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用了1年就获得了你10年的能力

转:  http://developer.51cto.com/art/201507/482535.htm

觉得写的确实不错,程序员的大脑确实可以无限开发,但是不是每一个程序员都可以,毕竟人与人区别的,人也有属性,就像label,button都有不同的功能,他们是不同的属性;

在职场上你会遇到一些人,乍看之下他们其貌不扬、出身学历可能也并不好,但他们就是职位比你高、能力比你强、得到老板更多的青睐。

他们到底靠什么占领职场?为什么别人用一年的时间可以获得你工作十年的经验和能力?

核心的潜在能力是这两点——终身学习和Hacking大脑。如果你也想获得这些,这篇文章你必须读读,会很有趣。

优秀人才的特征:极强的学习能力必不可少

那我自己创业的时候呢,我招的第一个员工,他毕业于漳州一个大学,在那个不是很发达的地方,但他自己学会了怎么做iOS开发,并把自己的软件在AppStore上线。

后来我看这个软件做的还不错,他的学历不是太好,也没有什么背景,我都不理解他是怎么学会这些东西的。然后我们开始给他喂一些材料,给他一点点做一些项目,我发现这样的人也是没有什么极限的,于是我给他们做的东西越来越难。

后来我发现,原来这个公司我终于不用再做主要程序员了,我终于找到了一个编程水平和我差不多的人,我不干活的人生目标的终于达到了。

所以我这些年呢,我一直在想怎么样把人变得优秀。我想要和优秀的人合作。

就有人在问:这样的人你怎么找得到呢?

前两个月呢,我验证了这么一个流程:我让所有人远程工作起来。于是我就在论坛里发了一篇帖子,说我认为远程工作是这个世界的未来,我在想我们下个项目要不要找两个远程工作的人。

当天晚上我就收到了六篇简历,但是其中五个人都不是我想要的人。我就和最后一个人聊,因为最后一个人是做Java后端的。但是这个小伙子很无聊的在他的博客中写了有35篇一步步如何应用Java的系列。

这的确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但是我没有见过一个人可以把这样的副项目(side project)做的这么干净、整洁,每一步都写的非常清楚。

所以我就和他说我觉得他是我们想要的人,他问我们的项目要做什么。我告诉他我们要做一个把iOS直接编译成安卓的项目,我让他看了一个我关于这个项目的视频。

过了五分钟,他回邮件说,他觉得很难,搞不定。我说我相信你可以搞定,我给你两个星期的时间去学什么叫做iOS开发,你不需要学到非常难,你只需要学到可以做一个最简单的iOS app就表明你会做iOS开发了,你就进我公司了。

两个星期以后,他做了一个app并写了一篇文章来解释这个是怎么回事。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和我们的CPO说这个人就交给你管了。我特别喜欢这样的人,所以我在想这样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去年我过的不是很顺,我就在想我怎么样可以让自己过得积极快乐。我发现这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能不能够征服一些我征服不了的过程,比如我能不能走一段路把我这身肉减下来。一开始走一两万步,累得吐血。

后来我陪一个小朋友去逛外滩,我回家发现我走了三万步,但是我一点事情也没有,这是我去年想象不到的事情。所以我开始写一本很鸡汤的书。

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这个世界太容易活下来了,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这样,问题出在哪里呢,在于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

在iPhone出来之前我觉得手机应该是一台电脑,但我不知道应该是一台怎么样的电脑。iPhone出来之后我觉得这就是,我相信那个时候没有人会相信iPhone可以把诺基亚搞死,但它做到了。但我相信这只是伟大产品的很小的一部分,iPhone把日本的DC和DV搞死了,这才是伟大产品的真正的意义。

大家打过Uber吗?我觉得Uber其实就是我们以前想象的未来智能世界的样子,随时随地都能够打到车。从一个程序员的角度讲,我们应该在出租车的计价器上装一台电脑。

但实际上怎么解决的呢,实际上每位司机都有一台手机,这手机并没有强悍到车上去,但这台手机连接到了每一个人。这个世界正在不停地变化。

什么东西都有可能,做一个高级程序员很难吗?同样的一个黑人,可能在美国街头打架,也可能是奥巴马。你想想一个美国街头小混混变成奥巴马有多难,他需要跨越的阶梯更多。每一个你见到的比你更优秀的人,他到底是有什么天赋异禀呢?

