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SQL · 特性分析 · 谈谈checkpoint的调度

在PG的众多参数中,参数checkpoint相关的几个参数颇为神秘。这些参数与checkpoint的调度有关,对系统的稳定性还是比较重要的,下面我们为大家解析一下,这要先从PG的数据同步机制谈起。

PG的数据同步机制

众所周知,数据库的后台进程在执行用户事务时,发生的数据更改是先写入缓冲池中,对应PG就是shared buffers。PG的缓冲池一般设置为总内存的1/4左右,缓冲池里面的这些数据更改,在事务提交时,是无需同步写入到磁盘的。因为在事务提交时,会先写入WAL日志,有了WAL日志,就可以在异常情况下将数据恢复,保障数据安全,因此数据本身是否在提交时写入磁盘就没那么重要了。PG是只是在需要的时候,例如脏页较多时、或一定时间间隔后,才将数据写回磁盘。

脏页处理的过程分为几个步骤。首先是由background writer将shared buffers里面的被更改过的页面(即脏页),通过调用write写入操作系统page cache。在函数BgBufferSync可以看到,PG的background writer进程,会根据LRU链表,扫描shared buffers(实际上是每次扫描一部分),如果发现脏页,就调用系统调用write。可以通过设置bgwriter_delay参数,来控制background writer每次扫描之间的时间间隔。background writer在对一个页面调用write后,会将该页面对应的文件(实际上是表的segement,每个表可能有多个segment,对应多个物理文件)记录到共享内存的数组CheckpointerShmem->requests中,调用顺序如下:

BackgroundWriterMain -> BgBufferSync -> SyncOneBuffer -> FlushBuffer -> smgrwrite
                                                                           |
                                                                           |
                                                                           V
                       ForwardFsyncRequest <- register_dirty_segment <- mdwrite

这些request最终会被checkpointer进程读取,放入pendingOpsTable,而真正将脏页回写到磁盘的操作,是由checkpointer进程完成的。checkpointer每次也会调用smgrwrite,把所有的shared buffers脏页(即还没有被background writer清理过得脏页)写入操作系统的page cache,并存入pendingOpsTable。这样pendingOpsTable存放了所有write过的脏页,包括之前background writer已经处理的脏页。随后PG的checkpointer进程会根据pedingOpsTable的记录,进行脏页回写操作(注意每次调用fysnc,都会sync数据表的一个文件,文件中所有脏页都会写入磁盘),调用顺序如下:

CheckPointGuts->CheckPointBuffers->->mdsync->pg_fsync->fsync

如果checkpointer做磁盘写入的频率过高,则每次可能只写入很少的数据。我们知道,磁盘对于顺序写入批量数据比随机写的效率要高的多,每次写入很少数据,就造成大量随机写;而如果我们放慢checkpoint的频率,多个随机页面就有可能组成一次顺序批量写入,效率大大提高。另外,checkpoint会进行fsync操作,大量的fsync可能造成系统IO阻塞,降低系统稳定性,因此checkpoint不能过于频繁。但checkpoint的间隔也不能无限制放大。因为如果出现系统宕机,在进行恢复时,需要从上一次checkpoint的时间点开始恢复,如果checkpoint间隔过长,会造成恢复时间缓慢,降低可用性。整个同步机制如下图所示:

图1. 数据同步机制

checkpoint的调度

那么如何调度checkpoint,即控制checkpoint的间隔呢?PG提供了几个参数:checkpoint_segments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checkpoint_timeout

决定是否做checkpoint有两个指标维度:

  1. 系统的数据修改量。
    评估修改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记录shared buffer里面的脏页有多少,占所有buffer的多大比例;另外一种,记录用户事务的数据修改量是多少。如果用系统的脏页数量或所占比例,来评估修改量,会不太准确,用户有可能反复修改相同的页面,脏页不多,但实际修改量很大,这时候也是应该尽快进行checkpoint,减少恢复时间的。而通过记录WAL日志的产生量,可以很好的评估这个修改量,所以就有了checkpoint_segments这个参数,它用于指定产生多少WAL日志后,进行一次checkpoint。例如设置为16时,产生16个WAL日志文件后(如果每个日志文件的大小为16M,即产生16*16M字节的日志),进行一次checkpoint。判断是否触发checkpoint的调用如下:

     XLogInsert->XLogFlush->XLogWirte->XLogCheckpointNeeded
    
  2. 距离上一次checkpoint的时间。
    也就是在上一次checkpoint后,多长时间必须做一次checkpoint。PG提供了checkpoint_timeout这个参数,缺省值为300秒,即如果上一次checkpoint后过了300秒没有做checkpoint了,就强制做一次checkpoint。

那么另外一个参数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是做什么的呢?

