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一开发总结心得

思考总结

设想和目标

  1. 我们的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定义得很清楚?是否对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 我们软件很明确的定义为,对湖大的老师信息进行爬取和构建知识图谱并展示
    • 典型用户:需要了解湖大教职工信息的老师、学生等
    • 典型场景:考研学生需要了解导师信息
  2. 我们达到目标了么(原计划的功能做到了几个? 按照原计划交付时间交付了么? 原计划达到的用户数量达到了么?)?
    • 原计划功能:爬虫爬取老师信息的系统,构建知识图谱,展示知识图谱的系统
    • 实现情况:
      • 爬虫系统基本已经完全实现,知识图谱功能模块将在第二迭代中进行开发
    • 交付和用户:爬虫系统可交付,但在扩展性上不强,用户为需要使用信息来进行知识图谱构建的管理员
  3. 用户量, 用户对重要功能的接受程度和我们事先的预想一致么? 我们离目标更近了么?
    • 爬虫系统一致,由于是不对外开放的,只是用于管理员,所以用户量就是小组内成员
  4.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 整体实现难度大,如果重来一遍,在第一迭代就需要进行迭代二的开发,并且由于知识图谱方面的困难,需要有替代的计划降低风险

计划

  1. 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计划?

    •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最开始的计划根据进度不断调整,最后通过几次集中开会的方式大致确定方向
  2. 团队在计划阶段是如何解决同事们对于计划的不同意见的?
    • 初期计划阶段很顺利,但在后期在开始工作后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意见上有分歧,基本上是先考虑实现的实际性来统一意见。
  3. 你原计划的工作是否最后都做完了? 如果有没做完的,为什么?
    • 团队整体项目推进比较顺利,alpha版本的计划基本都做完了,没做完的部分是由于出现了bug进行修复的同时,用于开发的时间不足
  4. 有没有发现你做了一些事后看来没必要或没多大价值的事?
    • 最开始开发的计划不明确,花了一些时间学习其他的知识
  5. 是否每一项任务都有清楚定义和衡量的交付件?
    • 没有,大家都在一起做,沟通由于每人的时间上的问题,可能一开始只是一部分人沟通,然后在统一开会时再提出,没有绝对标准,标准随时沟通调整,大家都觉得ok就直接整合对接
  6. 是否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按照计划进行,项目出了什么意外?有什么风险是当时没有估计到的,为什么没有估计到?
    • 没有完全按照计划进行,计划总是调整中
    • 前端界面在一开始的设计不够规范,后期实施中很多界面不得不推翻重做
    • 风险主要是时间和实现的难度较大,都估计到了
  7. 在计划中有没有留下缓冲区,缓冲区有作用么?
    • 有缓冲区,各人有时间时就在院楼教室里自行进行开发
    • 有用,效率较高
  8. 将来的计划会做什么修改?(例如:缓冲区的定义,加班)
    • 在团队合作方面,还是继续和以前一样,团队在一起工作是最重要的。
  9. 我们学到了什么,如果历史重来一遍,会做出什么改进?
           j2e开发中spring框架的运用和爬虫方面的知识和编码,如果历史重来一遍,在爬虫方面后期了解怎么做后只需要一个人进行扩展开发,另一个人可以提前进行第二迭代的开发和相关知识的学习

资源

  1. 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各项任务么?

    • 我们完成了任务,但时间的限制,没有做到完美
  2. 各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如何估计的,精度如何?
    • 时间主要是按任务量估计,时间按各自的安排估计
    • 精度不好,不能总是保持高效且时间安排总会有意外的冲突
  3. 测试的时间,人力和软件/硬件资源是否足够? 对于那些不需要编程的资源 (美工设计/文案)是否低估难度?
    • 测试没有系统、详细的安排,在最终整合之后,有做了简单的测试,没有花费很多时间
    • 人力资源足够(即便我们组人数最少),硬件缺一个好的GPU服务器来提高算法的速度
    • 美工是做的很不好的一点,在后期实施上出了很多问题,低估了难度
  4. 你有没有感到你做的事情可以让别人来做(更有效率)?
    • 这个问题很挑事儿,没有问大家
  5. 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熟练对python的使用

变更管理

  1. 每个相关的员工都及时知道了变更的消息?

