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32764345
# 类似函数的形式
class A:
def __init__(self, name, score):
self.name = name # 普通属性
self.score = score
def getscore(self):
return self._score
def setscore(self, value):
print(‘setting score here‘)
if isinstance(value, int):
self._score = value
else:
print(‘please input an int‘)
score = property(getscore, setscore)
a = A(‘Bob‘,90)
a.name # ‘Bob‘
a.score # 90
a.score = ‘bob‘ # please input an int
分析上述调用score的过程
- 初始化时即开始访问score,发现有两个选项,一个是属性,另一个是
property(getscore, setscore)
对象,因为后者中定义了__get__
与__set__
方法,因此是一个资料描述器,具有比属性更高的优先级,所以这里就访问了描述器 - 因为初始化时是对属性进行设置,所以自动调用了描述器的
__set__
方法 __set__
中对fset
属性进行检查,这里即传入的setscore
,不是None
,所以调用了fset
即setscore
方法,这就实现了设置属性时使用自定义函数进行检查的目的__get__
也是一样,查询score时,调用__get__
方法,触发了getscore
方法
下面是另一种使用property的方法
# 装饰器形式,即引言中的形式
class A:
def __init__(self, name, score):
self.name = name # 普通属性
self.score = score
@property
def score(self):
print(‘getting score here‘)
return self._score
@score.setter
def score(self, value):
print(‘setting score here‘)
if isinstance(value, int):
self._score = value
else:
print(‘please input an int‘)
a = A(‘Bob‘,90)
# a.name # ‘Bob‘
# a.score # 90
# a.score = ‘bob‘ # please input an int
下面进行分析
- 在第一种使用方法中,是将函数作为传入property中,所以可以想到是否可以用装饰器来封装
- get部分很简单,访问
score
时,加上装饰器变成访问property(score)
这个描述器,这个score
也作为fget
参数传入__get__
中指定调用时的操作 - 而set部分就不行了,于是有了
setter
等方法的定义 - 使用了
property
和setter
装饰器的两个方法的命名都还是score,一般同名的方法后面的会覆盖前面的,所以调用时调用的是后面的setter
装饰器处理过的score
,是以如果两个装饰器定义的位置调换,将无法进行属性赋值操作。 - 而调用
setter
装饰器的score
时,面临一个问题,装饰器score.setter
是什么呢?是score
的setter
方法,而score
是什么呢,不是下面定义的这个score
,因为那个score
只相当于参数传入。自动向其他位置寻找有没有现成的score
,发现了一个,是property
修饰过的score
,这是个描述器,根据property
的定义,里面确实有一个setter
方法,返回的是property
类传入fset
后的结果,还是一个描述器,这个描述器传入了fget
和fset
,这就是最新的score
了,以后实例只要调用或修改score
,使用的都是这个描述器 - 如果还有
del
则装饰器中的score
找到的是setter
处理过的score
,最新的score
就会是三个函数都传入的score
- 对最新的
score
的调用及赋值删除都跟前面一样了
property
的原理就讲到这里,从它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它其实就是将我们设置的检查等函数传入get set
等方法中,让我们可以自由对属性进行操作。它是一个框架,让我们可以方便传入其他操作,当很多对象都要进行相同操作的话,重复就是难免的。如果想要避免重复,只有自己写一个类似property
的框架,这个框架不是传入我们希望的操作了,而是就把这些操作放在框架里面,这个框架因为只能实现一种操作而不具有普适性,但是却能大大减少当前问题代码重复问题
下面使用描述器定义了Checkint类之后,会发现A类简洁了非常多
class Checkin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def __get__(self, instance, owner):
if instance is None:
return self
else:
return instance.__dict__[self.name]
def __set__(self, instance, value):
if isinstance(value, int):
instance.__dict__[self.name] = value
else:
print(‘please input an integer‘)
# 类似函数的形式
class A:
score = Checkint(‘score‘)
age = Checkint(‘age‘)
def __init__(self, name, score, age):
self.name = name # 普通属性
self.score = score
self.age = age
a = A(‘Bob‘, 90, 30)
a.name # ‘Bob‘
a.score # 90
# a.score = ‘bob‘ # please input an int
# a.age=‘a‘ # please input an integer
描述器的应用
因为我本人也刚刚学描述器不久,对它的应用还不是非常了解,下面只列举我现在能想到的它有什么用,以后如果想到其他的再补充
- 首先是上文提到的,它是实例方法、静态方法、类方法、property的实现原理
- 当访问属性、赋值属性、删除属性,出现冗余操作,或者苦思无法找到答案时,可以求助于描述器
- 具体使用1:缓存。比如调用一个类的方法要计算比较长的时间,这个结果还会被其他方法反复使用,我们不想每次使用和这个相关的函数都要把这个方法重新运行一遍,于是可以设计出第一次计算后将结果缓存下来,以后调用都使用存下来的结果。只要使用描述器在
__get__
方法中,在判断语句下,obj.__dict__[self.name] = value
。这样每次再调用这个方法都会从这个字典中取得值,而不是重新运行这个方法。(例子来源最后的那个例子)
参考资料
参考网页如下
- 官网的中文翻译,给出了描述器功能的整体框架及一些实例
- 官网英文
- 简书文章,主要讲解访问描述器顺序,静态方法、类方法和实例方法下的访问情况
- 简书文章,对官网的@Property细节解读
- 一篇译文可以再看看他下面附的参考资料(不要先看这篇,这篇有点深,而且个人认为他有些实现方法舍近求远)
- 如果想看更多文章,搜索时注意:搜索“描述器”得到的文章高度重复,基本上就是上面几篇了,搜“描述符”会找到更多文章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ujiacai/p/10946768.html
时间: 2024-10-24 04: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