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看了侯捷老师的《STL源码剖析》,看第一遍的时候一头雾水,反复多看几遍,似乎明白了一些。因此将学到的知识做一个记录,也算是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本系列博客主要记录一些宏观理解性的东西,具体的代码实现还是要仔细品味原书。
概览
STL即C++标准模板库,主要由六大部件组成,分别是:分配器、容器、迭代器、算法、仿函数、适配器。这六大部件之间的交互关系表现为:容器通过分配器取得数据存储空间,算法通过迭代器存取容器的内容,仿函数可以协助算法完成不同的策略变化,适配器可以修饰或套接仿函数、迭代器、容器等。
在讲述这些主要部件之前,先来了解一下面向对象编程和泛型编程,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简称OOP)企图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方法放到一起,例如,在C++的类中,一般会有成员变量和处理成员变量的成员函数,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创建一个对象,然后以对象来调用它们。而泛型编程(Generic Programming,简称GP)是将数据和处理方法分离开来,这里的处理方法通常是全局函数,例如STL中的算法和容器,两者互不影响,需要的时候通过迭代器来传递信息。
好了,接下来就从这六大部件出发,了解STL的内部关系。这篇博文主要记录分配器的重点。
分配器(allocators)
allocator主要是用来管理存储空间,它当中的 allocate() 调用 operator new() 来分配空间,其中 operator new() 中又调用了C语言中的 malloc() 函数,而 deallocate() 则调用了operator delete(),其中,operator delete() 又调用了 free() 来释放内存。以上谈的这种分配器是标准规范下的实现方法。而SGI STL有一种默认的分配器 alloc ,它的每一个容器都已经指定其缺省的空间分配器为 alloc,例如下面的 vector 声明:
template <class T, class Alloc = alloc>
class vector{…};
这其中就是缺省使用的 alloc 为分配器。由于调用 malloc() 只会寻找整片比较大的空间,对于一些小型区块,可能造成内存浪费的问题,因此,SGI设计了双级分配器,第一级分配器直接使用 malloc() 和 free(),第二级分配器则视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当配置区块超过128字节时,视之为 “足够大”,便调用第一级分配器 ,当分配区块小于128字节时,视之为 “过小”,为了降低额外负担(合理利用资源),就使用第二级分配器。
而第二级分配器的具体实现是以内存池管理的形式,每次配置一块大内存,然后维护对应的自由链表(可增加,也可删减),下次如果再有相同大小的内存需求,就直接从自由链表中取出,如果使用方释放了小块内存,则由分配器回收到对应的链表中。为了方便管理,SGI的第二级分配器会主动将任何小额区块的内存需求上调至8的倍数(例如使用者需要30字节,就自动调整为32字节),并维护16个自由链表,各自管理的大小分别为:8,16,24,32,40,56,64,72,80,88,96,104,112,128字节的小额区块(例如:第一个链表节点就管理空间内所有大小为8字节的小区快,第二个节点管理所有大小为16字节的小区快,以此类推)。
因此,整个的内存分配释放过程即可归纳为如下流程:分配器拥有标准接口函数 allocate(),此函数首先判断区块的大小,大于128字节就调用第一级分配器,小于128字节就检查对应的自由链表。如果自由链表内有可用的区块,就直接拿来用,如果没有可用的区块,就将区块大小上调至8的倍数,然后重新填充空间。 在释放的时候,同样由分配器的标准接口函数 deallocate() 首先判断区块大小,大于128字节就调用第一级分配器,小于128字节就找出对应的自由链表,将区块回收。
原文引用 大专栏 https://www.dazhuanlan.com/2019/08/27/5d64c84c4c428/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etewell/p/11418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