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云数据中心网络解决方案(分享二十一)

1. 整体网络方案

全球IDC数据中心的网络结构符合层次化和模块化的设计原则,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其网络拓扑图如下图所示:

IDC机房网络拓扑图

方案说明:

支持接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的互联网出口,出口网关通过光纤链路连接三大运营商城域网,为客户提供独享带宽支持、并提供多运营商出口解决方案;

能提供的总出口带宽为420G(电信160G、联通160G、移动100G),并具备物理双路由备份;(备注:前期机房提供部分出口带宽,后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扩容)

核心设备和线路全部冗余配置,机房内网络链路均提供至少千兆以上的接口对接;

核心设备全部采用高端品牌设备,汇聚设备可按客户需求及业务体量提供高端汇聚设备,接入层提供千兆级接入交换机;

在网络安全方面,烽火云全球根据客户需求,统一部署安全系统,集中化管理,备有流量监控、流量清洗、IPS入侵防御、防病毒、漏洞扫描、应用监控等一系列安全解决方案,加强互联网安全控制。

方案优势

线路保护:为客户提供2条链路分别接至我司的2个运营商接入室,为客户业务建设双向网络,搭建1个具有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环状网络,当某一区域网络中断时,能够快速切换到备用的链路,降低网络中断修复时间。

设备保护:我司将为提供先进的网络设备,该设备能够提供接口板的N+1备份及端口的1:N备份,同时我方还将提供一定数量的整机冷备份。当设备端口或者设备故障时,能够提供快速切换或替换服务。

2. 网络系统维护

XXX作为我公司的重要集团客户,我司将提供包括业务开通、网络监控、日常维护、故障修复、投诉建议、网络优化等一站式服务,网络服务承诺包括:

1. 我司为客户提供全年365天、7×24小时的监控,包括:线路监控和客户端设备监控。另外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提供业务测试服务。

2. 保障网络可用率≥99.9%,每年不可用时间小于525.6分钟

3. 出口带宽利用率峰值≤70%

4. 业务中断投诉响应时限(网络部门收到投诉起):≤20分钟;

5. 网络调整通知提前时间:3天;

6. 核心网络故障时影响大量客户业务时通报:1小时内;

同时我司还具备配套的支撑系统来保障网络的稳定和质量

a) 网络监控系统:

对网络流量、连通性进行监控。有关监控系统如下:

b) IDC业务运维管理平台(整合在DCIM系统内):

IDC(自有)资源管理,包括如下功能:

机房管理:机房区域管理、机列、机架、机架分配详单(U数);

IP地址资源:公网IP管理、内部IP管理;

设备管理:设备端口管理、板卡管理、槽位管理、网络设备管理、服务器管理;

增值服务设备管理:根据部分客户的需求提供增值服务,需要对域名解析服务器、防火墙、流量清洗设备、IPS设备、负载均衡设备进行管理;

IDC运维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这些资源的总数、占用情况、分配情况、剩余资源情况。

c) 流量流控系统:

流量流控系统将网络数据流优化归纳为三个要素进行管理控制,带宽、QoS和并发连接数。带宽和QoS是应用数据流优化的主要数据,可以采用L4-L7的DPI来精确的识别数据流和控制;并发连接数是基于行为对网络数据进行正常和异常的识别和控制。全部功能应用都是基于策略的灵活定制,可以全方位的保护客户和电信级的网络,迅速提升网络的有效性和安全可控性。

3. 网络分工界面

IDC机房与客户IDC业务维护界面以客户设备数据端口、电源插口为界,客户设备与移动网络设备连接的信号线、电源线由IDC机房提供并维护。如与客户签有协议,以协议上签订的界面为准。

IDC机房与运营商网络的维护分工界面是IDC设备上联运营商传输设备的接口,IDC出口设备归属IDC,IDC出口上联归属运营商网络;IDC机房与其他网络、系统的维护分工界面相同于与运营商网络的分工界面;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ywu-king/p/8284189.html

时间: 2025-01-14 20:22:20

某云数据中心网络解决方案(分享二十一)的相关文章

SDN与NFV技术在云数据中心的规模应用探讨

Neo 2016-1-29 | 发表评论 编者按:以云数据中心为切入点,首先对SDN领域中的叠加网络.SDN控制器.VxLAN 3种重要技术特点进行了研究,接下来对NFV领域中的通用服务器性能.服务链两类关键问题展开具体分析.最后,阐述了前期开展的SDN/NFV技术试验工 作进展及相关结论,并对VDC应用产品进行了展望. 1 引言 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兴起,数据趋于大集中,传统电信系统网络架构成为阻碍云数据中心发展的巨大桎梏.为满足数据中心在云计算环境下的虚拟网络资源调度和共享需求,未来的数据中心

