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业(构建之法8,16读后感)

第十六章

我的第一感觉是在IT行业中,创新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得社会发展这么迅速,很难有什么创新,有些人有创新的想法,却没有对应的技术,有些人有高超的技术,却对这门技术没有创新的领悟。当我们有时灵光乍现时,要抓紧记下并自己亲手实践,这样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而且创新有时很简单,或许并不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也未必是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时只是脑中产生的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有可能是通向成功的关键钥匙。创新有时靠的并不是你一人的努力,多和你的团队进行沟通交流,大家交换想法互相补足,这样才有可能让创新思想更加丰满,也和成功离得更接近,而你的团队并不需要都是顶尖的专家,只要大家一同努力同样可以想出非常成功创新的点子。

第八章

我了解到

1. 确定系统的综合需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出错处理需求

、接口需求、约束需求、逆向需求、将来可能提出来的需求(可扩展性)等。

2. 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由于我们的软件系统一般都是对一系列数据或者信息进行处理,因此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也是很重要的。通常我们通过对数据进行建模来分析,即E-R图。

3. 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在需求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模型来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以方便我们对系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通常涉及到的模型有:功能模型、数据模型、行为模型、算法逻辑模型等。。

4. 修正系统的开发计划:在可行性分析阶段的最后我们制定了一个开发计划,在进行需求分析后,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分析的结果对开发计划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正。

需求分析的主要任务。需求分析主要有4大任务:

1. 确定系统的综合需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出错处理需求

、接口需求、约束需求、逆向需求、将来可能提出来的需求(可扩展性)等。

2. 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由于我们的软件系统一般都是对一系列数据或者信息进行处理,因此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也是很重要的。通常我们通过对数据进行建模来分析,即E-R图。

3. 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在需求分析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模型来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以方便我们对系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通常涉及到的模型有:功能模型、数据模型、行为模型、算法逻辑模型等。。

4. 修正系统的开发计划:在可行性分析阶段的最后我们制定了一个开发计划,在进行需求分析后,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分析的结果对开发计划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正。

 

时间: 2024-10-22 01:43:24

第一次作业(构建之法8,16读后感)的相关文章

第一次阅读构建之法

    第一次阅读构建之法,把以前很多门课的知识点联系到了一起.      软件=程序+软件工程.我认为这是对软件的一种及其精炼的解释.程序即是指一行行代码,软件工程则包含了各种软件开发活动,包括构建管理.源代码管理.软件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等等,是把系统的.有序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到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维护上的过程.      从一个简单的程序,扩展到一个满足各种功能的应用软件,再扩展到一个能保证服务质量的软件服务.源程序是建立在数据结构上的一些算法.构建不仅仅是CC和link命令,一个复杂

第五次博客园作业———构建之法读后感

<构建之法>读后感 读完<构建之法>不禁惊叹,关于软件工程方面这么刻板严谨的书还可以这样写!皱欣老师以一种轻松而又不失严谨的态度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了软件工程这一学科的精髓所在.正如瓦茨·汉弗雷.软件工程的奠基人之一所说的那样.软件领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艺创新的大爆发:另一方面是坚持不懈的工程工作,包括软件的改善.维护和测试等,这一方面占了90% - 95%的比例.皱欣老师用俏皮的语言和灵活的人物设定如“阿超”.“小飞”.“果冻”.“小李”等来反映现实中典型的软件行业从业人

《构建之法》的读后感

面对在软件开发方面经验很少的我们,读这本书,软件工程课不再枯燥沉闷,而是变得出乎意料的生动有趣.学习了很多的专业课程,像算法,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我们同学可能心里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学了这么多的课程有什么用呢?在工作中有多少会真正被应用到呢?也就是说,大家都觉得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构建之法>这本书很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 整本书主要介绍了软件测试.软件工程师的成长.编写代码的规范.团队合作开发软件的重要性.还有开发软件项目的总体流程.IT的发展创新等等,使得整本

