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小说作者马伯庸所言,书中很多细节都是有据可考,其中参考了大量历史书籍,并非凭空捏造,所以在观感教育方面,也就有了一定的分量和意义,现在就来说说能从其中看出哪些别人不会轻易告诉你的职场潜规则?
一、懂得取舍
《长安十二时辰》给职场人的第一节课,就是取舍。
在圣上举行燃灯庆典的当天,李必一边要保全自己与太子的势力,不影响仕途;一边又要漂亮地完成“捉狼行动”,保护受异族威胁的普通长安百姓。少年有成的李必,幻想着自己也可以“全都要”,事事尽善尽美。
张小敬一语就点破他的幼稚:“聪明,就以为自己什么都控制得住。”李必就是自诩聪明,而低估了在工作中需要处理问题的复杂性,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随着行动涉及的人和事越来越多,李必渐渐心有余力不足:涉及其他部门的,需要沟通协调,他不能越权办事。可案情危急,如果不继续行动,长安数十万百姓乃至圣上,都将有性命之忧。
“两全其美”是不行了,他必须作出取舍。李必选择救百姓。
选择,就意味着“有得有失”。这样选择的代价是:朝堂上的“死对头”,借此抓住了李必和太子一派的把柄。其他一些官员,也选择了和他划清界限。
职场也好,人生也罢,鱼和熊掌从来不能兼得。明白自己最想要什么,能够承受什么;随时随地做好衡量利弊的准备,并承受可能到来的牺牲,这才是职场人的常态。更关键的是,一旦决定,就不要满心后悔。
二、实际行动才是体现能力的根本,但会说话也同等重要
朝中权贵右相,曾感叹:用人做事,要观其言,看其行。
这是什么意思呢?从只言片语中,弄不清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正如一些官员,整日用花言巧语希望讨得右相欢心,求得升迁。右相很明白,这些人未必有真才实学。
放在职场也大抵如此。实力,始终是看你做了什么,并非说了什么。只会溜须拍马的人, 注定走不了太远。
但是,职场上,不会说话的人,或许同样难以生存。李必的下属徐宾,平日话不多,为靖安司做出了大量贡献。
李必执意对案子追究到底,徐宾好言相劝:“把人捉到就行,多管闲事,可能做多错多,反会被人诟病。”下属的这些“经验之谈”不无道理,说话的方式却触犯了职场大忌。他在无意间将领导当成了孩子来教训,摆出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给领导找不痛快,也为自己制造了麻烦:李必不再信任这个下属。
三、要会聆听
李必和张小敬一心查案,受了许多气,也踩了不少“坑”。于是接到了圣人口谕:
李必听完,认为领导是在肯定自己的工作,夸奖太子。来传话的骠骑大将军恨铁不成钢,扇了李必一巴掌——李必,对领导的“潜台词”其实一无所知:
“忠心办事”——你是为谁办事,圣人还是太子?
“一心护佑大唐子民平安”——置圣人的安危于何地?
“今日受了委屈”——谁给你的委屈,你做事别人就不能干涉?
“我已经知道了”——长安城的危机解除了么?
几句看似褒奖的话里,满是心机。
不是每个领导都会像剧中那样“黑心”,用“潜台词”和下属交流。
但是,能从领导的交代中,明白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每一个职场人的必修课。
四、 共赢
长安城的“捉狼行动”,因职场菜鸟李必思虑不周,产生了不少麻烦。 李必“深思熟虑”后,决定瞒着领导办事,悄无声息做“崩”工作。
张小敬追赶狼卫到一处居民区,狼卫情急之下,将民众当做人质,杀害了他们。居民区的领导觉得,这是对他的羞辱,他要求李必交出张小敬,并且烧死张小敬。李必急了:“您这是要烧死为大唐捉贼的人。不怕被责罚吗?”
因为李必处置不当,双方眼看就要刀剑相向,李必的顶头上司“何监”不得不出面,替他摆平这些。何监以理服人,逐条分析利弊:
“杀人的凶徒是塞外狼卫,已夺长安数条无辜人命。大司仪阻挠办案,是要回护狼卫吗?”
“重要线索在怀远坊丢失,如果有人说坊民勾结狼卫,您也难以撇清关系;”
又放低姿态,承诺如果一定要有人“下火海”才能平息民众愤怒,那就由自己去。
何监的几句话,看似有些丢面子,实际顾全大局,实现了共赢。几句话,分析清了利弊,又示弱给足了隔壁领导面子,圆满解决了双方的争执。解决问题,除了“占理”,偶尔也需要顾虑其他人的感受。你总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刻,“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人际相处模式,不是没有道理。
我们总是能在一些“职场上混得如鱼得水”的人身上,发现一些共性:
比起精通人情世故,提升自我价值能让你走得更远;闷头做事不是不行,但你得慢慢学着去表达,去合作……
这并非“心机”,而是身在俗世,作为普通人,无法避开的一些“规则”。
职场不是成王败寇的战场,但能够“平步青云”的人,哪一个不是“百炼成精”?
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地方,赢得总是那些有准备的人。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pcflyer/p/11320426.html