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理论基础

算法:一个计算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算法是独立存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

算法的五大特性

  1. 输入: 算法具有0个或多个输入
  2. 输出: 算法至少有1个或多个输出
  3. 有穷性: 算法在有限的步骤之后会自动结束而不会无限循环,并且每一个步骤可以在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
  4. 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都有确定的含义,不会出现二义性
  5. 可行性:算法的每一步都是可行的,也就是说每一步都能够执行有限的次数完成

时间复杂度是用来估计算法运行时间的一个式子(单位)。

时间复杂度:假设存在函数g,使得算法A处理规模为n的问题示例所用时间为T(n)=O(g(n)),则称O(g(n))为算法A的渐近时间复杂度,简称时间复杂度,记为T(n)

“大O记法”:对于单调的整数函数f,如果存在一个整数函数g和实常数c>0,使得对于充分大的n总有f(n)<=c*g(n),就说函数g是f的一个渐近函数(忽略常数),记为f(n)=O(g(n))。也就是说,在趋向无穷的极限意义下,函数f的增长速度受到函数g的约束,亦即函数f与函数g的特征相似。

时间复杂度的几条基本计算规则

  1. 基本操作,即只有常数项,认为其时间复杂度为O(1)
  2. 顺序结构,时间复杂度按加法进行计算
  3. 循环结构,时间复杂度按乘法进行计算
  4. 分支结构,时间复杂度取最大值
  5. 判断一个算法的效率时,往往只需要关注操作数量的最高次项,其它次要项和常数项可以忽略
  6. 在没有特殊说明时,我们所分析的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都是指最坏时间复杂度

排序算法(英语:Sorting algorithm)是一种能将一串数据依照特定顺序进行排列的一种算法。

  • 排序low B三人组:
    • 冒泡排序
    • 选择排序
    • 插入排序
  • 快速排序
  • 排序NB二人组:
    • 堆排序
    • 归并排序
  • 没什么人用的排序:
    • 基数排序
    • 希尔排序
    • 桶排序

冒泡排序(英语:Bubble Sort)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遍历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

冒泡排序算法的运作如下:

  •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升序),就交换他们两个。
  •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步做完后,最后的元素会是最大的数。
  •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如果冒泡排序中执行一趟而没有交换,则列表已经是有序状态,可以直接结束算法。
def bubble_sort(li):
    for i in range(len(li)-1):
        exchange = False
        for j in range(len(li)-1-i):
            if li[j]>li[j+1]:
                li[j],li[j+1] = li[j+1],li[j]
                exchange = True
        if not exchange:
            return True

时间复杂度

  • 最优时间复杂度:O(n) (表示遍历一次发现没有任何可以交换的元素,排序结束。)
  • 最坏时间复杂度:O(n2)
  • 稳定性:稳定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选择排序的主要优点与数据移动有关。如果某个元素位于正确的最终位置上,则它不会被移动。选择排序每次交换一对元素,它们当中至少有一个将被移到其最终位置上,因此对n个元素的表进行排序总共进行至多n-1次交换。在所有的完全依靠交换去移动元素的排序方法中,选择排序属于非常好的一种。

def select_sort(li):
    for i in range(len(li)-1):
        for j in range(i+1,len(li)):
            if li[i]>li[j]:
                li[i],li[j] = li[j],li[i]

时间复杂度

  • 最优时间复杂度:O(n2)
  • 最坏时间复杂度:O(n2)
  • 稳定性:不稳定(考虑升序每次选择最大的情况)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英语:Insertion 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插入排序在实现上,在从后向前扫描过程中,需要反复把已排序元素逐步向后挪位,为最新元素提供插入空间。

def insert_sort(li):
    for i in range(1,len(li)):
        temp = li[i]
        j = i - 1
        while j>=0 and li[j] > temp:
            li[j + 1] = li[j]
            j -= 1
        li[j+1] = temp

