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首选北上广 薪资期望不太高-有感

网址链接:http://m.news.cntv.cn/2014/01/05/ARTI1388884824886930.shtml

前段时间,老师给推荐的一个视频链接,这样类似的报道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

第一次看的已经不记得是什么了。那会儿自己还没有毕业,对老师发来的链接、报道之类的东西并不关心,也不太相信。也也许认为那些东西与我无关吧,毕竟,那时候,我还不是毕业生。而关于就业的思考,自己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当年看到身边的同学陆续回了老家,拿着两千块钱的工资,或者去了银行、外贸公司等,起薪从一千多到两千多不等,我仅仅记得,那时候我认为他们挣得挺多的,我从农村来,父亲赚的钱还没有他们多。

渐渐地,我也毕业了,拿到第一份工资的时候,打到工资卡上,盯着网银里的数字,不停地数着几位数,心里的满足和开心,眩晕着自己的小心脏。此时此刻,来不及思考这些就业的问题,来不及关心别人赚多少钱,我仅仅知道自己已经超满足了。

渐渐地,对于那些每年毕业季的报道也麻木了。好像各种”就业难“与我无关,由于我工作的非常舒服。

而每次回廊坊,看到老师日渐疲惫的身影的时候,才意识到,那些事情是与我有关的。由于我是提高班的一员,提高班,就意味着,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一个集体。

对于工作的新奇劲儿过去之后,思考就多了,企业是什么?企业文化是什么?提高班是什么?提高班与企业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无论在哪里,总是对企业不惬意?为什么全部人都要去适应这样的不满而不是改变?企业?提高班?学校?教育?

第一次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感觉海归的期望工资不高呀,也就是提高班毕业生的期望薪资的一半左右。再次看的时候,增加了思考,五千至八千是大部分海归的期望薪资水平,而这个水平,实际上比国内毕业生的期望已经高了一些了,并且,对于国内的普通人来说,这个数字也不低了。感悟最深刻的,不是海归求职的过程,而是最后一段企业家的态度:对待海归和国内毕业生会一视同仁。看重能力而不是学历。

个人感觉,对于国内毕业生来说,最大的优势应该是他们的外语能力较好。而这一优势,随着近年来国内外语培训机构和对外语的教育重视的增强,也日渐不那么明显了。另外,如今的海归,大多都是金钱砸出来的,大部分是家里出钱送出去,至于在国外是不是真的好好学到能力了,企业在面试的时候一试便知。

综合企业招不到人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能够看出并非竞争压力大,而是企业须要的是工作能力,而学生,无论国内毕业生还是海归都不能非常好的具备,是教育、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吗?

信息不正确称!

社会须要什么人才,学校不得而知,更不去调查,学校仅仅是象牙塔。

这正是提高班存在的机遇。提高班之所以如此出众,重点就是提高班与社会之间不存在信息不正确称。这就是集体的力量。不论什么一个学校都不关心学生未来发展怎样,而同一时候也没有一个毕业生会在乎学校的未来发展,同一时候,企业去学校招聘时,不会告诉大一新生他们须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提高班则不同,毕业生是在校生的一仅仅眼睛,一个信息的来源之中的一个,在校生同一时候又是毕业生的动力来源之中的一个。在校生培养的是能力,各方面的综合素养。他们一開始便知道自己未来是什么样子,企业是什么样子。

事实上,还是会有人觉得提高班的学生并非非常出色呀,比起单位里的有些工作了十几年的人或者五六年的人来讲,尤其在技术方面,还是差非常远。对于这样的看法,我不做不论什么解释,个人品味吧。当然,我承认这样的看法是真的。

此时此刻,各种培训机构也是层出不穷呀。他们是连接毕业生与社会的桥梁,给了毕业生入职的基本技能,也给了企业接纳毕业生的基本台阶。

提高班与他们又有何不同呢?与普通大学教育类似,这些培训机构仍然不会关心你未来的发展。他仅仅关心你能否够入职。大学教育仅仅关心你能否够拿到一直文凭,在未来入职的时候这个门槛是否给足,培训机构仅仅关心你是否具备公司招聘的基本要求。大学文凭+短期培训=公司入职最低要求。可是对于你人生的价值、未来的发展、综合素养的培养,没人给过你一丝的教育。这大概就是中国教育最缺乏的吧。而这些却正是提高班所拥有的。

说的跟做广告似的呢。呵呵。执笔至此,思考继续。

时间: 2025-01-09 08:01:11

“海归”首选北上广 薪资期望不太高-有感的相关文章

海归首选“北上广” 薪资期望不太高 元芳你怎么看?

小小海归水中游 不断增加的海归人数,面对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就业绩,就像飘来忧伤的歌曲,什么样的选择能温暖此时冰冷的心. 美国名校硕士刘莉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美国攻读硕士期间,以实验室助教的身份,给当地的本科生讲课.她所就读的凯斯西储大学,全美排名37位.刘莉觉得自己这样在国外求学2年以上.成绩优秀的海归,跟国内应届毕业生相比,还是有竞争优势的.可现在刘莉发现,想找实验室之外的药学相关工作,却并不那么容易.刘莉投了一百多份简历,拿到面试大概不到10个.不禁让我想到,身边的师哥师姐,在这里,都是

海归首选“北广” 薪酬期望值不要太高 元芳你怎么看?

