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认知三部曲后记:到底什么是认知?

我的认知三部曲《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管理本质就是认知管理》《战略就是格局+破局》发布后,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宝贵留言:

“你对认知的清晰定义到底是什么?

“认知有多深才算知?”

“为啥技能差别可量化,认知差别是本质的?

“如何去提升自己的认知?”

于是,我决定补一篇后记,答读者问。简短分享一些我对认知的理解。部分想法,未必成熟,还是拍砖引玉,与各位探讨。

思考认知,本质是在思考“一种思维”。认知思维所具有的超越性,不可想象。正所谓,擒贼先擒王。这个王,某种维度看,就是认知。

那么,到底怎么定义认知?技能相对认知,为什么可量化?

我认为,技能就是回字的四种写法,是一种知识的熟练掌握。再直白点,技能就是背了唐诗三百首,背了圆周率后50位或背一个微积分方程,然后来回做题。

技能的熟练掌握,当然重要。甚或,掌握一种获得熟练技能的方法,也可能是一种认知。但,技能最终仍是一种线性映射。如同程序里的函数,输入A,就产生B。一旦学到了,就变成简单的模式化。

本质上,整个中国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发一张答题卡,谁填得好,谁就优秀。它是一种封闭条件下的技能组合。

而认知是什么呢?认知是基于一个综合情况而做出的一个精准判断。什么叫综合情况?就是复杂情况下,做了超出常人的不一样的判断。从这个维度看,技能本质是一个封闭式问题,而认知更多是一个开放式问题。

这里,我画了一幅图来描述认知产生的整个过程。

认知产生原理跟神经网络的模型训练很像。简言之,通过海量信息不断输入,再进行自我思维模式的训练,最后输出一个判断。由此,我总结了认知的三个要素,分别为输入、训练和判断。

认知第一要素:信息输入与挖掘

有一句话很流行:道理听了无数,依然无法过好这一生。为什么?不同人面对信息,有不同的态度、方法和能力。所有这些因素,决定了认知的起跑线。同样刷朋友圈,你看花边新闻,人家看某一篇论文,认知能一样吗?

有的人,凭着一股喜欢,叶公好龙。比如我面试一些技术人员,让他们讲讲对AlphaGO的原理,十有八九,答不上来。有人说,AlphaGO就是运算能力更强,能算出更多步数。

听懂这个答案是错的人,说明不是叶公好龙。关于AlphaGO技术解析的文章遍网都是,不需数学知识就能看懂。看不懂,不是智商问题,而在于是否愿意深度挖掘。

信息挖掘的核心,就是广度和深度兼得。我们常常遇到的广度问题是——对很多新的现象和机会视而不见;而遇到的深度问题则是——对当下处境和形势看不透。

然而,即使认为自己很有深度,也可能会出现盲区。这里的盲区主要有两类:第一类盲区是“看不起-自傲”;第二类盲区是“接受不了-自卑”。

先说第一类盲区,看不起-自傲。99%的人都可能有这样的心态,一开始就抗拒信息的输入。

有一天,我跟一位同事讨论游戏,告诉他要学习王者荣耀。他反驳道,我不是王者荣耀。我说你玩了吗?一个做游戏的人,不玩王者荣耀,不要跟我谈了。当然,或许你比它牛,但你都不了解它,不愿去接触它,何谈超越?

看不起,是一种非常要命的心理。

我说过,现象即规律。看到一个现象,如果没有惶恐感,就会错过一堆现象。一个现象背后必然有大规律,而这个大规律背后,肯定还有别的现象根本不在你的视野。

我们有时候看到现象,就跟当年乾隆看到西方人送的钟表一样。认为这都是奇淫技巧,全然不知钟表背后隐藏的现代物理学规律。当一个现象发生时,我们应该首先扑上去,了解它,吃透它,再想想背后的规律,而不是简单予以屏蔽。

表面看,你错过了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现象,本质上有可能错过了一个重要规律或对一个机会的认知。

第二类信息挖掘的盲区叫“接受不了-自卑”。有时候,一些同事工作没啥进展,当我跟他们聊时,本来就有情绪,聊完情绪更大了。甚至来一句:你不了解我。我想说的是,你试图了解过我为什么这么说吗?我站在CEO的位置,看到的对一个岗位的要求,肯定和你看到的不一样。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实际是一个人进入到了自我保护和自卑的状态。于是非常难以接受外面的信息,尤其负面信息。

我们都是成年人,要有职业心理。否则真的沦为一群巨婴。更重要的是,当你将情绪转化为一种意见,由此会下定论——领导对自己极度不满。这时候,你就丧失了一个信息深度挖掘的机会。

这一点,我们必须警醒。

我曾经跟腾讯一位高管交流,他说,牛人其实都是在自信和自卑之间来回跳跃。如果我们能平衡二者,站在上帝视角思考问题,检视自己的心态,是不是更有利于获取认知呢?