时间复杂度

  • 最优时间复杂度:O(n) (升序排列,序列已经处于升序状态)
  • 最坏时间复杂度:O(n2)
  • 稳定性:稳定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英语:Quicksort),又称划分交换排序(partition-exchange sort),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步骤为:

  1.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基准"(pivot),
  2.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结束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3. 递归地(recursive)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

递归的最底部情形,是数列的大小是零或一,也就是永远都已经被排序好了。虽然一直递归下去,但是这个算法总会结束,因为在每次的迭代(iteration)中,它至少会把一个元素摆到它最后的位置去。

def quick_sort(li,start,end):
    ‘‘‘快速排序‘‘‘

    #递归推出的条件
    if start >= end:
        return
    #设置起始元素定位寻找位置的基准元素
    mid = li[start]
    #low为序列左边的由左向右移的游标
    low = start
    # high为序列右边的由右向左移的游标
    high = end
    while low < high:
        # 如果low与high未重合,high指向的元素不比基准元素小,则high向左移动
        while low < high and li[high] >= mid:
            high -= 1
        # 将high指向的元素放到low的位置上
        li[low] = li[high]

        # 如果low与high未重合,low指向的元素比基准元素小,则low向右移动
        while low < high and li[low] < mid:
            low += 1
        # 将low指向的元素放到high的位置上
        li[high]= li[low]

    # 退出循环后,low与high重合,此时所指位置为基准元素的正确位置
    # 将基准元素放到该位置
    li[low] = mid
    # 对基准元素左边的子序列进行快速排序
    quick_sort(li,start,low-1)

    # 对基准元素右边的子序列进行快速排序
    quick_sort(li,low+1,end)

li = [54,26,93,17,77,31,44,55,20]
quick_sort(li,0,len(li)-1)
print(li)

时间复杂度

  • 最优时间复杂度:O(nlogn)
  • 最坏时间复杂度:O(n2)
  • 稳定性:不稳定

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是采用分治法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归并排序的思想就是先递归分解数组,再合并数组。

将数组分解最小之后,然后合并两个有序数组,基本思路是比较两个数组的最前面的数,谁小就先取谁,取了后相应的指针就往后移一位。然后再比较,直至一个数组为空,最后把另一个数组的剩余部分复制过来即可。

def merge(left,right):
    l,r =0,0
    result = []
    while l<len(left) and r < len(right):
        if left[l] < right[r]:
            result.append(left[l])
            l += 1
        else:
            result.append(right[r])
            r += 1
    result += left[l:]
    result += right[r:]
    return result

def merge_sort(li):
    if len(li)<=1:
        return li
    num = len(li)//2
    print(num)
    left = merge_sort(li[:num])
    right = merge_sort(li[num:])
    return merge(left,right)

print(merge_sort(li))

树的概念

树(英语:tree)是一种抽象数据类型(ADT)或是实作这种抽象数据类型的数据结构,用来模拟具有树状结构性质的数据集合。它是由n(n>=1)个有限节点组成一个具有层次关系的集合。把它叫做“树”是因为它看起来像一棵倒挂的树,也就是说它是根朝上,而叶朝下的。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 每个节点有零个或多个子节点;
  • 没有父节点的节点称为根节点;
  • 每一个非根节点有且只有一个父节点;
  • 除了根节点外,每个子节点可以分为多个不相交的子树;

树的术语

  • 节点的度:一个节点含有的子树的个数称为该节点的度;
  • 树的度:一棵树中,最大的节点的度称为树的度;
  • 叶节点或终端节点:度为零的节点;
  • 父亲节点或父节点:若一个节点含有子节点,则这个节点称为其子节点的父节点;
  • 孩子节点或子节点:一个节点含有的子树的根节点称为该节点的子节点;
  • 兄弟节点:具有相同父节点的节点互称为兄弟节点;
  • 节点的层次:从根开始定义起,根为第1层,根的子节点为第2层,以此类推;
  • 树的高度或深度:树中节点的最大层次;
  • 堂兄弟节点:父节点在同一层的节点互为堂兄弟;
  • 节点的祖先:从根到该节点所经分支上的所有节点;
  • 子孙:以某节点为根的子树中任一节点都称为该节点的子孙。
  • 森林:由m(m>=0)棵互不相交的树的集合称为森林;