小海龟在水里游泳 不断添加的海归人数,面对没有最难,仅仅有更难的就业绩,就像飘来忧伤的歌曲.什么样的选择能温暖此时冰冷的心. 美国名校硕士刘莉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美国攻读硕士期间.以实验室助教的身份,给当地的本科生讲课. 她所就读的凯斯西储大学,全美排名37位.刘莉认为自己这样在国外求学2年以上.成绩优秀的海归.跟国内应届毕业生相比,还是有竞争优势的.可如今刘莉发现,想找实验室之外的药学相关工作,却并不那么easy. 刘莉投了一百多份简历,拿到面试大概不到10个.不禁让我想到,身边的师哥师姐,

“北上广深”的程序员,薪资–生活成本=多少钱?

随着城市发展,"北上广深"这个词已由来已久,很多人已经记不清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但是无疑"北上广深"已经成为咱们程序员首选的就业工作城市,因为相对来说就业机会多,工资高,条件好. 曾经在上海工作的我深有体会,每个北上广深的程序员都有属于自己的辛酸.无助和彷徨,也有自己的坚持.无畏.初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一旦去了大城市,自己立足都需要历经艰险,高收入的城市伴随着高消费. 微博上有一个关于亚洲生活成本最高城市的帖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上海超越香港,

北上广等一线城市IT岗位已接近饱和?

IT行业的技术者,时常被我们戏称为「IT民工」,虽然行业内巨大的人才需求和相对容易得到的高薪在源源不断的吸引各路人马加入,但它依旧在全球最缺人的十大行业中位居榜首. 我身边的朋友大都问过我这样一个疑问: 几乎每所大学都会开设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再加上IT培训机构的输出,每年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加在一起少说也有10-20万人,如此多的人为何还会有这么大的人才缺口呢? 0 以"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为首的政策将持续带动IT行业的发展.去年开始"一带一路"的建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17期:3星。电子版阅读体验远超纸版。如果雄安的土地制度实验成功了,“北上广深”的房价也就被釜底抽薪了。

家附近的报刊亭都被拆了,被迫看电子版三联.发现阅读体验远超纸版.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好处:1:看图片的体验,电子版好过纸版.当然前提是在电脑上或平板上看,kindle是黑白的,看图片效果比较查:2:可以做笔记,笔记可以永久保存:3:检索方便. 目前电子版的缺陷是滞后两期,导致时效性太差,只能当作纸版的长尾. 本期雄安的几篇文章比较有深度.总体评价3星. 以下是本期中一些重要的信息的摘抄: 1:研究人员调查分析了美国11个城市10年中举办马拉松赛事前后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后发现,那些在赛事举办时发生

北上广深,逃离还是奔向?

2016年4月19号广州日报刊登了一则新闻: 夫妻俩都是名校研究生,在深圳有着体面的工作,有房有车有儿有女,白领小鱼儿和高先生夫妇还是选择了卖房.举家离开深圳,回到1000公里外的江城武汉,开始另一种生活.去年6月,高先生在网上投递了简历,凭着深圳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名校学历傍身,他很快就在武汉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薪资比深圳少一点点,但是发展前途很不错,对方单位还给了个小的领导职位.自从下定决心回武汉发展,高先生一边在武汉看房.一边将深圳的房产在中介放盘出售.最终,深圳的房子卖了400来万元.高

除了北上广深,还有哪些城市求职机会多、发展快?

大学四年看起来时间很长,但过起来却很快.学习.实习.工作,很多事在我们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纷至沓来了.我们心中怀着许多疑问: 到底哪里才是适合自己工作的城市?只有去大城市才能学到经验吗?回家乡一定没有前途吗?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数据分析:除了北上广深,哪些城市发展迅猛值得留下? 哪些城市哪些行业薪资高.机会多? 问题 01 除了北上广深,哪些城市发展迅猛值得留下? 看未来可塑性 未来可塑性勾勒的是城市的潜力,包含商业活力.消费性格等指数, 空气质量.高校数量.创业公司数据.年轻人对一些互联网产品的使

北上广深哪里过得更潇洒

何明科 · 6 个月前 注1:所有图表都是由文图制作. 注2:本文由我的小伙伴@孙竞 完成,大部分内容来自于北上广深差不多的薪酬,哪里过得更潇洒? - 孙竞的回答 北上广深,似乎已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它代表着无数功成名就的梦想和不知所措的未来.那里,有的是机遇与资源,与之相伴的是源源不断的压力和挑战.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选择来北上广深打拼.那北上广深哪个城市会让我们过的更潇洒一些呢?接下来用数据的方式,从我们老百姓的角度,通过衣食住行等方面对这四个一线城

在北上广工作压强下,幸福是怎么炼成的

前几日,一位学弟,要出来实习,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好的介绍.按照惯例,我就推荐他去了电视台,新闻学子嘛,电视台肯定能提供最好的锻炼. 然而,才过了几天,电视台老师就打电话告诉我,那孩子不干了走了,来了也不愿意干活.紧接着,那学弟也打电话给我抱怨,说那里都是找他做苦力,还没什么钱.我愕然,仔细聊过才知道,现在孩子们找实习也都要高薪,还希望工作不累. 突然想起来,前几天,一个朋友听说IT行业收入超高,毅然决绝辞了编辑工作,依仗有点编程基础,去报名学习测试开发去了,学费据说就交了三四万,突然发现,时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