如何建设云数据中心

关于数据中心,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数据中心是一整套复杂的设施.它不仅仅包括计算机系统和其它与之配套的设备(例如通信和存储系统),还包含冗余的数据通信连接.环境控制设备.监控设备以及各种安全装置".谷歌将数据中心解释为"多功能的建筑物,能容纳多个服务器以及通信设备.这些设备被放置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对环境的要求以及物理安全上的需求,并且这样放置便于维护",而"并不仅仅是一些服务器的集合." 当下,整个IT信息产业正朝着宽带化.移动化.智能化

[转]数据中心网络虚拟化 主流平台产品介绍

http://www.sdnlab.com/12076.html SDNLAB 为了对数据中心网络虚拟化有个初步的认识,本文将对当前比较主流的几款商业平台进行介绍,包括VMware公司的网络虚拟化技术,IBM公司的Dove及开源的OpenDove平台, NEC公司的virtual-network-platform和VTN平台,以及Cisco公司的Nexus虚拟化平台. 1.Vmware公司的网络虚拟化技术 VMware在虚拟化领域的领导地位使得我们必须首先介绍一下他们的网络虚拟化技术NSX.然而

Overlay对数据中心网络的改进

编者按:Overlay网络方案就是通过在现有网络上叠加一个软件定义的逻辑网络,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有网络,通过定义其上的逻辑网络,实现业务逻辑,从而解决原有数据中心的网络问题,极大的节省传统用户投资.本文是<Overlay网络与物理网络的关系>的前传,帮助你了解一些关于overlay的基础概念. 云心网络设备随Overlay解决方案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将在本期和下期文章里,力图回答这些问计算大潮将数据中心的网络建设推至聚光灯下,各种解决方案和各种技术标准不断涌现.以VMware为代表的软件厂商提出

2017下一代数据中心网络研究报告zz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DG9CD7G05179LAH.html 2月2日,SDxCentral发布了2017下一代数据中心研究报告(2017 Next Gen Data Center Networking Report).这份报告系统介绍了下一代数据中心网络的发展趋势.关键功能.典型案例.行业标准以及热门产品. 下一代数据中心演进的四大驱动力 1.业务竞争驱动: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对敏捷性.差异化和成本节约提出了新要求 Increased Co

UCloud可支撑单可用区320,000服务器的数据中心网络系统设计

2018年10月份,UCloud数据中心基础网络完成了V4新架构的落地,自此,新建的数据中心(下简称DC)全面升级到25G/100G网络,极大提升了DC容量和DC间互联的性能.V4架构下的单可用区可提供320,000个服务器接入端口,是此前V3架构的4倍.并且支持无损网络特性,提供可用区资源的水平扩展和滚动升级能力.上线以来,新架构有力保障了UCloud福建GPU可用区开放.北京二可用区B/C/D扩容等需求. 对比云产品通过软件的灵活性来创造丰富的用户价值,公有云物理网络更注重规划的前瞻性与设计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传统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传统数据中新网络架构通常是3层结构,(园区网一般也是3层结构)Cisco称之为:分级的互联网络模型,包含三层: Core 核心层 : 提供高速转发,为多个汇聚层提供连接性Aggregation 汇聚层 :汇聚连接接入交换机,同时提供其他服务(FW.SLB.等)Access 接入层 :物理连接服务器,一般放在机柜顶端,也称ToR交换机 一个三层架构图如下: 汇聚是网络的分界点,汇聚交换机以下是L2网络,以上是L3网络,每组汇聚交换机是一个pod,根据业务分区分模块.pod内是

[转载] Google数据中心网络技术漫谈

原文: http://www.sdnlab.com/12700.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sukey=fc78a68049a14bb247c537e229e9301ea4dca80236df4f4e775535c08f0a24420a9ac4d726c99dad63a9f6e4c88271ed 真羡慕 google 强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啊,

云宏大讲坛 | SDN、NV在云数据中心的应用场景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高速发展,IT基础架构也处于快速变化中,以适应新技术层出不穷的要求.以云数据中心网络设备而言,IT基础架构的变化对网络运维带来了一些新挑战: 应用架构的转变 业务的转型导致基于服务和Web的应用大量增加.这种转变导致云数据中心中存在大量的服务器到服务器的东西向通信流量,同时,这些服务器间的通信也要求有安全隔离. 多数据中心的需求 从可用性和灵活性考虑,越来越多的用户考虑将业务部署到多个数据中心.用户希望在数据中心间方便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应用的容灾或多活部署. 虚拟化技术应用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