树的种类

  • 无序树:树中任意节点的子节点之间没有顺序关系,这种树称为无序树,也称为自由树;
  • 有序树:树中任意节点的子节点之间有顺序关系,这种树称为有序树;
    • 二叉树:每个节点最多含有两个子树的树称为二叉树;

      • 完全二叉树:对于一颗二叉树,假设其深度为d(d>1)。除了第d层外,其它各层的节点数目均已达最大值,且第d层所有节点从左向右连续地紧密排列,这样的二叉树被称为完全二叉树,其中满二叉树的定义是所有叶节点都在最底层的完全二叉树;
      • 平衡二叉树(AVL树):当且仅当任何节点的两棵子树的高度差不大于1的二叉树;
      • 排序二叉树(二叉查找树(英语:Binary Search Tree),也称二叉搜索树、有序二叉树);
    • 霍夫曼树(用于信息编码):带权路径最短的二叉树称为哈夫曼树或最优二叉树;
    • B树:一种对读写操作进行优化的自平衡的二叉查找树,能够保持数据有序,拥有多余两个子树。

两种特殊二叉树:

二叉树的储存方式:

链式储存;

顺序储存;

堆排序:

  • 大根堆:一棵完全二叉树,满足任一节点都比其孩子节点大
  • 小根堆:一棵完全二叉树,满足任一节点都比其孩子节点小

堆排序过程:

  1. 建立堆
  2. 得到堆顶元素,为最大元素
  3. 去掉堆顶,将堆最后一个元素放到堆顶,此时可通过一次调整重新使堆有序。
  4. 堆顶元素为第二大元素。
  5. 重复步骤3,直到堆变空。
def sift(data,low,high):
    i = low
    j = 2*i+1
    temp = data[i]
    while j <= high:
        if j < high and data[j] < data[j+1]:
            j += 1
        if temp < data[j]:
            data[i] = data[j]
            i = j
            j = 2*i + 1
        else:
            break
    data[i] = temp

def heap_sort(data):
    num = len(data)
    for i in range(num//2-1,-1,-1):
        sift(data,i,num-1)
    for i in range(n-1,-1,-1):
        data[0],data[i] = data[i],data[0]
        sift(data,0,i-1)
时间: 2024-12-20 16:12:04

算法理论基础的相关文章

基于Vivado HLS在zedboard中的Sobel滤波算法实现

 基于Vivado HLS在zedboard中的Sobel滤波算法实现 平台:zedboard  + Webcam 工具:g++4.6  + VIVADO HLS  + XILINX EDK + XILINX SDK 系统:ubuntu12.04 总体设计思路 sobel 算法理论基础       索贝尔算子(Sobel operator)主要用作边缘检测,在技术上,它是一离散性差分算子,用来运算图像亮度函数的灰度之近似值.在图像的任何一点使用此算子,将会产生对应的灰度矢量或是其法矢量. 该

VII (8) Python(并行开发)

VII8Python(并行开发) In [1]: import this The Zen of Python, by Tim Peters Beautiful is better than ugly. Explicit is better than implicit. Simple is better than complex. Complex is better than complicated. Flat is better than nested. Sparse is better tha

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程学旗】

本文结构 1 大数据处理与系统 1.1 批量数据处理系统 1.1.1 批量数据的特征与典型应用 1.1.2 代表性的处理系统 1.2 流式数据处理系统 1.2.1 流式数据的特征及典型应用 1.2.2 代表性的处理系统 1.3 交互式数据处理 1.3.1 交互式数据处理的特征与典型应用 1.3.2 代表性的处理系统 1.4 图数据处理系统 1.4.1 图数据的特征及典型应用 1.4.2 代表性图数据处理系统 1.5 小 结 2 大数据分析 2.1 深度学习 2.2 知识计算 2.3 社会计算 2

