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tsu算法的图像自适应阈值分割

在图像处理实践中,将灰度图转化为二值图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预处理手段。在Matlab中,可以使用函数BW = im2bw(I, level)来将一幅灰度图 I,转化为二值图。其中,参数level是一个介于0~1之间的值,也就是用于分割图像的阈值。默认情况下,它可取值是0.5。

现在问题来了,有没有一种根据图像自身特点来自适应地选择阈值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今天就来介绍其中最为经典的Otsu算法(或称大津算法)。该算法由日本科学家大津展之(Nobuyuki Otsu)于1979年提出。这个算法看似简单,却与统计分析中的“方差分析”方法有很深的渊源。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参考算法原文《A threshold selection method from gray-level histograms》(在线浏览地址:http://wenku.baidu.com/view/996e972d7375a417866f8f5d)我们今天在介绍该算法原理的基础之上,通过简单的Matlab代码来演示它的实现。

Matlab的帮助信息中指出:To compute the level argument,you can use the function graythresh. The graythresh function uses Otsu‘s method。可见,函数graythresh()就是Matlab中的大津法实现。如果对Otsu算法的原理并不感兴趣,完全可以直接调用graythresh()函数,而无需过多关系其中的技术细节。

在大津法中,我们定义组内方差为

通过选择使得上述组内方差最小化时的阈值 t,就可以使得图像中的前景和背景尽可能的被区别开(假设我们将最终图像里被分开的两部分称为前景和背景)。w0和w1分别是一个像素可能属于前景或背景的概率,而 σ 表示两个类别的方差。如果一个图像的直方图有L个等级(一般L=256),那么在给定阈值 t的情况下,w0和w1分别定义为

大津展之证明最小化组内方差(intra-class variance)与最大化组间方差(inter-class variance)是等价的,于是有

又因为(其中 μ 表示均值或期望)

可以推出

这个证明仅仅涉及一些算术上的推导,我简单演示如下

最后我们给出在Matlab中实现的代码,这个代码的最初版本来自维基百科,为了与前面的公式中的标记相一致,我略有修改。

function level = otsu(histogramCounts, total)
sum0 = 0;
w0 = 0;
maximum = 0.0;
total_value = sum((0:255).*histogramCounts‘);
for ii=1:256
    w0 = w0 + histogramCounts(ii);
    if (w0 == 0)
        continue;
    end
    w1 = total - w0;
    if (w1 == 0)
        break;
    end
    sum0 = sum0 +  (ii-1) * histogramCounts(ii);
    m0 = sum0 / w0;
    m1 = (total_value - sum0) / w1;
    icv = w0 * w1 * (m0 - m1) * (m0 - m1);
    if ( icv >= maximum )
        level = ii;
        maximum = icv;
    end
end

end

上述函数中的参数histogramCounts是图像的直方图, total图像的总像素数。来看下面这段调用上述函数的测试代码。

>> img = imread(‘otsus_test.jpg‘);
>> [counts x] = imhist(img);
>> [m n] = size(img);
>> level = otsu(counts, m*n);
>> output = img;
>> output(output<level) = 0;
>> output(output>=level) = 255;
>> imshow(output)

首先给出原始图像

然后是基于Otsu算法获取的二值图

如果你是图像处理的同道中人,欢迎加入图像处理学习群(529549320)。为避免广告推销等骚扰信息,入群需回答门槛问题(例如:x平方的一阶导数等于多少?有木有感觉so easy,不过不要笑,管理员收到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注意每人仅有一次尝试机会哦)。Cheers~

更多有趣有用的图像处理算法还可以参考我的《数字图像处理原理与实践(Matlab版)》

时间: 2024-10-20 08:28:53

基于Otsu算法的图像自适应阈值分割的相关文章

红外目标图像中阈值分割方法的比较与研究

红外目标图像中阈值分割方法的比较与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以红外图像目标检测技术为背景,在图像阈值分割中以最大熵准则及遗传算法为基础,研究了一维最大熵值法(KSW法)及基于遗传算法的KSW熵法单阈值.双阈值等三种不同的阈值分割方法,并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它们的性能及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的KSW熵法的双阈值分割方法,可以用于红外型目标检测系统中,并取得良好效果,为了验证其是否具有普适性,在其它科学领域如:沿海码头等方向也做了相应的仿真实验,结果较为满意. 关键词:红外目标检测:阈值分割:

