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AI落地应用成为行业关键词,当开放共赢基本成为行业共识,百度、腾讯等大厂则更是放出“免费”信号。
从2017年年底,百度宣布人脸识别接口免费开放,一时间打响一场AI“免费战”,随后,又加紧开放步伐,陆续公布语音、语义等技术免费。可以看到的是,至今,百度已经免费开放出AI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从感知到认知全线覆盖。
在最近举行的百度AI开发者实战营第二季中,百度AI技术生态部总经理喻友平更是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百度AI基本以QPS的方式计费,喻友平解释道,QPS代表每秒的请求次数或每秒的请求并发量,1QPS相当于每天86400次调用。以人脸接口为例,百度向认证企业提供每个接口10QPS免费调用量,相当于企业每天可免费调用超过86万次,可以说很惊人。
在领头羊的表率之下,腾讯也按捺不住,在几天前的云+未来峰会上也宣布AI应用服务全面免费,云服务降价。
如果把“免费”的定义再放得宽泛一些,我们会发现谷歌和微软都在今年开放了免费AI课程,智能音箱性价比不断提高、华为和高通的AI芯片开始进入3000元左右的中端机型……
从百度开始,不管对于企业还是普通开发者,AI能力正在变得越来越易得。
一直以来,AI世界的商业规律都在强调着算法模型的能力和价值。逐渐成长为独角兽的AI创业企业,资本市场对他们的价值核定大多建立在技术能力之上。
如今两大巨头先后提出免费策略,一时让很多渴望以技术变现的AI创业企业陷入了尴尬境地。同时也有声音称,中国AI发展又陷入了移动互联网免费策略的老模式。
这就带来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中国AI应用是否在复制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策略”?企业用户是否很容易被AI免费吸引?率先提出免费策略的百度是否让巨头和创业企业们感到紧张?
免费二字的正反面:AI应用的成本不仅是金钱
相信AI产业的相关从业者,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中国AI走上移动互联网曾经走过的弯路——低价对于产业链的压榨与伤害、对于市场默认规则的扰乱、对于后发企业的弊端都显而易见。
可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AI的确在,也的确需要复制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策略。
对于百度这样走平台开放路线的AI巨头来说,只有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才能逐渐形成滚雪球趋势,扩大自身的生态效应。因此利用价格优势来降低AI应用准入门槛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实际上谷歌开发AutoML这类快速开发机器学习的工具、开放TensorFlow、维护开发者社区,也都是在降低AI应用的准入门槛,是另一种形态的“免费策略”。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AI的免费又和移动互联网的免费策略完全不同。
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价值衡量几乎都在流量上,因此免费策略针对的也都是C端用户。用户付出钱(大部分时候是时间),企业获得流量,是一种单纯的交换。但AI技术面对的大多是B端用户,他们选择某一个技术供应商或技术平台付出的可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人力、时间上的试错成本。
试想一下,同样是人脸识别技术,一家厂商虽然免费,但只提供基础算法,需要企业自己动手组配软硬件,如果企业没有相关人才,还得另行雇佣或外包。另一家厂商或许会收取费用,但提供的是从模型训练到硬件耦合的全链服务。综合看来“免费”不一定意味着成本低。
退一步讲,在企业急需AI能力获得增长时,两家厂商提供的都是免费AI应用服务,可只有AI技术更强、更全面的那家厂商才能最大程度的为企业获取增长。换句话说,就算同样是免费应用AI技术,也有性价比高低之分。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百度用全景式AI能力吸引企业
从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这些技术看来,不论百度、腾讯或是科大讯飞这样的企业,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甚至在很多细分领域中,百度或腾讯的技术可能都不是最领先的。