我不太相信这件事情。我见了太多优秀的人,我不认为他们天生的智商比别人高,但是我觉得他们的学习方法、对待事情的认真态度是不可阻挡的。我不知道高博之前在大学挂了11门,我在大学也挂了11门。我是我们大学了唯一一个家长被叫到学校的大学生。

我在校门口接我爸妈时,我爸妈当时觉得特别丢人。但是走着走着,遇见两个人对我说“郝老师好”,我爸妈当时觉得特别惊讶。这两个人参加了我当时在另外一个系做的关于Word、Excel、Powerpoint的演讲。

当时我就在想:这个世界其实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也许我的大学觉得我应该被开除掉,但是我看到的不完全是一份简历,我觉得每个人具有完全可变的能力,但我们被我们的理解所塑形,把我们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可变的人。

我们会听到别人说“学一门语言好难啊”。五年前有人跟我说“Tiny,该怎么学iOS”,我说“很简单”;五年之后还跟我说“Tiny,该怎么学iOS”,我都无语了。

十年的工作经验 or 只是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

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人跑去问老板“我都有十年工作经验了,问什么您还不给我涨薪水呢?”,老板回答说“你是有十年工作经验呢,还是把一年工作经验用了十年呢?”。

我觉得在这个社会中有太多人是把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刚才也有演讲者提到了《异类》,《异类》的理论是只有当你刻意去学习,当你不停从自己的安全区跳出来,忍受一种痛苦和煎熬,改变了自己以后,你付出的时间才是算数的。

当时我们在珠海讨论学习的问题,其中有一个人说他在进公司前两个星期的时候非常痛苦,觉得他什么都不会,谁都比他强。但后来他可以轻松处理这些事情,他却觉得有些担心了。

我问他担心什么,他说他觉得这一年没有什么成长。我觉得他把我点醒了,我给的建议有两个:一是找一份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二是做一个副项目去挑战自己。

掌握“学习曲线”享受终生学习

什么叫做“学习曲线”——横轴是时间,纵轴是能力。

我相信我们在校的学习和工作的第一年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我见到的很多人工作一年、十年、二十年是完全一样的。我认为终生学习的人的学习曲线应该是没有尽头的。

有人在论坛上问,现在硅谷都在宣扬二三十岁创业、成功、成为明星的例子,有没有人能够给我举一个四五十岁成功的例子。那么就有个人回复:“我在42岁创办了Craiglist。”Craiglist是分类网站的鼻祖。我当时就懵了,我才36岁,我的人生才刚开始啊。

在任何环境中我们都可以观察,我认为在任何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终身学习者只能占1%。

我的结论是,由于你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你可以秒杀在任何一个领域里你的同侪。终身学习者是没有极限的。

我的另一个观察分析是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的学习方法是阶段性的,就是学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再学一会儿。我们传统教育和我们推崇的人,他们通常是意志力非常坚强人。

比如说我们要考试了,在一个星期之内从完全不懂到能够考试,那么我们的学习曲线将会非常陡峭。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示范。

大多数认为自己不聪明的人来自于用一种错误的方法去学习。我经常遇到一些非常神奇的初学者,有人说“这本iOS书看了三天还没有看完”,我想问的是这本是是三天能学会的吗?比如你去爬珠峰掉下来了,然后你说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其实,为什么要这么爬山呢?我一直强调大家不要急,为什么?

因为一着急你就会开始做错误的东西。一开始你以为你是神,可以在一个星期内、三天内学会一个非常难的东西。一旦你做不到,你就会觉得你什么都做不到了。我觉得正是这样的原因让大家以为自己不够厉害。

我觉得有了正确的方法以后,大多数人都可以攻克这个问题。我经常和很多人说,刚进入一个项目的时候,学习曲线要平,可怕的平。

比如像我这么一个人,一次就要走三万步的话,大家可能在急诊室看到我。那我第一次的目标是怎么定的呢?第一次我就背了个包,带了很多的补给,不知疲倦的从早上走到晚上,后来我算了一下我大概走了六七公里。我从来不知道我能走六七公里。

那么第二天我想既然第一天我走了七公里,那我今天可不可以走八公里呢?有一次我为了见一个朋友,跨了个江,走了十五六公里,后来我觉得我自己太厉害了,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我觉得学习曲线一开始比较平,但是当你对一个东西了解了以后,到后面是一个加速度过程。会学习的人在一开始都是非常慢的,在给自己设定基准,并基于自己正反馈的空间,并且永远不会把自己控制得太狠,让自己一下子崩溃掉。

Hacking大脑 锻炼你的大脑

我的另一个思考是Hacking大脑。

首先我对机器学习非常有兴趣。我觉得机器学习对我们理解人脑是非常有帮助的。

1. 机器学习:模型+数据量

机器学习主要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模型,另一个是数据量。当你选对了足够的语料、足够的数据量的时候,这个模型会越来越好。

我一直在想我们的大脑是一个什么东西。大脑其实是一个反馈的流程,大脑接受了一定的数据、一定的训练,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然后不断地去验证这些理论对不对。一个聪明的人大脑的结构应该非常的清晰。

