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思路
日志库的设计,抓住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日志从产生到到达最终目的地期间的处理流程。
一般而言,为了设计一个灵活可扩展,可配置的日志库,可将日志库抽象为4个部分:记录器、过滤器、格式化器、输出器四部分。
- 记录器——负责产生日志记录的原始信息,比如(原始信息,日志等级,时间,记录的位置)等信息
- 过滤器——负责按指定的过滤条件过滤掉我们不需要的日志(比如按日志等级过滤)
- 格式化器——负责对原始日志信息按照我们想要的格式去格式化
- 输出器——负责将将要进行记录的日志(一般经过过滤器及格式化器的处理后)记录到日志目的地(例如:输出到文件中)
通过将日志库分为4个抽象,使之成了一个较为灵活可扩展的日志库。比如你想实现输出到文件和输出到TCP中这两个功能,你只需分别实现这两个输出器的实例即可。
实现了上面的抽象就基本实现日志库的核心功能。在具体实现上,需要设计一个Logger
,将上面的抽象组合起来。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工作需要完善,比如读取日志配置文件,根据配置文件中的配置条件去构建相应的代码等等其他工作。
二、一条日志的生命周期
可能到目前对日志库是怎么工作的还有些模糊,下面以一条日志的生命周期为例来说明日志库是怎么工作的:
- 产生。
info!("log information.");
- 经过记录器。记录器去获取日志发生的时间,位置,线程信息等等信息,会有一个数据结构去存储你需要的信息(例如:
msg:"log information.",time:2018-3-20 10:00:00,level:info,location:main.rs:3 lines
) - 经过过滤器。决定是否记录(例如,过滤条件设为
info
级以下的过滤掉,这里条日志信息等级是info
,满足条件,继续。) - 经过格式化器。假设我们想输出为
2018-3-22 10:00:00 [info] log information.
- 到输出器。例如输出到文件中,我们就将这条信息写到文件上(
File::write(....);
,文件中会记录2018-3-22 10:00:00 [info] log information.
). - 假如你还实现了日志回滚等功能的话,在日志写入文件之后,还要判断是否触发日志回滚操作,如果满足了日志回滚的条件(比如文件
Size
超过某一大小),则进行日志回滚操作。 - 这条日志的生命周期结束了。
三、伪代码实现:
- 从配置文件中读取配置(可通过序列化或其他方式),生成Config。
- LoggerBuilder根据Config去构造Logger。
- 由Logger实现日志库的核心功能。
//配置
struct Config {
level:Level,
...
}
//Logger建造者
struct LoggerBuilder {
...
}
//Logger
struct Logger {
record:Recorder,
filter:Filter,
formater:Formater,
output:Output,
}
......
四、更多功能细节
上面是日志库设计的主干,可能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功能,比如日志回滚、运行时修改配置等......
对于日志回滚,可抽象为两部分,一个是触发回滚操作的条件,一个是何种具体的回滚操作。比如,我们希望当文件大小为1G时就触发回滚操作,回滚的具体操作是删除旧的内容从新开始记录。这里需要你做的就是实现(触发条件+具体操作)这两个抽象。
对于运行时修改配置,实质是根据最新的配置重新生成日志实例,具体实现时可设置一个定时器,定时去读取新的配置,依据新的配置重新生成日志实例,再用这个日志实例记录日志......
五、后记
是不是设计日志库的时候功能越多越好呢?个人认为不是的,功能越多,抽象越复杂,代码越臃肿,比如日志回滚功能的实现,实现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增加了锁等,造成性能的下降,所以,够用就好。
各种语言对应的日志库已经有很多了,一般都能够满足需要,如果不满需要,也可以加以扩展已满足自己的项目需要。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lisheng/p/11249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