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投资理财是一种理智的行为,看的主要是投资人的智商,但虹奥财富小编觉得,其实情商在投资中的影响更大。教育程度差不多的两个人,有一个对数字反应更快,按说应该更聪明,但他的投资收益却未必比反应慢些的那位更高。
为什么?因为在做决策的时候,投资人更有可能被情绪、印象、执念所主导,舆论、压力和自身的心理素质,都有可能让投资人进入一种事后反观“我怎么会这样”的状态。
情商高的投资人,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负面状态,更严格地遵守自己定下的纪律,从而做到更理性地投资。
说回来,理财中到底有哪些低情商的行为呢?虹奥财富小编帮大家回顾一下,看看有没有人中枪——
第一种:过于依赖一种投资策略
有些人的投资习惯建立于刚刚开始炒股或者买基的时候,当时的方法奏效了,就会奉为圭臬。
比如有的人喜欢一条筋死扛,坚决不止损,还要美其名曰“长线投资”,成功没有成功过呢?有,但却不可能每次都获得成功。在死扛的时间里不但损失了机会成本,还加深了其它偏见。
第二种:偏见太深,有被害妄想
必须承认,中国股市里有各种毛病,不透明是其中一条,但这也不是说,股市里就只有阴谋,你亏钱就一定是有人故意害你。追高被套、抄底被埋……这些结果的背后可能是有人在操纵市场,但更有可能是炒股的人自身在盲动。
你为什么买入一只股票?计划持有的时间是多长?有没有设定过止盈和止损线?如果不抛下被害妄想症,可能你永远都无法正视上面那些问题。
第三种:太爱抱团取暖
因为觉得股市里坏人太多,因为觉得股市太欺凌弱小,所以有人总喜欢抱团炒股,哪怕是集体给人家抬轿子,也不要自己独立做分析、看财报、读指标……
更有甚者,觉得别人的努力比不上一个“内幕消息”,宁可崇拜批发内幕消息的“股神”,也不愿去好好学一点有用的知识;或者把网上流传的“技术热帖”当做金科玉律,却不肯好好去看一本正儿八经的投资书籍。
第四种:太盲目自信
有一种人,哪怕是在千股普涨的牛市里赚了钱,也必定要吹嘘自己如何英明神武,以证明是他的操作带来的收益。而这种盲目自信,又加深了这种误解,让其认定自己的操作才是关键。
相信自己的操作是关键,就会增加盲动的次数,频繁交易除了帮券商多赚一点手续费,对于挽救自己的收益却没有多大帮助。
第五种:注意力分散
应该说,关注广泛对于投资理财来说是好事,有助于投资人理解大局。但注意力分散就不是一回事了。注意力分散,使得投资人对自己投资的项目始终都只能保持浮皮潦草的了解和三分钟的热度。卖了房子炒股,卖了股票炒房,一路狗熊掰棒子,到最后只能说曾经染指的棒子不少,但真正赚到的收益却寥寥。
还是那句话,钱是你的,你要对它负责,投到什么项目里,至少要弄清它在做什么。
第六种:只在乎“我怎么认为”,不在乎“别人怎么分析”
投资理财的范围很宽泛,有时候适用多种策略,买股基的有人赚,买债基的也有人赚。站在一种投资的一种策略里,认为大环境证明了我的观点,却不在乎别人是怎么赚的,别人的分析是怎么样的。
第七种:太在意阶段性收益
正所谓收益高时恨不能截图昭示天下,收益回撤时恨不能钻进洞里无人来问。其实你仔细看看,真正穿越牛熊的明星基金经理,都是看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在任收益率”,单纯看某一年的年化收益,也许只是在牛市时策略比较激进。
就连明星基金经理都不免遭遇收益回撤,又何况你呢?
第八种:对越不了解的品种越热衷
一般来说,人们都是做熟不做生,以求稳妥,但也有投资人,特别偏爱新的投资品种,而且是越不了解越敢下手。不能说这样就不会出个把成功的先行者,但看到更多的却是倒在信息不对称的门槛外的投资人。
如果喜欢投资新品种,也无所谓,但得首先确认:1.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2.这个模式合理吗?3.就算合理,它的实际市场容量有多大?4.主要风险是什么?
第九种:觉得在投资理财之外没有值得谈的话题
这其实就是人生失焦的一种症状了。毕竟,我们理财是为了生活,而不是活着为了理财。如果回到家里和配偶都只能谈炒股收益,可以想见你们是多么无话可谈。长此以往,家庭关系失衡,损失的很可能就是金钱也无法弥补的其它东西了。
第十种:滚它的蛋!老子不理财了
在理财的路上吃一两次亏,以后总有找补的机会,但是因为一时的打击就放弃理财,到最后也真就是无财可理,财不理你。
跟自己生气没必要,跟理财生气不值得。
理财的低情商行为,其实就是你的性格弱点在投资方面的表现。通篇看下来,你中枪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