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需求和社交产品的更替

之前一直想写一篇关于社交产品的文章,想将互联网时代以来的社交产品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总结。无奈一直没有多少时间(主要是因为楼主很懒。。。啊哈哈),所以一直没能完成。现在必须得逼着自己写了~

某个互联网大牛说过,一个好的互联网产品,要么改变人与人的沟通方式,要么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仔细一分析,确实如此,因此我得写两篇文章分析改变沟通方式的产品脉络,还有一篇是改变获取信息方式的产品脉络,现在先写下第一篇,一定要完成啊,不然就砍手!!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求,随着IT行业的发展慢慢进行了转变。但是,总的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致能够分为三种情况:

(1)       陌生人社交

(2)       半熟人社交

(3)       熟人社交

而沟通的方式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1)       一对一

(2)       一对多

(3)       多对多

(图)

我顺着IT行业的发展来简要谈谈:

A

【即时IM】90年代末期,两种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一种是个人移动电话(虽然那时用得起的人比较少,但是确实是那时候开始出现的),另一种是IM聊天软件的出现。它们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社交工具的第一次替代:即时IM和移动电话替代固定电话,电子邮件代替邮局,BBS代替公告板。移动电话不在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内,因此略过。即时IM的代表就是腾讯公司推出的QQ聊天软件。在那个时代,因为运营商的发展情况,无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聊天成本都比较高,而传统的书信又不能起到即时聊天的功能。IM软件的出现让人们找到一种比较廉价的,门槛较低的沟通方式。它的要点如下:


沟通关系


【基于陌生人的一对一】的社交方式。天南海北的人都能通过IM进行社交行为,并且后续QQ开发出的视频聊天等新颖功能,让用户充满新鲜感。


所满足的用户需求


当时的用户需求是跟不同地域的陌生人聊天,了解天南海北的人的生活方式。人们以拥有更多的好友为荣,就像之前人们以拥有更多的笔友为荣。


优点


(1)       它的使用成本很低,基本只要连上了互联网就能远程聊天

(2)       当时的互联网还比较干净,没有那么多诈骗的人,人们对于陌生人的防范意识还没有那么强。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在慢慢转变。QQ慢慢变为一个更倾向于熟人社交的工具。在度过最初的新鲜感后,人们发现,他们对于陌生人交友的需求其实没那么高。真正跟自己联系比较紧密的是身边的熟人,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启了加好友验证功能,QQ也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几乎人手一个。在加入好友分组和QQ群功能后,QQ奠定了它社交工具王者的地位,一步一步培养用户习惯,后来者攻都攻不破的用户习惯。

B

【博客】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降临。人们的社交需求也在悄然变化。一对一的陌生人社交和一对一的熟人社交基本被QQ垄断。这时两种产品的诞生迅速使市场火热起来,一个是博客的出现,一个是论坛(社区的出现)。

博客,一个Blog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它符合web2.0的时代特征,由网名自己维护的个人网站,然后网民可以再个人网站上发布文章和上传东西。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并得到迅速发展。博客更偏向于陌生人社交,它相当于一个人在互联网上的空间和代表,用户在博客上经营自己的个人主页,发布的内容大部分是用户个人拥有的版权内容,它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至今也十分重要的网络沟通方式,它的要点如下:


沟通关系


【基于陌生人的一对多】的社交方式。每个人可以在专属于自己的博客上发布内容,是web2.0时代开启的标志之一。


所满足的用户需求


(1)       用户拥有个人主页的需求

(2)       一对多的沟通方式需求

(3)       各种各样专业性质的博客(技术,摄影,视频等)提供用户一种查询资料的方式


优点


(1)       【使用成本低】操作简单,“傻瓜式”的使用流程

(2)       【个性化】用户个性化的展示空间,博客的主体是草根用户,每一位博客用户都能展示专属自己的内容

(3)       【开放互动】互联网赋予博客开放性,它是用户个人信息分享的一种新颖方式,更是web2.0时代精神的体现

C

【论坛】就是大家熟悉的BBS,它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论坛大约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由于当时的网络环境不佳,而且用户习惯尚未形成(当时的中国人还习惯于从报纸、电视上获取信息,第一批网名还在形成中),论坛并没有得到发展。随着1998年(中国互联网元年)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大爆发,网民人数也到达一定的数量,人们需要一种新的能够满足多对多沟通需求的产品,于是,论坛迎来了它的黄金发展期。从那时直到现在,互联网上大大小小的论坛数不胜数,用户可以在BBS上获得各种各样信息服务、发布信息、进行话题讨论、群体聊天等活动。

