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302 缓冲区溢出漏洞实验
1.实验简介
缓冲区溢出是指程序试图向缓冲区写入超出预分配固定长度数据的情况。这一漏洞可以被恶意用户利用来改变程序的流控制,甚至执行代码的任意片段。这一漏洞的出现是由于数据缓冲器和返回地址的暂时关闭,溢出会引起返回地址被重写。
2.实验准备
- 实验楼提供的是 64 位 Ubuntu linux,而本次实验为了方便观察汇编语句,我们需要在 32 位环境下作操作,因此实验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
①输入命令安装一些用于编译 32 位 C 程序的软件包
- sudo apt-get update
- sudo apt-get install -y lib32z1 libc6-dev-i386
- sudo apt-get install -y lib32readline-gplv2-dev
安装好后进行接下来的具体操作
3.实验步骤
(1)初始设置
① Ubuntu 和其他一些Linux系统中,使用地址空间随机化来随机堆和栈的初始地址,这使得猜测准确的内存地址变得十分困难,而猜测内存地址是缓冲区溢出攻击的关键。因此我们使用以下命令关闭这一功能:
- sudo sysctl -w kernel.randomize_va_space=0
② 为了进一步防范缓冲区溢出攻击及其它利用 shell 程序的攻击,许多shell程序在被调用时自动放弃它们的特权。因此,即使你能欺骗一个 Set-UID 程序调用一个 shell,也不能在这个 shell 中保持 root 权限,这个防护措施在 /bin/bash 中实现。linux 系统中,/bin/sh 实际是指向 /bin/bash或/bin/dash的一个符号链接。为了重现这一防护措施被实现之前的情形,我们使用另一个 shell 程序(zsh)代替 /bin/bash。下面的指令描述了如何设置 zsh 程序
- sudo su
- cd /bin
- rm sh
- ln -s zsh sh
- exit
截图:
③输入Linux32 进入32位环境,输入bin/bash使用bash
(2)shellcode
一般情况下,缓冲区溢出会造成程序崩溃,在程序中,溢出的数据覆盖了返回地址。而如果覆盖返回地址的数据是另一个地址,那么程序就会跳转到该地址,如果该地址存放的是一段精心设计的代码用于实现其他功能,这段代码就是 shellcode
(3)漏洞程序
① 在 /tmp 目录下新建一个 stack.c 文件
- cd /tmp
- vi stack.c
②输入实验中所给代码,通过代码可以知道,程序会读取一个名为“badfile”的文件,并将文件内容装入“buffer”
③编译程序
- sudo su
- gcc -m32 -g -z execstack -fno-stack-protector -o stack stack.c
- chmod u+s stack
- exit
截图:
④攻击程序
我们的目的是攻击刚才的漏洞程序,并通过攻击获得 root 权限。
在 /tmp 目录下新建一个exploit.c文件,输入实验中所给代码
\x??\x??\x??\x?? 处需要添上 shellcode 保存在内存中的地址,因为发生溢出后这个位置刚好可以覆盖返回地址。而 strcpy(buffer+100,shellcode); 这一句又告诉我们,shellcode 保存在 buffer + 100 的位置
我们要得到 shellcode在内存中的地址,输入命令
- gdb stack
- disass main
结果截图:
在gdb中设置断点
- b *0x080484e8
- r
- i r $esp
结果截图:
0xffffd060为str地址,根据语句 strcpy(buffer + 100,shellcode); 我们计算 shellcode 的地址为 0xffffd060+0x64=0xffffd0c4
现在修改exploit.c文件!将 \x??\x??\x??\x?? 修改为 \xc4\xd0\xff\xff,然后,编译 exploit.c 程序
- gcc -m32 -o exploit exploit.c
先运行攻击程序 exploit,再运行漏洞程序 stack
结果截图: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ky20165302/p/9785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