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 参数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参数其实对checkpoint调度的影响很大。它是怎么使用的呢?checkpoint会调用BufferSync,将所有shared buffers的页面扫描一遍,如果发现脏页即调用write,写入page cache。每次write完一个脏页后,会调用IsCheckpointOnSchedule()这个函数。这个函数的主要逻辑是,判断新产生的日志文件数除以checkpoint_segments,结果是否小于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注意,这里的新产生日志文件数,是checkpoint开始后新产生的日志数,不是从上一次checkpoint结束后的新日志数。如果IsCheckpointOnSchedule()返回true,则checkpointer进程会进行sleep,sleep一定时间后,再读取下一个shared buffers页面进行write。这样做的效果是,当所有页面write完成时,新产生的日志页面数占checkpoint_segements的比例约为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的设定值。例如,如果checkpoint_segements为16,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为0.9,则当上一次checkpoint后,新的第16个日志文件产生后,写日志的那个进程会触发一次checkpoint。checkpoiter进程随即调用CreateCheckPoint,做一次checkpoint,checkpointer进程会调用BufferSync,扫描shared buffers写脏页。此时每次write一个脏页后,如果新产生的日志文件数小于16*0.9,即15个日志文件时,会进行sleep。最后当write脏页完成时,从上次checkpoint开始新产生的日志文件约为16+15=31个,即

checkpoint_segments + checkpoint_segments * 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

由此可见,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直接控制了checkpoint中的write脏页的速度,使其完成时新产生日志文件数为上述期望值。

除了日志文件数,IsCheckpointOnSchedule()还会检查从checkpoint开始到现在的时间占checkpoint_timeout的比例,是否小于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以决定是否sleep。按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为0.9,checkpoint_timeout为300秒计算,脏页write的完成时间距离checkpoint开始的时间,大约是270秒。实际上,这个时间上的约束和产生日志文件数的约束是同时起作用的。

当脏页全部被write完,就要进行真正的磁盘操作了,即fsync。此时每个文件的fsync之间没有sleep,是尽快完成的。一般做fsync总时间不会超过10秒,因此会赶在时间间隔到达checkpoint_timeout或新日志文件数到达checkpoint_segments前(都从checkpoint开始时间点开始算起)结束此次checkpoint。

总结起来,每次checkpoint所耗时间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min(产生checkpoint_segments*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个日志文件的时间,checkpoint_timeout*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 做fsync的时间

比如上面的例子,将会是:

min (产生15个日志文件的时间,270秒)+ fsync的时间

而这个时间一般小于产生checkpoint_segments个日志或checkpoint_timeout的时间。这样综合的效果是,每产生checkpoint_segments个日志或经历checkpoint_timeout的时间做一次checkpoint。在两次checkpoint的开始时间之间,会在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比例的时间点完成脏页write,随后很快进行完fsync,如下图所示:

图2. checkpoint过程

以上便是checkpoint的调度机制。我们要注意调整上述几个参数时,不要让checkpoint产生过于频繁,否则频繁的fsync操作会是系统不稳定。比如,checkpoint_segments一般设置为16个以上,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设为0.9,checkpoint_timeout为300秒,这样一般checkpoint的间隔能达到1分钟以上。

参考:

http://mysql.taobao.org/monthly/2015/09/06/

时间: 2025-01-01 11:42:26

PgSQL · 特性分析 · 谈谈checkpoint的调度的相关文章

Spark源码分析之六:Task调度(二)

话说在<Spark源码分析之五:Task调度(一)>一文中,我们对Task调度分析到了DriverEndpoint的makeOffers()方法.这个方法针对接收到的ReviveOffers事件进行处理.代码如下: [java] view plain copy // Make fake resource offers on all executors // 在所有的executors上提供假的资源(抽象的资源,也就是资源的对象信息,我是这么理解的) private def makeOffers

Spark源码分析之五:Task调度(一)

在前四篇博文中,我们分析了Job提交运行总流程的第一阶段Stage划分与提交,它又被细化为三个分阶段: 1.Job的调度模型与运行反馈: 2.Stage划分: 3.Stage提交:对应TaskSet的生成. Stage划分与提交阶段主要是由DAGScheduler完成的,而DAGScheduler负责Job的逻辑调度,主要职责也即DAG图的分解,按照RDD间是否为shuffle dependency,将整个Job划分为一个个stage,并将每个stage转化为tasks的集合--TaskSet.

