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再读笔记

问题1:书中第二章里有一个对比大学四年级学生和软件工程师个人项目耗时的记录表,对比的数据可以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初学者和初级的专业之间的差距,以及这些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项目难度应该是不高的,这一点从二者的差距可以猜测出来,那么如果是接触到较难的项目呢?是不是又能说明很多道理?比如学习能力、工作经验什么的。

问题2:第三章里说到技能的反面,举例说了魔方的事,有一部电影叫《当幸福来敲门》,里面威尔史密斯落魄生活的转折点就是因为偶然间他给经理展示了当时并没有多少人会的魔方,尽管他拼的很慢也很捉急,但是这给那个经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在工程师成长的路上怎么权衡自信和自知之明的界限比较好呢?

问题3:很多种团队模式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坏处,总结起来就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那在实际的公司,新组建的团队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呢?如果当前模式不太顺利,是在做同一个项目的时候进行调整?还是做完一个项目再做调整?

问题4:我是第一次接触软件工程的,所以里面所有的概念知识都很新鲜,觉得收获都很大,那对于已经工作了的底层的程序员,这本书他们看起来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又有什么现实里的作用?

问题5:软件工程讲的是软件宏观的概念,这本书里有用了很多例子来说明,那对于不满足于程序员身份,想要升职的人来说,是认真学习一本java实战有助于升职?还是挖掘软件工程里的内容有帮助?

时间: 2024-08-15 11:45:53

《构建之法》再读笔记的相关文章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一

1.程序=数据结构+算法 2.构建管理,源代码管理,软件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管理是软件工程的核心部分. 3.软件=程序+软件工程 4.软件企业=软件+商业模式 5.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玩具阶段,业余爱好阶段,探索阶段,成熟的产业阶段 6.软件工程是把系统的,有序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到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维护上的过程 7.软件工程包括: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构建,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等领域 8.软件的特殊性:复杂性,不可见性,易变性,服从性,非连续性 9. 软件工程的目标--创造"足够好&quo

《构建之法》读第六、第七章有感

<构建之法>读第六.第七章有感 第六章: 第六章主要详细介绍了敏捷流程,在软件工程范畴里,“敏捷流程”是一系列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合.这一章以敏捷流程的Scrum方法论而展开,Scrum 采用迭代.增量的方法来优化可预见性并控制风险,并且SCRUM 是一个用于开发和维持复杂产品的框架. 敏捷开发的流程如下: 1.找出完成产品需要做的事情,每一项工作用天为单位计算. 2.决定当前的冲刺(Sprint)需要解决的事情--Sprint Backlog. 3.冲刺阶段各个团队相互独立,所有的问题都只能在

项目管理学习——《构建之法》读书笔记

最近终于有时间来读读书了.买了<构建之法>已经一年多了,这次静下心来读完了,收获很大.现在想起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学习软件工程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外国书籍的翻译版本,当时由于对于整个行业没有太大的感触,而这本书又全部由专业术语和定义组成,所以当时的课是相当痛苦.而老师通过的这门课程的方式又由各种理论知识考试为准,所以当时学习感觉相当“鸡肋”. 好的地方: 1,情景式.对话式对白,有趣易读.这点非常喜欢,很多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在这里可以重现.比如:每日构建,在实际开发中,就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1)

<构建之法>第一章阅读笔记 大马哈鱼洄游模型 软件工程按照经典的瀑布模型 1. 需求分析 2. 设计阶段 3. 实现阶段 4. 稳定阶段 5. 发布阶段 6. 维护阶段 事实上在现实世界中,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发展与瀑布流程刚好相反 毕业进入公司(或者实习生),开始学习并维护一些已有的软件(维护阶段),主要由自己的师傅(Mentor)带领 能够在项目中改一些 Bug,然后发现发布小规模的更新版本(稳定/发布阶段),联系重构,开始和其他同事打交道 有机会负责重写一个较小的模块,没有多少文档,自己要写

