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初读笔记

虽然当初决定考计算机研究生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要承受很大压力的心理准备,但是真正上课了还是有点吃不消,就像根本没想到会调剂到离家这么远的东师大,我也没想到研究生的课会刚开始就进行编程,跟本科就是计算机的同学比起来我编程的能力差的不是一点两点,这几天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没有太多时间读这本《构建之法》,在今天提交了作业以后才有空第一次接触这本书。

我本科并不是计算机,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也几乎没学过,所以书里讲的很多概念对我来说都很新颖很有吸引力,更像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邹老师用很多生动的例子生动的表述去讲这些概念,可以想象再一般的课本里这些概念一定被描述的晦涩难懂,我百度了邹老师的信息,再对比书中的描述,体会到这本书一定是邹老师多年工作项目经验的结晶。

思考的内容:

未看太多,第一章书中描述bug的内容令我印象深刻,引用了钱钟书先生《围城》的文字作为例子,也在现实中举了很多形象的例子,让我对bug有了新的认识,原来bug的定义也不是这么绝对,很多情况下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因为时间有限未能看太多内容,期待后续章节。

之后还会更新这篇读书笔记。

课程的期待:

因为是跨专业,基础薄弱能力欠缺,所以不仅希望在这门课中也希望在研究生期间能够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要荒废这三年的学业。

时间: 2024-11-12 20:11:17

《构建之法》初读笔记的相关文章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一

1.程序=数据结构+算法 2.构建管理,源代码管理,软件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管理是软件工程的核心部分. 3.软件=程序+软件工程 4.软件企业=软件+商业模式 5.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玩具阶段,业余爱好阶段,探索阶段,成熟的产业阶段 6.软件工程是把系统的,有序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到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维护上的过程 7.软件工程包括: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构建,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等领域 8.软件的特殊性:复杂性,不可见性,易变性,服从性,非连续性 9. 软件工程的目标--创造"足够好&quo

《构建之法》读第六、第七章有感

<构建之法>读第六.第七章有感 第六章: 第六章主要详细介绍了敏捷流程,在软件工程范畴里,“敏捷流程”是一系列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合.这一章以敏捷流程的Scrum方法论而展开,Scrum 采用迭代.增量的方法来优化可预见性并控制风险,并且SCRUM 是一个用于开发和维持复杂产品的框架. 敏捷开发的流程如下: 1.找出完成产品需要做的事情,每一项工作用天为单位计算. 2.决定当前的冲刺(Sprint)需要解决的事情--Sprint Backlog. 3.冲刺阶段各个团队相互独立,所有的问题都只能在

项目管理学习——《构建之法》读书笔记

最近终于有时间来读读书了.买了<构建之法>已经一年多了,这次静下心来读完了,收获很大.现在想起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学习软件工程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外国书籍的翻译版本,当时由于对于整个行业没有太大的感触,而这本书又全部由专业术语和定义组成,所以当时的课是相当痛苦.而老师通过的这门课程的方式又由各种理论知识考试为准,所以当时学习感觉相当“鸡肋”. 好的地方: 1,情景式.对话式对白,有趣易读.这点非常喜欢,很多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在这里可以重现.比如:每日构建,在实际开发中,就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1)

<构建之法>第一章阅读笔记 大马哈鱼洄游模型 软件工程按照经典的瀑布模型 1. 需求分析 2. 设计阶段 3. 实现阶段 4. 稳定阶段 5. 发布阶段 6. 维护阶段 事实上在现实世界中,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发展与瀑布流程刚好相反 毕业进入公司(或者实习生),开始学习并维护一些已有的软件(维护阶段),主要由自己的师傅(Mentor)带领 能够在项目中改一些 Bug,然后发现发布小规模的更新版本(稳定/发布阶段),联系重构,开始和其他同事打交道 有机会负责重写一个较小的模块,没有多少文档,自己要写

《构建之法》读书笔记

这次个人阅读选择的书籍为<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邹欣 著).我们这门课程也参考了很多这本书的结构.内容与方法,读这本书,既是对学过知识的复习和细化,也是对以后课程的预习. 下面总结了几个阅读过程中理解有困难或疑问的point,有的是细节,有的是大的方法.然后在网上查找学习了相关内容,与大家分享. 1.  第4章 两人合作 —— 4.3 代码设计规范 —— 4.3.3 错误处理 此处提到了“断言”的概念,但着墨不多,介绍简略. 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机……不是,断言是什么? 编写代码时,如果程序

第一次通读《构建之法》阅读笔记

问题1:敏捷开发在现阶段急于使用或试行,会不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对于并没有体验或者初步体验过软件过程的学生来说,直接运行在高强度的开发模式和工程模式下会不会出现化学中的“钝化”现象,即跟不上或者勉强跟进时产生对这样的模式产生抵触心理.就算没有直接的数据证明即使出现了“钝化”问题也能让所有人受益,最好也能解释或根据一些教学或工作经验,证明或推理其可行性. 问题2:邹欣老师担任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组研发主管,所有整套书的知识和体系结构都有微软.NET开发流程的痕迹在里面,虽然软件流程并不限制与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1

最初接触软件工程时仅仅以为软件工程就是写代码,只要编写的代码能够符合题目要求.运行成功就算是成功.<构建之法>用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启发我什么是程序,什么是软件,什么是软件工程.程序指的是源程序,就是一行行的代码.能满足各种功能的是应用软件.写代码并不等于软件开发.软件的开发也是复杂的,需要经过:构建管理.源代码管理.软件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等相关活动.概括为:软件=程序+软件工程.在阅读中我明白软件开发中应用工程化原则的重要性. 在读第二章阅读时我更是一头雾水,到底什么是单元测试,具体应该如

《构建之法》读后

  简略通读了一遍<构建之法>,感觉很像和一个老朋友聊天,讲述职业道路.职业方法.专业技能方法,讲述社会,教导做人……. 首先,讲到了开发过程中核心——个人技能培养,然后讲到了应该怎样团体共同解决问题,然后介绍了时下流行的开发方法,实施过程,最后讲述了作为实施过程中的个人素养的培养. 当然由于初略的阅读,有些问题没有很明白,以后我会认真阅读,理解每个环节的问题. 问题一: 我所理解的软件工程,是使用计算机语言,编写一个实用的软件,以及让软件安全.流畅运行的过程.与盖房子流程一样,只是使用的工具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第十&amp;十一章

<构建之法>第十&十一章主要讲述了在软件设计前期的需求分析问题上的方法和实践经验,分为“典型用户和场景”以及“软件设计与实现”.其中第十章大部分内容和教授上课所讲的一样比如说,用户的分类(典型用户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名字(越自然越好) 2. 年龄(不同年龄和收入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 3. 收入 4. 代表的用户在市场上的比例和重要性(比例大不等同于重要性高,如付费的用户比例较少,但是影响大,所以更重要 5. 使用这个软件的典型场景 6. 使用本软件/服务的环境(在办公室/家里/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