可企业用户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购买或免费获得某一算法接口。而是从底层开始搭建AI能力。这其中包含着云服务、软硬件结合、AI开发、数据处理、人才培养等等多种工作。
而目前能提供这些全面的能力的,恐怕只有百度一家。
在第一季百度AI开发者实战营中,百度开放了语音、视频、AR/VR、机器视觉、NLP等五大类目共十四项全新能力。在最近的第二季百度AI开发者实战营上,百度又进一步在平台层上开放了多项能力,至今已经超过100项。
可以看出,百度在AI能力开放上是非常细化和垂直场景化的。光在OCR识别一项上,已细分出了从车票到护照二十余种场景。同时这次百度还提出了不少云+端的整体解决方案、离线解决方案和开发套件等等。都是在帮助那些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面临不同技术基础、环境的企业找到适合的AI接入途径。
上文中提到了谷歌AutoML,其实在谷歌之前,百度就已经上线了定制化图像识别平台,也就是百度EasyDL的最初版本。EasyDL是百度推出的易用性极强的定制化模型训练与服务平台,这次实战营的发布会上,也随其它技术一同免费开放。帮助没有技术基础的企业和开发者获得定制化的深度学习能力。
相比单纯开放一两种服务或应用范围模糊的万能算法,百度这种开放形式对于企业来说更具实用性。
能做到这种程度的技术开放,一方面来自于百度自身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百度AI生态中的五十余万开发者和生态合作伙伴。随着开发者和企业的不断应用实践,才能让技术能力细分落地,越来越“接地气”。
包括百度提出的深度学习师资培训、AI开发者中文社区等等,也都是在建立配套设施,以完备的生态能力降低企业应用AI的长期成本。
总体来说,技术厂商的AI免费可以被看做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免费——降低技术授权费用、降低云计算等配套服务费用,另一种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的免费——除了技术费用外,还着重实用性、易用性和成长性。
百度正是从企业角度出发,把强势的技术底牌穿插到圈层化的AI服务中去,让AI技术本身、AI技术产品化、AI技术框架等等每一层服务都可以满足甚至超过企业的需求预期。再通过生态链条的打造,让每一圈层中的AI服务共同生长。最终为打造出了范围全面并且能力均衡的全景式AI技术服务——而这种技术服务还是大范围免费的。
百度AI目前的发展成果也印证了一点:企业的确很容易被市场角度AI免费政策吸引,但真正影响决策的还是与企业核心需求所匹配的全景式AI技术服务。
百度的免费,动了谁的奶酪?
那么,率先提出AI免费策略的百度是否让其他AI玩家感到紧张了?
目前看来的确如此。
从在云+峰会上马化腾多次提起云计算业务就能看出,腾讯的AI免费就是应对百度,或者其他可能出现的AI免费企业的一种策略。腾讯显然意识到未来AI技术免费、配套服务收费的可能性,更看到了AI应用对计算资源的需求,所以推出了这种部分AI技术免费、云服务减价的推销方式。
不得不说,腾讯对于游戏的收费方式简直谙熟于心。像腾讯的人脸核身服务提供25次免费试用,OCR识别技术提供每月1-1000次免费使用。这种推销方式不就是手游里的下载免费、道具试用、首充买皮肤半价吗?相信腾讯也深知自己在AI技术上的优势是有限的,所以选择了搭配销售云服务这种方式。
相信在未来,但凡是拥有AI技术能力+配套服务能力的AI技术企业,都会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推销。或许是售卖云服务,或许是售卖硬件。在这种可能性之下,更尴尬的或许是科大讯飞这样的专注于算法技术的企业了。虽然同样推行免费策略,但科大讯飞的护城河决定了它只能提供部分端点免费,总体服务接口收费的策略,并且强调核心技术的分层收费和测试收费,以此来保护为数不多的现金牛。
术业有专攻,AI产业也一样是一个分工明晰的产业。虽然随着技术和产业的阶段性发展,不同的分工圈层会呈现出不同的热度和吸引力。但当产业分工开始正常运行之后,相信分工圈层也会回归逻辑链上应有的模样。在这个逻辑上看,有着强大AI技术造血能力,同时拥有完善的AI产业圈层、移动业务赋能体系的百度,确实是最有底气把核心技术和大规模应用端口免费化开放,并且不惧怕以此出现的营收率问题。战略地缘决定了战略手段,百度的身位决定了它敢于对外进行更精准和激进的免费策略。
这样看来,高度贴合应用化的百度,很可能让同类平台和算法公司的免费策略产生落地真空化,快速达成市场饱和。那么百度到底动了谁的奶酪,或许也就不言而喻了。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naojiti/212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