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套路,为什么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似乎这是个普遍现象:我知道了很多方法论,然而还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中间的障碍到底是什么?今年9月份开始,我每月都在做思维训练营,带着大家一起解决问题、梳理思路、实践方法。

最近做了一次复盘,让我渐渐接近了答案,那就是:大部分人运用方法论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用一个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强化自己的固有想法。

一 大多数人学习方法论,就是为了更科学地证明自己固有想法的合理性

训练营里面,有位学员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的上级是个特别难相处的人,管得很多,自己想法也老变,我每天上班都很不开心,该怎么办?

接下来,他按照课程里学到的分析模型,去分析上级这么做的一系列可能原因,然后提出了他的假设,是上级的领导能力差。

不仅如此,他针对找出的原因,还分析和筛选了解决方案,如下图:

是不是很完美?很符合我之前文章里所讲的解决问题的套路呢?这5个步骤,让你从烦恼变成思考

然而,似乎有哪里不对。

你们有没有觉得,即便不看后面过程,只看他的问题描述,大致也能得出这个结论?

实际上,他在定义问题的时候,已经带进了主观意见“上级特别难相处”,而上级难相处、管得多、想法老变,这基本不是自己能够改变的。

并且,他在描述的时候,已经认为“很不开心”是上级导致的,那么接下来,他得出“跳槽躲开这个上司”这个结论,一点儿也不意外。

如何破解呢?

我问了他几个问题:上级管得很多,具体是管什么?他只管你一个人,还是对别人也是如此?他的想法总变,变化的频率如何?你所在的行业和公司是否面临快速变化?

一连串问题下来,大概了解了情况:他是在一家初创的互联网公司,本人是传统行业转过去的,做的事情是之前尚未接触过的。

加了这些信息,你现在还觉得,他的分析很完美吗?——嗯,完美地支持了他本来就想要跳槽的想法,但是,却歪曲了本来应该解决的问题。

经过这一澄清,他最后意识到,自己原以为要解决的是上级领导力的问题,实际上要解决的是,自己与初创互联网公司的适配问题。

不止这一个,我惊讶地发现,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提出解决方案,而是澄清问题。

解决问题的五步骤里面,澄清问题花掉了一半以上的时间。

但是,所有人都觉得,这一半以上的时间非常值得,因为澄清清楚之后,问题就被解决了一大半了。

为什么澄清问题如此困难?

有个心理学概念叫做“认知失调”,很多人都知道,它指的是当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不一致时,我们会尽量改变我们的态度来与行为相适应,以减轻心中的不和谐感。

比如上面那位学员,在他的认知里面,自己很努力、很聪明,然而在现实中,他的努力却不被认可,这种不匹配感让他非常不舒服,所以他需要把错误归咎于他的上级,来减轻这种不和谐感。

因此,才导致他把问题选错了,而解决方案当然就更偏了。

“认知失调”现象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前阵子几次去北京出差,每次都赶上大雾霾,但我发现,路上的很多人是不带口罩的。

当然有不方便、不了解等等原因,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内心不愿意相信自己有那么危险,如果戴上口罩,无疑是承认了这一点。

这就是认知失调所导致的,你只接受跟自己判断一致的信息。

二 接近问题本质的方法:别让大脑太舒服

似乎,真正造成我们前进障碍的,不是缺少方法,而是缺少颠覆自我的勇气。

而如何不让“认知失调”成为阻碍我们发现真正问题的障碍呢?如何让我们更加接近问题的本质、避免在表面问题里徘徊呢?

别让自己的大脑太舒服。当你觉得,很多答案来得理所当然的时候,不要轻易相信它。

接近问题本质的方法1:反向思考

作为80后,年轻时候没少看那些职场鸡汤。我现在猜测,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不像70后那么顺从,所以那时候很多所谓职场资深人士,看不惯他们,开始写文章教他们做人。

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最近还在微信里借尸还魂了:作者公司里有个助理,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太杂、太没意义,然后就跳槽了,临走的时候,作者给她讲了自己的故事,当年作者自己也是个小助理,每天干些贴发票、接电话的活儿。

但是作者非常踏实肯干,在天天帮老板贴发票的同时,细心分析,最后从老板的花销里面看出了公司的经营方向,学到了很多商业知识,逆袭到现在的管理层位置。

这种故事,一个反向问题就能破:不帮老板贴发票、不从低处做起的那些人,是不是都没能升到管理层?