人的成长,就是一种自我抗衡。如果你能在信息输入与挖掘的过程中,把自傲与自卑对抗掉,获取信息的维度一定会好很多。

反之,我们怎样才能克服以上两类盲区,真正从海量信息中挖掘出真知灼见呢?我认为需要两种能力:第一要能趴在地上面对自己;第二要能学会倾听。

人不能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心态高一定会导致信息获取遭遇巨大问题。尤其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我们不仅需要趴在地上看对手,更要趴在地上看世界。因为只有趴在地上时,你才能发现对手真的很强大。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往往是:获取信息时,站在云端看别人,每个人都很渺小,一览众山小;真正做起事情来,又趴在地上,觉得这事太难,困难像高山一样无法撼动。

其实应该反过来。

当我们学习时,应该趴在地上,每个人都挺高大,像小学生一样对别人保持崇敬和倾听;而遇到困难时,应该站得更高一点,虽然困难很多,但心态要乐观。

第二,倾听是一种能力。我经常观察一些人,喜欢打断别人的人,往往容易在学习状态上出问题。

有时候,几个人一起聊天,有的人突然打断,急于提问或强调自己,别人的叙述就断了。所谓信息挖掘,先要让人把话说完,你才有机会挖掘。而不是听了只言片语,也不是听了一点立刻欣喜若狂。与人沟通时,无需极力表现自我。

有一句万能理由是:只要对了,我就听。其实也是一种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问题在于,拿过去的经验作信息筛选,往往漏掉可能改变自己的很多新信息。你要假定,自己可能错,多去听一听,才有机会纠正。

信息挖掘,是构建认知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承认,那些对行业变化非常敏锐的人,对关键点的信息挖掘能力,一定比常人技高一筹。

认知第二要素:思维模式训练

如上图所示,有了足够大的信息输入后,才能不断训练自己脑海里的模型,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模式。

什么叫思维模式?我看过一些认知神经科学的文章。人脑的信号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来发送的。尽管,基因大致决定了神经元的连接形态。不过,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后天经历也在不断塑造神经元的连接。

比如,人们进行学习与认知活动时,大脑中的电信号就会激活神经元。当人们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会发生可塑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代表了我们思考的过程,或可理解为一种思维训练的模式。

随着接受外部信息更多,你会学习更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会出现“创造性破坏”,不仅产生功能性改变,大脑认知结构也会重塑。而这些变化,正是学习的结果。本质上,思维模式就是如此被训练出来的。它一定不是天生长成。

此外,思维模式的训练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叫自我挑战。即不断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自我互搏。这个过程跟AlphaGO算法模型训练中的左右互搏原理一样。

然而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只会作自我增强。一旦有了想法,每天都很激动,觉得要改变世界了。自我信任大过于自我质疑。

所谓思维模式训练,就是不断进行“自己问自己”的思考训练。两个自我,反复博弈,无休无止,直至精进。

认知第三要素:自我博弈与输出判断

做判断,必须基于深度思考。而深度思考的核心标志,就是自我博弈。即一个人要能不断自我反思。吊诡的是,尽管大家都在反思,但反思也是有层次深浅的。我把反思分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反思,较为普遍,叫客观环境反思。反思时,只回顾客观困难。想当然假设,如果自己掌握更好资源,就能重新解决难题。这叫第一层反思。

第二层反思,进了一层,叫心态反思。认为自己不够投入。言下之意,只要投入,就能做好。

第三层反思,更难了,叫能力反思。认为自己可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我曾经就反思过自己是否具备做CEO的能力。有一段时间,甚至很崩溃。心想:我这么一个在乎别人感受的人,做CEO,太痛苦了。

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跳出来看。张颖有一句话叫——脱光了看自己。你要把自己的内在和外在,与事情本身结合起来。直面痛苦和真相,才能让反思真正产生效用。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的自我博弈。

人的内心,本质只会自我加强。想了一个点,会顺着这个点继续想,于是越想越觉得自己好。尤其当自傲和自卑心态作祟时,就更难挑战自我了。

所以,我们要把思维模式的训练,由刻意为之,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面对困境时,多向内看,反求诸己;取得一些成绩时,多向外看,总结外在机会,警惕自傲。如此,认知能力才可精进。

而精进本身,就是认知现实能力的不断升级。即通过大量信息的不断输入,反复的思维模式训练,不断自我博弈与挑战,克服自傲与自卑心态,使其认知结构在广度与深度上充分扩展,形成一套更高维度的、完整的认知框架,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认知其实就是一场自我革命。这是我最后想说的。

拓展阅读:

《认知三部曲之一: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认知三部曲之二:管理本质就是认知管理》

《傅盛认知三部曲之三:战略就是格局+破局》

http://36kr.com/p/5072217.html

时间: 2024-11-05 15:51:00

傅盛认知三部曲后记:到底什么是认知?的相关文章

傅盛认知三部曲之一: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我一直在思索,怎么才能让一家公司更快地成长?一个人怎么才能从一群人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 1.人的四种认知状态 最近我看了一幅图,我在其上加了一个数字注脚. 这是一个人认知的四种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也是人的四种境界.我将其简单翻译为: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认知升级三部曲读后感想

