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L共有四种工作模式,只有理解了这四种工作模式的特点,才能在设计中选用恰当的模式,完成自己设计的预期功能。这四种工作模式分别是普通模式(Normal Mode)、零延迟缓冲模式(Zero Delay Buffer Mode)、非补偿模式(No Compensation Mode)、源同步模式(Source-Synchronous Mode)。
1、普通模式(Normal Mode)
输入时钟与输出时钟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图中上数第一个波形为PLL inclk,一般是板子上有源晶振的输出,直接接到FPGA的时钟输入引脚上;第二个波形是PLL clock at the register clock port,代表的是经过PLL处理过的时钟,就是上一个帖子所说的C0、C1,一般接FPGA内部的全局时钟网络上,一般也不能从FPGA的引脚引出;最下面的波形是External PLL clock outputs,就是C2,可以供FPGA内部的全局时钟网络使用,也可接至引脚,供FPG**外的其它器件使用。
普通模式的特点是,C0和C1相对输入时钟来说,没有延迟(图中没有标记),但C2有延迟(上图中标记的A)。
2、零延迟缓冲模式(Zero Delay Buffer Mode)
这种模式如下图,可以看出,C2与输入时钟没有延迟(图中没有标记),但C0和C1有延迟(图中标记为B)。这种工作模式与普通工作模式正好相反。
3、非补偿模式(No Compensation Mode)
这种模式如下图,C0和C1相对输入时钟有较小的延迟(图中标记为C),C2有较大的延迟(图中标记为D)。
4、源同步模式(Source-Synchronous Mode)
这种模式如下图,输入到FPGA的时钟与输入到FPGA的数据有一个固定的相位关系(图中标记为E、F),经过PLL以后,这种相位关系不变,仅仅是有了一个延迟。
转载pll工作模式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