    • 我们队在团队编程这点做的很好,基本每天都会在双创一起工作,所以有变更大家都会及时知道
  2. 我们采用了什么办法决定“推迟”和“必须实现”的功能?
    • 一开始就决定了主体功能,主体功能稍微有些调整,附加功能选择了一些实现
  3. 项目的出口条件(Exit Criteria – 什么叫“做好了”)有清晰的定义么?
    • 没有
  4. 对于可能的变更是否能制定应急计划?
    • 没有提前制定应急计划,但有变更时会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
  5. 员工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意料之外的工作请求?
    • 大家的及时调整都很棒,对于意外的发生也能做出迅速的反应
  6.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 一起工作真的很重要,确认工作的进度和对计划的调整,如果历史重来一遍,会在前期就一起开发并且根据情况调整计划(由于迭代二的任务较迭代一重)

设计/实现

  1. 设计工作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完成的?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么?

    • 整个模式的设计是在项目初期,由小组全部成员和老师沟通商定的
  2. 设计工作有没有碰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 有,根据实现的情况决定要不要这个功能
  3. 团队是否运用单元测试(unit test),测试驱动的开发(TDD)、UML, 或者其他工具来帮助设计和实现?这些工具有效么?
    • 有UML图来帮助设计,有效,帮助理清思路
  4. 比较项目开始的 UML 文档和现在的状态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如何产生的?是否要更新 UML 文档?
    • 文档更加丰富了,会在项目推进中,不断完善、更新文档
  5. 什么功能产生的Bug最多,为什么?在发布之后发现了什么重要的bug? 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
    • 和数据库对接的部分,由于前期对框架的理解不够导致某些功能无法使用或出现bug
    • 还没有发布
    • 由于是第一次做项目,对这些部分也不熟悉,所以没有估计到
  6. 代码复审(Code Review)是如何进行的,是否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
    • 现阶段没有执行代码复审,没有严格执行代码规范

测试/发布

  1. 团队是否有一个测试计划?为什么没有?

    • 有制定详细的验收标准,但没有详细的测试计划
    • 现阶段以完成项目为主,准备在后一阶段继续改进
  2. 是否进行了正式的验收测试?
  3. 团队是否有测试工具来帮助测试?
    • 暂时没有
  4. 团队是如何测量并跟踪软件的效能的?从软件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些测试工作有用么?应该有哪些改进?
    • 暂时没有测量效能
  5. 在发布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意外问题?
    • 对任务的修改出现了访问数据库异常的问题
  6. 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 还是以完成项目功能为首要任务,测试方面暂时没有精力、时间考虑,重来一遍的话可能会加快完成进度再考虑测试问题

团队的角色,管理,合作

  1. 团队的每个角色是如何确定的,是不是人尽其才?

    • 团队角色确定,以尊重个人意愿为首要因素,再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角色
  2. 团队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么?
    • 有,开发需要的资料都是共享在群里,有不懂的地方会的人也会进行指导
  3. 当出现项目管理、合作方面的问题时,团队成员如何解决问题?
    • 通过开会讨论,有理和符合情况的意见会被采取

总结

    1. 你觉得团队目前的状态属于 CMM/CMMI 中的哪个档次?

      • 属于CMMI一级,初始级
    2. 你觉得团队目前处于 萌芽/磨合/规范/创造 阶段的哪一个阶段?
      • 磨合基本完成,接下来是规范
    3. 你觉得团队在这个里程碑相比前一个里程碑有什么改进?
      • 大家彼此更加熟悉,互相的配合会比之前更有效率
    4. 你觉得目前最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是什么?
      • 开发的效率和编码的规范
        5.对照敏捷开发的原则, 你觉得你们小组做得最好的是哪几个原则? 请列出具体的事例。
      • 在团队内部,最具有效果并且富有效率的传递信息的方法,就是面对面的交谈。在后期我们从项目老师那里借了一个教室进行一起开发
      • 互帮互助,让每个人的作用都能最大化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otoriumi/p/10091051.html

时间: 2024-11-19 23:57:52

迭代一开发总结心得的相关文章

sina微博开发学习心得

大家都知道新浪微博上有很多附加应用,那些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这几天开始学习sina微博的开发,sina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接口,根据这些接口就可以开发基于微博的一些应用! 首先一些需要用到的技术要点 一.新浪微博部分: 1.新浪微博 Aouth 认证 2.新浪微博 获取微博列表 3.新浪微博 发表微博 4.新浪微博 评论微博 5.新浪微博 转发微博 二.其他技术要点: 1.Android Layout 布局 2.Android自定义 UI 3.Android Handler 3.Android S

