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0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就已提出“机器人三原则”,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
而如今,为了更好地协助人类,软件机器人也存在着“三大铁律”。
铁律一 软件机器人只能是人的帮手
软件机器人的出现,曾一度引发“机器人是否取代人类”这一热议。虽然以前由人工执行的许多业务流程,如今都可通过软件机器人实现自动化。但“软件机器人将取代人类”始终只是噱头而已。
无论从软件机器人的产生初衷,还是从其之后的部署来看,软件机器人从来没有为了取代谁而出现。软件机器人肯定会缩减企业组织的人力时间成本,但其也仅仅是在扮演“人的帮手”这一角色。因此,这些技术并非完全独立于人类,也无法替代人类更高层次的能力(比如思维、创意、决策)。
软件机器人是让员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并将员工从那些重复、繁琐、附加值低的工作中释放出来,使其能够专注于更高层次的思维、创意、决策活动,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并促进与客户更深入的互动。
软件机器人的部署,通常会重新定义员工角色。员工重心将会转移到思维、创意、决策的任务中,而繁琐的电脑操作则不再需要人去操心。
软件机器人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即“人机共存,谋求共生”。伴随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和新工作的大量出现,软件机器人将与人类并肩工作,实现生产力的增长。
铁律二 软件机器人需要向人学习
软件机器人虽然有着众多优点,不知疲倦、零出错率、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但要想让软件机器人发挥出这些实力,还需要我们人类员工对其进行“指导”。
软件机器人能自动处理日常事务,主要是根据提前编写好的流程,并且这些流程一定都是基于明确规则的。软件机器人到底能发挥出多大实力,要看人能教给它多少技能。
例如,想要在财务报销环节应用软件机器人,首先要梳理报销都有哪些重要步骤,每一步是如何实现的。然后根据这些流程,在软件机器人中设置流程,并运行调试,直到得到满意的效果为止。之后,就看软件机器人大显身手了。
软件机器人适用的流程必须有明确的、可被数字化的触发指令和输入。工作期间可能出现的一切场景都是可以提前被定义的,如数据采集、数据写入、数据监控、自动模版打印、自动处理文件夹或文件等相关流程,都符合软件机器人的工作环境要求。
铁律三 软件机器人必须要有人管理
软件机器人再强大,仍然需要人类管理者的操控。
尽管软件机器人有强大的处理异常机制,但是,由于软件机器人是基于固定规则进行操作的,当业务场景发生较大变化时,可能会发生软件机器人无法处理异常事件,比如突然停电、运行的设备当机等等。这就需要人类管理者不时去监督软件机器人运行的过程,避免出现软件机器人无法处理的异常事件。当然,运行一天可能只需要查看2-3次。
原文地址:https://blog.51cto.com/14441888/246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