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公司中的“黑社会"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纪录片,讲了关于日本的黑社会。本来已经迷迷糊糊要睡着的我,顿时来了兴趣。

    据说日本的黑社会是全球唯一合法化的黑社会。

    

啥叫合法化?并不是其组织是受政府明文承认的。而是这些黑社会团体以合法的身份从商、从政,政府并不会“打黑“,导致到后来日本政界主流人物很多都是“社团“的人。

我们这里不深究日本黑社会合法的深层次原因啊,如果真要展开讨论那今天本文估计会无比的长,大家看的也没耐心。

我们这里来看一下日本黑社会的起源。据说,最早的山口组是在1915左右由50名码头装卸工组成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全国各地的劳工,仿佛被提起最多的、做苦逼的就是码头工人。这其实就要追述到一个享誉全球的东西:集装箱的产生。

大家如果看过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就会发现啊,其实当时诺曼底登录时用来运兵的“容器”就是一种军用集装箱,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集装箱的前身。

后来大约在上个世纪50年代,被一位叫做麦克莱恩的美国人把改进后的集装箱被用于商用,这一改进不要紧,结果引起了全球运输业的渲染大波,也让乃至今天的全世界人大大受益。由于集装箱的产生,原本码头工人需要在码头干几天的活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批货物原本从美国运到欧洲从装货到卸货需要至少一个月,而有了集装箱,那么可能只要1-2周即可完成整个流程。

    这里有几个要素我们看一下。

1、集装箱产生之前,码头工人的工作完全没有固定的章法和流程。那时几顿货物下来,码头工人完全靠自己的经验和“习惯“的做法装货、卸货。因为当时没有集装箱,货物也是随意堆放,码头工人需要从杂乱无章的货物中”进行杂乱无章“的卸货、归类、再次陆地运输等等。

这时,如果要说那时码头工人是有序、有组织的,那还真不是。也许我们在一些电影上看到一些码头工人打架斗殴,那么我想说,这仅仅是“打架斗殴“,和黑社会差的很远。

2、集装箱的产生,除了给世界收益,同样的角度,码头工人的工作流程也被规范化、固定化。

3、日本其他方面的“品格“我们不谈,但是日本是全世界公认的”学习快、死板“的民族。这点引用到日本码头工人就更明显。日本的码头工人会完全按照固化的流程一丝不苟的执行装货、卸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安全帽“,大家如果去过日本码头,会发现,哪怕我们认为”戴着很难受的“安全帽,但是日本码头工人一旦进入场地,必然会把安全帽带上。根本无需像我们中国某些地方要在墙上反复刷上”请戴安全帽“的标语。

        不是日本人怕死,而是日本人坚守规则。

4、集装箱在1956年发明。其中学习的最快的国家就是日本。早在1966年日本就建立了专门的集装箱航线,并且研发出专门集装箱运输船。在这点上,甚至鼻祖美国都赶不上,美国当时也建立了集装箱航线,不过他们用的船不是专用的,而是用油船或者杂货船改装的。

正因为以上几点哈,山口组在这种有着严谨风格劳作下的码头工人中成立了。而且山口组在组建之初就具备很强的组织性、严密性和纪律性。

据说以山口组为代表的日本黑社会从来不欺负普通老百姓和穷人(也许和他们本身就是底层出身有关),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政府办事效率还高,譬如日本海啸,日本黑社会的救灾行动甚至比政府救援人员还要先赶到。同时还为灾民提供水源,还向他们分发毛毯、便利厨灶、煤油、衣物以及牛奶等。此外,他们还组织巡逻队,预防出现劫掠等现象。

关于日本黑社会就先讲到这里,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网上找一些典籍,这方面的新书不多,但是资料还是有滴。

        今天要讲的话题是这样的。

我有个朋友讲了他软件公司的一个情况。

他公司有两个部门,一个是核心业务部门,里面充满了新鲜血压,譬如高学历员工占60%,剩余的不是有多年从业经验,就是从各个公司挖来的高大上员工。

另外一个是边缘业务部门。一般公司的实习员工、低学历、能力考评较差者,或者从第一部门淘汰下来的员工都会塞到这个部门里。可谓鱼龙混杂,同时也是公司最底层的员工聚集地。在这个部门里的员工在薪水和福利方面普遍比第一部门要低几个级别。