开发体验心得总结

开发体验心得总结 Part One 阅读总结 [No Silver Bullet: Essence and Accident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本文介绍了软件开发的要点以及开发过程中将碰到的问题,目的在于说明在软件开发中没有“银弹”,也就是没有解决一切问题的绝对武器. [There Is a Silver Bullet] [Big Ball of Mud]

【转载】快速迭代式开发使用方法总结

本文转载自http://blog.csdn.net/dongkui168/article/details/9069407 ------------------------------------------------------------------------------------------------------ 为什么我在这里主要讨论迭代式软件开发?本文在此抛开千篇一律的理论,拟就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比较务实.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以期望在有限的资源下确保软件质量得到较大保证.一

迭代式开发技术

迭代是一开发种技术,用来把系统功能传递到一系列的增量的完整版本,每个版本一个特定固定的时间段被开发,该时间段称之为迭代. 每个迭代的经历过程: 整个迭代过程: 图中颜色代表每次开发每项活动所占的比重不同 迭代式开发的优点: 1.降低风险 2.得到早期用户反馈 3.持续测试和集成 4.适应变更 开发特征: 1.在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前,就解决了关键的风险问题 2.使的早期用户反馈在初始迭代中就能出现 3.连续进行测试和集成. 4.各个目标里程碑提供了短期的焦点. 5.对过程的测量是通过实现的评定来进行

深入浅出软件开发-----(一)超越过程的迭代式开发

(多年前的读书笔记,从ITEYE迁移过来) 近日正在研读<Head First Software Development>一书,很喜欢深入浅出系列的书籍,语言流畅.行文活泼又不失风趣.同时又可以顺便学习一下英文,其实该系列书籍都挺流畅,只要英文不是特别差读起来就不费任何力气. 其实本书根据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讲了很多的切实可行.可用的实践来帮助我们开发出伟大的软件----(Deliver what the customer want,  on time ,on buget!) Greate s

Android 深度探索(卷1)HAL 与驱动开发 第二章 搭建 Android 开发环境 心得体会

Android 深度探索(卷1)HAL 与驱动开发 第二章 搭建 Android 开发环境 心得体会 本章主要介绍如何搭建Android底层开发的环境,主要包括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环境,和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其中开发.测试和调试Linux驱动.HAL程序库需要的工具包括如下一些: 1. JDK6或以上版本 2. Eclipse3.4或以上版本 3. ADT(用于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 4. CDT(用于开发Android NDK程序) 5. Android SDK 6. Andro

第一章 Android系统移植与驱动开发概述 心得体会

第一章 Android系统移植与驱动开发概述 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Android深度探索(卷1)HAL与驱动开发的第一章Android系统移植与驱动开发,我对android驱动开发与移植概念有了一个整体且系统的把握.在本章中我主要学到了一下的知识 1.Android的系统架构分为Linux内核.C/C++代码库.Android SDK API.应用程序四层. 其中重点讲解第一层 Linux 内核.这一层主要包括Linux的驱动程序以及内存管理.进程管理.电源管理等程序. 2. Android移植可

敏捷开发的26条至理名言 快速迭代式开发使用方法总结

敏捷开发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其实敏捷主要还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通过人来推动. 本文总结了26条有关敏捷开发的关键原则,如何快速迭代式开发,供读者参考借鉴,以指引敏捷软件开发团队. 1.完整地干完一件事后在开始另一件事:用厨房比喻来说就是:"先上这道菜,再开始做下一道".软件开发的最大问题就是同时开始几件事情,这将不可避免的造成某些工作被废弃,从而造成浪费.专注于一件事:完整地实现其功能:运行测试:编写文档:签入所有,把这当做一项工作完成,然后再开始下一件事. 2.不要破坏构建:非常明显

第二章 搭建Android开发环境 心得体会

第二章 搭建Android开发环境 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Android深度探索(卷1)HAL与驱动开发的第二章搭建Android开发环境,我掌握了android开发环境搭建的流程. 1 下载Android SDK http://code.google.com/android/download.html 这是官方网址,进入后跟着流程走,选择适合于自己平台(这里是Windows)的SDK包下载.下载后直接解压就可以使用了. 为了在DOS控制台中直接使用SDK的工具,可以将SDK的目录添加到Win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