另一方面却还不得不接受他们的教诲。
我同意要读诗,我觉得要走向远方。但我相信生活大概都是如此苟且,即便诗中,即便远方,也不会有本质的差别。
现在我告诉自己,你无法依靠他人生活,所以你要坚强;你终生要徜徉于苟且,所以你要坚持。
当有一天你不再相信这个世界存在净土,你才会释然,然后在这满世界的苟且中打个滚,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