为了学英语练听力,我开始听一些Podcast,一开始我发现我听的不太懂,但由于是自己领域内的东西后来我都能听得懂;于是我开始听一些经济学的东西,发现十几个字母长的东西我也能够听懂,我到现在不知道那些词怎么写,但是我就是能够听得懂。

现在我验证了大脑是一个无穷力量的机器,那我怎么去训练它呢?我觉得我听力有一定水平了,那我能不能够说英语呢?于是我就去参加上海老外的聚会,从一句话不会说到能够和老外争论宗教的问题。

我始终觉得我的词汇量是一个问题,那我又开始读英文书,现在我可以看哲学等比较艰涩的书籍了。那后来我发现我要练口语的一种方法,原来一开始我要培养即使看不懂也能读下去的一种感觉,现在我遇到每一个不会的单词都要查,于是我感觉我的口语又在慢慢进步。

2. thinkfast and slow  :避免远古大脑,唯慢不破

我们有两个大脑,一个大脑深思熟虑、功能非常强大;另一个大脑比较像远古的动物不太懂事,但它非常快,有点像反射。通过这个理论我想明白了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争执,原因很简单。比方说有个老外说“你们中国人……”,另一边就会想“你怎么了,又想说我们中国人了吗?”,但其实他都不知道是要说中国人好还是坏。

很多时候呢,我们都会陷入到一种情绪中,都在用大脑最快但是最愚蠢的部分。所以我在想,我能不能降低我的反应速度,把每一句话都听完,把每一件事情都想完,再回答,就是先听后说。后来我有个理论叫做“不争论”,这也是我们论坛的宗旨,即使你对上一个人的发言有多大分歧,你都只表达我的观点是什么,而不是说“某某某的想法是错的”。

因为一旦说了这么一句话,就会陷入到一种以“说服对方”、“压倒对方”为目的的讨论中。实际上我认为每一个讨论的人都会有一些不对的部分,不可能全对。所以我们都在一种不争论或者深思熟虑的环境下,给予大家充分的表达空间,你总是能够收获一些。

我觉得成长就是我们不断去接受这个世界散在很多人、很多书、很多理论里的信息,信息量慢慢地增长,让我们的大脑不断进化。

再回到大脑进化这个问题。我在有个阶段认为,我们大脑的模型进化我是有感觉的。我觉得我英语听力上升的时候,莫名其妙觉得我的粤语听力和上海话听力也在上升。

你的大脑其实就是一个复杂机器,当这个机器越来越好的时候呢,不光是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有好处。所以我在追求让大脑更复杂更进化,帮我来解决更复杂的事情。

3. the power of habit  :把好变为习惯

最后一个是《习惯的力量》,其实这本书的观点与《思考,快与慢》是相反的。它认为我们的习惯存储与我们大脑比较古老低级的部分,比如反射

《习惯的力量》提出了一个我们怎么把一个回路放到大脑古老部分里去的方法。放过去的好处在于,习惯意味着我们做一些事情就会变得很容易。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和《异类》一起看:当任何时候你觉得难受,你的大脑就在进化;当任何时候你觉得轻松,你都在使用你的习惯。

但这两种理论对我们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在想我可不可以用这个理论改造我的习惯,这个理论的内容是:习惯有三个要素——触发条件、流程和奖励。

我拿这个理论去可以改造我的走路行为、学日语的行为,效果都非常好。我现在每天大概都能够学40分钟的日语,我能够看到我的日语水平在提升。

结束语

大脑Hacking的理论虽然不够完美,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去验证。

我可以试试看心平气和的聊天是不是能够更好地交流;我可以试试习惯的理论能不能够把一个我不想做的事情很容易的做到,而一些不想有的坏习惯能不能够戒除掉。

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写一本关于方法论的书,很多人或许会叫它“鸡汤”,但我觉得只要他能够改变别人、改变我自己,那就是对的。

时间: 2024-08-02 23:56:22

为什么有些人用了1年就获得了你10年的能力的相关文章

紧急.通知: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发现这十个人请尽快报警,每抓获一名奖10万!

①号通缉 ?

做过[暗黑3]拿过苹果推荐 为何还是败了?

转自:http://www.gamelook.com.cn/2015/12/238390 新手开发者以及初创公司的成功率似乎越来越低,以至于前段时间甚至有欧美开发者提出了‘独立游戏末日论’的说法.有人曾经说,在游戏行业,仅仅有好游戏是不够的,你还需要良好的市场营销市场营销.但是,资深开发者或者有市场营销的成功率就高吗?答案恐怕也不一定.作为创意行业,游戏的成败与否不仅取决于做游戏的人,更重要的是玩家们是否需要,你的游戏是否满足了玩家的真实需求,游戏行业的不确定之处就在于,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别人

人工智能包括约束求解器吗?