智能路由器安全特性分析

智能路由器安全特性分析 腾讯安全中心 · 2015/07/21 14:09 博文作者:zhuliang 0x00 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公司推出了智能路由器,这些智能路由器给用户带来了众多便利的功能,同时也采用了一些传统路由器不具备的安全特性,本文在简要分析下这些安全特性,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0x01 概述 传统路由器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了种种不安全的特性,如预留后门,这些后门原本是为了现场调试方便,但是也开放了黑客进入的通道.又比如某些路由器WPS(Wi-Fi Protected Se

Spark源代码分析之六:Task调度(二)

话说在<Spark源代码分析之五:Task调度(一)>一文中,我们对Task调度分析到了DriverEndpoint的makeOffers()方法.这种方法针对接收到的ReviveOffers事件进行处理.代码例如以下: // Make fake resource offers on all executors     // 在全部的executors上提供假的资源(抽象的资源.也就是资源的对象信息,我是这么理解的)     private def makeOffers() {       /

SparkSteaming运行流程分析以及CheckPoint操作

本文主要通过源码来了解SparkStreaming程序从任务生成到任务完成整个执行流程以及中间伴随的checkpoint操作 注:下面源码只贴出跟分析内容有关的代码,其他省略 1 分析流程 应用程序入口: val sparkConf = new SparkConf().setAppName("SparkStreaming") val sc = new SparkContext(sparkConf) val ssc = new StreamingContext(sc, Seconds(b

Spark源码分析之Checkpoint的过程

概述 checkpoint 的机制保证了需要访问重复数据的应用 Spark 的DAG执行图可能很庞大,task 中计算链可能会很长,这时如果 task 中途运行出错,那么 task 的整个需要重算非常耗时,因此,有必要将计算代价较大的 RDD checkpoint 一下,当下游 RDD 计算出错时,可以直接从 checkpoint 过的 RDD 那里读取数据继续算.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checkpoint的使用: import org.apache.spark.SparkContext imp

【干货】Kafka 事务特性分析

特性背景消息事务是指一系列的生产.消费操作可以要么都完成,要么都失败,类似数据库的事务.这个特性在0.10.2的版本是不支持的,从0.11版本开始才支持.华为云DMS率先提供Kafka 1.1.0的专享版服务,支持消息事务特性. 支持事务消息有什么作用?消息事务是实现分布式事务的一种方案,可以确保分布式场景下的数据最终一致性.例如最常用的转账场景,小王 转账到小明,实际操作是小王账户减去相应金额,小明的账户增加相应金额,在分库分表的前提下,2个账户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这时需要分布式事务才能保证

BFC的形成条件和特性分析

初学CSS时,我们学到很多有意思的CSS规则,比如外边距塌陷,还有浮动元素的一些特性等,其实这些规则背后都是BFC这个东西在控制,下面我们来看下BFC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BFC BFC(Block formatting contexts),翻译过来就是块级格式化上下文,指的是一种上下文环境,我们暂且不管它为什么叫这么晦涩冗长的名字,先看看哪些情况能形成BFC,然后看看它有哪些特性,这样我们也就知道它是什么了.就像我们学习js的对象一样,了解一个对象的原型,以及它的属性方法,我们也就知道它是什么了

JAVA的三大基本特性分析

众所周知的一件事情就是,JAVA作为一个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是有三大特性的.这三个特性分别是:封装,继承和多态. 在面试的过程中遇到这个问题的概率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一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几乎全部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考官其实也知道这个问题是非常基本的,主要也就是拿这一道题先争取一点时间--他看看简历.就我们公司的实际情况而言,很多人来面试,我们的同事去面试的时候都是被赶鸭子上架,并不乐意做这项工作.既然面试官问了,回答也不能敷衍,虽然这个问题很小白,但是想要说得出彩确实是很难的,因为一般最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