不过啊,我朋友最近发现,每当公司项目、业务或者其他方面出现问题或重大问题时,最为团结和扑在一线解决问题的往往是这个最底层的边缘业务部门。而第一部门恰恰相反,譬如上几个月公司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当即第一部门就有几个“高级员工“为了”理想“而离职。

    再譬如,两个部门在不同项目的协作上,往往“底层部门“的效率要比”高层部门“的快很多。而且前者的员工融洽氛围也很好,不像后者时常会产生”争风吃醋、你争我斗“的现象,往往在一个企业里,后者这种内耗带来的后果是公司损失。

 又譬如,当两个部门在出现业务交叉然后又发生一些说不清谁有责任的项目失误时,“高层部门“总是互相踢皮球,都说不关我事。但是”底层部门“总是显示出强大的团结性,就算有责任那也是部门负责人主动承担。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旦责任落到某个员工(底层部门)头上,这位员工会在大家”尊敬的目光“中主动提出降薪、扣工资,甚至辞职(我晕倒)

 这是为什么?也许是个例,不过事实上很多现实社会中的个例会逐步变成了普遍现象。

        我来帮朋友分析了一下:

1、往往高层部门的员工各有各的思想和创造力,在处理同一个问题时,很难形成有效的“步伐一致“。相反,底层部门的员工更容易遵守公司制度,在一些问题出现时,大家会像“戴安全帽”一样“死板”的去解决问题。

2、团队内部的协作氛围是团队效率的很大因素。就像山口组一样,大家都是从底层团结起来的。其“天然的出身”也就意味着其本身很少会产生内耗或“欺负老百姓“事件。而”高层部门“人人都觉得自己是高大上的,谁都想做”头“。

3、正因为两个部门的差别,所有“底层部门“更有危机感,更想要去学习。就像”集装箱“专用航线一样的道理,据我向朋友做深入了解,那个”底层部门“现在在项目协作机制和员工考核机制上已经制定了一套适合”底层员工“的规范,往往一个新项目下来,这些员工能快速整合,并利用各种”不上台面“的积累和资源高效的去完成项目的建设。

相反,那个“高层部门“通过多日的精英开会,制定了N套不同的规范。每当有项目来临时,你执行你的,我执行我的,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好吧,如果硬要我开个玩笑,那么我可以把上述讲到的“底层部门“称为“软件公司中的黑社会”。也许很多公司老板一听到有这种配置的部门,首先想到的是砍掉。因为谁都想配备一个精英部门,谁都不想手下全是“烂货“组成。但事实上,如果你的”黑社会“部门能达到”山口组“那样的效率和办事风格,在不影响你大局利益的情况下,何不让它”合法化”呢。

当然,我也要提醒一下:如果你公司中的“黑社会”达不到”山口组”那样的纪律性和组织性,那建议还是趁早砍掉,否则好端端的一个能给你带来益处“黑社会“就会变成了”流氓团伙“。

最后,我开个玩笑:难怪”黑社会”和”流氓团伙”是不同的。

--------------------------------------------------

【你如果不爱读书、不爱看新闻、不爱学习,没关系。我来做你的"陪读郎"】

奴隶我的方式:请关注微信订阅号:程序员在囧途。

每天讲故事、讲商业模式、讲技术给你听。

时间: 2024-10-31 02:29:14

软件公司中的“黑社会"的相关文章

让软件公司的管理多一点“灵魂”(转载)

其管理很可能已经陷入了困境. 什么是管理的灵魂? 如果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种实践是对的,那管理的灵魂就必然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因为唯有独立思考才能完成打穿理论与现实,完成特殊到一般,一般再到特殊这样的轮回. 那如果管理缺了灵魂,那会怎样? 那就会因为失去一种自省的精神,而变得四处都是被分享的成功经验,但其实管理上问题不断. 当一个庞然大物比如:柯达轰然倒下时,人们往往会去反省它可能是管理出了问题.但当它还在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是管理支撑了它的存续,而并不能去识别其管理的失败很可能是正在导致肌体的腐