以下是翻译Optaplanner创始人Geoffrey De Smet的一篇文章<Does A.I. include constraint solvers?>. 因为英语及中文表达习惯的差异,以该博文发表示Optaplanner官网,其描述的问题及概念具有一定的上下文关联性:因此,为了认还不太熟悉Optaplanner的同学更容易理解,令文章更符合中文母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我并没有完全按字面生硬直译.其中添加了一些扩展性的意译,基本上能在脱离Optaplanner官网上下文情况下,一定程序上表达

曝二手烟危害惊人数据:三亿人吞云吐雾,七亿人身处危险|秦皇岛威曼斯健康指南

内容来源:威曼斯环保(微信号:vmaxhb) 如果你是烟民,那么恭喜你,你不仅在害自己,也在害别人.吸烟的危害数据你真的知道吗?二手烟会有多大影响你知道吗? 在我国,吸烟人数超过了3亿,7.4亿非吸烟人群受二手烟的危害:每年130多万人死于吸烟导致的相关疾病,10万人死于二手烟所致危害.你认为吸烟是个人爱好,别人无权干涉?但那些不吸烟的人同样有拒绝二手烟的权利. 20个问答告诉你烟草危害的真相,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创业的最早期,建议一定要以“能赚到现金”为主要目的——必须想好并已经有一个能“月月能赚点”的基本业务,然后花精力主做自己的核心业务。不要自己搞技术,相信我一定要花钱请人搞。把战略性的东西留给自己搞 good

其实我创业也不是很成功(目前属于第二次).目前为止,基本保证家里足够温饱和足够温馨,偶尔奢侈,但是我坚持走技术路线,不做土豪(因为做不了). 我创业的口号是:成全别人,累死自己!! 有人问,创业混的还可以的标准什么?我总结如下: 1.超级型.大家看看马云就知道了,包括各种IT企业的大咖,不过能达到他们这个程度几率比中500万还小. 2.标准型.一般有自己的公司,稳定的业务,以及目测至少十年内能保持2%-10%的利润增长点 3.不按套路型.创业不一定要有自己的公司,很多淘宝或者自媒体牛人也是非常成

十年一场云之战,重建这些科技公司与人的技术信仰

2006年是一个开始,当时一个叫做Amazon Web Service的小业务,掀起了一场十年之久.席卷全球的云计算狂潮. 从2000左右年开始的互联网大潮已经让很多科技企业对互联网盲目崇拜,然而自2006年由亚马逊开始的一场云之战,才让更多的传统科技企业彻底失去了方向.因为源自亚马逊的AWS云计算模式,彻底颠覆了微软.IBM.VMware.Oracle.Cisco.HP等一系列曾经的科技巨头,这些曾经被全球其它所有科技公司视为风向标的公司终于风光不在,转而各自寻找新生存与发展方向. 2017年

ViralNova采用故事化的标题来吸引人的注意,发到社交网上后经常让用户疯转。

站长之家(Chinaz.com)注:外国网站ViralNova创业者是如何做到光靠一人之力,让网站价值1亿美元的?在个人的创业过程中也遭遇挫折.创始人DeLong最终选择出售网站,并非是网站运营不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下文着重介绍DeLong的创业历程. 数字媒体公司Zealot Networks 收购了ViralNova,总估值高达1亿美元.ViralNova是一个类似于 Buzzfeed类型的媒体,其创立者是 Scott DeLong.当然,DeLong创建ViralNova网站背后也有一个

技术人攻略访谈:开放制造的机器之心

本文首发于雷锋网,经作者本人推荐分享至InfoQ中文站.<技术人攻略访谈>系列将在InfoQ上开辟专栏,我们会定期挑选好的访谈在这里分享. <<<-------------  <_< 向左看 罗未@WRTnode,豌豆机器小组(WRTnode machine team)发起人.开源硬件领域的万千开发板中,WRTnode是一支新秀,这个体积娇小的板子跑着最新的Linux内核,天生强大的网络交互能力,加上功耗低.信价比高.计算能力强等一系列优势,在公开发售前,就被创客

技术人,为什么需要构建知识图谱

这个时代,信息极大丰富,人每时每刻都被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轰炸着.如何有效的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如何构建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让它为自己创造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知识经过了你的选择和应用,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经验,纳入到你的知识体系中,才能真正地为你创造财富. 怎样才能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选择方向,设定目标 学习.实践.输出.内化 同主题扩散 运用工具整理记录知识图谱 迭代与更新知识图谱 有目标,才有知识体系 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方向,你希望在什么方向上做到出类拔萃?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