第十四节,OpenCV学习(三)图像的阈值分割

图像的阈值处理 图像的阈值分割:图像的二值化(Binarization) 阈值分割法的特点是:适用于目标与背景灰度有较强对比的情况,重要的是背景或物体的灰度比较单一,而且总可以得到封闭且连通区域的边界. 一.简单阈值 选取一个全局阈值,然后把图像分成非黑即白的二值图像. cv2.threshold()[源图像矩阵,进行分类的阈值,高于(低于)阈值时赋予的新值,方法选择参数] 返回两个值:阈值,阈值处理后的图像矩阵. cv2.THRESH_BINARY(黑白二值) cv2.THRESH_BINAR

Python对DICOM图像进行阈值分割

Python对Dicom图像进行处理,离不开pydicom,opencv-python,matplotlib,numpy四个代码库,安装完成这四个代码库后, 可以读取Dicom图像,并对图像进行处理,显式处理后的结果,下面就举例说明: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import dicom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 读取单张Dicom图像 dcm = dicom.read_file("../Data/vhm.420.dcm&q

python数字图像处理(11):图像自动阈值分割

图像阈值分割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割技术,利用图像中要提取的目标区域与其背景在灰度特性上的差异,把图像看作具有不同灰度级的两类区域(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的组合,选取一个比较合理的阈值,以确定图像中每个像素点应该属于目标区域还是背景区域,从而产生相应的二值图像. 在skimage库中,阈值分割的功能是放在filters模块中. 我们可以手动指定一个阈值,从而来实现分割.也可以让系统自动生成一个阈值,下面几种方法就是用来自动生成阈值. 1.threshold_otsu 基于Otsu的阈值分割方法,函数调

【图像算法】七种常见阈值分割代码(Otsu、最大熵、迭代法、自适应阀值、手动、迭代法、基本全局阈值法)

图像算法:图像阈值分割 SkySeraph Dec 21st 2010  HQU Email:[email protected]    QQ:452728574 Latest Modified Date:Dec.21st 2010 HQU 一.工具:VC+OpenCV 二.语言:C++ 三.原理(略) 四.程序 主程序(核心部分)  代码 1 /*===============================图像分割=====================================*/2

七种常见阈值分割代码(Otsu、最大熵、迭代法、自适应阀值、手动、迭代法、基本全局阈值法)

转自:http://blog.csdn.net/xw20084898/article/details/17564957 一.工具:VC+OpenCV 二.语言:C++ 三.原理 otsu法(最大类间方差法,有时也称之为大津算法)使用的是聚类的思想,把图像的灰度数按灰度级分成2个部分,使得两个部分之间的灰度值差异最大,每个部分之间的灰度差异最小,通过方差的计算来寻找一个合适的灰度级别 来划分. 所以 可以在二值化的时候 采用otsu算法来自动选取阈值进行二值化.otsu算法被认为是图像分割中阈值选

大津法---OTSU算法

简介: 大津法(OTSU)是一种确定图像二值化分割阈值的算法,由日本学者大津于1979年提出.从大津法的原理上来讲,该方法又称作最大类间方差法,因为按照大津法求得的阈值进行图像二值化分割后,前景与背景图像的类间方差最大(何为类间方差?原理中有介绍). OTSU算法 OTSU算法也称最大类间差法,有时也称之为大津算法,由大津于1979年提出,被认为是图像分割中阈值选取的最佳算法,计算简单,不受图像亮度和对比度的影响,因此在数字图像处理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是按图像的灰度特性,将图像分成背景和前景两

自适应阈值化操作:adaptiveThreshold()函数

在图像阈值化操作中,更关注的是从二值化图像中,分离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但是仅仅通过设定固定阈值很难达到理想的分割效果.而自适应阈值,则是根据像素的邻域块的像素值分布来确定该像素位置上的二值化阈值.这样做的好处: 1. 每个像素位置处的二值化阈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其周围邻域像素的分布来决定的. 2. 亮度较高的图像区域的二值化阈值通常会较高,而亮度低的图像区域的二值化阈值则会相适应的变小. 3. 不同亮度.对比度.纹理的局部图像区域将会拥有相对应的局部二值化阈值. 函数原型 1. void a

用OpenCV实现Otsu算法

一.Otsu算法原理 Otsu算法(大津法或最大类间方差法)使用的是聚类的思想,把图像的灰度数按灰度级分成2个部分,使得两个部分之间的灰度值差异最大,每个部分之间的灰度差异最小,通过方差的计算来寻找一个合适的灰度级别来划分. 所以可以在二值化的时候采用otsu算法来自动选取阈值进行二值化.otsu算法被认为是图像分割中阈值选取的最佳算法,计算简单,不受图像亮度和对比度的影响.因此,使类间方差最大的分割意味着错分概率最小. 设t为设定的阈值. w0 分开后前景像素点数占图像的比例 u0 分开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