《构建之法》读书笔记之:第一、二、十六章

这周看了邹欣老师<构建之法>的1,2,16章,获益匪浅.这本书写得妙趣横生,用阿超小飞几个人的生活场景和幽默的比喻帮我理解着软件工程的相关概念,让我对软件工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原来开发软件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简单:上手直接敲代码就可以了,而是会有一套详细的流程规范.下面是我看书时的一些心得笔记,和一些无法自己解答的疑惑,烦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教. 第一章: 笔记: 软件=程序+软件工程,是否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程序只是死的机器的东西,为什么做(需求分析),做什么(软件设计),做完后这东西是否可行(软件测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01

这一学期,开始了健民老师的软件工程概论课,早就听闻健民老师的软件工程概论课很牛,听了两节课下来,果然如此. 老师引用了<构建之法>书中的理念,认为软件不是靠着理论堆积而成,而是一个个实发的项目组成的,在课上,老师引用了书中的例子来形容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1.餐馆服务员/食客 2.老板/雇员 3.保姆/幼儿:像保姆一样操办一切 4.哥们/哥们:一起混吧 5.路人甲/路人乙 6.狱警/犯人:想法点名/想法逃课 7.健身教练/健身学员:鼓励成长 当然,大家都更加喜欢7,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编程技能和知

《构建之法》读书笔记

这次个人阅读选择的书籍为<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邹欣 著).我们这门课程也参考了很多这本书的结构.内容与方法,读这本书,既是对学过知识的复习和细化,也是对以后课程的预习. 下面总结了几个阅读过程中理解有困难或疑问的point,有的是细节,有的是大的方法.然后在网上查找学习了相关内容,与大家分享. 1.  第4章 两人合作 —— 4.3 代码设计规范 —— 4.3.3 错误处理 此处提到了“断言”的概念,但着墨不多,介绍简略. 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机……不是,断言是什么? 编写代码时,如果程序

第一次通读《构建之法》阅读笔记

问题1:敏捷开发在现阶段急于使用或试行,会不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对于并没有体验或者初步体验过软件过程的学生来说,直接运行在高强度的开发模式和工程模式下会不会出现化学中的“钝化”现象,即跟不上或者勉强跟进时产生对这样的模式产生抵触心理.就算没有直接的数据证明即使出现了“钝化”问题也能让所有人受益,最好也能解释或根据一些教学或工作经验,证明或推理其可行性. 问题2:邹欣老师担任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组研发主管,所有整套书的知识和体系结构都有微软.NET开发流程的痕迹在里面,虽然软件流程并不限制与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1

最初接触软件工程时仅仅以为软件工程就是写代码,只要编写的代码能够符合题目要求.运行成功就算是成功.<构建之法>用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启发我什么是程序,什么是软件,什么是软件工程.程序指的是源程序,就是一行行的代码.能满足各种功能的是应用软件.写代码并不等于软件开发.软件的开发也是复杂的,需要经过:构建管理.源代码管理.软件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等相关活动.概括为:软件=程序+软件工程.在阅读中我明白软件开发中应用工程化原则的重要性. 在读第二章阅读时我更是一头雾水,到底什么是单元测试,具体应该如

《构建之法》读后心得,问题

我觉得构建之法这本很不错,书的内容给我一种欢快的阅读体会,能让人更加的快速去接受里面的内容,并吸收为自己所用:并且里面的内容都举例生活中的例子,并且在一些容易有疑惑的地方,以问答形式解答,而且语言通熟易懂,使人看上去更加的了解其实软件工程就在我们的身边. 之前上过软件工程这门课程,那本软件工程的书本不像<构建之法>,都是一些很枯燥乏味的内容,并没有像<构建之法>让人舒适,让人以一种欢快的阅读体会.其实软件工程就是包括了“开发.运营.维护软件的过程中的很多技术.做法.习惯和思想.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