再者,去年奥运会女排夺冠的时候,大家都在说女排精神。然后我就反过来想:女排没夺冠的时候,精神去哪儿了?精神一直都在,那之前怎么没夺冠?如果不是因为精神,还能因为什么?

所以,当你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不妨反过来思考一下,会让你更加接近问题本质,而不是流于表面。

接近问题本质的方法2:多问为什么

感受一下A和B两人的对话:

A:我想了解一下,咨询的发展空间怎么样?

B:你为什么想了解咨询这行呢?

A:我觉得咨询工作看起来很有挑战性,我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

B:其它职位也很有挑战性的,譬如销售,这么多有挑战性的职业,为什么选择咨询呢?

A:我觉得咨询的工作性质跟投资很像,都是专业服务,而我希望能从咨询开始,接着转做投资,所以我还想问你,咨询转投资的机会大吗?

B:为什么一定要从咨询转投资,而不是一开始就做投资呢?你不是有一些经验吗?而且你还是学金融的。

A:其实我也很想,不过我现在投简历出去,很少收到面试通知,所以才想着,能不能先从咨询做起,以后再转投资。

经过以上对话,问题从“如何进入咨询行业”变成“如何写好简历、收到更多投资职位的面试通知”,B是圈外的一位学员,这是他帮自己朋友澄清问题时候的对话。

不断追问“为什么”,能够帮助我们接近问题本质。当然,问问题的方法,之前的文章也有提到过这6个问题,可以帮你省80%的无用功,可以回顾一下,我先不展开了。

接近问题本质的方法3:注意前提

看足球赛的人都知道,世界杯、欧洲杯等等大赛事来看,点球命中率挺高,基本上在75%。

现在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守门员,你会选择什么策略:根据点球射来的方向,还是根据该球员过去的数据。

一般人乍一看,会选择前面那个,但实际上,职业球员的点球球速是非常快的,球到球门的时间大概只有0.35 秒,而世界顶级门将的反应时间大概将近0.3秒,还得加上身体扑救的动作时间,根本不可能来得及。

关于点球策略,有个著名的故事:06年德国与阿根廷点球大战,门将莱曼凭借教练递上的小纸条,猜对了阿根廷7个点球中4个的方向,扑救成功,后来那张凝聚了50位精英智囊团心血的小纸条拍卖了1000万欧元。

那么回到现实场景,如果你参加学校的院系足球赛,是不是也照做这个策略呢?

如果真这样,可能会死很惨,因为:

1)这种业余比赛,球速根本没这么快,通过脚部动作来判断,其实来得及;

2)未经专业训练的球员,踢法是很随意的,你收集不到对方的数据。

曾经有两个德国体育记者单挑卡恩,结果10个点球全被卡恩扑住。他通过数据判断么?当然不可能。

所以,任何理论,都要想想它的适用前提是什么,否则,再好的理论也会成为你发现问题本质的障碍。

三 但为什么有些人靠直觉就能轻松地触达问题本质

话说回来,有读者问我:圈圈,我们每天面对那么多问题,需要作那么多判断,每个问题都这么来一轮,耗时俩小时以上,虽然效果好,但效率会不会太低了?而且,有很多人反应很快,他们靠第一反应的直觉就切中要害,并没有用这么复杂的套路啊。

原因在于,人和人的直觉不一样。

我们在解决问题和进行决策的时候,一般是靠两种方式:靠直觉,或者靠分析。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书《思考,快与慢》里面,也提到了这两个思维系统。

这两者各有优劣:直觉是第一反应,非常快速;而分析,则需要经过一系列理性推断,耗时较长。

然而,这两者又不是完全割裂开的,他们相互作用:

“直觉”给“分析”提供建议:在你分析问题的时候,直觉会给你建议,比如,我给一家公司做咨询方案,分析他们效率低下的理由。

这时候,我有理性分析的部分,它帮助我将效率低下的潜在原因都列举出来,但是,我的直觉也会做出一些判断,它告诉我,这家公司的官本位文化是最有可能的原因,然后,我基于这种直觉,再去进行验证。

