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TA 3:凭何领衔移动阅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据北京晚报报道,日前由人民网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来看,去年年底“我国移动网络文学用户为3.04亿,占手机网民的43.7%。移动阅读消费者已从一、二线城市用户群体向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居住人群扩展。”另据工业和信息化部7月31日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电信服务质量通告,截至二季度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13.65亿户,4G用户总数达到8.88亿户。

调查显示,在这组庞大的移动用户群体中,超过六成用户会在移动端阅读长文章,其中每天的阅读比例占19.6%,每周偶尔阅读比例占28.12%,这种磅礴发展之势,几乎完全透露了移动阅读的未来前景——中国移动阅读市场在不断壮大。

而顺应这种潮流诞生的移动阅读解决方案也相应地成为必然现象,其中专用电子阅读器和偏阅读手机等产品的推出,更是推进了这种趋势的前进步伐,其中由中俄联袂推出的YOTA3,无疑成为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

硬件+内容:YOTA3狙击阅读市场

YOTA手机曾享有“国礼手机”之誉,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发布会上,大多媒体关注的焦点反而在于这款手机的配置体验与内容阅读优势。

根据报道内容来看,这款延续双屏基因的新一代产品在产品上享有市场主流配置——除了正面提供一块5.5英寸的1080p AMOLED屏幕之外,其最大特色在于背面还提供了一块5.2英寸的E-INK屏幕。这块墨水屏清晰度比YOTA2提升4倍,具有更佳的阅读显示体验,除此之外,搭载4GB运行内存、64GB存储空间(最高128GB可选),也使得这款阅读手机跻身主流之列。

而作为一块阅读手机,YOTA3并未在硬件上一骑绝尘。

除了主流的硬件配置之外,YOTA3在内容上也选择了与阅文集团、掌阅科技、咪咕、京东阅读等平台携手,使得YOTA3在内容阅读方面可享有超过80万册阅读内容的资源优势。根据发布会透露的消息,未来YOTA3还将与更多内容、阅读资源平台达成更加亲密的合作关系,真正构建“硬件+内容”的一体化产品和一体化服务的移动阅读生态。

差异化发展:YOTA3品质锤炼方式

在目前的移动阅读终端设备市场上,YOTA3并不是第一款移动阅读设备产品,在它之前,各种阅读手机和电子阅读设备层出不穷,但随着几年市场的洗礼和淘汰,目前这些移动阅读产品均已灰飞烟灭。但作为诞生于这股潮流的YotaPhone,不仅未收到市场的任何排挤,反而在移动阅读大潮中相继引领阅读势头。

硬件+软件的结合方式,成为这款手机最大的竞争优势,但除此之外,源自国际合作品质和夯实技术基础和全局营销网络的布局方式,更成为这款阅读手机击败其他同类产品的主要关键。

在研发实力方面,YOTA3是由中俄科技联合背书、以及中俄移动阅读战略的推动提供研发、技术动力的新型阅读产品,其中由中俄技术团队Rostec和中国宝力联合打造的技术优势,更是成为这款YOTA3不可多得的独家优势。另外,由张光强担任宝力优特CEO,以及两国政府鼎力支持并为YOTA扩张中国市场提供有利的环境的优势,也意味着这款阅读手机未来在中国市场的运营具备了更多想象力与发展空间。

同时,与京东、爱施德等多家渠道商达成战略合作,全渠道布局打通线上线下渠道的优势,亦成为这款阅读手机的又一竞争优势。

YOTA3领衔阅读市场:未来可期

从目前媒体报道的内容消息来看,YOTA3定位移动阅读,同时在聚集中俄研发实力、享有广袤阅读内容资源和更好的两国政府推动合作的趋势下,未来或将引领新一轮的移动阅读浪潮,更是成为推动这一全新潮流的新竞争点。这就意味着,以硬件+内容+价格联合而成的矩阵产品优势,将成为这款阅读手机的多维度发展生态。

尤其是在当前越来越多人趋于移动阅读的潮流下,YOTA3通过多维度的生态优势构建的手机阅读新生态,无疑是最适合这种时代发展潮流的解决方案。

另外,YOTA3搭载的双屏幕阅读解决方案对于整个手机产业链的创新发展,也有着相应的示范与榜样意义——在当前整个智能手机市场趋于竞争白热化、产品同质化的发展背景下,YOTA3的双面屏阅读手机不仅实现了整个手机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创新,而且也为整个行业在创新、差异化等商业模式方面带来了鲜明的示范意义。

对于整个手机行业的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发展而言,这种意义更具期待价值。

—————— (完) ——————

时间: 2024-11-10 07:54:56

YOTA 3:凭何领衔移动阅读?的相关文章

微信小程序(5)--阅读器

最近用微信小程序写了一个图书阅读器,可以实现左右滑动翻页,按钮翻页,上下滚动,切换背景,控制字体大小.以及记住设置好的状态,如页面再次进来保留上次的背景色和字体大小. 由于暂时没有真实的数据接口,所以我用了静态数据. <!-- 文本 --> <view class="container" style="background:{{bodyColor}}"> <!-- 中间层,点击,头部底部显示 --> <view class=