构建之法6-7章读后感

阅读<构建之法>第6~7章,并参考以下链接,发布读后感.提出问题.并简要说明你对Scrum的理解. 学习附录: Scrum中文网--什么是Scrum?  http://www.scrumcn.com/agile/scrum-knowledge-library/scrum.html#tab-id-1 Scrum认证体系 http://www.scrumcn.com/agile/scrumtraining/scrum-certification-program.html Scrum实践:<硝

构建之法1-3章读后感

看了构建之法的前三章后,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该书比较贴合生活,简单易懂,而不是一堆知识理论,科学道理,通过许多生活事例为我们引入知识,举了许多例子,如健身教练和健身学员关系引申出师生关系. 许多冷硬的知识都变的鲜活了. 第一章:解释软件=程序+软件工程,软件是什么.软件工程是把系统的,有序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到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维护上的过程.软件的特殊性,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 问题:能力弱的同学该怎么学这门课程? 第二章:本章是讲个人技术和流程,具体的单元测试流程,通过一段代码作为例子. 问题:测

构建之法粗读读后感_1

通过粗略的阅读<现代软件工程构建之法>,使我对于这本书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书共分十七章,内容层次分明,很多知识点通过几个小点列出.书中用角色之间的对话来揭示一个概念的本质.使得我这种菜鸟也能很容易理解一些道理.本书有关于单元测试的简要介绍,关于个人开发的流程,两人合作的代码规范和审查,团队的模式和开发流程,还有软件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软件各种的测试方法,运用的测试工具等等.就我目前的能力几乎是啥也理解不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可以使我们可以细细品味的. 从本文目录来细细体会下的本书的结构.第一章,其实

软件测试第五次作业——构建之法读后感

由于时间只有一周不到,所以书看的比较仓促,没有进行太多的深究,只是简单的谈谈自己第一遍简单看过之后的感受. 首先是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学的专业,究竟什么才是软件工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抛去官方的定义,每个人对软件工程都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我重新的想法是:对一个项目从制定需求到售后维护一整套的人为操作,而算法加上数据结构所构成的程序从逻辑上来说是冰冷的,软件工程所做的就是赋予这些冰冷的程序灵魂,形成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软件. 其次,到目前为止我的实战项目经验很少,所以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代码规范,

构建之法13-17章读后感

13:软件测试 基本名词,Bug:软件的缺陷.Test Case:测试用例,Test Suite:测试用例集.Bug可以分解为:症状丶程序错误丶根本原因. 各种测试方法:单元测试:代码覆盖率测试:构建验证测试:验收测试:探索式测试:回归测试:场景/集成/系统测试:伙伴测试:效能测试:压力测试 :内部/外部公开测试:易用性测试. 14:质量保障 软件=程序+软件工程  推导  软件质量=程序质量 +软件工程质量. 软件的开发过程有三个主要的特性:“好”“快”“便宜”.通俗的理解就是”软件在功能丶成

构建之法第一章读后感

首先,文章对于程序.用户需求.工程等等概念用了阿超给儿子编写的一个出题程序来分别解释了个中的含义,尤其是程序和工程的区别,程序大概就是用很多语言或工具编写的一个简单能实现目标要求的一行行代码,而工程就是在这个程序的基础上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修复程序的bug.提供后续维护等服务. 需求分析:梳理需求,逐步展开后续工作,如设计(软件架构).实现(写数据结构和算法),测试,发布软件 软件=程序+软件工程(软件企业=软件+商业模式) 软将工程的核心部分:构建管理.源代码管理.软件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管理

《《构建之法》》读后感

第一章写的是软件工程的发展史,从开始到应用,所经历的过各种变化 第二章编程代码要要懂得团体的力量,合作取得双赢,向我们讲诉的单元测试,回归测试,效能分析工具.但是读第二章是,很多东西都不懂,我都百度了一下,感觉有点深奥,不太了解. 第三章提到了成为软件工程师所要具备的条件,分别是:1.积累软件开发相关知识,提升技能技术.2.积累问题领域的知识和经验.3.对通用的软件设计思想和软件工程的理解. 第四章讲“这样走,之后的发展会怎样怎样,所以不行”,怎样做会对,怎样做会错——什么叫宏观视角?什么叫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