“分析”不断内化到“直觉”:当分析过很多相似问题之后,你会对这类问题形成更加敏锐和准确的“直觉”。

比如,很多经验老道的销售,跟潜在客户只要接触很短的时间,就能判断对方是怎样的人,他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目标客户。

关于直觉、感性这类事情,目前的科学研究还没能完全解释清楚,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它跟神经元有关。

人工智能专家金出武雄在《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一书中提到,人类的直觉其实也是计算,只不过是一种捷径式的计算。而且,越是高等的动物,大脑中用于处理特定问题的编码神经元回路就越多。

而且,神经元是可以被训练的。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证明,多巴胺神经元需要不断接受培训和再培训,否则它们的判断准确率就会下降。

所以,犯错和反馈,是学习的最有效方式。这就是为什么,你花了3个小时理性分析得出的结论,还比不上经常思考的人在3分钟内的第一反应。因为,他们把处理特定问题的方法内化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刚开始学开车的时候,战战兢兢,提醒自己刹车和油门别踩错,又提醒自己别忘了抬头看红绿灯、注意路况,还得看着导航确定别开错了。但随着不断练习,这种技能就内化成了,那些出租车司机,可以边开车边抽烟边抢单(当然,这里不是鼓励大家这么做)。

所以,我一直不断地强调练习的重要性。思考、沟通这些都是能力,而不是知识,不是“知道就好”,也不是“用来吹牛”,而是“能用才行”。

我经常跟训练营里的学员打比方:学习思维和沟通,就跟学习开车一样,你把刹车、油门的功能和交通规则背一万遍,如果你不会开车,这些知识并没有什么X用。

思考也是一样,你把我的文章倒背如流,如果用不起来,其实看这些文章就是浪费时间。

所以,练习才是学习思维和沟通这种能力的正确姿势。

但是,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练习?因为采纳第一反应的答案简直太轻松了,而苦苦练习又不会产生新的知识,一点新鲜感都没有。

但长此以往,如果我们一直使用自己的第一反应,脑回路会变得非常简单粗暴。

相反,那些坚持思考的人,本身分析系统就锻炼得更完善,而且因为他们经常思考,直觉也比一般人要准确。

思考的人和不思考的人,最终的差距是指数级的。

更多干货,请移步个人原创微信公众号“圈外”(ID: iquanwai)。我就是那个反鸡汤反鸡血、坚持原创、不要赞赏、还请你吃饭的孙圈圈啦。(只想喝鸡汤打鸡血的就别来啦,我们在一起不会幸福的~)。

时间: 2024-08-01 12:05:10

有了套路,为什么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相关文章

二分查找编码套路

二分查找的思想很好理解,但要写出没有bug的代码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有序数组的二分查找,可以遵循一些套路快速写出无错代码. 下面先给出二分查找有序数组的一些问题,所有问题参考了<编程之美>. 1.给定非降序数组A,求任意一个i使得A[i]等于target,如不存在则返回-1. 2.给定非降序数组A,求最小的i使得A[i]等于target,如不存在则返回-1. 3.给定非降序数组A,求最大的i使得A[i]等于target,如不存在则返回-1. 4.给定非降序数组A,求最小的i使得A[i]大于

[提升性选讲] 树形DP进阶:一类非线性的树形DP问题(例题 BZOJ4403 BZOJ3167)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LadyLex/p/7337179.html 树形DP是一种在树上进行的DP相对比较难的DP题型.由于状态的定义多种多样,因此解法也五花八门,经常成为高水平考试的考点之一. 在树形DP的问题中,有这样一类问题:其数据范围相对较小,并且状态转移一般与两两节点之间的某些关系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类型的问题,并且总结一种(相对套路的)解决大多数类型题的思路. 首先,我们用一道相对简单的例题来初步了解这个类型题的大致思路,以及一

深度学习(TensorFlow)环境搭建:(三)Ubuntu16.04+CUDA8.0+cuDNN7+Anaconda4.4+Python3.6+TensorFlow1.3

紧接着上一篇的文章<深度学习(TensorFlow)环境搭建:(二)Ubuntu16.04+1080Ti显卡驱动>,这篇文章,主要讲解如何安装CUDA+CUDNN,不过前提是我们是已经把NVIDIA显卡驱动安装好了 一.安装CUDA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是英伟达公司推出的一种基于新的并行编程模型和指令集架构的通用计算架构,它能利用英伟达GPU的并行计算引擎,比CPU更高效的解决许多复杂计算任务,想使用GPU就必须要使用CUDA.