阅读笔记二2017.1.27

之前看了前三章对软件工程有了大致认识,对个人开发的流程及软件工程师的成长过程有了比以前更清晰的了解. 这一周重点阅读了第四章,本章讲了两人合作的前提是代码要规范(包括代码风格规范及代码设计规范)及代码复审,然后才能结对开发. 大学一年交了很多代码作业,但质量仅仅是完成了而已,对于缩进.行宽.括号.与大括号.分行等都没太注意过,觉着有了结果就好了.而对于命名更是越短越好,过后也就知道写过的代码是什么意思了.以前,写代码时,很多时候是上手就写,一个大括号包含所有内容,虽然大一时学过函数.类等知识,

如何阅读源代码(7)

第七章: 编码规范和约定 +++++++++++++++++++ 137.了解了给定代码库所遵循的文件组织方式后, 就能更有效率地浏览它的源代码. 138.阅读代码时, 首先要确保您的编辑器或优美打印程序的tab设置, 与代码遵循的风格规范一致. 139.可以使用代码块的缩进, 快速地掌握代码的总体结构. 140.对编排不一致的代码, 应该立即给予足够的警惕. 141.分析代码时, 对标记为XXX, FIXME和TODO的代码序列要格外注意: 错误可能就潜伏在其中. 142.常量使用大写字母命名

第一篇阅读笔记

编写有效用例,首先要清楚用例是什么.用例是代表系统中各个项目相关人员之间就系统的行为所达成的契约,描述了在不同条件下,系统对某一项目相关人员的请求所做出的响应.一个好的用例很容易阅读,但是要写出一个好的用例很不容易.而且用例不是要写的多正式.完整.漂亮,而是尽可能得充分,就足够了.还有在书写用例之前最好弄清楚客户真正需求是什么?是安全,还是使用等,弄清楚客户的真正的需求有助于自己尽可能的写出满足客户并且足够充分的用例,还能增加客户对你的信任感.我一直认为信任感是与他人沟通最重要的.  用例编写的

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阅读笔记一)

以此记录阅读和学习<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这本书中的觉得重要的点! 第一章:准备工作 1.一组新闻文章可以被处理为一张词频表,这张词频表可以用于情感分析. 2.大多数软件是由两部分代码组成:少量需要占用大部分执行时间的代码,以及大量不经常执行的“粘合剂代码”. cython已经成为python领域中创建编译型扩展以及对接c/c++代码的一大途径. 3.在那些要求延迟性非常小的应用程序中(例如高频交易系统),为了尽最大可能地优化性能,耗费时间使用诸如C++这样更低级.更低生产率的语言进行

Adobe阅读器漏洞(adobe_cooltype_sing)学习研究

实验环境:Kali 2.0+Windows XP sp3+Adobe Reader 9.0.0 类别:缓冲区溢出 描述:这个漏洞针对Adobe阅读器9.3.4之前的版本,一个名为SING表对象中一个名为uniqueName的参数造成缓冲区溢出. 参考资料:<Metasploit魔鬼训练营>p286-p298 Adobe漏洞渗透过程: kali上使用windows/fileformat/adobe_cooltype_sing,载荷为windows/meterpreter/reverse_http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02》

这次主要对<构建之法>的第四章“两人合作”作一次阅读笔记. 首先是代码规范问题. 我过去对于代码规范问题并没有做到注意.在编程中,许多变量和函数的命名都非常的简单而没有实际的意义.而且编程时不注意对齐缩进.很多时候也不加注释,导致对这些简单的变量名称不熟悉. 这样做会使得很多人读代码费劲,甚至是自己都要花时间再次阅读懂自己的代码.而且很多没必要的注释也会使得注释失去意义.当自己再次在原基础上编程时,可能要重新编程等问题. 因此,通过阅读“代码规范”,我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代码的风格要简明.易读.

《编写有效用例》阅读笔记之二

基 于数据库操作的小用力称为CRUD用例,每个小用例都表达了单独需求,在处理这种用例是会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将其分离或者先使用单个管理实体用例对其 处理.在提取系统用例时或有许多用例大致相同,对此可能会建立一种通用搜索机.用例每个目标步骤的命名类似于编程语言中的子过程调用,而且用例是有人而不 是计算机使用.搜索任何东西都会有相同的步骤,对此为了方便操作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参数化用例,为每个用例起一个别名.然后将别名数据值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精 度级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用例描述. 当对业务过程进行建

《代码阅读方法与实践》阅读笔记之二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10天就过去了,感觉上次写阅读笔记的场景仿佛还历历在目.<代码阅读方法与实践>这本书真的很难写笔记,本来我看这本书的名字还以为书里大概写的都是些代码阅读的简易方法,心想着这就好写笔记了,没想到竟然好多都是我们之前学过的东西,这倒让我有点无从下手了.大概像我们这些还没有太多经历的大学生,总是习惯于尽量避免自己的工作量,总是试图找到一些完成事情的捷径吧.总之,尽管我不想承认,但我自己心里很清楚,我就是这种人.下面开始言归正传,说说接下来的几章内容归纳. 这本书在前面已经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