"五一"假期得空认真拜读了一下傅盛先生的<认知升级三部曲>,通读全篇,受益匪浅,是一个生活在当下极速发展,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人应读之书,全篇都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认知升级",认知是我们从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反思得到升级,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到一定的格局,而战略则是在建立此基础上打破格局,突破单点,于大格局下寻求新的破局点. 纵观这篇<认知升级三部曲>,更多与现在的"敏捷式开发方法"相贴切,领导者

认知,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上)

1.前言 本文将聊聊我对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些想法,主要是为了提升自我认知.从个人经历开始,谈谈对知识的划分,也就是一个是什么,为什么的过程. 2.缘起 把时间回到一年前,那时候我工作快一年了,得益于前面的一些努力,工作比较顺利.特别是技术上,没有遇到太多过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开始迷茫,工作难道就是这个轻松的样子?三五年之后那不是很无趣,该怎么办? 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亲自去了解那些三五年工作经验的人是怎么的样子. 因此从那时候起,关注了不少来公司面试的人的简历,也有过几

成长就是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

刚再看得到的关于傅盛讲的成长就是认知不断升级的文章,感觉里面一部分说的很好.有句话说的好,选择决定命运,而最终影响你选择的还是你的认知.他讲了两个认知的误区,1,自以为是,以个人为中心看事物,2,知行不合一,知道做不到就是伪认知,你如果真的以为一件事很重要就立马行动,而不要紧紧停留在认知层面. 最后他给出了三点提升认知的建议: 1,相信趋势,学习并执行行业领头人的认知,在做中理解,在实践中证伪. 2.开放心态,多接触尝试新鲜事物. 3.直面恐惧,勇敢去做,最坏的结果也跟你的恐惧不在一个数量级,最

第六章、情感的认知与表达

目录 第六章.情感的认知与表达 一.评估情感理解力与表达能力 二.焦虑障碍 (一)强迫症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三)厌学症 (四)选择性減默症 (五)社交焦虑障碍 三.抑郁症 四.愤怒 五.爱 六.认知行为疗法 (-)情感教育 (二)认知重构 (三)身体工具 (四)放松工具 (五}社会性工具 (六)思考工具 (七)特殊兴趣工具 (八)药物 (九)工具箱中的其他工具 (十)不合适的工具 (十一)练习认知行为疗法策略 七.总结和思考 本章重点及策略 ++++++ 第六章.情感的认知与表达 想要理解

《具身认知》听书笔记

具身认知是在反对传统认知科学之偏误的基础上出现的.在传统的认知科学中,人的心智遭以简化为对自然.世界的准确镜像,认知活动在于摒弃.剔除身体的生理参与及经验的嵌入.具身认知真正把人视作“整全的人”,主张认知是大脑.身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强调人的身心整全意义上的发展.它强调“具身性”与“情境化”,将对认知的认识从个体加工机制的探讨转向社会实践活动的分析:并认为认知结构具有时间属性,某一时刻的认知状态只是连续动态变化中的一个即时状态,因此主张把实验法和自然法融通起来,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对认知过程

认知物联网时代,17000家企业用Watson刷新购物体验

(上图为IBM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Amplify 2017大会) 根据IBM与<经济学人>杂志联合发布的<2017物联网商业指数>报告,零售企业和消费品企业认为物联网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战略.而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线上与线下零售渠道交织在一起,将深刻影响零售业的客户交互体验以及商务运营. 2016 CES上IBM和软银推出了Watson版智能机器人Pepper,2017年Pepper已经出现了日本东京银座的商店里,用语音向消费者提供店内的商品信息.通过物理设备进入零售商店等线下世

大数据的未来--个人信息/情报/认知服务的思考

1.未来大数据的一切都都关于人 ...不论述 2.大数据收集困难和高风险 现在的大数据的来源,都是通过自有平台收集用户数据的,对于没有平台的企业很难有机制和渠道获取稳定的数据来源, 有说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关于人的大数据使用,在这之前,唯一可行的方向是,把用户大数据使用,做成服务的必选功能,要使用服务,必须接受隐私分享. 3.对大数据的利用方式 现在的大数据 都是由各种数据聚合出一类关于人的结论 然后拿给企业使用我想大数据应用还有另一类利用网上的大数据,告诉某类人.甚至某个人,世界发生着什么,

服务大众的人工智能---认知服务

什么是认知服务Cognitive Service? 认知服务是由微软在IBM认知计算[^1]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简单来讲,认知服务是基于文本分析.语音理解.以及视觉输入等形式经过人工智能网络分析后所提供的一种服务形式.微软认知服务的前身就是其大名鼎鼎的牛津计划[^2]项目,2015年火爆朋友圈的How-Old.net[^3]应用就是利用图片识别和情感分析等技术来判断一张图片中所有人的年龄,在很大程度上分析一个人的年龄基于一些固定的算法或者由于机器无法“理解”人类的“欺骗”技巧,所以可以对图片进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