你的烦恼,全因为不会思考

最近跟一个做销售的朋友聊,他之前在公司内部是做流程改进的,业绩很不错,后来领导认为他是可造之材,想要培养他成为管理者,就给他转岗到销售去历练一段时间. 然而,他转到销售大半年了,却一直没有任何签单. 他的老板开始对此很不满,觉得他做什么都是错的,常常当众批评他.他的自信心也受到很大的打击,每天上班都有巨大的心理障碍,经常整夜失眠. 然而,烦恼了几个月,他还是想不出任何解决方案,觉得人生无望. 类似他的烦恼,其实我们都会有:工作没有发展前途,很迷茫:业绩总是一般,很挫败:客户提的要求无法满足,很无

并发编程6

IO模型 模型就是套路,是解决某个固定问题的方式方法 io模型是解决io问题的方式 io指的是输入输出,输入输设备的速度对比cpu而言是非常慢的,比如recv,input等都属于io操作 io操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会阻塞程序的执行 io模型要解决的也仅仅是网络io操作 io模型有以下几个: 1 阻塞io socket模块默认就是阻塞的 产生的问题:同一时间只能服务一个客户端 方法一:多线程 优点:如果并发量不高,小路是较高的 因为每个客户端都由单独线程来处理 弊端:不能无限的开启线程,线程也需要占用

DDD实战进阶第一波(十五):开发一般业务的大健康行业直销系统(总结篇)

原文:DDD实战进阶第一波(十五):开发一般业务的大健康行业直销系统(总结篇) 前面我们花了14篇的文章来给大家介绍经典DDD的概念.架构和实践.这篇文章我们来做一个完整的总结,另外生成一个Api接口文档. 一.DDD解决传统的开发的几大问题: 没有描述需求的设计模型:而是直接通过数据库表的方式体现,也就是需求与设计是脱节的. 编码的架构也没有与设计和需求对应起来. 业务逻辑与技术混在一起:业务逻辑可能直接调用的数据访问,这样把业务逻辑与数据访问的技术混在一起. 开发没有层次感和节奏感:系统没有

掌握这个套路,80%的问题你都能靠自己解决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作者:Stay 作者博客地址:http://blog.csdn.net/stay4it 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但也有太多无效的信息.如何分析,过滤,筛选有效的信息至关重要.对于开发而言,搜索有用信息,是提高开发效率的利器. 下面分享一些Stay在解决问题时的套路.包含分析需求,筛选,搜索,团队协作等一系列开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希望借此套路能提升大家的开发效率. 分析问题 一个问题出现,必然有它的原因,场景,触发条件.想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冷静分析. WHAT

高并发解决套路

  高并发访问的核心原则其实就一句话"把所有的用户访问请求都尽量往前推". 如果把来访用户比作来犯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挡在800里地以外,即不能让他们的请求一下打到我们的指挥部(指挥部就是数据库及分布式存储). 如:能缓存在用户电脑本地的,就不要让他去访问CDN. 能缓存CDN服务器上的,就不要让CDN去访问源(静态服务器)了.能访问静态服务器的,就不要去访问动态服务器.以此类推:能不访问数据库和存储就一定不要去访问数据库和存储. 说起来很轻松,实际做起来却

Effective前端1:能使用html/css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JS

  借用Effective之名,开始写Effective系列,总结一些前端的心得. 为什么说能使用html/css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JS呢?两个字,因为简单.简单就意味着更快的开发速度,更小的维护成本,同时往往具有更好的体验,下面介绍几个实例. 1. 导航高亮 导航高亮是一种很常见的问题,包括当前页面的导航在菜单里面高亮和hover时高亮.你可以用js控制,但是用一点CSS技巧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不需要使用JS. 在正常态时,每个导航的默认样式为: 正常态透明度为0.5 CSS 1 2 3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