对于软件开发中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关系的理解

在软件开发中都会有开发人员(以下简称开发)和测试人员(以下简称测试),在一些小型公司可能并没有测试,仅仅是开发兼任测试.在这里我仅针对于有专业的测试和专业的开发的项目. 每个公司应该都有考核机制,对于开发和测试的考核实际上很难量化,通常来讲大的方向就是开发所负责模块的bug数,对于测试来讲就是测出来的bug数,但这真的有效吗?这也许对开发有约束力,理论上开发是能够自己控制bug数的,如果从产生的bug数来评判开发的绩效还算有效,这样开发自然就会把代码写得更加认真.但如果根据测试测出来的bug数来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审查 (Review)

http://blog.csdn.net/horkychen/article/details/5035769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审查 (Review) 希望别人做些什么->定义出流程 希望别人做出正确的结果->定义出审查制度 软件开发项目中包括很多的审查动作,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个人认为审查主要有以下目的: 1.尽早排查出潜在的问题(Potential Risk/Issue) 经过其他人的参与,以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看法,会有类似头脑风暴的效果,集思广议来查找工程师未能注意的问题. 2.保持良好

软件公司的实习有感

实习时间:2016/01/11 ——2016/02/05 实习地点:北京中科江南软件有限公司 实习报告: 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站建设在Internet应用上的地位显而易见,它已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倍受人们的重视.  来这个公司虽然才短短三个星期,收获挺多的,从对软件的一窍不通到现在对它的流程以及相关的技术都有所了解,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沟通自学的

软件公司的两种管理方式(转)

原文:http://coolshell.cn/articles/4951.html 摘要:一 个Film Crew的Director(注:有总监和导演的意思)了解要把一个伟大的软件组合起来的每一个碎片,他需要组织一个无与伦比的团队,并且要帮助这个团队 能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工作.他的角色是鼓舞大家,守护着构想(Vision),提供方向和集中大家的精力. 这篇文章是我的一个外国的同事Gareth推荐给我的,我和他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他之所以觉得非常不错,是因为这篇文章让他身有体会,他觉得我也一定

软件开发中的自测及C代码示例

在软件开发中,程序自测是一个永远都绕不开的话题.很多开发人员以写出有难度的代码为荣,但却不重视对自己编写的代码进行测试,这导致了最终到达客户手中的产品质量不高,bug频发,损害了公司的形象.对于一个开发人员来说,我们应该将开发和自测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花在自测上的时间要不比开发少.能否对自己编写的代码进行充分的自测也是检验一个开发人员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自测方法 根据所编写的程序的特点,自测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利用模拟工具进行自测.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其他模块(尚不具备)发过来的消

软件开发过程中如何避免争吵?

软件开发过程中,对一个问题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不同思想的碰撞可以带来进步,但是如果沟通不当,引发争吵,从而延误项目开发进度,就会得不偿失了. 要做到避免争吵,首先得自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问题没考虑清楚.问题还没明白就去和别人争,就是你的不对了. 其次,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先想一想问题.是不是PM有难言之隐,公司的压力过大,不能采纳我的建议? 设计师看问题的角度是不是和我不一样?我的代码编写是否规范,有没有给复审测试人员带来麻烦?项目有没有充分考虑并达到用户的需求?在和别人争论前,必须充

管理软件公司与互联网公司的区别

笔者是一个老程序员,自2002年进入.NET开发领域,一直未曾放弃.期间经历过管理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有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深感其中的差异,撰写文分析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供读者朋友参考. 技术 1 管理软件公司用的技术一般是老的,稳定的,成熟的技术.比如.NET Remoting,Windows Forms,Web Forms,而互联网公司一般会追求新的技术,比如Redis,微服务,Hadoop等.管理软件公司会使用SQL Server Analysis Services作OLAP分析工具,而新

三星电子能从硬件公司转型成软件公司吗?

船小好调头是公认的真理之一,尤其是对企业来说,体型越小,越容易调整业务的转换和中心和未来发展方向.但对于那些巨头企 业来说,错综复杂的关系链.人际关系.蛛网交缠的业务等,导致转型时就会显得步履维艰.别说是尽快转型后重回霸主轨道,甚至会因为脚步的蹒跚,导致被对手超越.不转型=与时代脱节,导致最后产生疲态:转型=难度翻N倍,一弄不好,就会对自身造成重创. 当下,三星电子就面对着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传统的硬件业务虽然还表现地较为强势,但从长远来看,已经有极大风险,尤其是移动业务.而如果向软件型公司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