双联通分量与二分图

我这是耽搁了多长时间才把它整完哈哈哈哈哈: 双联通分量 在无向图中,如果无论删去哪条边都不能使得 u 和 v 不联通,则称 u 和 v 边双连通: 在无向图中,如果无论删去哪个点(非 u 和 v)都不能使得 u 和v 不联通,则称 u 和 v 点双连通. 割点:删去该点,图分裂为多个连通块. 割边:也叫"桥",删去该边,图分裂为多个连通块. 点双连通分量 类似地,定义$ d f n_u 和 low_u$. 如果 v 是 u 的子结点,并且 $low_v ≥ d f n_u $则点 u

[白话解析] 深入浅出朴素贝叶斯模型原理及应用

[白话解析] 深入浅出朴素贝叶斯模型原理及应用 0x00 摘要 朴素贝叶斯模型是机器学习中经常提到的概念.但是相信很多朋友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将尽量使用易懂的方式介绍朴素贝叶斯模型原理,并且通过具体应用场景和源码来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个概念. 0x01 IT相关概念 1. 分类问题 已知m个样本 (x1,y1), ...... (xm,ym),x是特征变量,y是对应的类别.要求得一个模型函数或者映射规则h,对于新的样本 xt,能够尽量准确的预测出 yt = h(xt). 我们也可以从概率

细菌觅食优化算法:理论基础,分析,以及应用(未完)

原作者:Swagatam Das,Arijit Biswas,Sambarta Dasgupta,和Ajith Abraham  [摘 要]细菌觅食优化算法(Bacterial foraging optimization algorithm[BFOA])已经被分布式优化和控制的同行们当作一种全局性的优化算法接受.BFOA是由大肠杆菌的群体觅食行为所启发而总结出来 的.BFOA已经吸引了足够多的研究者的注意,由于它出现在解决真实世界中一些应用领域上优化问题的高效性.E.coli 的群体策略的生物基

STL(标准模板库)理论基础,容器,迭代器,算法

基本概念 STL(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标准模板库)是惠普实验室开发的一系列软件的统称.现然主要出现在C++中,但在被引入C++之前该技术就已经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STL的从广义上讲分为三类:algorithm(算法).container(容器)和iterator(迭代器),容器和算法通过迭代器可以进行无缝地连接.几乎所有的代码都采 用了模板类和模板函数的方式,这相比于传统的由函数和类组成的库来说提供了更好的代码重用机会.在C++标准中,STL被组织为下面的13

PHP算法 《图》 之 理论基础

转载自:http://www.cnblogs.com/skywang12345/p/3691463.html Ⅰ 图的基本概念 1. 图的定义 定义:图(graph)是由一些点(vertex)和这些点之间的连线(edge)所组成的:其中,点通常被成为"顶点(vertex)",而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则被成为"边或弧"(edege).通常记为,G=(V,E). 2. 图的种类 根据边是否有方向,将图可以划分为:无向图和有向图. 2.1 无向图 上面的图G0是无向图,无向图的

算法导论——lec 13 贪心算法与图上算法

之前我们介绍了用动态规划的方法来解决一些最优化的问题.但对于有些最优化问题来说,用动态规划就是"高射炮打蚊子",采用一些更加简单有效的方法就可以解决.贪心算法就是其中之一.贪心算法是使所做的选择看起来是当前最佳的,期望通过所做的局部最优选择来产生一个全局最优解. 一. 活动选择问题 [问题]对几个互相竞争的活动进行调度:活动集合S = {a1, a2, ..., an},它们都要求以独占的方式使用某一公共资源(如教室),每个活动ai有一个开始时间si和结束时间fi ,且0 ≤ s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