论坛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专题性论坛。而且各类网站,无论综合性门户网站或者功能性专题网站也都青睐于开设论坛,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增加互动性,丰富网站的内容,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论坛(社区)扮演的角色非常的重要,是互联网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论坛(社区)一方面满足了用户群体性沟通的需求(多对多的沟通需求);另一方面它也中一个重要的信息和资源获取方式。如此工具式的产品,将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要点如下:


沟通关系


【基于陌生人的多对多】的社交方式,满足用户群体性聊天的需求,同时是一种信息广泛传播的方式


所满足的用户需求


(1)       陌生人之间多对多的群体性聊天

(2)       互联网资讯获取的一种方式

(3)       互联网资源获取的一种方式


优点


(1)       【使用成本低】操作简单,“傻瓜式”的使用流程

(2)       【信息高效传播】论坛帖子提供高效的传播方式(置顶、循环、首页展示等方式),让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

(3)       【聚众沟通、开放互动】论坛拥有强大的聚众能力,可以以论坛为平台举办各种活动,满足网友沟通需求,调动网友积极性

D

【人人】在国外的Facebook出现之前,人们沟通的方式已经有停滞发展一段时间了。而那段时间正是互联网时代的王者——谷歌,风头正劲的时候。谷歌打败雅虎,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王者。谷歌改变的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门户网站的分类信息搜索方式转向了垂直搜索引擎。这时Facebook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甚至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交网络。用户的沟通需求在历经【陌生人之间一对一沟通】->【陌生人之间一对多沟通】->【陌生人之间多对多沟通】变化(熟人之间一对一沟通由陌生人之间一对一沟通转变,这里省略以方便分析)。慢慢的,用户产生了熟人之间一对多的沟通需求,Facebook应运而生。

2004年,Facebook上线,迅速火爆全美。在web2.0时代所塑造的全新信息生态环境下,用户可以自主分享个人信息而不受封闭式门户的约束,用户之间的陌生人一对多的沟通需求已被满足,需求转变为熟人之间信息分享,用户迫切需要一个平台或组织来整合社交信息,希望社交关系能往深层次发展。Facebook搭建了一个基于英特网的用户分享社交网络,用户先起步于学校校友关系,逐步往广度上发展。Facebook上的好友基本都是熟人关系,用户使用Facebook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博客类似,但Facebook与博客最大的不同是,它们对应的沟通关系不一致。用户分享的信息在熟人之间传播,在信息传播上有一定限制,但是在信息的精确度上确有提高。同时,基于熟人关系的社交网络比一般的沟通关系更让人有安全感。

同样的,在中国大陆一款产品的发展路径非常类似Facebook,它就是人人网的前身——校内网。2005年,校内网上线,迅速在中国发展起来。它类似Facebook的发展模式,基于用户深关系,打造一个有别于互联网的用户社交网络。很可惜,人人网发展得快,但是也衰退得快,后面我还会专门写文章分析人人网衰退的原因,既有高层战略的失误,又有产品本身的限制,还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社交网络要点如下:


沟通关系


【基于熟人的一对多】的社交方式,满足用户在熟人之间沟通需求,也是一种高效的信息分享方式


所满足的用户需求


(1)       熟人之间沟通需求

(2)       高效信息分享方式


优点


(1)       【使用成本低】操作方式与博客类似,用户已有一定使用基础

(2)       【信息精准获取方式】基于熟人之间的深关系,人们对于信息的认可程度更深

(3)       【聚众沟通、开放互动】符合web2.0精神;基于社交网络的活动策划、发起,门槛较低,可信度较高,用户参与度高

E

【微博】2007年,苹果乔帮主发布iPhone,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移动化,碎片化的特征强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无论你愿不愿意。而两大核心主线也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在改变,掌控着PC/互联网时代信息入口的谷歌在积极求变。人们沟通方式在改变,用户坐在电脑店面聊天沟通的情景越来越少,手持移动设备进行沟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Twitter的出现,部分解决了用户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沟通问题(关于微博的性质,还有一些争论,不过大部分人认为微博更接近于媒体)。在中国有几个主要的twitter模仿者,我以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新浪微博为例,来重点分析。微博也属于一个社交网络,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移动电话中的短信形式发布。它取得成功的原因众说纷纭,我简单讲几点:

首先,微博功能简单,起初只提供发送文字功能,简单易上手,且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用户使用习惯。在移动互联时代,大多数用户在移动设备上不需要功能非常强大的软件,他们往往只需要一个简单功能的软件,能够实现一些主要功能即可。

其次,微博基于社交网络,用户发送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可在移动端随时随地完成。且用户关系基于半熟社交,即可和熟人分享内容,也便于陌生人交友(微博交友的门槛相比于微信是非常低的)。

第三,新浪微博推出大V策略,积极吸引名人进入微博世界,让普通大众接触明星的门槛降低(人人都可给偶像留言),加深了微博的媒体属性。

微博的几个要点:


沟通关系


【基于半熟人的一对多】的社交方式,一方面满足用户在熟人之间沟通需求,另一方面提供与陌生人的交友方式,同时具有很强的媒体属性


所满足的用户需求


(1)       熟人之间沟通需求

(2)       陌生人交友需求

(3)       高效信息分享方式

(4)       媒体属性,便于用户了解时事


优点


(1)       【使用成本低】操作方式与博客类似,用户已有一定使用基础

(2)       【信息精准获取方式】基于半熟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对于信息的认可程度挺深

(3)       【媒体属性】一个信息聚合便于分享传播的社交平台

F

【微信】微信的出现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电信运营商真是各种暴利+垄断,我一个老师说他去美国打长途电话回国比他在广州打市话还便宜,而且人家在美国的手机流量是包月不限量的,在天朝电话资费贵已经妇孺皆知。微信最开始出现是就首先解决了人们语音通话的需求。用户可以使用流量来发送语音信息,在用户可接受的延时范围内,达到之前打电话沟通的效果。一方面,语音聊天使得用户录入信息的方式更加简洁,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另一方面,用户使用流量的资费相较语音通话便宜很多,微信支持跨通信平台、跨操作系统平台,让使用不同平台的用户沟通成本降低。一开始,微信解决的是用户之间一对一的熟人沟通需求,在后续的版本迭代中,加入了朋友圈功能。朋友圈是一个基于熟人社交信息分享的社交网络,它解决的是用户之间一对多的熟人沟通需求。中国人往往更亲睐熟人社交,这符合中国文化和和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于是带有朋友圈功能的微信一炮而红。


沟通关系


【基于熟人的一对以】的深度沟通方式,满足用户在熟人之间沟通需求,另一方面朋友圈功能满足用户在熟人之间的信息分享需求


所满足的用户需求


(1)       熟人之间沟通需求

(2)       高效信息分享方式


优点


(1)       【使用成本低】操作方式与微博类似,用户已有一定使用基础

(2)       【信息精准获取方式】基于熟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对于信息的认可程度非常高

(3)       后续发展前途大

社交产品更替图:

时间: 2024-10-19 07:12:19

社交需求和社交产品的更替的相关文章

社交电商带动产品的发展

说到电商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社交变成了现在的大热门,社交电商是比传统电商更具有主动性,玩法也更多更新颖,因此社交电商APP也是必然趋势. 移动社交电商APP开发让你的产品自己会"说话"社交电商APP能快速发展并非偶然,社交电商可以解决传统电商或可成本高,与用户的粘性差等问题,社交类的APP是现在人们每天要要使用的,以前社交都是靠出门鱼人面面对才算社交,现在只需要在手机上通过APP就能社交,各种的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互性强,以及是各种微信支付,支付宝移动支付的完

分析需求场景对产品设计的意义

需求场景是一种更接地气的分析和描述用户需求的方法(我个人偏爱“需求场景”这个词).它应该拥有这样的结构: “在某某时间(when),某某地点(where),周围出现了某些事物时(with what),特定类型的用户(who)萌发了某种欲望(desire),会想到通过某种手段(method)来满足欲望.” 1.需求场景的意义 传统的软件开发流程中,产品经理/产品策划首先会提供一份功能列表.这种功能列表所使用的描述方式往往是以程序为导向的,比如“商品列表支持按照价格从低到高排序”. 这种描述方式的弊

H5版俄罗斯方块(5)---需求演进和产品迭代

前言: 产品的形态是不断迭代的, 从粗糙到精致, 从简易到立体. 有了最初的技术积累和时间思考后, 终于明确了该游戏的方向. 我想说的是: 技术不是重点, 产品/用户体验才是核心议题. 结合朋友的游戏体验反馈和意见, 本文梳理了最新版火拼俄罗斯游戏的草案, 为后续指明方向. 本系列的文章链接如下: 1). 需求分析和目标创新  2). 游戏的基本框架和实现 3). 游戏的AI算法  4). 火拼对战的雏形  这些博文和代码基本是同步的, 并不确定需求是否会改变, 进度是否搁置, 但期翼自己能坚持

需求变更,产品经理的良心也会痛!

引言: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产品经理与后续的合作团队,包括设计.开发.测试等相关人员最尖锐突出的矛盾,就是需求变更,这是产品经理最经常被诟病的地方.频繁的需求变更,对产品.项目进度和团队积极性都有非常大的危害.产品经理一定要不遗余力避免需求变更的情况.本文选自<爆款是怎样炼成的:产品经理晋级宝典>.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一定要理解开发团队及其他团队成员为什么视需求变更为大敌.事实上,需求变更对整个项目都非常有害. 需求有变更,就意味着设计.开发团队的工作有浪费.这首先是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这会导致团

[转]敏捷开发需求管理(产品backlog)

传统的瀑布工作模式使用详细的需求说明书来表达需求,需求人员负责做需求调研,根据调研情况编制详细的需求说明书,进行需求评审,评审之后签字确认交给研发团队设计开发.在这样的环境下,需求文档是信息传递的主体,也是一份契约. 然而详细的需求说明书有以下5大弊端: 单向的信息传递,容易出现理解偏差. 文档很正式,我们会误以为它一定是对的,不去质疑它,让我们停止作出判断. 有了详细的文档,我们不会反复讨论它,相互确认. 书面文档不利于团队共享责任,它扮演了证据的角色.Scrum强调团队共享责任,不论是需求人

需求素材:产品功能对标

一.配置中心 1.分组定义 1.1.分组的区域.独立域名和二级域名 API 分组是 API 的管理单元,分组包含名称.描述.区域(Region).域名几大属性. 域名:分组创建时,系统会为分组分配一个二级域名.如果需要开放 API 服务,您需要为分组绑定一个在阿里云系统备案成功的独立域名,且将独立域名 CNAME 到相应的二级域名上.每个分组最多只能绑定5个独立域名. 独立域名:用于开放api 二级域名:用于测试,使用有限制 组的QPS限制:500 1.2.环境和环境变量 环境是 API 分组上

基于社交心理过程满足的LBS社交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基于网络技术的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逐渐向网络世界平移.本文通过对社会交往过程的心理过程分析和社交类型的研究,总结了现实社交和网络社交的局限性.LBS社交应用是介于社会交往和网络交往之间的形式,它搭建了线上相识和线下交往的平台.作为一种炙手可热的社交媒介,基于LBS的社交应用通过真实的体验.临近空间的优势以及线下互动形式规避了不同社交类型的局限性,满足了用户不同社交阶段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社会交往 网络社交 LBS社交应用 一.社会交往 1.1社会交往与

作为产品经理,你需要知道这些需求管理方法

作为 产品经理 , 想要比用户更懂用户,这条路永无止境.因为每天用户都会有新的经历.每一天都会有新的产品出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向用户学习,向最新的产品学习. 比用户更懂用户,是每一个产品经理都想达到的一种状态.用户到底想要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发掘用户的需求.口渴了想喝水,天冷了想添衣,这些是不是需求呢? 其实这些都是需求的解决方案.口渴了还可以喝饮料,天冷了还可以开暖气.每一种需求都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产品经理的核心工作职责就是找到更好的需求解决方案,进而形成一个优秀的产品. 乔布斯

马斯洛理论

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身着绫罗和绸缎,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和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行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